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人对地震原因的探讨

唐人对地震原因的探讨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人对地震成因问题的探讨,至少可以溯至西周。“天人合一”观念促成了中国人把地震与其他自然现象乃至社会变动联系起来,作为有机整体加以讨论。此次晋州频繁地震,宰相长孙无忌与司空荆王李元景、尚书左仆射李咸请逊位。德宗将地震归结于自己寡德遭到上天惩罚,进而修政,表明君臣持有“天人感应”和天谴思想。
唐人对地震原因的探讨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中国古人对地震成因问题的探讨,至少可以溯至西周。《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周大夫、太史伯阳父提出:地震是由大自然中存在的“阴”气压迫“阳”气,迫使阳气不能上升引起的,即后来占统治地位的“阴阳论”。此后,中国古人对地震成因问题进一步加以探讨,但除柳宗元外,[206]很少超出伯阳父“阴阳说”的思路,并多将地震与国政和人事联系起来,这也是古代中国地震成因学说的特点之一。“天人合一”观念促成了中国人把地震与其他自然现象乃至社会变动联系起来,作为有机整体加以讨论。

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宗初即位,晋州屡次地震,“雄雄有声,经旬不止”。[207]宰相张行成将其与时政相联系,认为:“天,阳也;地,阴也。阳,君象;阴,臣象。君宜转动,臣宜安静。今晋州地动,弥旬不休。虽天道玄邈,窥算不测;而人事较量,昭然作戒。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修德禳灾,在于陛下。”[208]又“诸王、公主参乘起居,或伺间隙”,高宗深表赞同,并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209]地震给君臣敲响了警钟,张行成借机进言防止后宫干政,以防帝位动摇。此次晋州频繁地震,宰相长孙无忌与司空荆王李元景、尚书左仆射李咸请逊位。至永徽初年,左仆射李与李元景等,又以晋州地震请逊位。李后来还抗表求解仆射,高宗并诏不许。[210]在唐代,自然灾害或异常天象的发生之所以引起宰相的乞退或被罢免行为,是因为唐代君臣普遍持有宰相代天理物、职和阴阳的观念,[211]并试图以此消灾弭祸。

贞元四年(788)正月、二月、三月、八月,四月内长安“地震二十”。[212]德宗诏宰相修政以答天谴,“大赦,刺史予一子官,增户垦田者加阶,县令减选,九品以上官言事”,[213]采取多种举措以削弱地震的影响。德宗将地震归结于自己寡德遭到上天惩罚,进而修政,表明君臣持有“天人感应”和天谴思想。元和七年(812)八月,京师地震,“草树皆摇”。宪宗询问大臣的意见,宰臣李绛先以阴阳说解释地震,后讲孔子修《春秋》记载灾异先地震、日蚀,是“政有感伤,天地见眚,书之示戒,用儆后王”,进而指出皇帝应“体励虔恭之诚,动以利万物、绥万方为念,则变异自消,休征可致”。[214]李绛将地震与政事相联系,告诫皇帝要心诚,考虑人民的利益。其意见的合理内涵在于统治者要真心关心百姓利益。德宗朝李观所谓“所谓有德者灾非其眚,无德者吾见其无灾而为害也”。[215]从此可见,唐人以阴阳观之表行人事之实的本质,唐人最关注的仍是人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