首页 理论教育 蠲复制度及其他

蠲复制度及其他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18]为使灾民恢复正常生活,唐代实行灾害蠲免制度,简称灾蠲,也称损免,视灾情的严重程度,减少或蠲除租庸调或税收的数量。[419]这表明唐代灾蠲已经制度化。唐代因灾免复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一般按一定成灾比例据数蠲免,而非虚文。[422]在唐代灾蠲种类中,减免税最为常见。十二月诏以水灾减税,州县府田苗损五六者,免今年税之半,七分已上者,皆免。尽管唐代灾蠲以蠲免上年、当年或来年租税等为多,但有时也蠲免远年的逋租悬调。
蠲复制度及其他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灾蠲在中国有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萌芽于先秦,两汉初步发展,唐代走向成熟,明代渐趋完备。据《管子·大匡》,齐桓公时,“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414]其时已能根据丰荒状况而采取不同的税敛。

唐朝前期,与均田制度相配套,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415]简而言之,“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416]时人谓该制度: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点明了国家征收租庸调的根据。唐后期,从德宗建中元年开始施行两税法,其原则是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数为定,分夏秋两次收税,以贫富来区别收税数量。[417]由于麦作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时期夏税主要收麦,不同于前期的主要收粟。[418]

为使灾民恢复正常生活,唐代实行灾害蠲免制度,简称灾蠲,也称损免,视灾情的严重程度,减少或蠲除租庸调或税收的数量。《新唐书·食货志一》载武德七年定律令:“水、旱、霜、蝗耗十四者,免其租;桑麻尽者免其调;田耗十之六者,免租调;耗七者,课役皆免。”《唐六典》载唐代将灾情分作四、六、七三个等级,分别损免,具体言之:“凡水、旱、虫、霜为灾害,则有分数: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若已输者,听免其来年。”[419]这表明唐代灾蠲已经制度化。当然,依唐制,亲王、公主等享有特权,其封户成百上千,“虽水旱不蠲,以国租、庸满之”。[420]

与赋役内容相对应,唐代灾蠲种类包括租、庸、调、税、役、杂徭等,[421]其时赋税徭役统称为“复”。唐代因灾免复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一般按一定成灾比例据数蠲免,而非虚文。如:大和四年(830)《赈救诸道水灾德音》谓:“其淮南道滁和两州,应水损县,据所申奏,漂溺人户处,宜委本道观察使与本州刺史子细检勘,全放今年秋税钱米……其浙西浙东宣歙鄂岳江西鄜坊山南东道,并委观察使与所在长吏,据淹损田苗,漂坏庐舍及虫螟所损,节级矜减,指实奏闻……其京兆府河南府所损县,即据顷亩,依常例检覆分数蠲减。”[422]

在唐代灾蠲种类中,减免税最为常见。减免税当始于贞观时期。贞观十一年(637),以职田侵渔百姓,诏给逃还贫户,视职田多少,每亩给粟二升,名“地子”。当年又以水旱复罢之。[423]开元二十年(732)九月,以宋滑兖郓四州水,免当年税。[424]但唐前期免税较少,唐后期两税法实行后,因灾减免税很多。贞元六年(790),春旱,免京兆府夏税。[425]贞元八年(792)八月,江、淮、荆、湘、陈、宋至于河朔,连有水灾。十二月诏以水灾减税,州县府田苗损五六者,免今年税之半,七分已上者,皆免。[426]宪宗《改元元和赦》曰:淮江荆襄等十州管内,水旱所损47州,减放米60万石,税钱60万贯。[427]元和二年(807)二月,宪宗制以浙江西道水旱相承,蠲放去年两税、上供钱34万余贯。[428]元和九年(814)五月,以京畿旱,免今年夏税大麦杂菽合30万石,并随地青苗钱5万贯。[429]开成二年(837)三月,以扬州、楚州、浙西管内诸郡去年旱灾,“委本道观察使于两税户内不支济者,量议矜减今年夏税钱物,每贯作分数蠲放分拆,速奏,仍供上及留州,使额内相均落下,务令苏息”。[430]

开成三年(838)正月,诏:“淄青兖海郓曹濮去秋蝗虫害物偏甚,其三道有去年上供钱及斛斗在百姓腹内者,并宜放免。今年夏税上供钱及斛斗,亦宜全放。”[431]会昌三年(843)九月,以雨霖,免京兆府秋税。会昌六年(846)二月,以旱降死罪以下,免该岁夏税。[432]

因唐代灾荒田稼十分损四是最低减免税起点,因灾减免租十分普遍。贞观元年(627)夏,山东旱,免今岁租。[433]开元五年(717)二月制:免河南北蝗、水州今岁租。[434]大和四年(830)七月,许州上言去年六月被水,有诏应遭水损百姓等宜量放今年租子,委本道即具分析闻奏。[435]十二月,京畿、河南、江南、荆襄、鄂岳、湖南大水,害田稼,官出米赈给,蠲免其田稼官租。[436]其次是免庸调。如:永隆二年(681)正月,诏河北涝损户,例程蠲放之外,特免一年调。[437]大历七年(772)二月,江水泛溢。十月,以淮南旱,免租、庸三之二。十一月,免巴、蓬、渠、集、壁、充、通、开八州二岁租、庸。[438]贞元十二年(796)十月,诏以京畿旱,放租税。[439]再次是除徭役。例如:代宗时,道州刺史元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440]开元四年(716)七月,制:“河南河北遭蝗虫州,十分损二以上者,差科杂役,量事矜放。”[441]开成五年(840)六月,河北、河南、淮南、浙东、福建蝗疫州除其徭。[442]汝州刺史刘禹锡曾上表:“〔皇帝〕知臣所部灾荒,许臣到任条奏。……减其征徭,颁以赈赐。”[443]

唐代蠲复还包括放免逋租悬调和缓征。尽管唐代灾蠲以蠲免上年、当年或来年租税等为多,但有时也蠲免远年的逋租悬调。这在唐前期少见。开元八年(720)二月诏:“去年诸处并多水旱,岁储不给,生业靡安,……天下遭损州逋租悬调及勾征,特宜放免。”[444]三月,免水旱州逋负,并给复四镇行人家一年。[445]唐后期此类诏敕渐多。长庆二年(822)四月,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敛天下逋租,江州刺史李渤上言:“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百四十万,臣州治田二千顷,今旱死者千九百顷。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年逋赋。”[446]有诏蠲责。元和九年(814)二月,诏以岁饥,放关内元和八年以前逋租钱粟,并赈常平义仓粟30万石。[447]开成三年(838)正月,诏去秋蝗虫害稼处放逋赋。[448]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李德裕为袁州长史,原因之一即“在西蜀之日,征逋悬钱,仅三十万贯,使疲羸老弱,徙转沟壑”。[449]虽然蠲放逋租悬调是德音的一种,但正如张建封所说:“凡逋赋残欠,皆是累积年月,无可征收,虽蒙陛下忧恤,百姓亦无所裨益。”[450]只是口惠而实不至,聊胜于无罢了。尽管对百姓来讲如此,但这笔费用对朝廷来讲也是要填纳的,所谓积少成多。据研究,水旱损免及逋欠的费用,主要由户部钱充当“放免税额的后备财库”,但鉴于“唐后期户部钱支用逐渐扩大,户部钱直接参与国家支用,而补充水旱逋欠欠阙的余地越来越少了”,[451]可知唐后期国家财政机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户部钱(另两部分是度支和盐铁)很不充足,这很可能是导致唐后期朝廷经济政治实力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灾缓征也较常见。玄宗《缓逋赋诏》曰:河南河北诸州,去年缘遭水涝,虽频加赈贷,而恐未小康,……其贷粮麦种谷子,回转变造,诸色欠负等并放,候丰年以渐征纳。[452]约贞元十五、十六年(799—800),[453]滁州刺史苏弁“判度支,方大旱,州县有逋米,断贞元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万斛,人亡数在,弁奏请出以贷贫民,至秋而偿,诏可。”当时人即“讥其罔君”。[454]御史韩愈也曾因京畿诸县旱,“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455]西北边陲的敦煌也不例外,P.3155v《神沙乡令狐贤威状》就是一则因水涝请求缓征地税的文书:“右贤威父祖地壹拾叁亩,顷在南沙上灌进渠,北临大河,年年被大河水漂,并入大河,寸畔不残。昨蒙仆射阿郎令充地税,伏乞与后给充所着地子、布、草、役夫等。”[456]

更多的时候则实行综合蠲免。开元二十二年(734)十一月敕:京畿及关辅有损田,百姓等属频年不稔,宜从蠲省。至如州县不急之务,差科徭役并积年欠负等,一切并停,其今年租,八等已下特宜放免地税,受田一顷已下者,亦宜放免。大历四年(769)十一月敕:淮南数州独遭灾患,秋夏无雨,田莱卒荒,闾阎艰食,百价皆震,其准上今年租庸地税支米等宜三分放二分。[457]史载笼统说明蠲赋、给复之例亦不少。永隆二年(681)八月,河南河北大水,遣使赈给,屋宇坏倒者给复一年。[458]开元二十二年(734)二月,秦州地震,给复压死者家一年,三人者三年。[459]德宗时,苏、虢二州刺史崔衍曾上陈:“臣所治多是山田,且当邮传冲要,属岁不登,颇甚流离。旧额赋租,特望蠲减。”敕度支令减虢州青苗钱。[460]此举得以使“府库充衍,及穆质代州,以钱四十万缗假民赋,故虽旱人不流捐”。[461]贞元元年(785)春夏秋三季连旱,八月,给复河中、同绛二州一年。[462]元和四年(809)旱甚,免江淮旱损百姓两赋及租税。[463]元和十三年(818)六月,以德、棣、沧、景四州“遭水潦”,给复一年。[464]长庆中,沔州刺史何抚始至任,“属旱歉,百姓艰食”,于是“减租发廪,飞章上闻。免其征徭,削去繁冗”。[465]还有的官员甚至贷匮蠲复、[466]折券牍以蠲逋悬。[467]

上述唐代因灾害减免赋中,免调、庸之例较少,史载虽有疏漏,但大抵少于其他种类灾蠲。减免租、税唐前后期均有实施。从租税蠲免之例可见唐代税制的变化,前期多仅称免税,而后期因灾减免税名目增多。此盖因前期地税作为义仓税,而后期由于实行两税法,出现蠲免夏税、秋税、青苗钱等名目的缘故,其中青苗钱蠲放之例尤多。据李锦绣考证,肃、代时期国家赋税已开始并入两税的过程,德宗以后两税法的最终确立只是对渐变成果的总结,是赋税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青苗钱,尤其是京畿地区的青苗钱,因数量有限,较好填补,而成为唐后期蠲放次数最多的赋税。对唐前期蠲放地税较多,而至德以后、建中以前租庸调放免最多,她指出:“唐前期的主要赋税为租、庸、调、户税、地税,其中租庸调为国家正赋,而户税以支定收,有功军国及供百官固定支用,一经蠲免,则使这些支出没有着落,因此户税蠲放极为罕见。而地税为贮蓄赈贷而设,加之州县多有积累,故而支用急迫性不强,因此前期地税为蠲放次数最多的一种。至德至建中期间,为国家赋税转型期,原来的租庸调因丁口转徙而难以征收,而此前重要性稍差一些的户税、地税由于征收面广及税额不封顶的特色,成为这一时期财赋的主要依赖者。”[468]而两税法实施后,国家财政以收定支,两税放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支出无着,其后虽有户部钱作为蠲免两税的补充,但政府除了水旱虫灾,本色田苗不得不放免,对放免两税则极为苛慎。这一分析适用于唐代因灾蠲免,大体是很中肯的。

唐后期因灾损免比前期明显灵活,史载亦较前为详,且能够灵活掌握,不仅是“例程蠲放”而已。如元和四年(809)正月诏:“元和三年诸道应遭水旱所损州府,合放两税钱米等,损四分以下者,宜准此处分,损四分已上者,并准元和元年六月十八日敕文放免。”[469]上述贞元八年因水灾减税,“州县府田苗损五六者,免今年税之半,七分以上者,皆免。”此处出现了五分的减税标准。另外,由于实行两税法后,地方税额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灾免时地方也要承担相应部分,而非只是蠲免上供的那部分,上述开成二年因旱蠲税所言“仍供上及留州,使额内相均落下,务令苏息”透露了这一信息。大中时,楚州刺史李荀因水旱灾沴免百姓赋而“检日用约”以节约地方经费,也说明了实行两税法后地方上有一些费用可以填补灾害所损,李荀就是节约其中的“廪餐钱”等来代替百姓之赋。[470]

“苛政猛于虎”是中国历代农民背井离乡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蠲复的实质就是减轻自耕农的负担。从以上可见,唐朝根据财政状况针对灾区百姓进行的蠲复,类型多样,非常灵活,“因天灾人祸放免两税比例,有明确记载者为15%,疏理逋租悬额在贞元中每年达6.2%”,即“每年因天灾人祸及逋租悬调放两税20%多”。[471]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及灾民的复业。

除灾害蠲免制度之外,其余灾后恢复措施主要包括赈贷粮种、提供耕牛、劝课百姓、修建房屋等方面。赈贷灾民粮种是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的有力措施。如:贞观二十二年(648),泸州、交州、越州、渝州、徐州水,戎州鼠伤稼,开州、万州旱,通州秋蝗损稼,并赈贷种粮。[472]天宝时,义阳郡守李裕上言“所部遭损户一万八百三户,请给两月粮充种子”,许之。[473]贞元元年(785)冬至,制:“今年蝗旱损甚,州府开春之后,量给种子,使就农功。”[474]贞元四年正月诏:诸州遭水旱,委长吏贷种。[475]贞元十四年(798)七月,诏赈给京畿麦种3万石[476]武宗《雨灾减放税钱德音》曰:“如闻贫人未及种麦,仍委每县量人户所要,贷与种子,宽限至麦熟日填纳。”[477]

唐代重视耕牛,严禁屠牛。大中二年(848)二月,刑部曾上《请禁屠牛奏》:“牛者稼穑之资,邦家所重,虽加条约,多有违犯。今后请委州府县令并录事参军严加捉搦。如有牛主自杀及盗窃杀者,即请准乾元元年二月五日敕,先决六十,然后准法科罪。其本界官吏,严加止绝。”大中五年又强调:“如有屠牛事发,不惟本主抵法;邻里保社,并须痛加惩责。本县官吏,委刺史节级科罚。”[478]据吴融《冤债志》,唐代牛价昂贵,值15千。[479]此虽不出正史,当与时价相去未远,一般百姓多买不起牛。为贫苦百姓提供耕牛,就是朝廷恢复灾后生产的重要措施。贞元元年(785),蝗旱之后,“田多荒茀”,牛多疫死。诏将诸道节度使韦皋、李叔明等所进耕牛,委京兆府均平赐给有地无牛百姓,而贫人三两户共给牛一头。[480]官府有时还专门市买耕牛以赐灾民。宝历元年(825)七月,鄜坊、奉天县水坏庐舍。九月,华州暴水伤稼。十二月敕给赐疲氓耕牛,“委度支往河东、振武、灵、夏等州市耕牛一万头,分给畿内贫下百姓”。[481]

劝课百姓。为备灾,唐朝廷诏令地方官劝课百姓,给予优惠条件,恢复生产,广泛种植五谷杂粮及旱作农物等。垂拱中,河朔饥,魏州刺史苏干“督察奸吏,务劝农桑,由是逃散者皆来复业”。[482]开元五年(717)五月诏:“河南、河北去年不熟,今春亢旱,全无麦苗”,饥弊特异,“令本道按察使安抚,其有不收麦处,更量赈恤,使及秋收,仍令劝课种粟稌及旱谷等,使得接粮”。[483]会昌五年(845),武宗令地方“劝课百姓种植五谷,以备灾患”。[484]

另外,水灾、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修葺房屋是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唐代水灾较频繁,朝廷常常采取赈贷赐物、助修屋宇、赈贷粮种耕牛等措施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永隆元年(680)秋,河南北诸州大水,遣使存问,漂溺死者给棺赐物,屋宇破坏者,则劝课乡闾助其修葺。[485]次年正月,又诏河北涝损户,有屋宇遭水破坏及粮食乏绝者,令州县劝课助修并加给贷。[486]元和十二年(817)九月,诏:“诸道遭水州府,其人户中有漂溺致死者,委所在收瘗,其屋宇摧倒,亦委长史量事劝课修葺,使得安存。”[4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