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史料

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史料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数众多的明代方志,为后人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明代方志中的这类记载,为后人较全面地勾勒了一幅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演变的生动画面。就内容而言,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联系,各地方志中的经济史料更为丰富、翔实。方志中的这类经济资料,对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史料_中国地方志精读

二、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史料

明代,地方志书进入大盛时期。从洪武至崇祯(建文除外),从内地至边远地区俱有志书修纂。除极少数地区仅纂修一次外,大多编纂数次,尤其是政治地位重要,经济、文化发达,历史悠久之地,志事更为频繁,每每十年或数十年一修,出现了连续纂修、代代相传的局面。明志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分布之广,前所未有。为数众多的明代方志,为后人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集中于食货志、田赋志、经政志、风土志、版籍志、国计志等门类。明代方志一般都设有户口、田赋、物产、徭役、土贡诸目,对当地夏税、秋粮、土地、贡赋、手工业、商业、户口等有详细记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及其属县诸志,记载尤详。如周世昌纂万历《重修昆山县志》记有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二十四年,永乐元年(1403年)、二十年,正统七年(1442年),景泰三年(1452年),天顺八年(1464年),成化八年(1472年)、十八年,弘治五年(1492年)、十五年,正德七年(1512年),嘉靖元年(1522年)、十一年、二十一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隆庆六年(1572年)的户口口数。莫旦纂弘治《吴江县志》载有沙田、成田、营田、职田、常平田、义设田、户绝田、社仓田、四粮田、浚官田的数目;又记载下属黎里镇“居民千百家,舟楫辐辏,货物腾涌”,同里镇“懋易犹盛”等景况(17)。再如唐胄纂正德《琼台志》记有当地汉族、黎族户口数和海南岛的开发状况,熊相纂嘉靖《蓟州志》叙及设在遵化的手工铁厂及规模、生铁铸造、熟铁产量和工人数目,叶良佩纂嘉靖《太平县志》详记当地物产种类、品性、名称、形状和成熟期等。

较之前代,明代方志经济方面的记载,涉及面更广,内容更生动、具体。如黄士绅纂万历《惠安县续志》记有番薯传入中国的经过:

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前此五、六年间,不知何人从海外带来。初种在漳,今侵蔓众与诸郡,且遍闽矣。吾惠隶泉,最瘠,濒海之民岁丰啼饥。去岁大祲,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薯起八、九月,抵今春仲,可供一年之半,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与五谷抗长争烈,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地多者收五六千斤。计北边沃壤,传获当倍是;然则以足供年食之半推之,其可省边半饷,岁运半漕,可知也。岂非天地再开辟一嘉生哉?江南地燠,自四、五月至六月,俱可种。八、十月收。江北多雪,早寒,宜速收,则宜以三月种,八月便收。总之,收完不得过冬至,远则易烂。今改名朱薯,从其名,夷物而中国,则中国之曰番薯。(18)

记载甚为具体,史料价值很高。明代方志中的这类记载,为后人较全面地勾勒了一幅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演变的生动画面。如天启浙江《海盐县图经》载当地“素不习于蚕,近三四十年中蚕利始兴。今则桑柘遍野,无人不习蚕矣”(19),反映了明中后期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和种植范围的扩大。又如万历江苏《嘉定县志》记该县“民间机杼相闻”,下属新泾镇“为棉花管屦所集,顷年浸盛”(20)。弘治江苏《上海县志》称上海“木棉文绫,衣被天下”(21)。万历浙江《秀水县志》载江泾镇“多治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民务治丝纻”(22),反映了这些地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随之出现的一批专业市镇。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亦有明显发展,这在地方志中也有翔实记载。如正德浙江德清县《新市镇志》记有当地所产桑叶,“聚于市衢而以卖,早晚先后时价不同”,所产稻米也被“贩夫商客籴而转卖他郡”(23),万历江苏《嘉定县志》述手工丝织业中心苏州城商业繁盛,“其人浮游逐末”,该县南翔镇“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罗店镇“比闾殷富,今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矣”(24)。商品经济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体现,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嘉靖浙江《吴兴掌故集》称“蚕桑之利,莫盛于湖州”,述当地农家“春秋看蚕,一月之劳而得厚利,其他菜、麦、麻、苎、木棉、菱、藕、萝……各随土宜以济缺乏”(25)。天启浙江《海盐县图经》记该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往往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26)

时至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更盛,涉及地域、成书数量均远远胜过前代。就内容而言,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联系,各地方志中的经济史料更为丰富、翔实。如乾隆浙江吴兴县双林镇《东西林汇考》详记当地手工丝织业生产和交易状况:“包头绢,妇人用为首饰,故云通行天下。正(德)、嘉(靖)以前,南溪仅有纱绢帕。隆(庆)、万(历)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陶纱……大小疏密不等,各省客商云集贸易,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27)康熙江苏上海县《紫隄村志》记述当地土产布、(棉)花、米、豆等,皆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小民赖以贸易,上完正赋,下赡家口”(28)。又如乾隆浙江吴兴县《乌青镇志》载述四乡蚕丝聚散该镇的情况,“乡人售丝于行家,而各处商客投行收买。平时则有各处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贸丝诣各镇卖于机户,谓之贩子”(29),具体反映了当地蚕桑农家与丝行、丝商之间环环相连的产销关系。再如康熙江苏上海县《紫隄村小志》记录了棉布包买商的活动状况,“乡民多恃布为生,往时(指明代——引者)各省布商,先发银于庄而徐收其布,故布较贵”(30)。方志中的这类经济资料,对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1)第一至第三讲原为本书作者和黄苇合作主编的《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的序言,当时因篇幅限制未刊。

(2)《太康地记》(佚文辑录),见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

(3)盛弘之:《荆州记》(佚文辑录),见陈运溶辑:《麓山精舍辑本》。

(4)《华阳国志·汉中志》卷2。

(5)《华阳国志·蜀志》卷3。

(6)《华阳国志·南中志》卷4。

(7)《大清一统志》卷114。

(8)《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卷60。

(9)《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卷62。

(10)《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卷143。

(11)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佚文辑录),见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

(12)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

(13)范成大:《吴郡志》卷2,风俗。

(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史部24,地理类1。

(15)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志·叙物产》卷2。

(16)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志·叙物产》卷2。

(17)莫旦等修:《吴江县志》卷1,市镇,传抄明弘治本。

(18)黄士绅等修:《惠安县续志》卷1,物产,明万历四十年刻本。

(19)懋维城修,胡震亨纂:《海盐县图经》卷4,风土记,明天启四年刻本。

(20)韩浚修,张应武等纂:《嘉定县志》卷6,田赋考中·徭役;卷1,舆地考·市镇,明万历三十二年刻本。

(21)郭经修,唐锦纂:《上海县志》,王鏊序,民国二十九年影印本。

(22)李培修,黄洪宪纂:《秀水县志》卷2,疆域考·风俗;卷1,舆地考·市镇,民国十四年校补铅印本。

(23)陈霆纂修:《新市镇志》卷1,物产,清嘉庆十六年刻本。

(24)韩浚修,张应武等纂:《嘉定县志》卷2,疆域考·风俗;卷1,舆地考·市镇,明万历三十二年刻本。

(25)徐献忠纂修:《吴兴掌故集》卷13,物产,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26)懋维城修,胡震亨纂:《海盐县图经》卷4,风土记,明天启四年刻本。

(27)茅应奎纂:《东西林汇考》卷4,土产志,清乾隆三十一年稿本。

(28)汪永安原纂,侯乘庆续纂,沈葵增补:《紫隄村志》卷2,土产,传抄清咸丰六年稿本。

(29)董世宁纂:《乌青镇志》卷7,土产,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30)汪永安纂:《紫隄村小志》卷前,风俗,传抄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