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南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歌传承

陕南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歌传承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南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歌传承[1]李继超一、陕南民歌传承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通常是按照文化的地域划分的。为此,处于陕南地域的高校势必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可以肯定地说,陕南地方高校因其本身独特的优势,对于保护与传承陕南民歌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陕南地方高校学子之间可以借助这一交流的平台,将陕南地方民歌传播到中国的其他地域。
陕南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歌传承&;;&;;&;;&;;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陕南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歌传承[1]

李继超

一、陕南民歌传承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通常是按照文化的地域划分的。中国,地大物博,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遗产,而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的发源地之一,陕南民歌又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着自然界的压力,勇敢地选择了挑战,用从容、愉快、享乐的生存态度与情感方式,无意识地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音乐形式,这种方式在陕南地区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与欣赏。陕南民歌是由一种由古老的融合的民族构成的民歌文化形式,具有原创性、多元性。此外,从陕南民歌曲调中,可以洞悉民歌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历史上秦、楚、羌、蜀、鄂文化的蛛丝马迹,可以寻找以字行腔和以情行腔的辩证关系。民歌自身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出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等诸多的信息,这对于研究人类学和中国的语言学极为重要,可见,陕南民歌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目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的盛行,并且对陕南民歌原有艺人保护欠妥等众多因素,陕南民歌同中国其他的传统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原有的模式消失殆尽的危险。为此,处于陕南地域的高校势必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陕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不足与优势

高校的音乐教育重在审美育人,着重培养具有人文基础且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使音乐本身交叉于其他学科,在更大的程度上提升教育的整体价值,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强调个性的发展。中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通常分为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两种音乐形式。长期以来,这两种音乐形式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了美通、民通等多种音乐形式,但是作为文化之源的传统民间艺术却被人们忽视了。

陕南从地域上划分,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城市。各个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模式、教学任务都是很明确的。音乐专业基本上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适应教育改革需要,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以及其他音乐工作者为目标。但是在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较为重视音乐专业技术的提高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对当地民族音乐文化即陕南民歌的传播与重视程度不够。例如,音乐专业课程包括基本乐理、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声乐、外国音乐史、钢琴、中学音乐教材教法、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和声学、歌曲作法、曲式分析、舞蹈语汇与编导常识。可见课程设置基本未涉及与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其次,陕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相对匮乏,专业知识缺乏多样化,不能够融会贯通,最重要的是因为地域的限制,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师资力量有限,民族民间中的少数门类或者少数乐器,没有老师授课。总体来说,民歌的传承意识或者研究成果大部分未被纳入高校音乐课程范围。

但可以肯定地说,陕南地方高校因其本身独特的优势,对于保护与传承陕南民歌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①高校是培养文化精英的集聚地,学子来源广泛,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承载者。陕南地方高校学子之间可以借助这一交流的平台,将陕南地方民歌传播到中国的其他地域。②陕南地方高校的学者具有先进的文化理论,科研能力较强,并且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深入探索地方民歌的传承规律,并结合音乐文化的发展将其创新。③音乐专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这门学科自身,需要借助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帮助,而地方高校能涵盖这些学科领域,为音乐专业提供有力的资源优势。

三、陕南民歌传承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规划

目前,国内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有三个步骤:资源调查、曲目发掘、项目建设。但大多数处于自发性的经验探索阶段,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根据这三大步骤,我们可以根据陕南地方特色进行重新的规划。

在资源调查阶段与曲目发掘阶段,应借助民间艺人、学校、学者与学生的综合力量。目前仍然有一些掌握陕南民歌与民间乐器演奏的艺人,可以通过唱录、记谱、摄影、翻唱等现代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极易失传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之后,高校学者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建立健全的工作规范,去粗取精,把本土音乐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就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而言,高校就是母校,他们的第二故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了解自己故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知识、文化背景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学校在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需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拥有了解地方民歌的智慧与创新的激情,这样,陕南民歌的发展才能后继有人,并将其发扬光大。事实上,陕南民歌的多元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样学生也有激情更有兴趣去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历史看来,关中、四川有大量的多次的移民迁徙来汉江两岸,他们也带来了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大量的民间音乐和文化传统,使得经过汉江文化滋润的陕南民歌形成了具有南方等地域特色的民歌审美范式。由此看来,在历史、艺术、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乃至文化等方面,陕南民歌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更需要高校学者运用相关的学术理论去研究与保护。

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建设。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开设有关陕南民歌相关的文化理论知识,建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营造本土音乐文化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性与文化素质。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应该在学校乃至学校所在地开展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展演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实践。例如,与劳动有直接关系的陕南镇巴民歌,让此地的学生参加当地的节日及庆典,学习如“背二哥”“船工号子”“打夯号子”等,了解相关的曲调、文字、服饰等携带的民族文化信息。其次,学校更应该适时安排民间艺人的讲座、表演并通过生活接触,给学生提供与民间艺人交流的平台。定期举行学生之间的民歌比赛,也会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有助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四、结语

我们已经步入了多元化的21世纪。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已经与现代文化的发展脱轨。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更应该体现出地方特色,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高校的学生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具有灵活的头脑与创新精神,有能力并且有义务,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1]该文原载《知识经济》,2011年第1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