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贝当政府投降以后,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布入侵英国本土的第16号指令,代号为“海狮计划”。可见,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因此,希特勒在执行“海狮计划”时不得不斟酌再斟酌,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不敢贸然行动。希特勒转而想用武力“提醒”一下丘吉尔,遂发起了不列颠之战。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共调集2669架各类飞机,向英国投下了6万吨炸弹,有8援6万多英国居民被炸死。

自1936年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以来,希特勒充分利用英法统治集团害怕战争的弱点,玩弄外交权术,软硬兼施,在“剃刀边缘上采取危险路线”,取得了“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闪击”西线的惊人胜利,多少有些冲昏希特勒的头脑。他以为德军是战无不胜的,法国屈服以后英国就会不打自倒。然而此刻他却碰到了一枚“硬钉子”: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倒坍之际接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上台伊始就公开向他挑战:英国的信念是“消灭希特勒主义”。组阁后第三天,他又说:“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对这位不甘示弱的对手,是继续西进把他的国家打掉,还是转身向东进攻苏联?希特勒面临着一场抉择。

丘吉尔入主唐宁街员园号。

法国贝当政府投降以后,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布入侵英国本土的第16号指令,代号为“海狮计划”。其中说:“鉴于英国无视它军事上的绝望境地,依然无意屈服,我决定准备发动对英国的登陆战役。如果必要,就付诸实施。”人们应当注意的是,希特勒在这里使用的是“如果必要”这一假定词,而不是肯定词,可见骨子并不硬。8月1日,他又发布第17号作战指令,调门更低了。他说:“为了创造必要的条件以最后征服英国,我打算对英国本土继续进行更加猛烈的海空战争。”索性不提“登陆战役”了。可见,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为什么呢?原因大体上有两点。

首先,德国要从海上入侵英伦三岛并非易事。英国是个岛国,海军力量强大。对此,丘吉尔颇为自负。他说:“在英国,不论我们有什么缺点,我们对海上的事情是彻底了解的”;“应付德军入侵大不列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半路上尽量淹死他们,对余下的人,他们一爬上岸,就敲他们的脑袋。”要使入侵的德军不在半路上被淹死,或在爬上岸时不被打死,德国必须拥有绝对的海空优势。而优势在谁手里呢?丘吉尔回答说:“拥有海军优势的是我们;掌握制空权的也是我们。”纳粹元帅凯特尔也承认:“皇家空军和占绝对优势的皇家海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希特勒也自知,在陆上他尚可称雄一时,在海上则是难以横行的。他曾私下坦率地承认:“在陆地上我是一个英雄,在海上我是一个懦夫。”因此,希特勒在执行“海狮计划”时不得不斟酌再斟酌,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不敢贸然行动。他认为,即使德国登陆成功,英国政府可能迁往加拿大或别的海外领地,但大英帝国依然存在。再退一步讲,即便大英帝国倒坍,那么大英帝国遗产的“继承人不是他本人或德国”,而将是美国、日本或别的国家。希特勒说:英帝国眼前倒坍“对德国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用德国人鲜血换来的东西,只将对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有用”。鉴于这种力不从心的现实情况,与其去硬拼,不如迫英媾和。希特勒认为,在这种态势下,大英帝国的存在“是世界均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希特勒扩张的战略部署是:第一步“声东击西”,先囊括西欧大陆;第二步是“声西击东”,回师东进,“摧毁”苏联,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第三步是倾其全力对付英国;最后是扫除称霸全球的最后障碍,对美国发动“洲际闪电战”。

鉴于上述战略部署,打垮法国以后,希特勒的真正目标是回师东进,入侵苏联,“海狮计划”客观上转移了人们的视线,起到了烟幕弹的作用。就在发布“海狮”指令后的两个星期,即7月31日,希特勒在秘密军事会议上做出决定:“俄国必须在1941年春予以消灭。摧毁俄国要越快越好。”他认为,“从长远看,德国控制西欧、中欧,英国的威胁并不是很大的,更大的威胁是其他世界强国——俄国和美国的介入”。他又说,法国垮台后,“英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靠美国……二是靠苏联”。而“俄国是英国赖以支撑住的最大因素……一旦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也就破灭了。到那时德国就是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希特勒在公开大喊大叫要实施“海狮计划”的同时,又向英国发出诉诸“理智和常识”的和平诱降的信号:“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损害的帝国,将要遭到毁灭……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大不列颠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诉诸理智和常识……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非要将这场战争打下去不可。”这时英国人对希特勒的“理智和常识”已有所认识,因此拒绝了他的“诱降建议”。希特勒转而想用武力“提醒”一下丘吉尔,遂发起了不列颠之战(或称英伦之战)。不列颠之战的目标一是想取得制空权,二是摧毁英国战争经济的潜力,并摧垮英国民众抵抗法西斯的意志。其最终目的是想迫英媾和,以便德国倾其全力东进而无后顾之忧。

德国主管空军的“帝国元帅”戈林信奉意大利军事家朱利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认为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战争中能起决定性作用,能够摧毁对方的物力资源和作战意志;通过持续密集、猛烈的轰炸,把对方的军事工业、军事设施、交通运输线摧毁,以及把敌方飞机摧毁在地面,从而就能取得制空权。因此,所谓不列颠之战。就是德国在未动用陆军、海军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空军对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以及对从多佛尔到朴茨茅斯之间的英国主要工业城市、港口、机场、铁路、桥梁及其他军事设施,进行密集而猛烈的轰炸。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共调集2669架各类飞机,向英国投下了6万吨炸弹,有8援6万多英国居民被炸死。1940年8月9日至9月7日,德机的轰炸达到了高潮:常常一天出动1000多架飞机,不分昼夜地轰炸。伦敦是受德机轰炸破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仅9月7日傍晚,德国就出动300多架轰炸机,在648架战斗机护航下大规模地袭击伦敦。整个城市几乎都淹没在火海之中。有一个时期,伦敦每晚平均遭到200架德机的袭击。由此可见当时德军的空袭规模之大了。

德机轰炸伦敦。

但是,英国人民非但没有被法西斯的狂轰滥炸所吓倒,反而在战争中站立起来了。数百万群众参加国民警卫队,他们或手持步枪,或手拿木棍,随时准备与入侵的敌军战斗。对空监视网密布整个英伦三岛。人们手里拿着望远镜和步话机,从四面八方向指挥中心报告敌机的情况,配合防空部队和皇家空军作战。到9月15日止,参加对空监视的男女青年达5万多人。

面对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国空军,英国皇家空军奋起迎击。英国当时生产的飓风式和喷火式飞机的性能、威力大大超过德机。此外,当时英国已掌握了雷达这门新技术。虽然这个新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但英国1936年就开始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建立起一连串的雷达站。德国一名空军上将说:“雷达至少使英国自己的战斗机的战斗力增加了一倍。”当然,更重要的是英国军民懂得他们在进行的是一场生死攸关、决定着英国命运的战斗,因此士气高昂,屡屡给敌机以沉重的打击。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损失了1733架飞机,英国仅损失915架。德国飞行员的损失更是大大超过英国。因为英机在本土上空作战,飞机被击中后飞行员可跳伞生还,继续参加战斗;德方情况就大不相同,入侵的德机一旦被击中,飞行员不是丧命就是被俘,这也大大影响德军的士气。况且,培养一个飞行员是需要时间的。

希特勒授予戈林空军元帅权杖后合影。

1940年11月14日夜间,德机群疯狂地轰炸位于英格兰中部的考文垂(当时是英国的航空工业中心)。攻击时间长达10个小时。整个城市都在熊熊燃烧,许多建筑物化为灰烬,市中心被夷为平地。德机先炸毁自来水厂,使人们无法扑灭因狂轰滥炸引起的大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事先已得到德国将把考文垂作为主要目标来轰炸的情报,但他决定不做疏散。因为英国情报部门已把一部纳粹最高层的密码弄到手,从而可截获希特勒与其高级将领之间的大部分通讯。为了保护这部极端重要的密码,不让希特勒警觉其高级密码已可能被英军译破,并考虑到英法在今后整个战争期间的利益,丘吉尔权衡再三,最后才忍痛决定牺牲考文垂。

自袭击考文垂以后,不列颠之战转入低潮,德国空中力量也逐渐东移。希特勒妄想单靠空中力量来摧毁英国的军事抵抗,从而迫其求和,或为海上入侵扫清道路的阴谋遭到破产。他不得不一再宣布推迟“海狮计划”,最后又宣布“无限期推迟”,实际上是化为泡影。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它以希特勒的失败告终。

在不列颠之战中,丘吉尔的首要使命是支撑危局,维持英帝国的生存。英国这一时期所推行的外交被人称之“生存外交”。丘吉尔明白,单靠英国自身的力量是远不能击败希特勒的。他指望依靠美国,全力争取美国的援助。美国当时尚未摆脱孤立主义的束缚,但严峻的局势使罗斯福总统逐渐认识到纳粹德国将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如果德国控制整个欧洲,美国迟早要卷入到战争中去。1940年6月,丘吉尔向罗斯福政府呼吁援助,美国及时地将其库存的50万支步枪、800挺机枪、900门大炮及100万发炮弹运往英国。9月,美国又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纽芬兰、百慕大等8个军事基地,解决了英国海军的燃眉之急。

1940年12月8日,丘吉尔写信给罗斯福,详细陈述英国的困境,要求改变以现款支付购买美国武器的办法。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说:“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所有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即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1941年初,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租借法案”,同年3月国会批准了这一法案。“租借法案”废除了原先规定的购买美国武器须“现购自运”的原则,而授权总统可向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美国武器及军用物资,美国船只亦可代为运送。美国国会还当即拨款70亿美元用于“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丘吉尔在工作室。

“租借法案”结束了美国的所谓“中立”政策,也是英美在反对纳粹德国侵略战争中结成同盟的标志。随后不久,英美秘密制订了通称ABC——第一号的“联合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欧洲和大西洋是决定性战场,首要打击目标是德国,美国军队的主要力量将先用于该战场。这就是“先欧后亚”“先德后日”的总战略决策。美国参战后,其实际战略安排基本上是沿着ABC——第一号计划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