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八年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八年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肃宗认为邙山之败,罪在仆固怀恩,因此下令以李光弼为侍中,兼领河中节度使。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下去了。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整整八个年头,指挥唐军多次击败叛军,消灭了叛军的有生力量,不仅给予叛军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大大鼓舞和提高了唐军将士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为唐王朝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邙山兵败 固守淮北

上元二年二月,唐肃宗根据宦官鱼朝恩的建议,命令李光弼进取洛阳。李光弼看到史思明兵锋尚锐,所以上奏唐肃宗,说明不可轻进。然而,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之言,接连派宦官催促出军,李光弼不得已,令部将李抱玉留守河阳,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率军渡过黄河,往攻洛阳。李光弼命令仆固怀恩在洛阳城北的北邙山据险布阵,但仆固怀恩骄傲轻敌,以骑兵据险列阵不便大战为由,请求移到平原布阵。李光弼指出:“据险而列阵,败可以退,胜可以进,倘若在平原列阵,一战不利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史思明士卒众多,不可轻敌。”仆固怀恩固执己见,违反军令,擅自把军队调到平原布阵。仆固怀恩布阵未定,史思明即乘机出击,唐军死伤数千人,遭到惨重的损失。李光弼被迫下令渡过黄河,退到闻喜(今山西闻喜),河阳、怀州又相继落入叛军手中。长时期以来河阳、洛阳两军对峙的局势已被打破,叛军随时可能西进入关,威胁长安,唐肃宗君臣为之大惧。然而,史思明获得大胜后不久,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因而发生一场持续几个月的混战,史思明集团四分五裂,再也无力从洛阳西进。

李光弼退到闻喜后,上表坚决请求贬官。唐肃宗认为邙山之败,罪在仆固怀恩,因此下令以李光弼为侍中,兼领河中节度使。五月,史朝义进攻淮水流域,唐肃宗又召李光弼入朝,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山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以阻止叛军向淮水流域推进。

八月,李光弼起程赴河南行营临淮。宝应元年(762年)正月,李光弼在赴任途中攻克许州(今河南许昌),擒获史朝义颍川太守李春,并于城外击溃了史朝义的援兵,然后径至临淮。李光弼到达临淮时,宋州(今河南商丘)已被史朝义围攻数月,情势危急。部将劝李光弼南保扬州,李光弼断然反对,说:“朝廷以国家安危重任托付给我,我若退缩,朝廷还有什么希望!”五月,李光弼率轻骑北上,进入徐州(今江苏徐州)、派兖(今山东兖州)、郓(今山东东平西北)节度使田神功率军进击史朝义,迫使史朝义解宋州之围北撤。唐肃宗闻讯,封李光弼为临淮王。

十月,新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以雍王李适(kuò)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各节度使兵和回纥兵讨伐史朝义。李光弼奉命率河南淮北各节度使兵自陈留(今河南开封南陈留)进攻洛阳。在唐军的打击下,史朝义众叛亲离,再加上李光弼镇守淮北,无法向南发展势力,九十万大军集结洛阳一带,困难重重,终于被仆固怀恩等各节度使兵和回纥兵击败。史朝义走投无路,率数百骑东逃,然后渡黄河北上,企图返回范阳老巢。但是,他的部将李怀仙已于范阳投降朝廷。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史朝义日暮途穷,被迫在林中自杀。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整整八个年头,指挥唐军多次击败叛军,消灭了叛军的有生力量,不仅给予叛军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大大鼓舞和提高了唐军将士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为唐王朝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史书赞扬他“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