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上的银川名人

历史上的银川名人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的银川名人银川市历史悠久,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成帝阳朔年间,两千多年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历史名人为银川这座塞上古城书写了一页页惊心动魄的传奇和事迹。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1038~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作为西夏的开国皇帝之一,西夏太宗李德明对银川的贡献就是将西夏都城定于兴州(今银川)。1048年在宫廷斗争中被刺身亡。
历史上的银川名人_明珠凤城—银川

历史上的银川名人

银川市历史悠久,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两千多年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历史名人为银川这座塞上古城书写了一页页惊心动魄的传奇和事迹。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1038~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作为西夏的开国皇帝之一,西夏太宗李德明对银川的贡献就是将西夏都城定于兴州(今银川)。李德明(?~1031年)是北宋时党项族首领,于1004年其父党项族首领、西平王李继迁死后继位,辽封西平王,宋封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李德明在位期间依附宋朝,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领域。1020年,他派人在怀远镇修建宫城殿宇,改怀远镇为兴州,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到兴州,从而确立了银川古城中心城市的地位。

作为太宗李德明的继承者,李元昊(1003~1048)在兴庆府(今银川城区)正式称帝。李元昊是西平王李德明之子,后改姓嵬名,自名曩霄。1028年领兵攻占甘州,破西凉府,被立为“太子”,1032年继王位。1033年战胜吐蕃斯罗部,攻破牦牛城。1036年西攻回鹘,攻占瓜州、沙州、肃州,占领河西走廊。1038年在兴庆府建立大夏国,筑台受册,继皇帝位。1040年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境)大败宋军。1042年出击定川寨,俘获宋兵9400余人。1044年在贺兰山北大败辽军。大夏建国后,注重军事、农牧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下令整修水利,开凿“昊王渠”,疏通秦渠,国力逐渐强盛,形成与辽、宋相互对峙的局面。1048年在宫廷斗争中被刺身亡。

说起银川的历史名人,西夏仁宗李仁孝值得一提。在西夏建国的190年中,仁孝统治54年,是西夏在位最长和寿命最长的皇帝。他以外交手段求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又在国内大力提倡文治,以先进的汉族文化来促进西夏封建社会的发展,为国内的经济繁荣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在他统治期间,西夏经济繁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李仁孝是西夏第五代皇帝,西夏崇宗李乾顺长子,母为汉人曹氏。即位时年16岁。他对金朝采取恭顺态度。在内政方面,重视文化教育,全国州县普设学校;在宫廷里建立皇家小学,重视宗室子弟的学习教养,还亲身参加训导;并在京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设置太学,隆重举行“释奠礼”;在各地修建孔庙,追尊孔子为文宣帝。人庆四年(1147年),立“唱名法”,开创了西夏的科举制。又成立“内学”,选名儒讲学。又设立翰林学士院,编撰国史实录。他也提倡佛教,从汉地罗致大批佛典,从高昌延请回鹘僧译经说法,并虔诚供奉来自西藏的喇嘛教徒,尊为国师,传授密法经义和轨仪。乾祐元年(1170年),得金之助,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其分国阴谋。可能因为任得敬的专权跋扈,令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数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使晚夏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1193年崩,年七十,谥圣德皇帝,庙号仁宗。

明王朝建立后,败退到大漠的残元复辟势力不断南下内犯,宁夏北部地区成为边境,宁夏被列为明朝北国防线的“九边重镇”之一。1372年,宁夏官府和人民曾一度内撤而“空其城”。公元1399~1402年,朝廷委派挂“征西将军印”的总兵镇守,同城亦驻宁夏巡抚。1391年,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栴被封为“庆王”来到银川,负责镇守宁夏边镇,庆王府和各郡王府都建在镇城。朱栴(1378~143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号凝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庆王,二十六年(1393年)诏以宁夏为王都,二十八年(1395年)诏主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明建文三年(1401年)徙国宁夏(今银川)。朱栴自15岁封王坐镇宁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6个朝代共47年。徙国宁夏后,一面在城内大规模营建宫殿,一面迁徙五方之人以充实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银川平原出现兴旺景象,工商贸易空前繁荣。朱栴擅长诗文,工于草书。其著述有《宣德宁夏志》2卷、《文章类选》40卷等,为宁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栴死后谥“靖”,后人称“庆靖王”。墓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堡。

中国古代,地方各级行政建制都要编纂自己的综合地情书,这种书叫做地方志。省有省志(通志),州有州志,府有府志,县有县志。宁夏地处黄河河套平原,自古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势,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但是,宁夏又属于西北边塞地方,古代经常有战乱,撰写地方志比较晚,现在人们能见到的志书最早始于明朝。明朝宁夏北部有部著名志书流传下来:第一部是宣德年由庆王朱栴编纂的《宣德宁夏志》,第二部是弘治年间由胡汝砺撰写的《宁夏新志》,第三部是嘉靖年间由管律完成的《宁夏新志》,第四部是万历年间由杨寿主笔的《朔方新志》。这四部志书的作者中,有两个是宁夏人——胡汝砺和管律。

胡汝砺(1465~1510年),明朝官吏。字良弼,号竹岩、竹山。宁夏镇(今银川市)人。他的祖父胡雄是江苏溧阳县人,因为犯了法被流放到银川,所以胡姓一家便成为宁夏人。胡汝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胡雄、父亲胡琏,他本人、他儿子胡侍,四代人都是明朝有名的学者。胡汝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明过人,7岁熟读《孝经》,13岁能写诗撰文,22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来升为郎中。

弘治十一年(1498年),朝廷派副都御史王珣担任宁夏巡抚,他到任第二年,请在家给父亲守孝的胡汝砺负责撰写一部新的“宁夏志”。胡汝砺博学多才,仅用三个月时间就编纂完成一部洋洋二三十万字的志书。因为前有朱栴的《宣德宁夏志》,所以胡汝砺写成的这部志书就取名为《宁夏新志》,又因为这部志书是在明朝弘治年间完成的,后人又称之为《弘治宁夏新志》。

《弘治宁夏新志》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前有《宁夏城全图》和《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两幅珍贵地图,正文有八卷,内容包括宁夏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经济物产、屯田牧马、交通运输街坊集市、文化教育、边防要塞、名胜古迹、风俗土贡、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等,无所不载,一方地情尽在指掌之中,堪称是一部宁夏的地方全史。

胡汝砺在家中守孝三年期满,为家乡留下一部《弘治宁夏新志》以后,先后担任西安知府、顺天府知府和户部与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明武宗任命胡汝砺为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可惜他上任只有一个月,便因病去世,死时才四十五岁。他编修的《弘治宁夏新志》流传至今,被人们所珍视,成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宁夏人民为了表彰胡汝砺在文史方面的成绩,还把他列为乡贤受祀的行列。

胡汝砺《弘治宁夏新志》问世40年以后,又一个宁夏人撰写了一部更为精彩的《宁夏新志》,他就是管律。

管律(生卒年不详),字芸生。今宁夏银川人。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管律自幼聪明,发奋读书。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以书经第一名考取了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管律又考取进士,在官场时间不长,曾担任过刑科给事中的官职。嘉靖年间管律辞官回乡专心办教育和做学问。长期在镇城养正书院做主讲教授。他对公益事业也很热心,积极参与宁夏地方事务,并多次应邀为宁夏的公署、祠庙和儒学等撰写了大量的碑记文章,受到宁夏官民的敬重。管律的贡献不仅在教书育人方面,还在于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高水平的《宁夏新志》。早在胡汝砺主持编修《弘治宁夏新志》的时候,作为胡汝砺的学生,管律就已经参加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月,到任不到一年的宁夏巡抚杨守礼就派人请管律重新编修宁夏志书。管律欣然接受,并在很短时间完成书稿并刊印,这部志书定名为《嘉靖宁夏新志》。全志共分为八卷,总字数约20万字。《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宁夏城图》和镇城风景区的《南塘图》《金波湖图》,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价值。

《嘉靖宁夏新志》是目前宁夏地方志书中留传最广,也是目前学者使用最多的一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宁夏各方面的状况,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是宁夏古志书中的上乘佳作。

晚清时,宁夏出了一位学者,他就是主持修纂《朔方道志》的吴复安(1872~1920年)。吴复安,字心斋,号静安。宁朔县(今青铜峡市)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兰州乡试,中第25名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宁夏知府赵维熙将试院改为宁夏府中学堂,聘任吴复安为副监督,主持学堂日常工作。吴复安亲任正教习,添聘教员,广购图书仪器,颁发枪械,制造冠服,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辛亥革命后,宁朔县临时议会推定吴复安为议长,因与当政者意见不合,未及半年即赋闲居家,作诗词以自娱。吴复安一生潜心经史,淡于名利,著述甚多。遗留的书籍、手稿、碑帖、乡试闱墨的木刻板等积有700余册,现存宁夏图书馆。民国六年(1917年)秋,吴复安应宁夏护军使马福祥、道尹陈必淮的聘请,纂修《朔方道志》。修志未竟,因患痢疾病殁于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城区),年仅49岁。

img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