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片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剪辑处理

影片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剪辑处理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 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剪辑处理群众场面与战斗场面,包括游行、集会、运动、武打、战斗等场景。人物众多,头绪烦乱,是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特点。因此,剪辑群众场面和大的战斗场面,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关系性镜头,否则,就会削弱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以下,分别阐述群众场面、战斗场面在剪辑处理上所运用的手法。

第九节 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剪辑处理

群众场面与战斗场面,包括游行、集会、运动、武打、战斗等场景。凡是这类场景的戏,在拍摄前,一般来说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导演事先既有总体构思和设想,又有较完整、具体的分镜头与计划;另一类是导演虽有总的构思和设想,但没有完整的计划与分镜头,只有一个大致框架。这两种类型的情况,在我国影视摄制过程中都存在着。

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镜头组接,不论是哪一类情况,不论是国内国外的影视艺术大师和名家,在分镜头和拍摄中,都不可能设计和拍摄得那么完善。特别是战斗场面和大的群众场景更不可能按原分镜头剧本的要求拍摄。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既要拍摄原计划的镜头,又要有意识地拍摄较多的素材。遇到这种场景的戏,只能在大体上按原计划进行剪辑。也就是说,剪辑要在原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根据拍摄的原始素材情况,结合导演的特殊要求,重新结构和组接。

由于我国影视拍摄时胶片使用比例有限,拍这些场景戏时往往拍得的素材很少。因此,这种场面的剪辑是比较困难的。而这种大场面剪辑的成功与否,是检验剪辑师功力和水平的试金石。根据多年的经验,遇到这种场面的戏,不要急于下剪刀,应在动手剪辑前,不断地反复观看原始素材(样片),根据戏的规定情境,选择能抓住中心事件,突出人物的镜头,然后列出一个初步的结构提纲进行初剪。在看样片和剪辑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镜头的逻辑顺序,使其结构完善,语言通顺,节奏鲜明,以达到预想的创作意图。

人物众多,头绪烦乱,是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特点。因此,在剪辑时,要十分重视“关系性”镜头的使用。所谓“关系性”镜头,是在情节、事件中将相互有“关系”的主要人、物和环境表现在同一时空画面里,借以展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表现工地上巨石飞滚落地的险情,一般的处理是:一个巨石飞滚的镜头,接一个人惊慌躲闪的镜头,或再插接一个人焦急呼喊的镜头。这样的处理,虽然也很“热闹”,但是始终没有看到巨石和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的惊险场面。“人马上就要被巨石砸得粉身碎骨了!”这一判断只是观众的一种联想,感染力不强。如果导演、摄影(像)在拍摄时调度好角度,将惊慌躲闪的人和飞滚的巨石拍在同一画面里,那巨石和人构成的紧张关系,就是直观可见的,而不需要经过任何联想。这种镜头就叫做关系性镜头,它逼真地展示了人与其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所构成的关系。

“关系性”镜头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交代清楚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场面的真实感。因此,剪辑群众场面和大的战斗场面,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关系性镜头(如人物关系、环境关系、时空变化关系等),否则,就会削弱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剪辑过程中,如果需要这种关系性镜头而素材中没有时,剪辑师应提请导演补拍。

以下,分别阐述群众场面、战斗场面在剪辑处理上所运用的手法。

一、群众场面的镜头组接

(一)游行场面的剪辑

游行场面有示威游行、罢工游行、请愿游行和庆祝游行等。游行场面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气势,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贯穿始终。因此,游行场面的剪辑,主要是根据场景内部结构的动作,利用剪辑手段,加强其外部结构的节奏气氛,表现出游行场面的雄伟气势。“气势”是否出来了,是衡量游行场面的剪辑优劣的准绳。

游行场面的另一特点,是它强烈的动感。剪辑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反映它,利用它,在动感中造成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气势。

一般来说,游行场面的剪辑,要重新结构,中心是要突出气氛。在造成气势的同时,还要交代清楚游行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剪辑技巧上,要掌握以下几点:

1.重要镜头运用时,取舍动作不能重复,而且要短。

2.表现群众场面的远景、全景镜头时,取舍动作要准确、适当地处理长度。

3.音响的运用要强调口号声。

4.音乐旋律变化要与音响有机结合,使音响、音乐与画面的形象、动作和谐统一,起到声画对列或对位的作用,造成渲染游行气势的艺术效果。

试以影片《知音》中“学生群众反对‘二十一条’,游行抗议袁世凯卖国求荣”一场戏为例,谈谈游行场面的剪辑。

《知音》这场游行戏,是用双机在不同的角度拍摄的。拍出来的素材、内容一样,但角度、景别各异,这为剪辑创作提供了充裕的能够表现气势的镜头。经过重新调整结构,中心突出了游行抗议与军警镇压双方激烈斗争的气势,反映出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英勇行为。

具体处理上,一是将原来孤立地表现的同时异地的游行示威,进行交叉剪辑(如镜头6、7),合理安排了时空关系;二是由于素材少,较多地运用分剪插接、挖剪等手段,以加强斗争的气氛和节奏,从而烘托出爱国学生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气势,撼人心弦,引起观众共鸣。

表5-2是《知音》这场戏游行场面的剪辑结构。

表5-2 电影《知音》游行场面的剪辑结构

img125

又例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中“哭诸葛”一场送葬的画面剪辑。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将他的遗体运回成都,刘禅及众文武大臣和蜀汉的百姓为诸葛亮送葬。这场戏拍得很壮观,场面大,人物多,画面气氛感人,满天的纸钱令人心碎(据说用了五吨纸)。加之镜头运动、画面造型都很有机、匹配,使初看素材的人都感到激动,反而难于下剪。因为素材好,不少画面难以割舍。60分钟的素材为剪辑提供了宽广丰裕的创作余地。当然,如果全部用上又未免太冗长。剪辑可以将那些动感强、造型美、人物表情准确、群众场面气氛情绪饱满的镜头,根据戏的情节将它们有机地组接在一起,使之达到大气、有层次、感染力强的效果。在这之前,导演根据素材初剪了一版,共6分多钟,基本上将好的镜头都用上了,虽然有些镜头有重复运用的感觉,但总的看来,气势很大,有一定的感染力。但如果再精练一些,对一些镜头重新调整,将重复运用的镜头剪去,效果会更好一些。为此,剪辑师对素材又进行了重新审看,重新结构了这场戏。(1)对方向性问题进行调整,确定送葬的灵柩是从左至右,刘禅及文武大臣哭灵是从右至左。因为,画面有两个方面的素材,如果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影响观众的情绪。(2)主要人物刘禅、孟获、姜维的情绪镜头要与灵柩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要单一地处理,否则缺乏直接的感染力。(3)多以运动镜头为主,因为一切动作(不论人物动作、镜头动作、景物动作)相连接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动态,一种流动性,给人一种延绵不断的感觉,使人想到时间的流逝,多少英雄都要随着它而离去,“此恨绵绵无绝期”。(4)在镜头运动的韵律上选一些舒缓、平稳的镜头,这是由此时此刻的环境、情绪所决定的。那些急而快、韵律不稳的镜头会直接破坏规定情境中的气氛。(5)重复镜头一律不用,有些场面相似的群众镜头也只选用一种,这样避免有重复的感觉,否则会使人认为没镜头而在堆砌画面。(6)运用剪辑手段,对一些长达一两分钟的场面镜头进行分剪、挖剪,使长镜头变成短镜头,既交代了场面,又加强了节奏,同时也不会使观众感到厌烦。(7)要舍得“割爱”。镜头虽好,但一味地组接会造成同类镜头的罗列,即使原来很感人的画面也会因之逊色。所以,要客观地审视,选取镜头,不能主观和偏爱。(8)要力求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是环境、气氛、情绪所构成的,要尽量发挥内外部节奏的作用,使观众的情绪一直处于饱满的、悲痛的、深沉的状态之中。

当整场戏剪完后,总长2分15秒,总的看来效果尚可。但是后来歌曲插进之后,就觉得不能令人满意了。因为画面与声音不吻合,长度也不对(歌曲为2分30秒)。为了达到声画合一的屏幕效果,剪辑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歌曲的旋律、节拍、乐句,对画面又进行了调整,个别地方又插接了一些镜头,使画面与声音有机地结合,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最后定稿为2分30秒,镜头30个,总导演和词曲作者观看后都给予肯定。请看表5-3:

表5-3 “秋风五丈原·哭诸葛”一场剪辑结构表

img126

(续表5-3)

img127

(二)集会场面的剪辑

集会与游行的场面是相近似的。因而,集会场面的突出特点,也是它的气势。但集会场面的气势与游行场面略有不同,前者是于庄严肃穆中见激昂,后者则是于强烈动感中见磅礴。因此,剪辑集会场面,其气势要在庄严肃穆与慷慨激昂的统一之中来表现,难度就更大。

集会场面的另一特点,是不可缺少台上与台下的相互呼应。任何集会场面,都必须有演讲人与听众,这二者在情绪上的交流呼应,是剪辑集会场面要刻意研究、巧妙安排的地方。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1.充分利用素材,调动时空关系,特别是运用关系性镜头,表现台上(演讲人)与台下(听众)的呼应,要剪出气氛激烈的效果。

2.台下主要听众一定要突出,一般是采用将主要听众的镜头分剪插接或反复出现的办法,加以强调。

例如,影片《青春之歌》中学生们纪念“九·一八”活动是一个集会场面。这场戏的剪辑,首先根据导演总的艺术构思和具体的分镜头,从突出集会的气势、构成台下与台上的呼应来考虑,对拍摄的素材加以取舍。选择了慷慨陈词的演说镜头,庄严悲愤的听众反应镜头,紧张激烈的厮打场面镜头,等等;舍弃了那些表现力不强,表情不鲜明、不准确的镜头。具体处理上:(1)以演讲人镜头为主,适当留长,突出学生运动的领袖和地下党的领导人。同时,也为林道静受到演讲内容的启发而逐渐走向革命做好铺垫。(2)主要听众——林道静的镜头一剪多用,穿插在演讲当中,既与台上的演讲呼应起来,又将林道静与这场戏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场集会以军警的残暴镇压而结束。剪辑学生们同军警扭打的场面,主要是强调动作性。因此,镜头要适当剪短,以表现爱国学生的满腔热忱和林道静在其中受到的教育。同时,镜头适当剪短,既可营造紧张激烈的气氛,又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增强了场面的真实性。

(三)劳动场面的剪辑

劳动场面包括兴修水库、开山筑路、建造房屋、植树造林,等等。劳动场面在具体的一部影视片里,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以人物、事件贯穿劳动过程;有的则既无人物又无事件,仅仅是渲染气氛。因此,在艺术构思上,它们均有各自的特殊要求。这里只谈一般的劳动场面的剪辑。

劳动场面的突出特点是热烈。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是剪辑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剪辑劳动场面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结构不拘泥于原设计,怎样编剪可以突出热烈的气氛就怎样组织镜头。比如,剪辑劳动场面的开头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1)从人或物的近景、特写开场,接到整个工地的远景(或拉成全景);(2)从整个工地的远景接到人或物的中景、近景、特写。银(屏)幕效果表明,第(1)种方法,从人或物开场接到整个工地的远景,这样处理,比较有力度、有气氛。

2.首尾要呼应。以人或物作为开场的劳动场面,一般也要以人或物来结尾。中间还要照应,即在劳动过程中适当地插接一两个表现整个工地的关系镜头,明确一下环境(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少了这类镜头,就少了照应,结构上不严谨,空间容易混乱。

3.劳动场面的剪辑要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结合运用,以中景、近景、特写为主。这实际上是点和面的关系。远景、全景表现的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种热烈的气氛,一种宏大的场面。但这是概括性的大致概貌,必须要有中景、近景、特写这些表现一铲一锹、一人一物的镜头去充实它,展开它。否则,远景、全景所表现的热烈气氛就会显得空泛、苍白,没有力度。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像飞转的车轮,汗流如柱的脸颊,勒在古铜色肩膀上的绳子,一溜小跑的脚步等等这些表现情绪、创造气氛的镜头画面,要精选多用,甚至以此为主。

选择中景、近景、特写镜头时,要选择那些动作性比较大,面部表情比较突出,画面主体具有表现热烈气氛功效的镜头。而镜头组接时,这些动作性大,面部表情突出,能表现热烈气氛的中景、近景、特写镜头,不论是人或物都要有呼有应。比如,表现一把铁锹铲土的特写镜头,连续进行,而没有把土装进筐里的呼应镜头,那么气氛就会单调,不热烈。同时,这些近景、特写镜头进行组接时,在节奏上应越来越快,镜头越用越短,这样就能营造热烈的气氛。

4.音响和音乐是构成劳动场面热烈气氛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予以重视。劳动场面的声音有:人群嘈杂声,劳动号子声,车辆、机器的轰鸣声,工具操作的物体声,歌唱或广播的乐曲声,等等。这些声音的剪辑,一是增强劳动的真实感,二是创造气氛。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表现局部的劳动场面时,要有全局的劳动音响,而在表现全局的劳动场面时,要突出某一种主要音响。比如,画面中只有两个劳动者在对话,虽然看不到整个工地,但必须要有整个工地“人欢马叫”、“机器轰鸣”一片嘈杂的音响作为空间背景声衬托人物,这是其一。而出现整个工地的远景或全景时,在一片沸腾声中,或以广播声为主,或以某一种歌曲歌唱为主,这是其二。总之,局部劳动场面一定要有空间背景音响;而全景的大劳动场面,一定要有一个主要突出的音响声,用以营造热烈欢快的劳动氛围。

这里,试举一个劳动场面的剪辑例子。影片《红雨》中“水库工地”一场戏,是一个有人物、有事件的劳动场面。它既表现群众劳动的热烈气氛,又着重描写了红雨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其中,“巨石飞滚”一段,拍摄巨石滚下的素材多达一千余英尺,剪辑师仅用了7英尺、共6个片段动作,分为6个蒙太奇镜头使用。根据实际素材,结合剧情与导演意图,重新安排结构,通过短镜头的快速剪辑和插接一个10格特技飞石镜头,使剧情进展与人物、景物动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主要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和鲜明的节奏感。

(四)运动场面的剪辑

运动场面的剪辑要求也是气氛,是一种更为热烈欢快的气势。有许多处理手法与劳动场面的处理是相同的,这里主要强调两点:

1.速度问题

体育纪录片或故事片的运动场面,有一些同一动作由远景换成中景的镜头,由于电影画面特性,景别越近,运动越突出,速度就越快。当远景与中景相接时,结果就会造成同一主体的运动速度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远景里的主体速度显得慢,而中景里同一主体的速度则显得快。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运动员列队整齐行进的镜头上。剪辑处理时,一般是采用插接观众的客观反应镜头的办法,间隔远景和中景,使速度的变化有一个过渡。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提醒摄影师在拍摄时调整一下摄影机的速度。比如,拍主体动作的远景时,速度慢一些,低于24格/秒,放映时远景里的主体动作的速度就会快一些,与中景里的速度一致,使其镜头的转换更连贯、更流畅。这是电影常采用的方法。电视的摄像机还不具备这个功能,但可在后期剪辑时用加快或减慢的办法来解决。

2.呼应问题

形成运动场面的热烈气氛,重要的一点是要组接好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呼应镜头,要把观众欢呼、鼓掌的镜头接在比赛最精彩的部分。比如足球比赛,当运动员将球踢进门框里时,全场的观众会欢呼雀跃。这时,就应将观众欢呼雀跃的镜头与运动员兴奋的镜头交叉剪辑,这样才能使场面达到沸腾的程度。否则,没有呼应,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又如排球比赛,当我国排球姑娘以3∶2的比分第一次夺得女子排球赛冠军时,姑娘们抱在一起兴奋得泪流满面的镜头感染了观众。这时,镜头既有观众的反应,又有运动员的反应。这种交叉式的剪辑,给银(屏)幕前的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不过,如果比赛正进入到关键时刻,银(屏)幕前的观众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比赛时,此刻插接一个场内观众的镜头,那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银(屏)幕前的观众就会急得蹦起来,甚至骂娘。所以说,组接运动场面的镜头时,要考虑银(屏)幕前观众的心态。他们要看什么,以什么为主,什么时候插接场内观众的反应镜头最适宜,剪辑人员都要心中有数。由此可见,剪辑工作者学习“观众心理学”的知识十分必要。

体育比赛的镜头拍摄,一般没有详细的分镜头剧本与提纲,全凭摄影师的敏捷和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将现场精彩的比赛场面和一些趣事花絮捕捉下来。捕捉不到就不复存在,因为体育比赛场面的镜头不可能再现。所以,素材之多是体育片的一大特点。体育片的素材是故事片和电视剧的若干倍。因此,体育比赛的剪辑难于故事片和电视剧。它既要根据体育比赛的内容决定剪辑方案,又要根据素材所拍下的现场实况进行整体结构,还要根据体育比赛的要求剪出一定的气氛。这也全凭剪辑师在剪辑台上,将这些杂乱无章、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连带关系的镜头,按照运动场面剪辑所要求的气氛有机地组接起来。这是检验剪辑师是否能够驾驭这种多素材、大场面的能力所在,也是体现剪辑师功力的地方。

试以李世勤剪辑的《拼搏》为例,分析运动场面的剪辑结构。

《拼搏》是表现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的比赛。这一比赛场面,在画面组接的同时,解说词也相当精彩,它紧紧地抓住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使其为中国女排的胜负捏一把汗,那种紧张、关切、期望的情绪和气氛是不可言喻的,达到了兴奋的极点。这一运动场面的剪辑,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是这场比赛的剪辑结构。

表5-4 电影纪录片《拼搏》之“中国女排夺魁记”第五局决赛最后一段镜头剪辑

(续表5-4)

img129

这一比赛过程运动场面的剪辑,要求的是一种热烈、欢快、紧张、激越的情绪。如果有入场式一类的场面,则要求剪辑将运动员队伍与主席台领导成员、嘉宾以及场内观众的相互呼应处理好。否则,就会出现你走你的、我看我的局面,形成不了热烈的场面气氛。

同时,还要十分重视音响与音乐的作用。影视片中的劳动场面,音乐、音响是制造大场面热烈气氛的重要因素。而体育片中的运动场面,同期声、音响声将决定其感染力的程度和真实性。

总之,不论是劳动场面还是运动场面的剪辑,不但要在视觉上有着热烈、紧张、欢快的气氛状态,在听觉上也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整部影视片及整个场面具有鼓舞、宣传和娱乐的功效。

(五)武打场面的剪辑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武打场面在国产影片中日益增多,由穿插的片段,发展为影片不可缺少的主要情节和主要场面,“武侠片”、“功夫片”、“武打片”风靡一时。电视的武打连续剧更是层出不穷。武打场面的剪辑,早已成为影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根据导演设计武打场面所要创造的气氛,剪辑的主要任务是突出武打的惊险。要完成这一创作任务,关键是导演首先应当有完整的艺术构思和较详细的设计。其次,在拍摄时要考虑镜头的调度,画面的造型,镜头的运动,景别的变换,角度的多样化,等等。尤其需要较多的动作性强的近景、特写镜头。最后,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剪辑,创造出武打场面的惊险气氛。如果发现缺少必要的镜头,剪辑要及时提请导演补拍。

武打场面的镜头组接,其要点如下:

1.抓武打动作

武打场面的剪辑主要是组接形体动作,以形体动作为核心结构整场戏。因此,选择镜头首先看形体动作的特点,抓形体动作的变化、节奏、快慢,这是组接的主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武打场面应以主要人物的形体动作为线索来结构整场戏的武打动作,营造场面气氛。

2.抓画面造型

武打场面的画面造型主要是看镜头运动的形式和速度,景别变化,角度多样化,构图优劣和时空关系。

3.抓镜头尺寸

一般来说,镜头尺寸宜短不宜长,景别宜近不宜远。这是选用镜头、取舍动作,实施武打场面剪辑的一条原则。银(屏)幕效果表明,远景、全景的武打再精彩也不会令人感到惊险、激烈,而近景、特写,如猛击的一拳,飞起的一脚,流着血的头颅等镜头,都给人以惊险、刺激之感。因此,武打场面需要较多地插接细部的特写,如手、脚、拳、掌、腿等镜头。为了创造惊险气氛,不宜多用长镜头,而应长镜头短用,即将长镜头设法剪开变成短镜头来用。总之,需要多选用镜头短而运动快、景别近而动感强的镜头。

4.抓错觉法剪辑

运用错觉法这一剪辑技巧,能增强武打场面的逼真性、惊险气氛及悬念。武打场面的素材往往有许多一眼即可识破的虚假之处,如果按照常规的动作规律进行组接,将破绽百出,失去武打片意义。运用错觉法剪辑,就是用“移花接木”等手法处理,避开虚假,“弄假成真”。因为武打场面的剪辑是较为自由的,镜头可以不全按原设计的顺序来结构,而是根据剪出惊险气氛的需要,大起大落,重新组织排列。在手法上,可以大胆破格,不按照真实的形体动作剪。利用主体动作姿态动感强的特点,造成大幅度跳跃,增强逼真性,突出武打的惊险。比如,人物形体动作的组接,一般常规的剪法是上下镜头主体动作一定要完整连续,而武打场面的镜头,人物形体动作就不一定要求连续和完整,而由此产生的银(屏)幕效果却是武打场面所需要的惊险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

例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9集“孙策与太史慈打斗”一场武打场面的剪辑。孙策因“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而被誉为“江东小霸王”。这一场武打戏正是孙策力壮气盛之时,而小将太史慈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孙策的骁勇毫不畏惧。因此,这场戏的交战是二虎相斗。剪辑这场戏时:(1)要尽力表现两位将军的勇猛善战,刻画二将高超的武艺和敢打敢拼、机智勇敢的大将风度。(2)武打动作的取舍。戏中有马上的拼杀,策马飞奔的追赶,落马徒手的搏斗,直至交战到深夜。这一系列的武打动作要有逻辑性,怎么组接,怎么取舍动作,先打什么,后打什么,要有一个整体设想和结构。(3)镜头宜短不宜长。在动作性最强、最惊险的部位剪。只有运用短镜头才能产生紧张激烈、惊险刺激的气氛,而长镜头容易造成失真和节奏慢的不良后果。(4)运用分剪、挖剪、借用、错觉等技法,使武打场面更为激烈。像孙策和太史慈在马上两条枪交叉在一起,二目对视,采用分剪的技法可使气氛更加紧张,也更能充分地展示此刻人物的心态。当孙策跌下山崖、手抓树枝以保持不坠落下去,这里又采取挖剪的技法使节奏加快,剪去失真的部分,保证了武打场面的惊险。在两将策马追赶处,由于原素材中方向性出现了问题,有可能使观众视觉上产生混乱,这里又借用孙策一个由画中向画右打马出画的废镜头来调整追赶方向,使动作连续,时空合理。当二人双双落马、徒手交战时,剪辑师根据武打动作的特点,采取错觉的方法使打斗场面更为激烈,不露破绽。(5)在时空的转换上,剪辑师从戏的内部结构出发,采取不同技巧,直接以动作接动作来转换时空,如(日景)孙策从悬崖上滚下,接(夜景)孙策滚入画内,使观众明白他们二人已经交战很长时间了,从白天打到深夜而不分胜负,说明二位将军的武艺精湛,常胜不败,难分高下。

总之,这场戏的剪辑,是根据戏的情节进展,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以及方向、时空等诸多方面,按照武打动作的特性,运用剪辑手法将这场戏剪辑得精彩、逼真,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这场戏的武打场面的剪辑结构如表5-5:

表5-5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孙策立业”之“孙策与太史慈打斗”一场剪辑结构表

img130

(续表5-5)

(续表5-5)

img132

二、战斗场面的镜头组接

战斗场面是战争题材的影视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场面往往是两军对垒,炮火纷飞,枪林弹雨,你杀我砍,画面非常纷繁,镜头复杂多变。加之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和高科技时代的战争各有其特点,要熟练掌握战争场面的剪辑,就更为不易。但各类战争片常拍不衰,因此,剪辑人员必须培养自己驾驭战斗场面这类复杂场景的本领。

战斗场面的剪辑一般分为两类:正规战和游击战。正规战战斗场面的剪辑,首先要倾听军事顾问的意见。因为,正规战不同于游击战,战斗怎么打,先出动什么,后出动什么,火力如何配置,等等,都有基本的章法,是不可以随意调整变换的,否则,就会出现常识性的笑话。所以,正规战战斗场面的剪辑,其基本的结构要根据军事顾问的意见来设计,如《南征北战》、《上甘岭》、《大决战》等影片中的战斗场面就是如此。而游击战则不同。由于它是游击性的,规模小,多用轻型武器,打法自由,随意性很大,因此,一般不需请军事顾问,剪辑可以依据导演意图较自由地结构,只要符合剧情的要求就可以,如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

不论正规战还是游击战,其战斗场面的剪辑都要结合该场景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和规定情境中的“中心任务”,遵循剪辑艺术的客观规律来结构影视片。

一般来说,所有战争场面的剪辑,所要求的气氛都是紧张、激烈的。但在结构上,是以战争的性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物或事件来贯穿整场戏。具体处理镜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方向性

敌我双方交战的方向性是剪辑战斗场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方向的确定有两点:一是关系性镜头,二是空间位置。所谓关系性镜头,就是在一个镜头里,同时看到敌我双方以及二者地理位置的关系。空间位置则指在单独表现敌方司令部、我方司令部、敌方指挥官、我方指挥官时,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方向,一定要非常明确,一点也不能错。否则,将是一笔糊涂账,造成敌我不分,一场混战。另外,方向性问题在剪辑全景、中景、远景时如穿插镜头,要特别注意镜头组接中的时空关系、人物关系。如军队冲锋等全景、中近景,一般是表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物件,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穿插运用,目的是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但这时敌我双方的时空关系、人物关系一定要准确,要清楚,否则就会失真。

还有一种情况也要注意,那就是为了突出气氛或某一意图而采取一个镜头一剪多用,或同一内容镜头重复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其方向性,而且要隔开使用,不要自相矛盾。

(二)动作性

战争场面可以说是动作的场面,无物不动,无时不动,大至千军万马的冲锋,小至战争打响之前战士焦急的表情。因此,要抓住强烈的动感来剪,要在动感中造成紧张的气氛。比如物的动作,不论是炮弹发射,还是飞机俯冲,都要在其动作性最强的部分选用。

为了增强动作性,应多用短镜头,如拼刺刀、掷手榴弹、射箭等。还有一些强调某一局部内容或描写主体活动与情绪的近景、特写镜头,都可以剪短运用。剪的时候,一定要在动感鲜明的部位剪,这样剪出来的短镜头,突出了动作性,短而有力,恰到好处。战斗场面镜头的运用,电影可以短至2~3格,如大炮射击、炮弹爆炸等。这些镜头以其急剧的动作态势,造成强烈的银(屏)幕效果。

(三)声像性

枪炮声、厮杀声、箭羽声、马鸣声等是战斗场面的组成部分。剪辑战斗场面要十分重视音响效果的作用,如果组织得好,战斗场面的紧张气氛将愈加浓烈。剪辑时,剪辑师首先要有音响效果如何运用的设想,并与导演、录音的构思统一起来。只有将画面与音响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使音响的运用衬托出战争环境的战斗气氛和空间感。有时,在某些部位,为了加强戏剧效果,可将枪炮声、厮杀声、箭羽声、马鸣声等音响重复运用和重叠运用,以造成更为强烈、紧张、浓烈的战斗气氛。

总之,剪辑依靠画面主体人物的动作性、方向性和空间环境的战斗气氛,造成战争场面紧张的视觉形象,如果再辅之以音响的构成组接,就会产生更加紧张激烈的视听形象。因此,视听的有机结合,将增强战争的视听形象的表现力,否则,就会破坏战斗场面的逼真性。即使是冷兵器时代,也不能设想战斗场面中没有声音或音响。功夫片中的徒手对打,还要有意识地设计出“嘿、嘿、嘿……”的拳击声,目的就是制造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增强战斗场面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影片《小兵张嘎》里有一场游击战的场面,敌方是日伪军,自左向右进攻,我方自右向左进攻。这场戏的贯穿动作以嘎子为主,以嘎子开场,以嘎子结束。整个场面只是为了突出紧张的战斗气氛。这场戏的剪辑结构如表5-6:

表5-6 电影《小兵张嘎》“公路伏击战”一场镜头组接的剪辑结构

(续表5-6)

(续表5-6)

img135

(续表5-6)

img136

战斗场面的剪辑最能检验一名剪辑人员的功力。只要能将大的战斗场面剪得既惊险又紧张,逻辑不乱,观众能在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情况下毫不费力地看明白所要展示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那么,剪辑者的水平也就可以肯定了。因为,场面大,素材多,人物多,是战斗场面的特点,确实不易驾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战斗场面及其剪辑过程,就很具体而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巨片,其中几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是家喻户晓的。要想通过屏幕将这些战役展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剪辑师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行。否则,不能将拍摄的素材有机地组接,充分展示战争的激烈、紧张、残酷,那将是不可挽回的遗憾。因此,在剪辑这几场重要战役的戏时,剪辑师首先将素材审看几遍,理出头绪,然后将战斗进展的逻辑确定下来,从而充分运用剪辑手段将其战斗场面剪接成功。兹以“赤壁之战”为实例来说明剪辑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算是最有名的一次战役。从文学角度看,此一战役规模宏大,紧张激烈,人物众多,场面巨大,水路、旱路同时并进,曹操损兵折将甚众,周瑜挥军乘胜追击。拍摄时,动用了七台摄像机同时拍摄,素材之多是不言而喻的。在剪辑这场戏时,剪辑师实实在在地花费了一番工夫。(1)首先将素材理清(没有场记单,剪辑时场记也不在剪辑台旁)。剪辑师把一本一本的素材从头至尾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整理出来,标明是什么内容、什么人物,然后分类,以备剪时用。(2)没有分镜头剧本,只有导演工作台本,加之素材也没有按工作台本拍,剪辑师只得根据工作台本的提示,结合所拍素材,重新结构,将不合理的地方重新调整。(3)时空要合理。水路、旱路要交叉剪辑,既要有场面,又要有人物。(4)赤壁大战的主要人物曹操、周瑜要充分表现。一场大战使曹操损失惨重,但由于前期拍摄的镜头不够,表现不出曹操失败的惨状。于是,剪辑师建议补拍一些曹操的镜头来刻画人物,然后将补拍的镜头插接进去,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有利,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5)大场面的戏并不是只为表现场面,将有关镜头都剪辑进去,这样会显得臃肿、罗列。镜头要运用恰当,有场面,但不能过多。场面是为人物服务的。如果没有人物的活动,场面只能是单一的介绍。(6)在剪辑曹操奔逃时,起初是将一些动感强、画面造型美的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组接很多,成一组画面,以凸显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曹兵身上着火、曹兵跳水等即是采取这种方法。但连接起来看,就感到人为的痕迹太浓了,颇为失真。为了达到艺术的真实,在这组画面中间插接了一个环境的景物镜头。这样,一是解决了失真问题,同时也强调了周围的环境气氛,使战场显得更为壮观。(7)运用多种剪辑手段,将一些镜头分剪用,重复用,交叉运用,以烘托气氛,营造环境氛围。(8)整个战役除了有台词的画面外,只要有打的场面,逃跑的画面,镜头用得都比较短。这样的短镜头,一是避假,再就是产生快节奏。所以,战斗场面的镜头不能过长,短镜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奏,这是剪辑战斗场面的一大特点。(9)镜头的组接要根据戏、人物来组接。但战斗场面更重要的是组接的画面造型要匹配,不能以为反正是短镜头,怎么组接都行。短镜头也要考虑画面造型的匹配。否则,所获得的银(屏)幕效果不是紧张、激烈、惊险,而是杂乱无章,一团乱麻。因此,剪辑不但要考虑节奏、时空,还要考虑观众的欣赏需求,要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同时也不能忽略节奏和画面之美。(10)方向性问题。战斗场面最讲究方向性,如果一场战役出现方向性错误,那么,这场戏即使剪得再好也是失败的。因为,方向是确定敌我双方的方位。方位错了,等于自己打自己。如果在双方将士的服装上没有区别的话,那更将是一笔糊涂账。“火烧赤壁”是一场夜景戏,画面清晰度较低,曹兵和吴兵的服装在大火的映照下不容易分辨出来,这给剪辑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一旦方向错误,那就根本分不清谁是曹兵,谁是吴兵了。因此,剪辑时,首先需确定双方的方位,不可随意更换。曹兵从哪个方向逃跑,吴兵从哪个方向追击,一定要明确。在某些地方,曹兵的胡乱奔逃、相互碰撞是可以的,但景别不能太大,尽量以中景、近景表现。而大景别、全景、远景,方向一定要统一,这是剪辑战斗场面尤为重要的一环。

总之,剪辑在处理战斗场面时,不能急于下剪刀,要稳扎稳打,先将素材理清,再将结构理顺,制订出一个初步的剪辑方案,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组接。不然,想接什么接什么,前后没有呼应,画面造型不匹配,时空不合理,人物不突出,节奏不明快,那么,这场戏的战斗场面的剪辑必然会失败。“火烧赤壁”这样的大场面在有计划剪辑的前提下还剪了七八天,可见战斗场面的剪辑并不是简单地剪剪接接,确实是检验剪辑人员的功力所在。对战斗场面的处理,剪辑人员要高度重视,稳妥从事,切不可掉以轻心。以下是这一战斗场面的剪辑结构表(见表5-7):

表5-7 《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剪辑结构表

img137

(续表5-7)

(续表5-7)

img139

(续表5-7)

img140

(续表5-7)

img141

(续表5-7)

img142

(续表5-7)

img143

(续表5-7)

img144

综上所述,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的剪辑,要着重在气氛上做文章,力求达到气势磅礴,热烈欢快,惊险恐怖,紧张激烈。具体地说,游行、集会场面要突出气势(气氛),劳动、运动场面要突出热烈(气氛),武打场面要突出惊险(气氛),战斗场面要突出紧张(气氛),为影视片艺术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