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关选址的传说

建关选址的传说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冯将军就将关址选定在此处,立即破土动工,不到一年,就修筑了周长二百二十丈的嘉峪雄关。据当地群众传说,是关云长显灵给移动的。传说大明正德元年八月中秋,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奉命修建嘉峪关城的东、西二楼,他委托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承办这项工程。
建关选址的传说_嘉峪关志

第一节 建关选址的传说

选址建关

据说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兵西进,直取河西走廊,追歼元朝的残兵败将,大破元兵于甘州(今张掖)一带,进军肃州(今酒泉)直达居延海、玉门关外,所向无敌,连连报捷,收复河西,建立了奇功。朱元璋为了巩固西北边陲,命他在河西建关设防。

冯胜大将军遵照旨意,带领众将,骑马日行夜宿,仔细观察这一带的地形。在“河西走廊”地带,很多地方宽度大都在一二百里开外,防守困难,发愁找不到适合建关的地方。

有一天,冯胜将军骑马来到肃州西面五十里的嘉峪山下,见这里祁连山雄峙于南,马鬃山耸立于北,西通戈壁大漠,东连平畴绿野,北通沙漠,南依祁连,依山靠水,地势险要,真是建关的好地方!冯胜率领众将领,骑马涉过冬夏澄清的“九眼泉”,登上岗塬,仔细观看地形水势,情不自禁地赞叹:“此乃咽喉之地,地势天成,妙啊!”他又看看脚下,地势平坦,基石牢固,方圆有五十亩地开外,真是建关设防的好地方。众将领也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狭谷似瓶,易守难攻,修建关口,定然固若金汤!”他便与众将商议,决定在此建关。

冯将军就将关址选定在此处,立即破土动工,不到一年,就修筑了周长二百二十丈的嘉峪雄关。

二龙戏珠

在嘉峪关东瓮城门外,有一座关帝庙,修筑得富丽堂皇。虽然庙宅损毁,但那庙内精湛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吸引人的是大殿顶部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雕塑。如果人们仔细观看,仿佛两条龙的眼睛在不断闪着蓝光,龙须徐徐抖动,栩栩如生。传说,这两条龙是飞来的哩!

嘉峪关的关址移动,据说是关云长显灵,因而修了关帝庙。庙内塑了关云长的像,还在壁上画了三国故事画,把人物描绘的灵活灵现。修完后,人们抬头一看,大殿顶部却光秃秃的。人们对关公虔诚,就集资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这宝珠闪着耀眼的光芒,像天空中的明星一样光彩夺目。

一年夏天,乌云翻滚遮黑了天,接着,两条火龙在空中飞窜,然后传来了“叭”地一声炸雷,雨点紧接着落了下来。行人连忙到关帝庙南的戏楼上避雨,—个霹雷之后,只见两条白亮亮水柱子在空中飞舞,主人们看得出神的时候,又猛听—声巨响,两条巨龙直冲而下,窜进了关帝庙。

过了一会儿,天渐渐亮了,云缝里露出阳光。这时候,有人提醒大伙:“那两条龙哪儿去了呢”,有人说:“咱们进庙去看看!”人们便走下戏楼去寻找。在庙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只见有一个深深的龙爪印。打开庙门一看,两条巨龙正绕着宝珠戏弄,不肯离去。如此一连数月。有一天晚上,晴天里响了一个炸雷,两条龙又飞上了天,在庙内墙壁上还留下爪印呢!以后,人们就在大殿顶部雕塑两条龙,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二龙戏珠”。

关城定桩移址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被派到河西一带驻防。他看到龟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设防的好地方,不禁满心欢喜,当即决定在龟盖山上修建一座雄关。于是很快请来了有名的工匠进行设计,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测方位、放线,钉木桩等工作。然后,便大摆酒宴,犒劳三军,准备第二天清早破土动工。

第二天一早,冯胜亲自率领众官兵和工匠们来到工地,谁知桩线却不翼而飞。冯胜立即喝令看守施工现场的士兵来见。

那个士兵闻传,早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哆哆嗦嗦地来到大帐。冯胜问:”昨晚,是你在这里看守?”士兵回答:“正是小人。”说罢,吓得叩头如捣蒜一般。冯胜说:“不用害怕,只要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就行了。”士兵这才叙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昨天后半夜轮到这个士兵值勤,他生怕桩线被人移动,所以多半夜也不曾合一下眼。不料,四更时分,一阵黑呼呼的风刮来,只刮得天昏地暗。等这股黑风过去,再看桩线,竟无影无踪了。

听到这里,冯胜心中更加纳闷,正要继续询问,只见一个主持修建关城的官员闯进帐来,连忙禀报说:“大将军,找到了,找到了!桩线找到了!”冯胜问:“在哪儿?”那个官员回答说:“桩、线都被移到峡谷北面山坡上了。”

冯胜哪里肯信,立刻随着官员一道登上嘉峪关一看,桩线果然都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不禁心里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一观察,这里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布此建关,攻可进,退可守,固若金汤。冯胜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当日便按新址破土动工,很快筑成关城一座。

关城地址到底是谁移动的呢?据当地群众传说,是关云长显灵给移动的。为了纪念关云长的这一功绩,建关后,人们便在关城内修了一座关帝庙。

高楼从顶建

嘉峪关的“光化门”和“柔远门”,筑于9米高的方形平台之上,都建有高达17米的楼阁。

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可是,这两座城楼,却是从楼顶往下建的。

传说大明正德元年八月中秋,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奉命修建嘉峪关城的东、西二楼,他委托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承办这项工程。

王镇领受了任务以后,反复琢磨:要在三丈来高的土筑城台上修建五丈多高的大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乘中秋佳节,他邀请了附近知名的工匠,在关城城台之上,边赏月边商议这件事,让大家出点子,想计谋。众工匠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主意。王镇听了之后,连连摇头。这时,有一位平时寡言少语的老工匠开了腔:“这么高的楼阁,还是要从顶建。”王镇一怔,当老工匠慢条斯理地说出了他的全部想法之后,才与众工匠连连点头称赞,认为这是个好法子。大家又作了一些补充,作出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先在楼台之上,堆起土盖楼顶,然后竖立三楼的立柱。把三楼建成后,将土刨掉,再建二层楼。二层建毕,刨掉二层的土,最后修建最底层。

工匠们认真备料,细心施工。楼阁从顶上一层又一层地修建,土一层又一层地刨出,到了来年二月,关城之上东、西两座雄伟的高楼便顺利建成了。

冰道运石

当人们走进嘉峪关城,就会看见楼阁台阶、城墙基础和门洞铺设的无数的巨型石条。这些长约二米,宽五十厘米,厚三十厘米的青石石条,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怎样运到嘉峪关关城的呢?

据说,在当初建关城时,因需要大量的石条,供施工用,石匠们就四处寻找,经过察看,终于在关西北十多公里处的黑山中一个叫磨子沟的地方找到了这种石头。那里盛产地溜石,石质坚硬,可凿成磨盘、碾磙等物。石匠们取了样品,经鉴定,确定用磨子沟的石头做基石。于是,石匠们到磨子沟开采石条。石条凿成之后,人抬不起,路程又远,运输十分困难。工匠们边凿石条边犯愁,眼看隆冬季节到了,石条还没运出山,工期又催得很紧,怎么办呢?

img351

冰道运石

img352

山羊驮砖

这时候,有位老石匠开了腔:“我看,顺山坡修一条路吧,冬季一到,就在路上泼水,结冰以后,往下滑,看这样行不行?”大伙一听,都说这是一个好办法。禀告监工,得到批准后,就开始修路。滴水成冰的季节一到,便调动车辆人夫,拉水、担水,往路面上一泼,水很快凝结成冰,一条冰道出现在山间。人们站到冰道两边,手持撬杠使巨大的石条沿冰道向山下滑行,然后用牛车拉。就用这办法把所有的石条一块接一块,运到了关城的工地上,保证了关城的工程按期完工。

山羊驮砖

嘉峪关作为长城沿线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其用砖的数量十分惊人。据说,当时修建关城所用的砖,是在关西四十里以外的地方烧制的。砖烧好以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下,然后再一块一块背上城墙。这种办法并不奏效,眼看有贻误工期的危险,人们都焦急万分。

有一天,有一个放羊娃赶着一群山羊,在关城附近放牧。他看见人们弯腰驮砖,个个筋疲力尽,监工还在不停地吆喝着,他心情十分沉重。怎么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这繁重的劳役呢?憨厚的孩子在斜坡马道上来回走动,想着想着,他突然高兴地喊道:“有办法啦!”

他甩着响鞭,吆喝着把羊赶到了城下,解下腰带,一头拴一块砖,搭在羊背上。他用手轻轻一拍羊屁股,只见身体轻巧的山羊驮着砖,“噔噔噔”一溜小跑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城墙。背砖的人们看了喜出望外。

这时候,只见放羊娃站在城头,一声唿哨,一群群山羊从四面八方拥到关城下。人们解下腰带,拴好砖,驱赶着一群又一群山羊,驮着砖从马道登上城墙。

九眼泉

嘉峪关下有九眼泉,泉水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景色秀丽。

img353

九眼泉水

img354

九眼泉

相传,当年修建嘉峪关时,数万名民夫汇集一处,腾起滚滚烟尘,一时间,饮水成了最大的问题。没有水,延误了修筑长城的工期,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官府又抽调大量的民夫去十多公里以外的讨赖河背水。盛夏时节,金黄的麦子无人收割,眼看要烂在地里。

这时候,有一位白胡子老人,声称有办法找到水。

老人说:只要监工答应他一个条件,他就能就地开泉出水!

老人的条件被答应了,修筑长城的一半民夫,回到了自己的家园收割打碾。只见老人猫下腰,顺手抓起一把小石头,然后往空中一撇,那个小石头像飞了出去似的,在空中打了几个旋转,咕噜噜跌落在关下的石滩上了。众民夫蜂拥而去看稀奇。只见一粒粒石子直往地下钻,发出“呼呼”的声响。一股股泉水哗哗往外淌。泉眼越来越大,水流得越来越多,民夫欣喜若狂。人们找老人时,老人早已无影无踪。由于关下泉眼很多,数也数不清,人们就叫“九眼泉”。

宝碑

嘉峪关城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碑。其中有一块罕见的小石碑,高只有三十多公分,宽二十多公分。碑的上端和左右两边均刻写字迹。碑为墨绿色,表面非常光滑,像镜子一样锃亮,是用玉石刻制成的,人称“宝碑”。相传,宝碑安放在北敌楼内的一个砖砌的台子上,四周栏杆护卫,面对着终年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每当雨后天气放晴,敌楼门一开,阳光射了进来,稍过片刻,对面祁连雪峰和山坡上的各种树木就从锃亮的石碑上映照出来,看得清清楚楚,活灵活现。

当年,远近的游人络绎不绝,不顾远途跋涉,来到嘉峪雄关,登上北敌楼,争相观看碑中胜景,无不感到惊奇。可惜,这块宝碑在解放前却被人盗走了。

一块砖

登上嘉峪关城楼,在柔远楼西侧的城台,可见一块古代的砖,安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人们说,这块古砖是一块定城砖。

img355

“一块砖”

传说明朝正德元年,在修建嘉峪关时,有名工匠师傅,名叫易开占,不仅技术高超,而且善于设计和计算,胜似鲁班,声望很高。接受了修建嘉峪关的工程之后,易师傅和众工匠齐心协力,不仅搞出了布局精巧、结构坚固的设计方案,还精确地计算出用料数量。当他把设计方案和用料计划交给负责承修的监官时,这个贪心糊涂的监官,根本不相信眼前这个土模土样的工匠会有如此神算,便逼问易师傅:“你计算的真有这么精确?”易师傅哈哈一笑,答道:“没有错,错了我受罚。”

img356

定城砖

img357

嘉峪晴烟(2004年拍摄)

负责承修工程的监官,就按易师傅的计算备料,故意多加了一块砖。易师傅和众工匠按照设计精心施工,计划用料。经过无数个昼夜的辛勤劳作,终于使楼阁凌空、气势雄壮的关城巍然屹立于戈壁大漠之中。

然而对于多出的一块砖,众工匠心里却捏着一把汗,只有易师傅不慌不忙地把它放置于西瓮城阁楼上。监官大呼小叫:“易开占,你怎么多出了一块砖?明日午时三刻便是你的断魂时。左右,绑起来。”易师傅大喊:“住手!那是一块定城砖,要是搬掉,全城立时就要倒塌。”监官听闻,被灰溜溜地吓走了。

嘉峪晴烟

嘉峪晴烟是肃州八景之一。《重修肃州新志》载:“嘉峪晴烟,嘉峪在酒泉西,以其出玉,又谓玉石山,即汉遮虏障处。草树郁葱,云霄杳霭,每天宇晴霁,烟景苍翠,呈奇显秀,有可爱者。”

明代诗人戴弁的《嘉峪晴烟》曾写道:

烟笼嘉峪碧岹峣,影拂昆仑万里遥。

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

雨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雾飘。

最是晚来闲望处,夕阳天外锁山腰。

传说,当年修建嘉峪关的几万民夫,露天设灶,蓬蒿为柴,戈壁滩上烟雾弥漫。虽然工完人散,这些烟雾却风吹不散,雨打不断,越遇睛天越是显眼。

img358

嘉峪晴烟

有一年,窜来一帮流寇。他们在距关十里的地方发现关内烟雾缭绕,流寇头目立即下令撤退。

有人问他:“未见一兵一卒,为何要撤?”

头目说:“难道你等未看见,晴空万里,哪来迷雾?显然有大军正在造饭。”大家一看,果然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