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湖祭海盛典 千百年来,青海湖是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湖”。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形成是距今4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喜马拉雅海上升为陆地的结果。除了湖心山外,青海湖中还有三座石岛,三块巨大的岩峰鼎立于湖中,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锅叉山。青海湖中最具魅力的地方要数“蛋岛”和“海西皮”。

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湖湖面海拔3260米,东西长约106千米,南北最宽处为63千米,面积为4583平方千米,周长约360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岸有广阔的草原,是良好的牧场。青海湖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这里的人们也用崇拜和想象为青海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圣湖的美好传说

关于青海湖的传说很多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文成公主的。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临行之时唐王赐给她日月宝镜,告诉她想念家乡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家乡长安就会在镜中呈现。文成公主跋涉千里,当她来到唐蕃分界的日月山时,眼见就要进入吐蕃境内,不由得想起了家乡。于是便拿出宝镜,长安的景象果然在镜中显现。文成公主泪如泉涌,此一去再也回不到长安。突然,她想起了自己的使命,于是便将宝镜扔出。没想到宝镜落地之后,便化成了美丽的青海湖。这就是关于青海湖由来的传说。

在藏族的原始信仰中,宇宙被分为三部分,上面是白色的天空,那是天神的世界;中间是红色的大地,那是“赞”和“念”的世界;下面是蓝色的水域,是龙和龙家族的世界,有着富丽堂皇的宫殿,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珠、玛瑙。传说龙的性情极为暴戾,谁要惹怒了他,就会招来厄运。故而只有人们时常祭海才能保持水源充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此,生活在青海湖畔的藏、蒙古、汉等民族很早就有祭海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此后各朝多位皇帝都曾为青海湖祭海活动题词立碑,唐玄宗曾封青海湖神为“广润公”。到了清代,青海湖的祭海活动规模日盛并逐渐制度化,从遥祭演变成了近湖祭海。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十五日,乾隆皇帝特派钦差大臣来到青海湖滨,召集青海藏、蒙古各部落首领到湖滨海神庙举行祭海仪式,在祭海之际调解各种纠纷,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当祭海变成一种官方活动之后,每年清政府和当地官员都会参加和主持祭海活动。民国时期,宋子文、马步芳、朱绍良等人都曾先后担任过祭海大员。而今,祭海活动再度被恢复,但是已经演化为一种民间活动。

青海湖
青海湖现在最著名的颜色,是由白色的云、蓝色的湖和黄色的油菜花组成的。作为青海的象征,青海湖不仅在国内有名,而且正在走向世界。

现在每年的祭海活动举行期间,环湖的牧民纷纷走出山川大谷,沿着崎岖的小路汇集到青海湖畔,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祭海者把五谷以及金银、玛瑙、果品等装进绘制着吉祥图案的布袋内,然后抛向湖中献给神灵。牧民在湖畔用香草香树“煨桑”,鼓乐喧天,旗幡招展,气势庄严,场面宏大。祭海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祭海者在这种庄严神圣的氛围中下拜、祈祷,慰藉神灵,保佑平安,直到落日西沉才缓缓散去。

青海湖祭海盛典
千百年来,青海湖是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湖”。每年,当地藏族群众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湖边,用自己的方式来“祭海”,以祈求国泰民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青海湖的博大之美

青海湖的美丽传说成就了青海湖的人文之美,而大自然的神奇则造就了青海湖的自然之美。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形成是距今4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喜马拉雅海上升为陆地的结果。青海湖原是一个外泄湖,周围的河水都汇集于湖中,湖水又从东面外泄注入古黄河。后来,由于造山运动继续进行,湖东地势渐渐隆起造就了日月山,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脉阻隔,东向的河水倒淌向西,青海湖便成为了只进不出的大湖。现在日月山西边的倒淌河,便是这段地质变迁史留下的痕迹。

青海湖是一个蓄水量达778亿立方米的大湖,环湖皆山,北面是大通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东面是举世闻名的日月山,倒淌河由东向西注入青海湖中。在没有来过青海湖的人眼中,这里的湖水是蓝色的。实际上,当你真正来到青海湖畔,就会发现青海湖绝不是单一的蓝色。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里,青海湖的颜色竟然在不断变化着,或青或蓝,或绿或灰,或赤橙黄绿青蓝紫同时出现在浩渺的烟波中。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汉代将青海湖称为“仙湖”了。

与变化万千的湖面相映成趣的是湖中小岛湖心山。湖心山距南岸约30千米,东西长2.3千米,南北宽0.8千米,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山顶高出湖面数十米,在风的作用下,岛上的岩石显得瘦骨嶙峋,状如宝塔。湖心山又称龙驹岛,传说古代在冬天湖面结冰的时候,牧民将母马赶到湖心山,母马就会怀上龙种,产下的马异常矫健,被称为“龙驹”。实际上,青海湖地区由于冬春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牧草丰茂,是辽阔而丰美的天然牧场。这里所产的“秦马”因雄壮善驰,在战国时期就很有名。隋代,牧民把这里的马和“乌孙马”、“汗血马”交配改良,发展出了独特的“青海骢”。

在唐代,名将哥舒翰攻破石堡城,占领了环湖地区,曾在湖心山上修筑了一座“神威城”。而今这座城已经踪迹全无,但是由于湖心山的特殊位置则成为了宗教圣地,从汉代延续至今都有虔诚的信徒来修炼,以期修成正果。

除了湖心山外,青海湖中还有三座石岛,三块巨大的岩峰鼎立于湖中,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锅叉山。传说当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将锅架在上面烧过饭。这三座石岛由于远离陆地,无人打搅,是鸟儿嬉戏繁衍的天堂。

野生动物的“伊甸园

青海湖的自然风光之美是大家公认的,还生活着大量的飞禽走兽,故而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青海湖中最具魅力的地方要数“蛋岛”和“海西皮”。这两个岛屿在青海湖的西北部,距离青海湖的第一大河布哈河三角洲不远,左右对峙,因岛上候鸟众多而被人们称为“鸟岛”。

青海湖鸟岛
青海湖长久以来的居民应该说是这些鸟儿,它们在这里与湖水、岸风相映成趣。人类只需远远观望,尊重它们,就是对鸟岛居民的赞美。

蛋岛又称小西山、海西山,高出湖面7.6米。岛上鸟类众多,据统计约有几十万只,是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的世袭领地。每年春天,大量的鸟儿随季风飞来,在岛上各占一方筑巢育雏,全岛布满鸟巢。由于是产卵季节,岛上鸟蛋一窝挨着一窝,密密麻麻,故而得名。

海西皮东高西低,面积约为4.6平方千米。岛上地势平坦,游客往来不断。在岛的东面有一悬崖耸出湖面之上,岛前有一个秃顶岩兀然而立,犹如一口巨钟倒扣在青海湖中。数千只鸬鹚在这座石岩浑圆的脊背上建成了一个挨一个的窝,远远望去,俨然一个鸬鹚王国的湖中城堡。

为什么青海湖会成为一个候鸟的集散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海湖为这些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在青海湖中盛产一种鱼——湟鱼,学名叫作“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的特有鱼种,以肉质细腻、口味香浓而闻名。正是因为湟鱼的存在,才为鸟类在这里生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食物。

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湖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1980年,鸟岛就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可是随着环湖地区大量农业人口的迁入,大面积的垦耕活动和拦河筑坝以及青海湖流域草场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造成了青海湖湖面水位以平均每年9.6~12.7厘米的速度下降。其结果是原本四面环水的鸟岛和沙湖岛都变成了半岛,造成湟鱼产卵场缩小,产卵鱼群因为水浅不能进入各河道产卵场产卵繁殖,加上过度捕捞使得湟鱼的生存更是 雪上加霜。湟鱼资源的下降,首先打破了鱼鸟共生的生态平衡。相关研究人员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和鸬鹚四种大型鸟类的数量较1982年平均下降了72.08%。

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青海省政府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发出通知:从2001年1月1日起到2010年12月31日的10年内,青海湖封湖育鱼;同时采取禁捕、退耕还草、在已修建的拦河大坝上补建放水节制闸等措施,来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作为高原圣湖,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相信每一个热爱青海湖的人都会为圣湖的明天作出努力,这样青海湖的美丽神话和青海湖才能长留天地间。

海西皮
“海西皮”最多的鸟儿是鸬鹚。而今这块突兀的孤岩已经成为了鸟岛的标志,在青海湖的门票上就印着它。它的荒芜和野生鸬鹚顽强的生命力,衬托出了青海湖的辽阔与舒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