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重心长期偏离

发展重心长期偏离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由于“重城市建设忽视乡村发展”、“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发展中西部内陆地区”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倾斜,致使发展重心长期偏离农村贫困地区,这也成为现阶段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
发展重心长期偏离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第三节 发展重心长期偏离

发展重心长期偏离,是现阶段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历史性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曾经强调指出:“真正的敌人是贫穷和社会不平等。怎能让饥饿的人们在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为后代创造财富呢?”[53]穆罕默德·尤努斯也强调指出:“我们的方法就是去改变一些机制,有了良好的机制就不会有穷人了,穷人就会摆脱贫困。”[54]其实,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就曾经强调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55]因此,一种好的政策、制度或者体制、机制,能够有效避免消极行为的影响、激发社会各界正能量、修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偏离”,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重城市建设忽视乡村发展”、“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发展中西部内陆地区”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倾斜,致使发展重心长期偏离农村贫困地区,这也成为现阶段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漫长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致使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在空间上涉及范围广、在时间上贫困时间久、在程度上贫困程度深等特点。由于“唯GDP”经济发展总量政绩考核体制机制等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资金流动方向更加趋向于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领域。但是,由于农村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具有明显的“公地”特性,这种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领域,无法实现对地方财政资金的增值效益,进而会导致部分贫困资金挪用或者流失。正如有的学者所深刻指出的那样:“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关键在于各省的认识和努力,国家下拨的扶贫资金如何能有效地到达贫困者手中,靠的是各省的具体操作。遗憾的是,来自审计署的消息称,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比较突出。”[56]

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长时期沉重历史包袱的积淀以及自然地质灾害的侵袭,扶贫资源与环境容量作为一种资源,体现出它的稀缺性,先富群体大量挤占资金资源与生态空间,使得待富群体在时间与空间层面上失去利用和获取资源的机会,致使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的学者曾经强调指出:“部分民众深陷贫困泥淖,一方面固然是受制于恶劣、贫瘠的自然资源状况,这也是众多革命老区难以脱贫的共性原因;另一方面,却也与这些地区长久以来接受的政府财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资源过于稀缺有关系,可以说,这种公共资源的稀缺本身也是一种‘权利贫困’。”[57]因此,发展重心偏离的长期积淀,成为现阶段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历史性因素,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观念等三个层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