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风雨飘摇,变革一触即发

海上风雨飘摇,变革一触即发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 海上风雨飘摇,变革一触即发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除东北以外日本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城市,进入30年代,日本以侨民无赖式的扩充势力和狂轰滥炸式的军事侵略,把自己在上海的影响力从最初的虹口“东洋地界”扩展到整个城市。
海上风雨飘摇,变革一触即发_五千年历史切面:1949中国城市

三 海上风雨飘摇,变革一触即发

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除东北以外日本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城市,进入30年代,日本以侨民无赖式的扩充势力和狂轰滥炸式的军事侵略,把自己在上海的影响力从最初的虹口“东洋地界”扩展到整个城市。1932年,“一·二八”事变引发的为期一个多月的战事,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进程造成了空前破坏,从此以后上海被蒙上战争的阴影。

1937年日本决心对华作战之后,在经济方面决定“以上海为据点,建立帝国向华中方面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由此开始改变在上海的直接军事破坏掠夺方式,转以把上海建成为其战争服务的经济据点[6],从此上海成了孤岛。

img118

日本占领军在四川北路架起机枪,街上一片萧条

在长达4年多的“国破‘孤岛’在”时期,两租界人口激增了四五倍,上海成为拥有300万人数的都市[7],经济的畸形繁荣带来了娱乐业的畸形繁荣,进而形成了整个城市文化浸泡于奢靡和污秽中。豪门富商在发国难财之余,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享乐生活,一般市民也需要用各种娱乐来麻木生活无处不在的惊恐。弹丸之地的“孤岛”,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多的电影院、舞厅、咖啡馆、游艺场、戏院,而这类娱乐场所的高额利润又刺激了更多的人来投资。海派文化发展至此,经历了充斥着奢靡与邪恶的畸形繁荣。

img119

日伪统治期间,日本军旗在外滩上空飘扬,上海的茶馆酒楼依旧人来人往,旅社舞厅依旧夜夜笙歌,畸形繁荣背后充斥着普通百姓的艰难度日和大发“国难财”者的为富不仁

1945年,经历了战时都市生活的上海,并没有获得市民所期待的“天亮”,国民党的接收令人失望,从1946年到1948年,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空中运输协定》、《中美关于经济援助之协定》等一系列协定,获得了控制中国和垄断、独占中国市场的特权,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受到严重摧残。国民党的接收丑剧,让上海市民开始传唱“天上来,地上来,老板姓活不来;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从1945年抗战结束,到1946年内战爆发,再到1949年解放,上海成为中国民主运动最重要的阵地,海派文化中立场进步、宣扬民主的声音不断加强。

尽管上海市民生活在属于国统区的日子几近崩溃,但是到解放前夕,上海仍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全市共有大小工厂12 700余家,商店行号9万以上。有占全国46.5%的纱锭、82%的毛纺机、60%的织布机、50%的工作母机、38.5%的面粉产量、70%的卷烟产量等;还有全国65%的进出口贸易及70%的国内金融贸易[8]。这座城市仍然集结着中国大部分财富,困苦、战乱并没有泯灭上海人生活的乐趣;这座城市依然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大上海的沪上风光依旧灯火阑珊,歌舞升平。

img120

1946年,杜月笙作为幕后操手举办了“上海小姐”评选,总决赛在上海新仙林舞厅举行,场内布置得非常奢华,吸引了上海滩各界富商巨贾

img121

1948年上海街头举行民国三十七年双十国庆

但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化上所形成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与理想主义,40年代以后很少再呈现。40年代的上海文化,是它近代以来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了自由表达意志的权利,“一种消极的、深沉的情绪在蔓延”。抗战胜利后,在检点上海的文化成果时,人们发现经过摧残的上海文化,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中心地位[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