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莫斯科战役时间

莫斯科战役时间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莫斯科会战前夕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他下令德军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同时,还命令成立特别工程指挥部,准备彻底摧毁克里姆林宫。此时,苏联的增援部队也已经抵达莫斯科。莫斯科防空部队同德国空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重创德军。整个10月,德军共派出2000架飞机,对莫斯科发动了31次空袭。

莫斯科战役

时间: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

地点:莫斯科地区

结果:苏军获胜

指挥官和领导人

德国:费多尔·冯·博克

   海因茨·古德里安

   阿尔贝特·凯塞林

苏联:格奥尔吉·朱可夫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实力对比

德国: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飞机599架、100万人

苏联:1000辆坦克、7600门火炮、1376架飞机、125万人

伤亡情况

德国:伤亡58.19万人苏联:伤亡约65万人

“台风”行动初战告捷时希特勒曾骄傲地宣布:“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最终赢得了战争。”哈尔德也曾在日记中写道:“只要能有相当良好的指导,再加上中等的好天气,则我们对于莫斯科的包围战是一定能成功的。”然而事实却与他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德军在风雪中功亏一篑,苏联借助风雪的帮助最终赢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创造出了风雪中的神话。

莫斯科会战前夕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1941年10月2日,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台风”行动正式实施。10月10日,德军突破维亚兹马防线,莫斯科危在旦夕。此时,希特勒踌躇满志,觉得胜券在握。他下令德军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同时,还命令成立特别工程指挥部,准备彻底摧毁克里姆林宫。整个柏林也都洋溢着胜利的气氛。各大主要报纸接到指示,在1941年10 月12日这天,应留下头版位置,以便刊登德军攻占莫斯科的胜利消息。相比之下,盟军则意志消沉,连精明而富有远见的丘吉尔和罗斯福等人,也沮丧地感到苏联即将战败。

但无论是希特勒,还是盟国领导人,都低估了苏联军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紧急关头,国防委员会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斯大林下令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进行坚强的攻势防御,削弱和消耗德军有生力量。与此同时,苏军集中后备兵力,时机成熟时转入反攻,歼灭德国军队。1941年10月,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布告全军书,其中写道:“同志们!我国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危险,而保卫祖国是每个军人的天职。祖国号召我们组织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拦截住法西斯前往莫斯科的道路……”莫斯科军民的士气高涨,当时的莫斯科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

此时,苏联的增援部队也已经抵达莫斯科。10月7日,11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个炮兵团和10个地雷、火焰喷射器连火速赶来,在莫日艾斯克建立了长达230千米的新防线。10 月10日,朱可夫接任前线司令,重新组建了4个集团军。10月17日,苏军对西方面军进行改组,将原西方方面军的第22、29、30、31集团军组成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恰恰在此时,苏联著名间谍佐尔格从东京发来密报,声称“日本政府决定不向苏联开战”。斯大林闻讯大喜过望,立刻将部署在西伯利亚关东军对峙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调到莫斯科,以加强防御兵力。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全城军民都投入到战争准备之中。莫斯科全民皆兵,20万人紧急动员,仅仅训练四天就应征入伍,准备与敌人展开搏斗。在敌机的空袭中,莫斯科军民顽强修筑起676千米长的防坦克壕、445千米的防坦克崖壁,1300多千米的铁丝障碍,还在380千米长的正面战场埋设了防坦克桩砦。妇女和儿童们也不分昼夜,与士兵们共同挖掘工事。

∧ 德国空军轰炸莫斯科
这张照片是1941年7月26日晚上德军空袭莫斯科时由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在莫斯科防空炮火、探照灯和曳光弹的照耀下,莫斯科河、克里姆林宫、大石桥清晰可见。

此时,希特勒的厄运正在悄然降临。10月1日,莫斯科下起了罕见的大雨。6日,莫斯科周围地区也飘起了雪花。连绵的雨雪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都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过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走得越来越慢,甚至被迫经常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只好经常调转方向,去拖陷在泥坑中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们在泥泞中艰难前进,疲惫不堪。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中说:“以后几个星期只能听凭烂泥的摆布了。”

因为接连不断的坏天气,空军无法及时向部队提供急需的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因而,很多德军师旅只好采用威逼的办法,从附近村庄找来拖拉机和轻便马车,竭尽全力运送最急需的补给品。然而,这不过是杯水车薪。由于缺乏给养,无数德军士兵又冷又饿。士兵们冻得浑身哆嗦,有些士兵饥饿难忍,甚至离开队伍,跑到田野中挖掘马铃薯,然后狼吞虎咽地生吃下去……

与狼狈的德军相比,苏联军队的境况则要好得多。他们的车辆和火炮轮胎上都装有泥链,因而可以在泥泞中继续行进。T-34坦克的履带很宽,因而能够驶过松软坑洼的泥地,向陷入泥水中的德军发动攻击。同时,苏军修筑的防御工事也开始产生作用。各条铁路和公路上,都有明碉暗堡向德军喷射出火舌。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只能如蜗牛般的速度,缓慢走上通往莫斯科的公路。而此时,道路已经被炸弹炸得面目全非,到处都是被泥水填满的弹坑……德国官兵心中开始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

德军的初次进攻

10月23日,德军开始派出空军,轰炸莫斯科。莫斯科防空部队同德国空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重创德军。整个10月,德军共派出2000架飞机,对莫斯科发动了31次空袭。278架德机被击落,只有72架闯入到莫斯科上空。

∧1941年11月开赴莫斯科前线的苏军T-26坦克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苏联军队的坦克,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之一。T-26坦克是以英国“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早期T-26A采用了并列双炮塔设计,主炮为37毫米口径,T-26B口径加大为45毫米。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差,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

从10月中旬到11月初,苏德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会战。德军第10装甲师进攻得尤其猛烈,他们甚至推进到距莫斯科不到50千米的地方;第78步兵师也抵达距莫斯科60千米处。然而,无情的雨雪还是阻止住了他们。在苏军纳罗福明斯克防线,德军摩托化师已经突进到了莫斯科西郊,但因为泥沼的滞留,只好无可奈何地停下来。烂泥没入坦克的履带,威风凛凛的坦克此刻根本无法发挥威力。而后方的粮草和弹药始终无法运达,士兵缺乏食物,枪支也缺乏弹药。

即便是古德里安这样的军事天才,此刻也一筹莫展。他指挥着强大的第2装甲集群,已经攻克奥廖尔,正计划攻入图拉,然后从南翼包抄莫斯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的12个装甲师最终也被困在泥沼之中。尽管先遣部队用施图卡式轰炸机开路,在10月29日攻到距图拉5千米的地方,但此时,苏军的防线变得越来越坚固,再也无法突破。疲惫透顶的士兵们只能在饥寒中挣扎度日。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也无能为力。德军的战线拉得太长,而空军基地相距太远,实在鞭长莫及。而且,莫斯科上空多雨多雾,飞机能见度相当差,往往难以发现敌军目标。而在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包围战之后,苏联很少有大规模的部队运动。同时,苏军据点都是些很隐蔽的小型掩体,飞机难于发现并袭击它们,天气不好时尤其如此。而与此同时,机动性和适应性优良的苏军T-34坦克却越来越多,并大显身手。这些宽履带坦克能够战斗得机动灵活。德国空军必须尽最大努力,进行超低空飞行才能轰炸它们,但通常并不容易得手。

在这段时间里,德军伤亡惨重。参战的每个步兵师平均减员2500人左右,相当于全部能作战德军的三分之一。许多连队只剩下60~70人。装甲部队的步兵更是损失惨重,平均减少到原先的45%左右。

∧科涅夫和红军战士
科涅夫,卫国战争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科涅夫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肩负着保卫莫斯科的重任。但是由于兵力部署不当,主力一线摆开,缺乏纵深防御,导致德军突破防线。这一仗成了科涅夫军事生涯中最失败的一笔。

就这样,德军的初次进攻就此失败。直到11月上旬为止,德军始终被阻止于拉马河、纳拉河和鲁扎河等地区,两军相持不下。希特勒想要在10月底攻占莫斯科的美梦就此破产了。

红场阅兵

正当德军饱受严寒之苦时,斯大林为了鼓舞士气,扫除自苏德战争以来始终弥漫在苏军官兵中的悲观失望情绪,决定在炮火声中举行传统的红场十月革命阅兵仪式。

1941年11月6日上午,斯大林在马雅科夫斯基地铁站大厅举行了十月革命庆祝大会,并发表演讲,要求“举国上下组成坚固紧密的战斗堡垒,同苏联红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的进攻”。他的演讲迅速通过电波传到前线战壕和掩蔽所,并传遍了苏联全境。全国军民的士气为之一振。次日中午,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的红场上,红军将士排成整齐的方队,接受斯大林的检阅。斯大林向红军战士发出洪亮的号召:“保卫首都!战胜敌人!”

当天晚上,希特勒得知红场阅兵的消息后,被斯大林的挑衅激怒了。他原本坐在大本营中,满怀期望地等待着德军攻占莫斯科的好消息,谁知传来的却是斯大林在德军眼皮底下阅兵的消息!大发雷霆的希特勒立刻责问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斥责他为什么没有趁着苏联阅兵的机会,对莫斯科发动进攻。盛怒之下,希特勒立即调兵遣将,并敦促博克再次从地面进攻莫斯科。

德军第二次进攻

在希特勒的严厉催逼下,11月13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第聂伯河畔的奥尔沙,召集各路集团军群将领,商讨如何按照元首的旨意,再次发动冬季攻势。会议上,南、北两方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都反对继续发动进攻。他们认为,苏军的增援部队已经源源不断地赶到莫斯科,而德军已经没有可以用来增援的预备队。同时,天气将会变得更加寒冷,后方粮草和弹药也会更难输送到前线阵地。但他们的撤退主张却遭到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的反对。他认为,如果德军不发动进攻,随后数个月的严寒天气中,德军将无法据守。因为此时战线已经拉得太长,有许多空隙和薄弱点,很容易遭受苏军的袭击。经过激烈的争执之后,最高统帅部决定,年底前再次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参谋部制订了新的进攻计划。按照该计划,德军将组成两个重兵突击集团,分别从莫斯科西北和西南两翼实施突击。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与莱因哈特第3装甲集群合兵一处,在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的配合下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方向进攻,计划从西北部迂回包抄莫斯科。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向高图拉、卡希拉、科洛姆纳进攻,从南面逼近莫斯科。而莫斯科以西宽大的正面,而克鲁元帅的第4集团军在莫斯科西部的正面战场实施攻击。这样,战役打响后,德军在莫斯科周围的兵力部署就如半张的巨掌。希特勒认为,这个巨掌能够对莫斯科又掐又捏,必然能够将莫斯科置于死地。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阅兵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数十万红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主席台前,接受斯大林等苏联党政领导人的检阅。之后,在市民目光的注视下奔赴西部前线抗击法西斯德国军队的入侵。这次大阅兵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经过浴血奋战,苏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于12月转入了反攻。

部署完毕后,西北翼突击集团在11月15日发动进攻;西南翼集团在11月17日发动进攻。进攻的总兵力为51个师,其中有13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德军对莫斯科的第二次大进攻就此开始。而此时的苏军早已准备完毕,沉着应战。在11月上旬,西方方面军就补充了10万人、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并且从其他战区抽调来反坦克炮兵和火箭炮部队。此外,莫斯科附近还集结了1000架苏联飞机。

战争刚刚打响,德军就集中400辆坦克,突击苏军西方方面军的右翼。对双方来说,这都是背水一战,直接影响着两国军队此后的命运,因此战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苏军第316步兵师的战斗小组表现得尤为英勇。11月16日清晨,这个小组在杜波塞科沃地区奉命防守该地通向莫斯科的公路道口。这个小组共有28名战士,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他们共击毁18辆德军坦克,打死几十名德军,而他们自己也全部壮烈牺牲。

∧卡缅卡反击战
1941年11月底,德军一支部队插入了克留科沃、卡缅卡(莫斯科郊外的两个村庄),对莫斯科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个威胁,12月7日,苏联红军第8近卫步兵师对克留科沃、卡缅卡发起了反击,在坦克部队的配合下,步兵迅速突进卡缅卡,于第二日彻底肃清残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

11月23日,德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攻占了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1月27日,德军攻占了伊斯特拉,此时距离莫斯科仅仅二十多千米。12月3日,德军第4装甲集群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此时距莫斯科仅有27千米,坦克从此处最多只需1个小时就能抵达莫斯科城。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闻讯赶来,举起望远镜瞭望。此时,他已经能够很清晰地看见克里姆林宫尖顶上闪闪发光的红星。然而,博克也许万万没有料到,这是他此生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

德军受挫

就在德国军队越来越逼近之时,天气帮了苏联的大忙。11月27日,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而此时的德军士兵还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自从11月19日以来,德国后方运来的寒衣少得可怜。这造成德军大面积的冻伤和疾病。无数的士兵在绝望和痛苦中悲惨地死去。机器也冷得停止运转,发动机无法启动,机枪的枪栓也被冻住无法拉开,德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古德里安甚至要求去见博克元帅,请求他收回陈命,因为他“实在无法执行”。德军损失惨重。仅仅在11月15日至12月5日,德军的伤亡人数就高达15.5万人,损失了800辆坦克和300门火炮。

凭借着有利的天气条件,苏军迅速向德军发动了快速反突击。11月底到12月初,苏军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10、20、30集团军紧密配合,在空军的支援下,向德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因为严寒天气的影响,德军被打得溃不成军,苏军乘胜收复了伏尔加河西岸地区。12月4日,苏第16集团军也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攻。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残酷,直到天黑之时,苏军才终于将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苏军反攻

此时的希特勒对此毫不甘心。11月31日,他在最后的预备营投入到马恩河战役中,企图拼死一搏。第二天,希特勒不顾大多数高级将领的强烈反对,决定对苏军发起全线总攻。也就在当天,博克元帅对总参谋长哈尔德说:“我军快要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然而希特勒顽固不化,命令德军必须死守每个阵地,不能退后半步。

12月5日,关键性的时刻到来了。当天,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千米的半圆形阵地上,苏军全线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古德里安率领的那支战无不胜的装甲部队,自攻打波兰以来首次被迫后撤。与此同时,其他指挥官也提出撤退的请求。败局已经无法挽回,第4集团军参谋长勃鲁门特里特后来回忆道:“我们想在1941年打败苏联的企图,在12月5日化成了泡影。”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德军战俘
严寒,成了莫斯科城下纳粹军队的招魂符。严寒,让苏联红军更加士气如虹。较量,真正的较量在严寒的莫斯科城下展开。纳粹军队早已精疲力尽,投降成了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

12月6日,朱可夫下令,西方方面军率先在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北起加里宁、南达叶列茨的长达1000多千米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两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反攻的当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德军的防线,越过伏尔加河上游,猛扑精疲力尽的德军。苏军进展神速,很快就突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右翼,深入德军后方大约20千米。

朱可夫的军事行动也如德国昔日的装甲部队般迅速。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强大的火力,锐不可当地直扑向德军。而此时的德军士气大落,兵败如山倒。反攻的前三天,苏军就推进了30~50千米,而且攻势变得越来越凌厉,收复的失地也越来越多。

德军的困兽之斗

随着德军的连连败退,希特勒与德军将帅们的分歧越来越大。中央集团军群准备撤往库尔斯克等地,将那里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但希特勒认为,即便有限的战术撤退也会导致整个防线土崩瓦解,使人员和物资都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他在12月17日下令,“指挥官和军官们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强制士兵们顽强抵抗”。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无法接受这个命令,于是希特勒在12月19日免去了他的职务,亲自来兼任此职。不久,德军高级将领们纷纷厄运临头。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因为被迫撤出罗斯托夫而被免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也被希特勒罢免。甚至连英勇善战的古德里安上将,也因为擅自下令撤退而被免除职务。那位颇有战绩的坦克部队司令霍普纳将军,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被撤职了。斯波尼克将军也因为12月29日在克里米亚被迫撤出1个师,被送交给军事法庭审判,并在希特勒的坚持下判处死刑。

1942年1月8日,希特勒无可奈何之下,终于同意德军“逐步”后撤。然而,也就在当天,苏联军队发动了全面大反攻。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发动了瑟切夫卡-维亚兹马战役。他们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截至21日,共向前挺进80~90千米。2月5日,德军从勒热夫以东、奥列尼诺以西向苏军发起反攻击,切断了苏军第39集团军和第11骑兵军的主要交通线,并歼灭第29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然后,德军退到斯摩棱斯克以西。3~4月间,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多次发动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德军的防御。但此时,苏联海军奉最高统帅部之命,组建了滑雪队。这支神奇的队伍队配备有步枪、手榴弹、反坦克枪和迫击炮,他们身着白色伪装衣,穿越森林,忽然出现在冰天雪地中。德军猝不及防,激战持续了三天,最终溃败下来。与此同时,南、北两面的苏军也收复了伊斯特拉城。德军为了避免遭到合围的命运,只好撤往拉马河和鲁扎河地区。

到了4月初,天气逐渐变暖,希特勒重新在维亚兹马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试图扭转战局。双方军队在此地相持不下。但此时,德军已是强弩之末,追击的苏军也已精疲力竭,双方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役。而截至当月月底为止,苏军已经收复了加里宁州、梁赞州、图拉州、斯摩棱斯克州、库尔斯克州、奥廖尔州和哈尔科夫州。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美梦,而且为根本扭转战争形势奠定了基础。从此,德军再也无力在苏联境内发起全面进攻,而苏军从此则开始转入战略反攻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