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延边大学的朝鲜族研究生好就业吗

延边大学的朝鲜族研究生好就业吗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他更愿意在中国工作,更愿意与中国的朝鲜族同胞并肩奋斗下去。1955年6月,李浩元当选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1963年2月,当选为吉林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兼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后来,他在朝鲜咸兴参加工人运动时,被日本警方逮捕,囚禁在汉城西大门监狱,遭受了各种折磨。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朝鲜族

第二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一、李浩元

李浩元(1891~1978年),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一个贫苦家庭。他很早就失去父亲,和妈妈哥哥一起在饥饿与贫困中煎熬。1915年3月,李浩元从汉城中央师范学校毕业后,决心为朝鲜的民族独立解放,朝鲜民族的教育、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事业奋斗终生。然而,他认识到在朝鲜难以开展抗日爱国运动,于是同年5月避开日军的耳目渡过鸭绿江移居到辽宁省新滨县红庙子村。他在那里建立了兴东小学,并继续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在日军占领的黑暗时期,李浩元三次被捕关进监狱,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狱中,他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等书籍。1945年8月19日,李浩元出狱。1946年4月,他被推选为吉林省朝鲜人民主联盟主席。同年6月,他随八路军来到延吉市,被任命为延吉市第二中学(朝鲜族中学)校长。1948年,他接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金斗奉的亲笔函,邀请他到朝鲜工作。但李浩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延边人民。他更愿意在中国工作,更愿意与中国的朝鲜族同胞并肩奋斗下去。李浩元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也获得了党和政府的信任。1955年6月,李浩元当选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1963年2月,当选为吉林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兼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第三届代表。在担任副州长期间,李浩元主管文化教育工作,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李浩元对朝鲜语文的使用与研究也颇有造诣,在他的著作《关于现代朝鲜语》(1949年著)中系统地阐述了朝鲜语规范化的重要性。从红庙子兴东小学到华兴中学,从南湾学院到永新农业中学,他从没放弃过朝鲜语科目的教学。特别是1951年在延边大学开设朝鲜语科目的5年内,为恢复和发展朝鲜语研究工作起到了带头作用,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在中国普及和发展朝鲜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李浩元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位卓越的专家。“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浩元遭到迫害,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尽了折磨。1978年5月1日凌晨4点,他离开了人世,享年87岁。

二、卢基舜

卢基舜(1893~1957年),出生于朝鲜黄海道一家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中学时期,看着在贫困和疾病中煎熬的人们,他心里就开始萌发医学救国的思想。19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汉城医科专门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1915年4月,卢基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7年到汉城世富兰斯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在近两年的医疗实践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到自身还需要进一步深造医学理论,于是在1929年再一次考入了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研究生科。1931年毕业后他留在该校医学部附属医院任内科医师。他撰写的关于尿酸酶、尿囊素的4篇论文曾发表在《日本生物化学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上,因高超的医学理论,卢基舜当选为日本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卢基舜于1936年6月来到中国,任图们公立医院院长职务,从此他就开始投身到繁重的防疫事业。1945年8月延边光复后,他先后任龙井医科大学校长、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教授等职。1948年他创建延边医科专门学校,任校长,1949年4月任延边大学医科部部长。1950年8月他被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授予高教二级教授。卢基舜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拥有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神医卢博士”。他时常说:“在成为名医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对待病人时,先要找准病因,再对症下药,并坚持治疗,而绝不能成为一个只认钱的医生。”卢基舜不仅是延边医疗教育的创始人,也是延边防疫事业的奠基者。他对预防和治疗当地的流行病和地方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57年6月7日,神医卢基舜博士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医疗事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书记兼延边自治州州长朱德海同志亲自背起了卢博士的丧舆。卢博士给亲人们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在我死后,请把我的遗体捐赠给学校,用于病理解剖,以推进我们的医学发展。按照他的遗愿,卢博士遗体的主要部位以病理标本陈列在了延边医学院的病理标本室里。

三、林民镐

林民镐(1904~1970年),1904年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同年,林民镐全家移居到了吉林省龙井市。林民镐自小怀揣宏伟的抱负,在延边龙井他成长为北间岛青年运动的领头人。1923年林民镐加入了高丽共产青年会。1926年被任命为朝鲜共产党满州总局东满区委的青年部长。1926年1月,参加在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高丽共产青年会中央本部会议。当年6月,加入朝鲜共产党。1928年9月,他被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于1932年接受命令前往朝鲜创建了国际赤色劳动组合。后来,他在朝鲜咸兴参加工人运动时,被日本警方逮捕,囚禁在汉城西大门监狱,遭受了各种折磨。直到1940年才被释放,后就职于敦化林产工作所。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被选为敦化县副县长、民主同盟委员长,10月回到延吉任《吉林朝鲜人民报》朝鲜文版责任编辑。1948年12月,林民镐调任延边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从此主持延边大学的创立工作。1949年3月20日,延边大学创立,他担任副校长兼党委书记主持日常工作。此后20年,他一直领导着艰苦的创业与发展事业。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勤俭地运营延边大学,推行民族教育和教学改革,为延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林民镐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始终强调要靠人才办学。他通过派往国外留学、国内进修等方式培养了许多骨干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独特的战略眼光和“人才为本”的建校理念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四、朱德海

朱德海(1911~1972年),原名吴基涉,出生于俄罗斯双城子。1919年3月,朱德海一家迁到中国吉林省和龙县定居。朱德海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1936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密山等地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39年9月回到延安,任八路军三五九旅八团特务连指导员和八团供给处指导员。1941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海外研究班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1943年参加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筹建工作,任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大学校党委委员、总务处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开赴东北。12月,任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政委,配合兄弟部队担负消灭土匪、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后方根据地的任务。1948年4月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民族事务处处长。1949年3月,任吉林省延边公署专员和中共延边地委书记。1949年6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9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朱德海当选为自治区首任主席。1955年以后,朱德海历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第一书记、自治州州长、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州政协主席等职。1954年朱德海被任命为吉林省副省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他长期主持延边地区工作,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坚持与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作斗争,重视延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为延边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和迫害,1969年被下放到湖北农场劳动。1972年7月3日逝世,享年61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延边自治州州委作出决定,为他平反,恢复名誉。1986年6月,延吉市委、市政府修建朱德海纪念碑,胡耀邦亲笔题写“朱德海同志纪念碑”碑名。

五、文正一

文正一(1914~2003年),原名李云龙,1914年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的一个医生家庭。1920年文正一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吉林省珲春县北旗村落脚。文正一自幼受到父兄参加抗日活动的影响,早年接触共产主义思想,1934年在南京参加“十月会”并任组长。1937年秋赴湖北江陵,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即后期的黄埔军校)第六期特训班学习。1938年10月,他在武汉参加“朝鲜义勇队”(后改编为“朝鲜义勇军”),任义勇队第二支队二分队队长。1939年,在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担任朝鲜义勇队分队长,负责宣传工作和对日伪士兵的策反工作,同时,根据党的安排把大批朝鲜义勇军战士转送到延安。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到1941年秋,受命担任陆续转送朝鲜义勇队大部分成员及我党在洛阳的数十名地下工作者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去工作。1942年7月,他参与筹建“华北朝鲜独立同盟”并担任秘书处处长。1942年10月被选举为晋绥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任晋西北朝鲜独立同盟分部处长、主任,负责干部审查工作。1945年,担任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组教干事,继续负责干部的审查工作。1945年12月,文正一带领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部分指战员进入延吉地区,先后担任延吉县委副书记、书记。1946年5月至1947年10月,先后担任中共吉林省委社会部第一科科长、吉林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高干班党总支书记。1947年10月经东北局批准担任吉东专署副专员,1948年担任延边专署副专员,1949年3月任专员。在延边工作期间,他坚决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积极拓展党的群众基础。1950年下旬,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先后任志愿军后勤部运输处处长、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3年年底,文正一担任国家民委财经司副司长,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文正一受到冲击,但他依然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不趋炎附势。1979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0年担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顾问。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9年,离休后,他仍然关心党的民族工作和家乡的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建言献策。

六、金学铁

金学铁(1916~2001年),生于朝鲜元山,1935年在上海参加抗日地下组织,1938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毕业,当年10月在武汉参加朝鲜义勇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太行山胡家庄对日作战中身负重伤而被俘,押送日本并被判刑10年,关押在日本长崎监狱。由于必须写悔改书才给治疗负伤的腿,而金学铁又拒绝写悔改书,最终大腿腐烂,得不到治疗而被截肢。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释。解放后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工作,与丁玲终生保持深厚的友情与交往。1952年受朱德海邀请到延边组建“延边文学艺术联合会”,并任筹委会主任。1953到1957年从事文学创作,在中国最早用朝鲜文写作长篇小说,同时最初将鲁迅的《阿Q正传》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译成朝鲜文。“文革”期间由于写作为彭德怀辩护的长篇小说《二十世纪神话》被判处10年徒刑,1977年刑满释放。他在《我的忏悔》中说:“竹子一节 节地成长,人也是经历每一次苦难而成长。我同样不断地觉悟,不断地飞跃。从那时起,我结束了盲从和无为的人情。”金学铁直到1980年“四人帮”倒台后平反并重新开始搞文学创作。金学铁是朝鲜族第一位长篇小说作家,其大量的经典著作在国内颇有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建树了曹雪芹、老舍等10位少数民族代表作家铜像,其中有金学铁的全身铜像。郑判龙先生说:“不了解金学铁的斗士精神,就无法理解他的文学。”正是金学铁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坚强的信念以及斗士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的文学本质和人生轨道。也正是由于这样刚强性格和信条,他一生中遭遇到两次以政治犯的身份站在法庭被告席上的“荣誉”和痛苦的悲剧般人生历程。金学铁的主要长篇著作有《激情时代》《海兰江啊,说话吧!》《二十世纪神话》《最后的分队长》等。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神圣与悲壮、哲理与幽默均融会于字里行间,作品的人性美和作家的人格美跃然纸上,深受中、朝、韩、日各国人民的喜爱,具有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金学铁临终留下遗言:“若要安度一生就漠视世间不义,但要像人一样活着就得对之挑战。”

七、千连弼

千连弼(1925~2006年),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明川郡一个穷苦的农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进入汉城的辉文中学求学,因家境穷困无法交学费,他抱着半工半读的打算14岁来到了日本。他用送报纸和送牛奶赚来的钱供自己读书,最终在东京医学单科大学(现在的东京医科大学)完成了学业。1945年5月,从日本回到汉城,发现那里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天地,于是含着愤恨之情回到了故乡。当时21岁的他回到家乡后发现父母早已移居到了黑龙江省海林县新安镇,于是他也来到了中国,并在同一年11月进入牡丹江部队卫生部成为了一名军医。1949年1月,他接到秘密指令去中南海保卫毛泽东同志,当时虽然有很多人研究中医,但是研究西医的医生为数不多。保卫毛泽东的工作共分三部分,武装保卫、政治保卫及保健保卫,千连弼就是负责保健保卫的。自从那时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6年中,他一直担任毛泽东同志的主治医生一职。其间,和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少奇等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65年11月,他被批判为朝鲜特务,被流放到郑州生活了10年。在郑州,他并没有被卷入政治风波中,通过在中医大学的5年,针灸院的1年,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又苦学古文3年,为理解古代医书和甲骨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广泛摄取中西医学的名医。1979年,他写信给时任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表达了想回中央继续从事保健事业的心愿。收到信的邓小平马上把他调回到了中央,任他为305医院院长。在任305医院院长期间,他除了研究以中药治疗为主的疑难杂症以外,还致力于研究肥胖症的预防治疗。为了用中草药治疗肥胖,他研读了中国古代及日语、英语、俄语的资料,在研究了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国名医齐明贤的处方后,发表了论文《肥胖症的中草药治疗》。这一论文在美国也产生了重大的反响,美国肥胖研究所对千连弼开发出来的肥胖症酶食品做了临床实验后,认为这一食品在全世界36个国家的1500余种肥胖治疗药中效果最好。他的论文发表后,每天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几百封信件,使他产生了将这药惠及更多患者的想法。通过刻苦钻研,他研发出了“健美晶”和“美人晶”等天然减肥食品。这两种食品不仅在减肥过程中无副作用,同时还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对妇科疾病及人体各类疾病的预防治疗上也有不错的疗效。

八、赵南起

赵南起(1927~),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清源郡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爷爷是著名学者、爱国志士赵东植。1940年初赵南起移居中国。1945年9月,赵南起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同盟。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桦甸第七支队,参加扫清日伪军残余势力的战斗,这是赵南起进行军事活动的开始。战事告一段落后,赵南起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1946年冬,作为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下乡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一直在政府和党委机关做些文职工作,担任过科长等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赵南起被调入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作参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赵南起作为朝鲜族干部第一批入朝,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当参谋,和毛岸英一起在志愿军司令部协助彭德怀进行作战指挥。1952年,志愿军后勤运输线遭到美军大规模破坏,这时赵南起调入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当参谋,此后一直在军队后勤部队负责运输工作,后来担任了运输科科长。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继续驻军朝鲜,赵南起作为后勤军官留在朝鲜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后回国进入后勤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赵南起留在后勤学院当了一年的教员。1957年返回朝鲜,任后勤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直到1958年随志愿军回国。回国后,赵南起一直在吉林省军区延边军分区做政治工作,担任过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和第二政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赵南起被撤销职务,关入“牛棚”,直到1973年恢复工作,在通化军分区任政委,后升任吉林省军区政委。在吉林工作期间,赵南起不仅担任军职,还担任地方职务,自1978年起还担任过吉林省延边州州委书记、人大主任、吉林省副省长,后任吉林省省委书记,分管农业工作,推动农业改革。在他任职期间,全省粮食产量、商品粮供应量、农民人均收入值、农业投入产出比4项年增幅跃居全国第一。1985年,赵南起调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87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在任期间,赵南起对部队的生活保障,尤其是边疆地区部队的生活保障,予以特别关注。他曾几次到驻边疆地区的部队进行考察,同时多次到驻新疆部队和青藏线的部队进行调查研究。他亲自抓落实,多次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部队发展副食品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争取结束驻新疆和西藏部队吃“鸡毛菜”的历史。到赵南起离开总后勤部时,驻边疆地区部队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病难和取暖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驻新疆、西藏高寒地区部队的蔬菜、肉和蛋供应问题有了明显改善。1988年,赵南起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全军第一个朝鲜族上将,是“文化大革命”后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名将军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上将。1992年,赵南起离任总后勤部部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1995年7月退役,结束了近50年的军旅生涯。1998年被选为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九、李永泰

李永泰(1928~),出生于辽宁省新宾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45年秋天,17岁的李永泰为了保卫解放的国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他与战友们一起南征北战,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屡次立下了显赫的战功。1949年被光荣选为第一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理论学习与飞行实践中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在21岁时就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部队年轻的大队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9月25日,在遭到8架敌机围攻、飞机座舱盖被打了个大窟窿的情况下,他硬是驾驶着负伤56处的战鹰安全返航降落。李永泰参加空中作战以来,击落了4架美军飞机,成为志愿军飞行师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名射手。李永泰在抗美援朝时期被誉为“空中坦克”,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他参加中南军区英模大会,并被授予二级英雄模范称号。他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国旗勋章等多种奖励。朝鲜战争结束后,李永泰先后任飞行团长、副师长、师长,带领官兵投入部队正规化建设。1959年10月1日,在纪念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阅兵式上,由李永泰将军指挥和训练的空军出动25架米格-19型歼击机,在空中列成阅兵队,顺利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上空。1975年7月,在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时候,李永泰被任命为武汉部队空军司令员。1982年11月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并授予中将军衔。在这期间,李永泰历任各级领导干部职务,出色地完成了备战演习、作战飞行训练、领导和指挥特别专机飞行等各项任务。在1984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5周年而举行的第二次阅兵式上,李永泰担任空军阅兵队伍领导小组组长,顺利地完成了阅兵任务。1986年,他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中国联合航空公司,为我国民间航空发展作出了贡献。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他负责指挥空军部队的灭火战斗。李永泰于1993年12月从空军领导职位上退了下来,其后,先后当选为第八、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不断增多,李永泰先后担任中捷(捷克)联谊会主席、中马(马来西亚)联谊会副主席、中韩联谊会委员等职务,现在又担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继续奋斗。

十、郑判龙

郑判龙(1931~2001年),出生于全罗南道潭阳郡。1938年跟随父母移居到中国辽宁省盘山县,1939年3月移居到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县并在那里读了小学。1946年3月进入松江省朝鲜族中学。在1949年春,听说成立了延边大学的消息后,抱着求学的热望不远千里赶到延边,在朱德海州长的帮助下进入了延边大学理工科数学系,后转到朝文系,当时他年仅17岁。1952年10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成为了一名延边大学的教师。1949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选派到苏联学习,成为了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苏联文学的研究生。1959年11月与中国留学生王瑜结婚。1960年2月以学位论文《阿历克赛·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中的人民描写原则》获得了副博士学位。1960年5月,他放弃了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机会,带着妻子回到了延边大学。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风雨五十载》里写道:“延边大学虽然是一所远离首都北京几千里的极简陋又无设备的学校,可它毕竟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朝鲜族自己的大学啊!我怎么能忍心距他于千里之外呢?我相信我的妻子也不会反对我的选择。”从那以后,他与妻子一起住在简易平房里,为延边大学的教育事业而努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郑判龙被当成“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初衷,组织编写教科书。1980年出版了由他主持编写、80名学者执笔的200万字四卷本《外国文学史》,全国大学的中文专业,有了自己的教材,也奠定了延边大学在全国的学术地位。1980年7月15日,郑判龙被正式任命为延边大学副校长。1986年,通过他的努力,延边大学成功申请了博士点授予权,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朝鲜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培养了20余名博士生,为把延边大学建设成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89年,他亲手创立了一所专门研究朝鲜、韩国问题的科研机构——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使朝鲜韩国学领域的研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并于2007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1997年,他拿出韩国KBS海外同胞奖金的10万余元设立了郑判龙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延边大学教育基金会郑判龙助学金。1999年5月,郑判龙被诊断得了结肠癌。在与病魔抗争的岁月里,完成了《作家轶事》的创作,为朝鲜族文学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他的回忆录《风雨五十载》续篇《我和我的妻子》却没能完成,后由妻子续写完成。2001年10月7日,郑判龙离开了人世,享年70岁。

十一、姜景山

姜景山(1932~),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一个贫困家庭。他是我国航天遥感探测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微波遥感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他5岁那一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辛苦养育了他们5兄妹。母亲是一位坚强、勤劳、有文化的女性。姜景山至今仍记着小时候母亲给他讲述的关于月球的童话,是母亲讲的故事引发了他对月球的好奇心。1957年和1958年,苏联和美国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世界进入了探索宇宙空间的领域。当时,我国在人造卫星研究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白,由于美苏的封锁,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上级将攻克空间探测火箭发射技术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姜景山。姜景山带领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投身到研究当中,在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以后,他们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73年姜景山第一次提出了微波遥感探测计划,于1975年组织中国遥感探测计划会议,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推进了微波遥感探测技术的进步。1981年姜景山依照钱学森的提议,求学于美国。他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与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微波遥感技术的创始人莫尔教授一起从事研究。在美居住的两年时间里,姜景山先后发表了16篇论文,回国后建立了微波遥感技术系统和理论系统,在建立和发展我国微波遥感技术及理论体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86年起,他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遥感监测自然灾害技术系统。他提出并建立的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的遥感信息“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成为我国突发性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列为“八五”科技攻关十大世界领先成果之一。从研究制作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姜景山先后参与了多次关于应用卫星探测系统的研究制作工作,并在我国的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具有三大里程碑意义的领域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99年姜景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部委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此外还获得过“国家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首届“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863计划突出贡献奖”“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奖”等。同时,他也培养出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科学技术骨干。他先后发表了200余篇(部)学术论文和专著。

十二、金日光

金日光(1933~),出生于吉林省图们市。1956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1960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北京化工大学。其间一直思考是否存在第四统计力学的问题。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朝鲜特务”,下乡劳动改造。他反复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从中得到启发,打算用新的统计力学描述这一矛盾统一的系统。1978年复职后,精心整理出研究草稿,却没有一个北京的出版社愿意冒险为他出版。这时黑龙江省科学出版社社长冒着坐牢的危险将《模糊群子论》公开出版,而这一理论的问世轰动了学术界。后来,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又出版了《第四统计力学》。金日光提出微夸克粒子是所有物质世界的起源的理论。当时的媒体报道称:“历经二十年研究完成的金教授的发现为基本粒子物理学、宇宙的起源、生命化学及遗传密码的起源等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法。”中国科学界评价这一理论在基本粒子和核子结构研究中取得了划时代进展。金日光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京化工大学致力于成立我国流变相态学研究基地和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他的努力最终成立了我国流变学学术团体,加入了国际流变协会,并数次成功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他被人们赋予了“中国流变相态学研究基地创始人”的称号。金日光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性问题也十分感兴趣。他将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应用到社会科学的普遍原理,他的这一研究方法也引起了学术界与政界的关注。他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真理和实践关系》的长篇论文,在当时的关于实践和真理的大讨论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契机,他正式进入了1980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论坛。在中国第三代领导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他写了近70余篇的文章,用当时的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得到了第三代领导的特别重视。之后,他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的常务委员,并担任了第九届、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一职。金日光将群子统计理论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中,取得了诸多成就。他的著作《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和《再论中医药科科学内涵》有力反驳了无端否定中医的一些学者。凭此著作,他在2008年荣获了“中医药领域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称号。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投身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事业,带领20余名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分析1亿多数据,提出了关于地震监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十三、李光男

李光男(1950~),出生于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普通的朝鲜族农民家庭。旧社会,他7岁的哥哥被日本人的汽车活活轧死。父亲一气之下砸了汽车,被日本宪兵抓去,打得死去活来,逼得家破人亡。大哥惨死的经历,正如一个民族的耻辱一样永远无法磨灭。它所激发出来的灼热情感,成为李光男从军报国的原动力。1970年李光男参军被安排到具有光荣历史的空军某师。这支部队战功卓著,一直装备着国产飞机中最先进的歼击机,受到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的关怀和鼓励。为了弥补学历上的缺陷,他利用课外时间自学高中和大学的数理化课程,业务笔记达到近200余万字。为了熟练掌握机械部件的安装位置和线路方向,他非常珍惜飞机定期维修的机会。他把各部件、各线路的内部结构熟记于心,反复画原理电路图,熟记常用数据,并努力解决飞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后来,他只要听声音就能找出发生故障的位置,因此被人们称为“活的计算机”“活的线路图”“活的数据库”。多年来,他排除大大小小共1000余次故障及11种机型的维修,没有发生过一次误差。1987年,37岁的李光男被邀请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和空军新型战斗机顾问,成为空军航空整备特设专业中最年轻且唯一的新型战斗机顾问。1989年,他因心绞痛,住进医院。在进行治疗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同时研究了8项技术革新课题。在之后的4年间,他在排除了“战斗机在空中短发射击时交流电断绝问题”等10余件重大故障的同时,还完成了40余篇科研学术论文。他所研究的8项科学研究课题中有6项通过了技术验证。1994年李光男因其突出的成就从鞍山调到北京。在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期间,他对首都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议。李光男成功研制了30多项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航空维修领域的部分空白,为国家和军队节省了大量军费。从1973年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空军优秀机务人员、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人物、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空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其先进事迹已编入《中华人物辞海》。

十四、张千一

张千一(1959~),出生于辽宁沈阳,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1977年开始从事作曲工作,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1980年,21岁的张千一凭借交响乐《北方森林》的创作,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一等奖。从那以后,他更加潜心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歌剧、舞剧、电视剧等各类不同题材的作品。他虽然创作了大量作品,但均能确保每个作品的质量。他的交响乐除了《北方森林》外,还有《A调弦乐四重奏》《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等。后面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另外一个作品《大提琴协奏曲》获得了全国第八届音乐作品比赛的创作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很多舞台音乐作品。舞剧《人参女》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文华新话剧奖》,舞蹈《壮士》获得了1996年解放军文艺奖,舞蹈《英雄儿女》获得了1992年全军文艺汇演作曲一等奖。作品《青藏高原》《嫂子颂》《走进西藏》《为人民服务》《女人是老虎》等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使张千一成名的还有他的第四类作品,即电影、电视剧歌曲作品,有《天路》(包括《青藏高原》)、《红旗渠的故事》《抉择》《血色童心》《红十字方队》《多梦时节》《天堂回信》《红色恋人》等。其中电景《红色恋人》的成功,使他的插曲作品受到高度评价。在张千一的作品创作中有一件有趣的事,张千一在创作《青藏高原》之前,从未去过西藏。对于人们的疑惑,他不以为然地说:“现在的人不也常创作古代的音乐吗?李春波虽然没经历过知青生活,也创作了《小芳》这部作品啊!”事实上,张千一心中的西藏是他精神世界里的一个神圣的天国。张千一从1988年开始与李娜合作,李娜的成名与张千一的作品也有密切的关系。张千一有意识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喜欢创作各民族风格的作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他为生活在中国这样多民族文化圈中感觉非常幸运。2011年10月21日,在庆祝总政歌剧团成立55周年之际,举行了张千一作品音乐会,解放军交响乐团演奏了张千一创作的《云南随想》《历史拨动的心弦》《我的家园》《圆舞曲》《英雄儿女》等5部作品。张千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青年音乐家分会副会长、延边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