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代至北宋前期

五代至北宋前期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公元1036年,瓜、沙、肃地区陷于西夏,成为西夏领土的组成部分。由于许多沙州回鹘人“羁縻于西夏”,以至“悉为役属”,降附于西夏,得以长期留居已归入西夏版图的河西地区,甚至最终成为西夏民族之家的构成成分,所以,沙州回鹘的佛教文化,有相当多的部分,也历史地汇入了西夏文化之中。
五代至北宋前期_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三、西夏佛教溯源之三:五代至北宋前期

五代至北宋前期,河西一带曾经历了一段名为“归义军政权”的时期。早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沙州民众推翻了吐蕃统治;大中五年(851),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其后,继此职位的有张淮深、张淮鼎、张承奉等,人称“张氏时代”。接着,是“曹氏时代”,掌管归义军的有曹议金、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等。在西夏占领沙州(1036年)之前的约190年间,在笃信佛教的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下,河西佛教不断发展,日益兴盛。如:张议潮自称“清信佛弟子”,挽其师高僧法成不随吐蕃离去,而留于敦煌讲经,直至大中十四年(860)去世。张淮深时期,法成弟子法镜与法海继续在敦煌讲经。法镜是曾经进过长安的学僧,讲经直至去世的中和三年(883)。法海继之讲筵,在敦煌佛教界很有影响。归义军时期,按唐制,确立了敦煌佛教教团的管理制度,以河西都僧统为教团的最高首脑。至曹氏时代,佛教由一度的衰落,又逐渐走向繁荣,尤其是庶民佛教迅速发展。大量的“伪经”(假托“佛说”的汉文佛教著作)、“疑经”(怀疑为“伪经”的佛教著作),得以广泛流行,说明佛教信仰者众。在崇佛的曹氏时代,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兴起开窟造像的热潮,其中新开洞窟41个,重修前代洞窟242个,在莫高窟崖面还进行了大面积的绘画,以及多种洞窟修整工作。

在归义军“曹氏时代”的晚期(约1030年),沙州回鹘崛起,统治了瓜、沙、肃地区。至公元1036年,瓜、沙、肃地区陷于西夏,成为西夏领土的组成部分。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回鹘的强大势力仍在这里起着实际的作用。由于沙州回鹘长期接受着丝绸之路带来的“善国神乡”的熏陶,致使原先信奉萨满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的广大回鹘民众,纷纷皈依佛门。洪皓《松漠纪闻·回鹘》载:“(瓜、沙)回鹘奉释氏最盛。共为一堂,塑佛像其中。每斋必宰羊,或酣酒,以指染血涂佛口。或捧其足而鸣之,谓之敬亲。诵经则衣袈裟,作西竺语。”现存伦敦大英图书馆的回鹘文佛经《天地八阳神咒经》,和现存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回鹘文佛经故事《善恶两王子的故事》等文献,就是沙州回鹘人佛经翻译的代表作。据刘玉权先生考察研究,沙州回鹘修建了许多洞窟,今存23个(莫高窟16个、榆林窟2个、西千佛洞5个)。沙州回鹘人还绘制了不少极富民族特色的佛教壁画,留下了许多回鹘文题记、礼佛文、发愿文等。由于许多沙州回鹘人“羁縻于西夏”(宋·洪皓《松漠纪闻·回鹘》),以至“悉为役属”(见《宋史·曹琮传》),降附于西夏,得以长期留居已归入西夏版图的河西地区,甚至最终成为西夏民族之家的构成成分,所以,沙州回鹘的佛教文化,有相当多的部分,也历史地汇入了西夏文化之中。这些回鹘人,与居住河西的党项羌人、汉人等各族人,不仅是共同创造了属于西夏文化范畴的那一部分河西文化;而且在西夏之后的历史岁月中,他们仍然继续创造着共同的地域文化。例如,元至正八年(1348),至正十一年(1351),为修建莫高窟所立的两通汉文碑铭,都有以回鹘文、西夏文书写的六字真言,就是明证。

img59

【注释】

(1)《西夏研究》(一、二、三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八、十一、十三,1932~1933年。

(2)《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

(3)《西夏史》,大同印务有限公司印行,1975年版,322页。

(4)《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20~221页。

(5)《西夏的佛教制度》,载《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01页。

(6)《文海》“22·212佛”“37·152佛”,见史金波、白滨、黄振华著《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页、第577页。

(7)《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