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被神化的诸葛亮

被神化的诸葛亮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瑜器量狭小,深以诸葛亮为忌,故以限期十天监造战箭十万。诸葛亮奋然应允,且以三日为限。不意到期,诸葛亮悉数缴箭复令,周瑜无可奈何,自愧不如。这件事被罗贯中写进小说,安在诸葛亮头上,而且把这一事件安排在赤壁大战前。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神人。事实上,随刘备到前线的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这也属于张冠李戴。事实上,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自己病逝的。

《草船借箭》剧情:

三国时期,曹操既得荆襄,收降水军蔡瑁、张允后,军威大震,遂率水陆大军南下,以图江南。时孙、刘结盟,刘备遣诸葛亮助吴,共御曹操。周瑜器量狭小,深以诸葛亮为忌,故以限期十天监造战箭十万。诸葛亮奋然应允,且以三日为限。周瑜喜其必误,惟鲁肃甚忧。不意到期,诸葛亮悉数缴箭复令,周瑜无可奈何,自愧不如。

读一下《三国志》就会知道,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今安徽无为县北),孙权也亲率大军抵抗。两军相拒月余。一天,孙权乘船进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船只两旁用草伪装,曹军发现后,万箭齐发,射在草船上。因一侧受箭过多,船只发生倾斜,孙权命令船只调身,让另一侧受箭。船只平衡,孙权安全返回。

孙权草船借箭并非计策,而是在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这件事被罗贯中写进小说,安在诸葛亮头上,而且把这一事件安排在赤壁大战前。然而,孙权草船借箭的时候,赤壁大战已经过去5年了。

几百年来,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把诸葛亮当作智慧的化身,以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甚至能呼风唤雨,简直比神仙还神。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神人。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的主要才能在于治国,他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他的治国才能。对外来讲,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贾诩、程昱等一大批谋士,更不如后来的司马懿;对内来讲,他也比不上庞统和法正。诸葛亮五次伐魏都没有成功,除了军事实力、人才缺乏等因素外,跟他的军事谋略有很大关系。历史上有很多“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优秀人才,但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才,他的长项不在军事,而在治国。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采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艺术手法,把许多与诸葛亮无关的事情安在他头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使人们对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被供在神坛上。所以,《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不同。比如,前面说到的“草船借箭”就属于“张冠李戴”。刘备攻取汉中的时候,诸葛亮留守成都,并没有去前线。但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诸葛亮却出现在前线,而且为刘备出谋划策,最终夺取了汉中。事实上,随刘备到前线的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这也属于张冠李戴。而“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等等,都属于“无中生有”。

有一出戏叫《卧龙吊孝》,说的是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之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吊孝,并且声泪俱下地朗读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这同样是罗贯中的“无中生有”。事实上,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自己病逝的。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程普是一员老将,他对年轻的周瑜很不服气,经常凌辱周瑜,可人家周瑜始终不跟他计较,还是一如既往地尊重程普,这使得程普十分感动,也十分羞愧。后来,程普对周瑜变得非常敬重,甚至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就跟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充分说明周瑜的胸怀是十分宽广的,能容得下难容之人和难容之事。

周瑜是东吴的栋梁之材,谁都想得到他,就连曹操也想得到他。曹操曾经派舌辩大师蒋干去游说周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蒋干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说什么也白搭,您还是死了这条心吧。赤壁大战之后,曹操为了贬低周瑜,就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军疫病流行,所以我故意烧毁战船,主动撤兵,并不是周瑜将我打败的。刘备也知道周瑜是个人才,但不能为己所用,所以就想离间孙权跟周瑜的关系。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去京口(今江苏镇江)见孙权,要求暂借荆州。临走的时候,刘备故意对孙权说,周瑜文武兼备,是个难得的人才,但此人器量广大,恐怕不会长久甘做臣子。意思是说,周瑜确实很有本事,但他野心太大,将来一定会篡位。但孙权没有在意。

周瑜不同意将荆州借给刘备,他知道刘备迟早是东吴的大患,所以给孙权出主意说,应该将刘备软禁在东吴,给他豪宅和美女,以消磨他的斗志,把刘备跟关羽、张飞分开,这样就可以免除后患。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那纯粹是养虎为患。当时,孙权主要把曹操当作自己的敌人,所以也没有采纳周瑜的意见。如果孙权采纳周瑜的意见,将刘备扣留在东吴不放,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诸葛亮跟周瑜见过面没有?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二人是见过面的。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出使东吴,拜见的是孙权,地点在柴桑,主要是商讨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事情。当时,孙权举棋不定,是打是降拿不定主意,而主张投降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弄得孙权很头疼。

当时周瑜正在鄱阳,孙权根据鲁肃的建议将他召回,共商大计。周瑜、鲁肃是主战派,有二人的支持,孙权才铁了心要打。事情定下来之后,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水军三万,跟诸葛亮一同到夏口与刘备会合,共拒曹操。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见面。以后,二人没有直接的来往。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跟曹仁在江陵隔江对峙,后来击败曹仁夺取江陵,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进京面见孙权,请求率兵取蜀,得到孙权批准。在返回江陵途中,周瑜不幸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周瑜病逝后,孙权非常悲痛,下令将周瑜的灵柩运回东吴,孙权还亲自到芜湖迎接他的灵柩。当时,诸葛亮奉命驻扎在临烝(今属湖南衡阳),负责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的赋税工作,并没有去吊丧,护送周瑜灵柩回东吴的是庞统而非诸葛亮。

有关诸葛亮的戏曲很多,比如《三顾茅庐》、《借东风》、《空城计》等等,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事实上,诸葛亮没有摆过“空城计”,更不可能“借东风”,这些都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记载则完全不同。按照《三国志》和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来看,诸葛亮是被刘备几次登门拜访才请出来的,但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刘备并没有去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的。

当时,刘备屯驻在樊城,而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把下一个进攻的目标锁定在荆州。诸葛亮知道刘表根本没有能力守住荆州,于是主动去见刘备。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见他是一个年轻的书生,所以就按一般书生来接待。接待完之后,其他书生都走了,诸葛亮赖着不走,刘备也不搭理他,就拿起别人送给他的牦牛尾巴在手里玩起来。诸葛亮又主动搭讪说:“我知道将军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难道将军的远大志向就是编织牦牛尾巴这样的工艺品吗?”刘备吃了一惊,把牦牛尾巴扔在一旁,说:“你说的是什么话?我只是想借此忘掉心里的忧愁罢了。”诸葛亮接着问道:“以将军看来,刘镇南(刘表)比得上曹操吗?”这句话正好问在了点子上,刘备回答说:“比不上。”诸葛亮又提问说:“那么将军您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接着说:“你们两人都比不上曹操,而将军的军队只有数千人,用这样的力量对抗曹操,将军可有什么计策?”刘备说:“我正为这件事发愁呢,你说该怎么办?”诸葛亮说:“眼下,荆州并非人少,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但没有把他们正式编入户籍。如果向他们征调物资和人力,他们当然不乐意。因此,应该告诉刘镇南,把所有的流民都核实清楚,把他们编入正式户籍。这样,荆州的力量就强大了。”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荆州的力量果然强大起来。自此,刘备才知道了诸葛亮的才略,因此一改以往的态度,把诸葛亮作为上宾来对待。

究竟哪一种记载是真实的情况?大概裴松之也搞不准,所以他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也注了进去。裴松之在注解里说:“按照诸葛亮的《出师表》,刘备是‘三顾茅庐’才得到诸葛亮的,并非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但史书中出现这样完全不同的记载,实在让人感到奇怪。”因此,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实性问题,现在史学界也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支持《三国志》和《出师表》的说法,另一种观点支持《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真实的历史只有一种情况,究竟是刘备请诸葛亮出来的,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的,这个问题还有待历史学家们破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