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奇怪的战争

奇怪的战争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印侵略中国领土,与中国一个地方政权的军队激战,中英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尽管世界上有许多不宣而战的战争,但是很少有像这一次那样,已经处于实际战争状态的双方还在以“与国”相称;西藏地方军队浴血奋战,而清王朝驻藏部队却作壁上观;尤为奇怪的是驻藏大臣升泰率队亲赴前线,但他不是去帮助藏军,而是去插入英印军和藏军之间,隔离交战的双方。宗教的力量以特殊的方式投入战争。

英印第一次侵藏战争,从若干方面来看,是很奇特的。英印侵略中国领土,与中国一个地方政权的军队激战,中英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尽管世界上有许多不宣而战的战争,但是很少有像这一次那样,已经处于实际战争状态的双方还在以“与国”相称;西藏地方军队浴血奋战,而清王朝驻藏部队却作壁上观;尤为奇怪的是驻藏大臣升泰率队亲赴前线,但他不是去帮助藏军,而是去插入英印军和藏军之间,隔离交战的双方。

英国的对华政策和清王朝的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给这次战争带上了奇异的色彩。英国需要这场战争以打开西藏的通商门户和切断锡金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但它也需要与清王朝的“友好”关系,以便继续把清王朝作为它维持其在华整体利益的工具,不希望战争升级和扩大化为英国对中国的全面冲突;就清王朝来说,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封建王朝,这个政权的存在不仅以中国各地各族的上层集团为其社会基础,而且有赖于列强的承认。当这场战争违背其意志爆发后,它唯恐战争的火星溅到它的衣袖上,故而要限制战争的范围,并尽快扑灭战火,它所希望的结果就是既不要丧失它在西藏的社会基础,又要清除推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的障碍。这场战争表面上是英印与西藏地方的斗争,但实际上是英国政府与清王朝联合绞杀西藏军民反对把西藏变为与中国内地一样的半殖民地的斗争,只不过一个使用的是军事进攻,另一个施行的是政治高压。

1888年初,英属印度军队二千余人在边界集结,做攻击的准备。陆军准将格拉汗(Graham)担任战场总指挥,保尔(A.W.Paul)任政治官员。西藏地方除帕克里所属贾茹士兵外,后藏、江孜、前藏各营官兵不分昼夜兼程奔赴前线。藏军在山间路口构筑石墙,部队集中于石墙后,集团防堵。

2月起,双方即有零星交火,英印军队对藏军防线进行火力侦察。

清王朝依然幻想能避免战争。驻英使馆向英外交部保证清政府能以和平的方式,使藏军从隆吐撤出,避免武装冲突。[55]英属印度总督、印度事务部、英驻华公使一致认为:任何拖延都将被视为英国软弱的表示,决意发动战争。[56]

3月20日,在格拉汗的指挥下,英印军队集中火力轰击藏军据守的兵房,摧毁石墙,炮弹直落藏军中央。藏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撤出隆吐山,退至纳荡以北的一个山头,一夜之间构筑起一道长约四五里,高可齐胸的石墙。格拉汗再度发动进攻,炮火将石墙夷平,团聚在石墙后的数千藏军损失惨重,溃败逃散。英军占领纳荡、对邦,继而攻占则利拉要隘藏军构筑的工事。藏军退到捻纳以内春丕谷地防守。

西藏地方僧俗虽然初战失败,但抵御外侮的决心毫不动摇。他们把传统武库中所有能派上用场的,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武器,都调动起来。噶厦下令征调各地民兵,工布、波密、硕板多、科曲的藏军相继出发,剽悍勇武的康区藏军也远道急驰前方,三大寺组织僧兵随时准备开拔。到达前线的各地援军共约万余人。他们服饰各异,带着自备的马匹粮秣和武器,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现代战争的洗礼,大多数是刚放下锄头或鞭子的农夫或牧人,但同仇敌忾,保国卫教,士气高昂。

宗教的力量以特殊的方式投入战争。达赖亲自为开赴战场的战士摸头祝福,发给念过咒语的“白伞盖轮”,作为护身符。在布达拉宫中,多扎堪布、拉惹僧布、客拉半见、参巴噶桑及15个念咒喇嘛秘密诵“武经”放咒,诅咒邪教者英吉利失败。“乃均”降神问卜,“天神”传言:“事先不应作此事,即已作了干到底。”藏历四月,拉萨家家户户焚香烧喜纸,祈祷胜利。

6月以后,藏军三次组织反攻,试图收复隆吐,但都被击退。英印军乘势占据锡金全境,并组织力量进攻春丕谷地。9月13日,英印军突进至捻纳、都纳两山,在山顶架设大炮轰击藏军营地。藏军乘夜派分队绕上两山,防止敌军再来山顶架炮,抢占制高点,以堵截英印军进犯春丕。次日,英印军发起总攻,依然以炮火猛轰两山藏军连夜筑起的石墙及密集在石墙后的藏军。藏军拼死搏斗,击毙不少英印士兵,自己亦损失惨重,终于不支,被迫退回姑布冬曲原营。撤回的藏军立足未稳,英印军追击而至,仓皇应战,被英印军冲散。担任前线军事指挥的噶布伦伊喜罗布汪曲被敌军炮火吓得心胆俱裂,飞蹿逃出。藏军失去指挥,军心摇动,四散逃奔,再也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英印军狂追逐北,一天之内连下则拉利、亚东、朗热等隘口。

在藏军与英印军浴血奋战之时,驻防西藏的清王朝军队按兵不动。当藏军大败之际,江孜守备肖占先奉新上任的驻藏大臣升泰之命前往“阻战”,在仁进岗遇狼狈逃命的伊喜罗布汪曲,说:“我奉驻藏大臣札饬阻战而来,不料尔等又复多事,以至败北。如果英人力追,势必全军俱没,帕隘不保。我系汉官,究与汝等有闲,惟有在此力阻。如洋人顾念和约,或可旋师,倘不能听,亦尽人事。”[57]说话间,枪声大作,英印军追击而来。肖占先树立清军江孜汛红凤营旗,英印军见旗,停止射击。肖占先与英印军带队军官阵前约见,英印军同意停火,听候政治解决,旋即撤退至对邦原营。

这次战斗英印军虽然获胜,但代价也是沉重的,据《西藏通览》一书记载,那荡有英印军战死者的坟墓,“平地有无数巨石堆筑为台,其上皆英人墓,盖战死于此者也。”藏军方面伤亡更大,升泰奏报说“被枪炮死者约五六百人,被驱逐落水者亦数百人。藏番各路土兵共一万四千有零,兹闻收集败残仅六千人,其余概行逃散”[58]

西藏地方军民在敌我综合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在清王朝妥协退让外交路线的高压下,万众一心,屡败屡战,不向强暴低头认输,其精神令人敬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已有不少人评说。从总结历史经验而言,西藏地方政权措置失当也是一个方面。文硕在被撤职后给第穆呼图克图写了一封信,其中说:“即如与英吉利交涉之事,在唐古特以其人性阴鸷,教道不同,惟恐遗患藏地佛宗,是以坚持力拒,虽云不为无见,然处事有经权,利害有轻重,平心立论,尔唐古特亦实有过于任性固执,不能审度机宜随机权变之处……诚以两敌相争,必须先自度力,此即兵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尔唐古特自来心计钝拙,昧于随机应变,是以不及英人之心思巧诈;而军火器械,又复不及其精利;纪律部伍,不及其严肃,攻守布置,不及其周密。即此数端,胜败之机,不战已决。”[59]

可谓临别赠语,其言亦善,推心置腹,意见中肯。与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相斗,须斗勇斗智,而斗智,运筹帷幄,以柔克刚,尤显重要。西藏地方政权主张在交涉时处处相争,没有权衡轻重缓急,有取有予,如提出以收回不丹、锡金为停战言和的条件;在战场上没有分析敌情我情,扬长避短,徒以血肉之躯硬堵英人钢铁火炮,刚直强硬有余,韬略谋划不足。

英印虽然取得了暂时的军事胜利,但是西藏地方政权并未放弃抗英的决心而甘心接受不平等条约。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清王朝利用中央政府的权力对西藏地方政权施加政治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