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惊现西夏建筑群遗址

贺兰山惊现西夏建筑群遗址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了解,在西夏建筑遗址上发现石榫尚属首次。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的建筑遗址的挖掘整理中发现莲花墩台的独特作用。
贺兰山惊现西夏建筑群遗址_发现宁夏

19.贺兰山惊现西夏建筑群遗址

作者:肖鹏

2004年4月,贺兰山管理处的孙力主任在滚钟口一西夏遗址处发现一些长约半米的石榫,这与他此前发现的莲花石墩互为对应,使此处遗址的大致轮廓显现出来。但这些石榫在建筑群中起何作用?莲花石墩是佛塔构件还是宫殿底座?

img21

从遗址可以看出当时西夏建筑规模之宏大

石榫之谜

榫,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使接洽的地方固定,形成支撑点。但中国的古建筑以框架式结构为主,最主要的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的宫殿、寺庙及其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框架式结构的支撑点就落在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上,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大大小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撑承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木榫便是形成“斗拱”的要件。而石榫能否用在建筑中?记者翻阅的建筑书籍中并未找到相关说明。如果西夏遗址上的石榫真的是用来支撑房梁用的,那么支撑石榫的材料又该是什么呢?它是否会是像雅典神庙那样的“围柱”式建筑?如果是,这里为何没有发现断柱残垣?据了解,在西夏建筑遗址上发现石榫尚属首次。石榫的发现是否可以推断西夏的建筑中还有我们尚未发现的类型?

img22

有待考证的石碑

西夏宫殿

据史料记载,西夏时期,滚钟口寺庙的修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十分可观。相传滚钟口莲花山一侧的“佛祖道场”就是西夏时期的产物,是佛教徒焚香礼佛之地。莲花山西侧的“万圣峰”则是讲经的场地。青羊溜山上的卫国殿为滚钟口驻军欢庆“圣节”时的活动场所之一。在贺兰山东麓滚钟口、大口子、贺兰口、拜寺口、镇木关口、鹿盘沟、大西番沟、大水沟、西峰沟、大枣沟、枣洼沟等十多处山中均有西夏遗址,可以看出其中不少是宫殿遗址,从南到北长达数十里,记者所看到的此处西夏遗址比起景区内的青羊溜山上的西夏遗址从海拔和地势都较为低缓。六层台基,基址呈梯田状分布,台地多呈长方形,大的长约百米,宽五六十米,小的长约十米,宽几米。层层石基都用石块砌筑,并筑有石砌的踏石。地面荒草密布,深可没腿。地面散布有砖、瓦等建筑残物。虽然从这些遗址已看不清楚宫殿建筑的具体形制,但依然可以看到当时西夏建筑规模之宏大。孙力主任长期踏访考证西夏遗址,对西夏艺术有一定的研究。孙力认为,从他发现的色彩艳丽的玻璃筒瓦蓝色釉砖判断,此处应该是一处规划宏大的西夏离宫,而且,蓝色釉砖在西夏考古文献和史料中也未记载。

塔头、莲花石墩的疑问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族还居住在今四川、青海一带,那时有关他们的居室就有“石城”、“栋宇”等记载。唐朝时,吐蕃松赞干布曾聘请党项工匠去帮助建造寺院,后党项内迁建国,其建筑形式受中原汉族影响较大,又吸取了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吐蕃佛教建筑的形式,使其建筑呈现出多样性、异彩纷呈的特点。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的建筑遗址的挖掘整理中发现莲花墩台的独特作用。墩台属建筑基座,一般为连接护墙与支撑圆形土柱之用。据徐庄所著《西夏艺术》一书中讲,从三号陵台墩周围挖掘出的文物可以初步判断,莲花墩台为佛塔式建筑。记者在遗址处发现三座莲花墩台,两处埋于第二层台基上口处,像两只门柱底座,一处位于第三层台基的上口处。记者还发现几处高约半米的塔台石座,其中一座刻有西夏文字。记者还从遗址处发现一些西夏掌印砖。学术界一直对西夏掌印砖的用途没有严格定论,一说西夏宫殿所用之砖,拓印手印是为了监督建筑用砖的质量;另一说法认为掌印砖同时也是砌筑佛塔,工匠通过手印将自己的虔诚之心传递给佛祖,祈求保佑。从这莲花石墩及脱落的塔头看,此处遗址是宫殿还是塔群,抑或是宫殿和塔群的结合体还很难判断。

毁于蒙古军队的大火?

记者在距此处遗址不远的另外一处三层台基西夏遗址处的断面发现台基为夯土层,其中伴有大量的木炭、焦痕, 两处遗址的瓦砾、石砖呈现辐射状破裂,无法找到完整的构件。这一片西夏建筑毁于何时?“综观西夏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处西夏建筑是在成吉思汗灭西夏的征战中,被蒙古军队夷为废墟的。”滚钟口景区管理处的孙力主任如是说。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征服战争,从1205年至1227年,先后进行过六次。其中三次,蒙古军队都曾绕过贺兰山,进行杀戮破坏,有前后一年多的时间控制着包括西夏陵区在内的西夏行宫,蒙古军队有时间对西夏建筑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目前,孙力主任已将拍回的实物照片送到西夏学研究学者牛达生处考证,以进一步确定此处遗址上建筑的特点。

【附录】对《贺兰山惊现西夏建筑群遗址》的探讨

作者:温涛

5月13日看到贵报(《银川晚报》——编者注)刊出有关贺兰山滚钟口内莲花山中发现西夏建筑遗址及石榫、莲花石墩、石碑等遗迹的报道。现结合我对贺兰山东麓大口子、大水沟内西夏遗址的考察和参加3号陵地面遗迹清理工作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相关见解。

首先关于莲花石墩。参看照片,本人认为应为莲花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建筑构件,属木柱下所垫之物,又叫柱顶石,其作用主要是传递上部荷载,防止地面潮湿和碰磕损破柱脚。它出现于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因佛教传入而为莲瓣柱础。唐代柱础多为覆盆式,元代多用不加雕饰的素覆盆式或平柱础,明清时部分沿袭此法。这种粗砂岩质柱础,我于1996年和今年4月初两次考察大口子遗址时亦有发现,它位于用石块砌垒的三层西夏台基遗址正前方的一处长方形寺庙遗址中,地表散布大量富有明清风格的龙纹瓦当、兽面纹滴水和青花瓷片。就时代下限而言,应为元至明清时期较为适宜。根据遗存推断,可能为西夏灭亡后,这里的宫殿或寺庙毁于战火,但其宗教活动并没有完全终止,从元代延续至明清,并在原有基础上又扩建庙宇。

其次关于石榫的用途。文中称“在西夏建筑遗址中发现石榫尚属首次”,笔者认为此观点不准确。在20世纪70年代西夏陵区六号陵和2000年闽宁村西夏墓碑亭遗址曾先后出土的带榫眼的雕龙栏柱及石榫残块,应为陵园建筑护栏的附属构件。这种建筑做法,是西夏建筑深受中原汉式建筑风格影响的一种体现,并非文中所称“是否会是像雅典神庙那样的‘围柱’式建筑”。石碑上的文字,据照片中的字体、字形来判断,可能为梵文或西夏文篆字。西夏后期,其佛教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其字义可能为密教佛典中的六字真言或咒语,至于确切为何种字体、字义和刻制时代,尚待进一步考证。

最后关于掌印砖的问题。本人认为掌印砖是西夏遗址中常见的一种建筑材料,亦为西夏砖的特征之一,在条砖、方砖上加印手印,辽金时期建筑遗址及砖瓦窑址也有发现。手印砖广泛运用于西夏建筑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受宋、辽、金诸政权影响所致。除此之外,尚有一定数量的绳纹条砖,中间模印“住、州、牛、黄、天”等阳文汉字,不同字在15种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