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忠市棉织厂是如何垮的

吴忠市棉织厂是如何垮的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近位于吴忠市黄金地段的吴忠市棉织厂,举目四望,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景象,既听不见机器的轰鸣声,也看不见工人活跃的身影。人们不禁要问,吴忠市棉织厂是如何垮的?建厂近40年的吴忠市棉织厂,现有职工240多人,原属国有企业,以生产劳保用品为主。吴忠市政府千方百计想救活棉织厂。棉织厂倒闭后,工人的困难和呼声引起吴忠市现任领导的高度重视。吴忠市棉织厂倒闭,是一件值得深刻反省的事。
吴忠市棉织厂是如何垮的_这方水土这方人

吴忠市棉织厂是如何垮的?

走近位于吴忠市黄金地段的吴忠市棉织厂,举目四望,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景象,既听不见机器的轰鸣声,也看不见工人活跃的身影。只有厂区中心一座破烂的两层小楼上有几名财务人员正在清理帐目。

作为曾反映过该厂问题、一直关心该厂命运的记者,我实在不忍心听到这样的事实:1997年3月,吴忠市棉织厂全面停产,一个月后正式宣布破产。该厂仅欠银行贷款利息就达2000多万元。目前,他们正在盘点、清算,准备召开债权人大会,在年内拍卖。

这样的结局令人震惊,又令人痛心。

人们不禁要问,吴忠市棉织厂是如何垮的?

建厂近40年的吴忠市棉织厂,现有职工240多人,原属国有企业,以生产劳保用品为主。在前20年,生产尚能正常进行,但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80年代初,该厂的决策者们和主管领导决定贷款从原联邦德国引进静电植绒设备,以求加速发展。1986年,花450万元贷款引进的静电植绒设备终于运进了厂内,棉织厂的职工满怀希望地投入安装、调试、生产。谁知,这“先进设备”生产出的产品连20%的合格品都没有。这样的东西卖给谁去?只好低价处理给本厂职工,而这样的低价连成本的一半还不到。人们的憧憬和希望被当头泼下一盆凉水。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不堪一用的“洋玩艺”,只有70年代初水平,很可能是人家早就淘汰不用的东西。

被当成宝贝引进的“先进设备”从此变成一具“僵尸”,而全厂工人人均为此却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连维持生产的流动资金也没有了。

吴忠市政府千方百计想救活棉织厂。

在此前后,市运输公司一位经理来兼管,未能奏效。通过招聘,引进广东一个个体老板进厂当厂长,搞了两三年也未见其功,厂长却一去不返。1991年3月,由吴忠市政府做主,让当时经济效益尚好的乡镇集体企业吴忠市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兼并了棉织厂。公司派一名副总经理进厂当厂长。1994年,棉织厂试图救活那已僵卧多年的洋设备,为此从外地请来专家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而开发新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轰轰烈烈搞了一阵子之后,就永远沉寂了。这场“拉郎配”式的兼并,最后落下三个不满意:政府不满意、棉织厂不满意、塑料公司不满意。

棉织厂倒闭后,工人的困难和呼声引起吴忠市现任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拿出300万元来安置工人,除安排40人退休外,对其余200人采取买断工龄的办法做了安置。

据知情者介绍,自80年代初引进洋设备到90年代被兼并,棉织厂两三年就换一任厂领导,人员频繁变动。尽管他们都未把厂子搞好,但他们后来离厂而去时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没有人因此被免职、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

……

吴忠市棉织厂倒闭,是一件值得深刻反省的事。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许多议论。引进洋设备如何避免盲目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如何管理企业?企业兼并应遵循什么原则才能防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决策者经营决策的失误该不该追究责任?值得人们深思的东西很多。

(原载1998年9月3日《宁夏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