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哪里,规避与突围

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哪里,规避与突围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产电影年产量是五六百部,进入院线的是二百部左右,赢利状况基本上是“217”,即20%盈利、10%打平、70%亏损。应该说,中国电影自己的“内功”最重要。就目前来看,中国电影还是太假,不够真诚,很多人一对着话筒就要讲假话,这是文化氛围培养的,因为对着话筒要负责任,所以要“设计”。从以前的“文艺工作者”到现在搞笑的娱乐化艺人,心态的改变是严重的,也必然伤害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产电影仿佛就是“兔子”,总是担忧一不小心被“好莱坞”“吃”掉。国产电影年产量是五六百部,进入院线的是二百部左右,赢利状况基本上是“217”,即20%盈利、10%打平、70%亏损。与此同时,每年还要再引进十四部“好莱坞”电影。应该说,中国电影自己的“内功”最重要。

还是没有练好。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过程中,我觉得张艺谋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拍了《英雄》以后,至少观众又逐渐回到电影院去了,但是,张艺谋的文化身份也消失了,《英雄》完全是一部娱乐片,所以,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许多人都以为中国人只会拍主旋律的片子,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吸引观众,拍出让观众心动的片子。当然,电影是工业和产业,不是导演一个人设计出来的,事先都有详细规划和分工。张艺谋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我的电影都是设计出来的,哪一块是给领导看的,哪一块是给百姓看的,哪一块是给投资方看的。”打个比方,“老头”就是领导,老头和老百姓满意了,老板也满意了,所以电影还是要打动人。就目前来看,中国电影还是太假,不够真诚,很多人一对着话筒就要讲假话,这是文化氛围培养的,因为对着话筒要负责任,所以要“设计”。这两年口碑好的都是小成本电影,它们让我们怦然心动,而且都是本土故事。

1.“艺人”的文化人格

希望从事影视的人回到文化中来,有一个自我认同,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艺人。从以前的“文艺工作者”到现在搞笑的娱乐化艺人,心态的改变是严重的,也必然伤害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影视工作者要有文化的自觉,使作品承担起精神润泽民众的任务,仍然有着崇高的内容。

2.“高片酬”下的产业困境

这是目前影视产业面临的一个大困境。有些明星的片酬太高了,一集电视剧甚至能开到一百万,这个电视剧怎么拍啊?电视剧市场价格是有上限的,再高就卖不上去了,片酬占了50%、60%以后,还怎么拍?一位青年电影导演告诉我,他拍一部片子投资一千万,其中主演片酬占到500万,这是投资方要求的。一千万一下就耗进去一半,这个产业怎么维持?由此,现在整个产业高片酬的问题比较大。中国缺少高端的文化企业家,懂文化又懂企业。冯小刚说你们这些评论家不要来评论我的片子,我就是商业片,你一定要拿文艺片的标准来衡量我干什么。确实,评论家错位了,他的电影走商业片的道路,市场比较大,而且质量也是不错的。

制作中心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导演中心制,后来是制片人,现在是出品人。拍电视剧基本上是电视台说了算,因为他买你的片子、放你片子,他是市场终端,他决定哪个做导演,哪个做女一号、男一号,故而购片方的口味也决定了电视剧的口味。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国际电视总公司的口味,基本上他们买你的片子,他们会派责任编导和制片进来,指定剧本怎么改,会提出意见。电影也是,若干年前电影是民工、大学生、恋人看,只要摸中这三种人的心理,票房就会比较好。

3.青年导演的培养体系

青年导演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我去年看了200多部片子,比较失望,好片较少。这些影片很多是青年导演拍的,它的人文和艺术准备还都跟不上。且不说故事讲得多么好、主题多么深刻,就技术而言,镜头都是平视的,颇为呆板,观众看着都很累。“第五代”这一批导演非常整齐,但是,他们的历史也是不可能复制的,因为他们有“文革”十年积累的元素,他们进入过社会底层,是有思考的一代。再看“第六代”,第六代“出生”很难,因为搞评论的一直不承认有“第六代”,他们没有拍出轰动整个社会的作品,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大的概念,也没有文化力、地标性、里程碑的作品。但是,现在只能被迫成为“父亲”了,因为“第五代”慢慢下去了,“第六代”肯定得冲到前面来了。应该说,他们现在很艰难,准备还是不够的。所以,青年导演还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给他们一个平台,推他们一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