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国灭亡的原因

法国灭亡的原因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之后,比利时全军覆没,法军的30个师和英军的9个师也全部溃败。该计划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法军连连溃败6月3日,德国空军开始猛烈地袭击法国的机场和后方,共摧毁了900架法军飞机,从此,制空权被牢牢掌握在德军手中。截至6月9日,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前锋已经抵达鲁昂郊区,法国第10集团军的侧翼受到无情的攻击。开小差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法国士兵损失了半数以上。

法国灭亡

时间:1940年5月10日至6月25日

地点:法国

结果:德国胜利

领土:德国占领法国,意大利占领法国南部,法国维希政府取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指挥官和领导人

德国: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

   费多尔·冯·博克

   威廉·里特尔·冯·勒布

法国及 其盟友:莫里斯·甘末林(法)

       马克西姆·魏刚(法)

       戈特勋爵(英国)

       利奥波德三世(比利时)

       亨利·温克尔曼(荷兰)

实力对比

德国:141个师、7300余门火炮、2400余辆坦克、5600余架飞机、335万人

法国及 其盟友:144个师、14000余门火炮、3300余辆坦克、2900余架飞机、330万人

伤亡情况

德国:死亡2.7万多人,失踪1.8万多人,受伤11.1万多人

法国及 其盟友:死亡8.4万人,受伤12万人,被俘150万人

德国曼施坦因元帅在战后的回忆录中说:“法军放下武器的那天,德国人抹去了心中最黑的烙印——那就是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福煦元帅停在贡比涅森林的专列上签订的停战条约。现在法国人在同一地点和同一车厢中签订了他们自己的投降条约。”法兰西的灭亡,在法兰西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地方结束,这是多莫大的羞辱和讽刺,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红色作战”……

红色作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法两国尽管保存了生力军,然而损失却也十分惨重,失败的情绪弥漫着整个英法大陆,无数辎重也尽数落入德军手中。当然,较之于英国人,法国人的心情更加焦急和沉重:战火已经烧到本土,法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而德国要攻打英国,则必须要穿过英吉利海峡。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之后,比利时全军覆没,法军的30个师和英军的9个师也全部溃败。甘末林将军被免职,法军新任马克西姆·魏刚为总司令,贝当元帅出任内阁副总理。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组建成第6、7、10三个军团。这些军团部署在约420千米长的索姆河至埃纳河防线上,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挥镰计划”大获成功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随即制订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新作战计划。该计划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如今,德军的兵力十分强盛,共有137个师,A、B两个集团军群也已经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群(下辖6个装甲师)担任德军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发起进攻;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下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则向埃纳河发动正面突击。然后,A、B集团军群联手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再迂回到马其诺防线的后方,与部署在该防线正面的C集团军群会师,夹击该处的法军,结束对法战争。最高统帅部命令:德军要“歼灭盟军在法国的残余兵力”。

∧法国国防部总参谋长、法军总司令马克西姆·魏刚由于比利时和色当的惨败,甘末林将军黯然离职,魏刚被任命为国防部总参谋长和法军总司令。当时他已经73岁了。虽然他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信心,但战局已经不可挽回了。

法国政府表现得十分焦虑不安。6月4日,即敦刻尔克战事结束的当天,法国元帅贝当与美国大使布利特共进午餐之时,毫不掩饰内心的不满:由于英国人的过错,战争失败了。他认为,英国人乐于看到法国人惨败而逃,而自己则安全地躲到英吉利海峡后面去了。

法军连连溃败

6月3日,德国空军开始猛烈地袭击法国的机场和后方,共摧毁了900架法军飞机,从此,制空权被牢牢掌握在德军手中。5日拂晓,博克的B集团军群率先发起了猛烈的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指挥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随后,这支装甲师部队以迅雷不及之势向前推进。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至亚眠之间的法国第10军团拦腰斩断,法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士兵从这个缺口如潮水般蜂拥而入。次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截至6月9日,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前锋已经抵达鲁昂郊区,法国第10集团军的侧翼受到无情的攻击。法军因为连连失利,士气原本就十分低落,此刻受到装甲师的攻击后,还来不及做出顽强的抵抗,就仓皇撤退,并由此形成大规模的溃败局面。在德军炮火的攻击下,贝隆南面的法国第7集团军也被迫向巴黎撤退。

6月9日当天,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也在香巴里发动了进攻。6月10日,古德里安指挥装甲部队击溃了法国守军,成功地渡过了埃纳河。此后,古德里安挥师南下,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法军俘虏丧魂落魄,成群结队地将枪支武器缴给德军,然后德军将这些武器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的日记中记录道:“德军的坦克和飞机令人触目惊心,也让法军士兵心生恐惧。这也许是德军最大的成功之一。”此时,在马其诺防线与勒阿弗之间的防线上,法国仅仅剩下24个师的兵力,对德国的进攻已经毫无招架之力。

当德国陆军向法国发起强大的攻势之时,德国空军也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德国轰炸机远征飞往巴黎、里昂、圣艾蒂安和法国南部的马赛等城市,大肆轰炸,途中没有遇到任何法国飞机的截击。飞机呼啸着投下颗颗重磅炸弹,无数建筑在火光中轰然倒下,居民们惊恐万状,纷纷逃走。数百万难民逃离法国北部和东北部,奔向西面和南面。逃亡中的难民犹如汹涌的人海,沿途村镇和城市的居民也受到影响,大为恐慌,纷纷打点行装,加入逃难人群之中。汽车、摩托车、马车、自行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拥挤在路上,如同蜗牛般缓缓向前蠕动着……撤退中的士兵纷纷丢弃了武器或辎重,混入难民潮中间。开小差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法国士兵损失了半数以上。而头顶上,德国轰炸机不分青红皂白,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平民和军人。官员们也惊慌失措,放弃了职守,跟着难民出逃,有些官员甚至还跑在难民的前头!许多地方政府的大楼里,都已经空无一人,警察、清洁工和消防队员也早已不知去向。难民们辗转奔波,然后随处支起帐篷,露宿过夜,同时还得防备着骚乱或抢劫。德军到达后,发现这种局面后;于是大做宣传文章,四处散布消息说:“我们是来帮助被法国政府抛弃的老百姓的。”

∧在法国某城市街头巡逻的德国士兵
随着法国“魏刚防线”的崩溃,法国已经很难再组织起像样的防御,德国军队开始逐步占领大大小小的法国城市,他们开始接收这些城市的银行、工厂、通讯机构、军事设施等等,俨然成为了法兰西的 “主人”。

∧巴黎近郊的德国士兵
随着法国军队的节节败退,在魏刚和贝当元帅的主持下,巴黎变成了“不设防的城市”。德国军队开始向巴黎推进,他们在巴黎近郊构筑工事,做好了进军巴黎的准备。

德军进占巴黎

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政府迁往图尔,许多巴黎市民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6月11日,英国派来1个加拿大师,前来援助法国。当日,盟国在布里阿尔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法方请求英方的援助,尤其是空军援助。在这些天里,德国空军让法国军队承受大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危及法国平民。丘吉尔许诺增派援军,但是考虑到英国本土的安全以及德军轰炸伦敦的可能性,他拒绝增派空军。魏刚说,因为法国缺乏预备队,他无法继续组织强有力的抵抗斗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占领法国全境。

此时,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雷诺面临着倒台的危险。法国政府和军方也开始分裂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以雷诺为首,而主和派则以贝当元帅为首。除掉这两派之外,有个名叫赖伐尔的政客在身边纠集了部分议员,叫嚣着:法国不仅理当立刻与德国媾和,而且必须倒戈一击,和德国共同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去攻打英国。

∧马赛街头哭泣的法国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1年3月3日法国马赛,德国军队正在进入这座英雄的城市,面对侵略者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围观的马赛市民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摄影师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不复存在,马赛人民面临着在德意志的铁骑下生活的日子。

鉴于这种混乱局面,6月12日~13日,法国政府在图尔附近召开会议,丘吉尔接受雷诺总理的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魏刚公开提议投降,遭到了丘吉尔的严厉指责。6月14日清晨,博克将军的德国B集团军群先头部队士兵进入巴黎,法国政府大厦楼顶、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上,法国三色旗都被降了下来,换上了纳粹的字旗。这些建筑上贴上了新的标语:“德军战无不胜。”

某个驻在巴黎的美国记者记录了巴黎沦陷后的凄凉场面:“协和广场前,再也没有了车水马龙,没有了按响喇叭的汽车,没有了高声叫卖的卖报人,没有了满脸严肃的警察,也没有了愉快的行人。在这个壮丽的广场,这些熟悉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沮丧的沉寂,马路上不时响起德国车辆的汽笛声。这些车辆正在驶向德军匆匆设立的指挥部:科利隆旅馆。这家旅馆的旗杆上,正飘扬着一面德国国旗……”

巴黎沦陷之后,举世哗然。当天,雷诺总理突然宣布放弃图尔,继续南迁到900千米外、濒临西班牙边境的波尔多,并将该地作为临时首都。短短四天之内,法国首都就更换了三个地方。当日,英国政府决定停止运送部队前去增援法国,并尽快将法国境内的英军重新撤回本国。6月15日,英国通知魏刚,英国远征军不再归他指挥,但是,如果法国愿意的话,英国愿意协助法军乘船撤离到英国。英军随即开始再次撤退,并顺利地撤走15万人,其中有2万波兰人。此外,英军还撤回了310门大炮。

面对来自盟国内部的口诛笔伐,新上任的魏刚将军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文官政府。正当雷诺总理忙着谋求英国和美国的援助之时,魏刚将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打算求和。魏刚宣布:“法国军方要求政府立即停战,因为法国陆军已经筋疲力竭,我们应当趁着现在还有足够的军队,将秩序维持至和平来临之际。”面对盟国可能的指责,他辩解说:“法国已经为反法西斯事业牺牲了一切,如今,它已毫无所有。然而,法国已经大大地削弱了我们的共同敌人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肯承认法国已经无力与德国抗衡,而继续希望它打下去,将会令人感到震惊。”

与此同时,力主抗战的雷诺也受到了新的打击。6月15日,雷诺总理接到了罗斯福的电报。电报中美国仅仅承诺将竭力向盟国提供物质,然而对出兵问题却始终避而不谈。雷诺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于是,他决定求和。

法军最后的崩溃

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国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经抵达马其诺防线的侧后。此刻,这条防线上依然屯守着数十万没有投降的法国军队。希特勒希望伦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此地的法国部队。

当天,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元首指令”,C集团军群向马其诺防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处筑垒地域的接合处发起了进攻。德军尽管有重炮和俯冲机的掩护,攻势也十分猛烈,但法军坚固的堡垒依然完整无损。在萨尔布吕肯,C集团军群开始强渡湖沼地区。当他们的橡皮艇刚刚划到湖中央时,就遭到法军碉堡的猛烈袭击。德军渡河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被打死或淹死者不计其数。

德军改变了战术,但马其诺的纵深防御使得C集团军群仍然无法真正突破防线。双方展开了拉锯战,C集团军群的攻势陷入到停顿之中。但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到来改变了这种胶着局面。自从A集团军群在6月9日发起总攻以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就迅速移动到马其诺防线侧后。为了加快推进速度,他抛开步兵的掩护,将侧翼暴露给敌军的火力之下。可惜,法国指挥官受到战略思想的限制,始终没能够切断德军交通线。

6月16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抵达瑞士边境,与C集团军群胜利会师。法国西南战区的指挥官亲自率领所有部队,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双方主力部队在格赖城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从中午持续到黄昏,最终,法军指挥官中弹身亡,反攻至此全线崩溃。当夜,装甲部队顺利地从西南、西北方向绕到马其诺防线背后,40万法军形如瓮中之鳖,被包围在马其诺防线的铁网之内。但此时,德军轰炸机误炸了德军正在架设的浮桥。这次误袭致使古德里安延误了大半天时间,大约15万法军利用这半天时间,从德军包围圈的缺口中蜂拥而出,逃往了法国南部或瑞士,其余25万名法军成为古德里安的俘虏。

∧法国某城市街头的德国士兵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6月间,德国军队不费一枪一弹开进了“不设防的城市”巴黎。作为战胜者,德国人并没有放松警惕,在某些法国城市,抵抗依然在继续,德国人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提防暗中射出的反抗的子弹

丘吉尔计划

就在雷诺陷入绝望之际,丘吉尔却越来越忧心忡忡。他竭尽全力,试图阻止法国投降。法国在非洲有大量殖民地,丘吉尔担心这些法国殖民地,尤其是北非地区的殖民地会落入德国手中。另外,法国舰队在世界上排名第4,它的归属问题也深令英国担忧。如果德国攫取了法国舰队,海上力量的对比将会发生改变,英国面临的威胁也将越来越大。

∧向法国南部进军的德国士兵
德国人占领巴黎之后,并没有停下侵略的脚步,由于盟友意大利行动缓慢,向法国南部进军,向法国逃亡政府施压,是德国占领巴黎之后的任务。照片上几个德国军官正在拿着地图研究进军路线

因此,他开始策划制订大胆的“丘吉尔计划”。该行动计划是这样的,在雷诺辞职前的数小时内,丘吉尔与雷诺的全权代表戴高乐将军,举行了秘密会晤。虽然参与会晤的法国高级官员不多,但他们最终起草了独特的《联盟宣言》。宣言声称:法英两国今后不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法英联盟;法英联盟的宪法将统一制订双方的国防、外交、财政和经济政策;每个法国公民将立即享有大不列颠的公民身份;而每个英国臣民也将成为法国公民。

丘吉尔希望,在主战派首脑雷诺总理的带领下,法军会将抗战继续下去。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却落空了。6月16日,绝望的雷诺总理正式向勒布伦总统提交辞呈,当晚,贝当元帅接任内阁新总理。丘吉尔猝不及防,雷诺总理的辞职使这份协议变成了一张废纸,新总理贝当元帅拒绝承认这份条约,并指责英国是为了将法国沦为保护国或者夺取法国的殖民地。魏刚将军的密友、参议员雷贝尔宣称,这个计划意味着法国的彻底灭亡,彻底臣服于大英帝国之下!为了防止建立英国控制下的敌对政府,贝当元帅甚至逮捕了数名主战派官员,将他们以叛国罪投入监狱。“丘吉尔计划”就此破产了。很久以后,丘吉尔依旧为这个失败的计划而耿耿于怀。他甚至设想,假如当时法国政府能撤退到北非,强大的法国舰队不仅能迅速控制地中海,还能在1941年的北非战役中,完全肃清沿岸的意大利军队。而且,同盟国会多出上百万法国陆军,隆美尔也就不会远征北非了。

意大利对法宣战

眼看着法国节节败退,老谋深算的墨索里尼也坐不住了。德军在法国的胜利使他感觉到:如果意大利再不参战,就会彻底丧失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

因此,他在5月30日写信给希特勒,声称意大利将对法作战,参战日期是6月5日。但当天,德军刚好发起了第二阶段的攻势。如果意大利当天宣战,可能会让世界舆论认为,是意大利的“第二战线”最终打败了法国,而不是德国的“红色作战”。因此,希特勒要求墨索里尼将日期推迟3天。他说,等残余的法国空军被击败之后,你们的战斗会更容易些。但墨索里尼却推迟了5天。

同盟国力图阻止意大利的参战。丘吉尔写信给墨索里尼,声称英国绝对无意与意大利与敌。但墨索里尼冷淡而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丘吉尔的建议。于是,丘吉尔和雷诺商量后,做出了屈辱的割地求和的决定,并特别找来罗斯福从中斡旋。可是,所有这些努力都被墨索里尼粗暴地拒绝了。他决意采用武力入侵。能够轻易抢夺来的东西,何必要经过谈判呢?

6月10日,当法国政府撤出巴黎,法国全面崩溃之时,墨索里尼趁机落井下石,对英国和法国宣战。意大利在法国边境集结了1个集团军,共有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门迫击炮。而此时,法国边境的精锐部早已奉命撤走,前去防守索姆河一线。因此,驻守边境的只有6个装备极差的要塞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法签订停战协定后在贡比涅森林的雷通火车站的某节车厢前合影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前排右起第二人就是法国元帅福煦,作为战胜国的代表留下了这珍贵的一刻。孰料二十二年后,依然是这个火车站,依然是这节车厢,这次作为战败国的法国屈辱的在德国面前签下了停战协定。

面对如此羸弱的敌军,意大利却进攻不力。宣战后的前3天,意大利地面部队只发动了象征性的小规模进攻。意大利本土尽管拥有1870架战斗机,却只轰炸了比塞达、土伦和法国的几个机场。德军急了,约德尔将军甚至亲自跑到意大利事关此事质问,得到的答复却是:因为前线下着大雨!

6月14日,意大利在边境发动了局部进攻。15日和16日,攻势变得猛烈起来。然而,法军占据着有利地形,对敌军居高临下地射击。而意军则拥挤在狭窄的山谷小道中,对碉堡内的法军束手无策。因此,直到17日,意大利的攻势始终都被法军击退了,意军没有能够向前前进半步。

6月20日,意军向阿尔卑斯山脉发起总攻,遭到了法军炮火的迎头痛击。截至22日为止,意军只攻占了几个法军前沿工事。23日,双方在芒通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贝当政府的投降

意军和法军还在激战的时候,贝当政府早就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贝当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与德国求和。6月16日就任的当晚,贝当在新内阁的首次会议上宣布:“新政府已经组成,它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刻请求德国政府停止军事行动。”内阁会议结束后,贝当立刻安排人在17日凌晨1时紧急召见西班牙驻法大使,请求西班牙政府充当德、法双方的调停人。随后,法国谈判代表甚至还找到了罗马教皇,请求教皇出面调停,以便与意大利政府谈判“法意两国建立永久和平的基础”。

得知贝当政府的停战决议后,希特勒尽管欣喜若狂,却并没有立即回复。他决定先会见墨索里尼,立即讨论停战条件。与此同时,德军奉命继续进攻法国士兵。6月17和18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相继攻克了圣迪齐埃、贝桑松、贝尔福和彭塔利斯等地。而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则在雷恩俘获了法国第10集团军的残部,占领了布勒斯特、南特等城市,并继续向尼奥尔推进。

诸事就绪之后,希特勒才决定答复贝当政府。6月19日清晨,德国通知法国,等法国准备好谈判代表团员名单后,就宣布停止敌对行动。6月21日,贝当政府派遣以亨茨格将军为团长的代表团前来签署停战协定。而签署条约的地点,则是贡比涅森林的雷通火车站。1918 年11月11日,法国正是在此地的某节车厢内,和战败的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因此,希特勒故意选中这个地方来羞辱法国,并洗刷当年战败的耻辱。德军甚至还将这节车厢从博物馆中拖了出来,丝毫不差地停放在当年签署条约的地方。希特勒就在这节车厢里会见了法国代表团。

德国的谈判条件十分苛刻,具体的谈判负责人是凯特尔将军。经过不断地讨价还价,双方直到次日上午才签署了和约。和约规定:德国占领法国大部分领土,包括最发达的北部、中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法国政府承担德国占领军的费用;法国南部地区仍然归贝当政府管理(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维希政权”);此外,条约还规定:法国政府应将法国境内的反纳粹德国流亡人士,全部交给德国处置;与别国联合抗德的法国人士被捕后将立即枪决;战争结束后再释放所有法国战俘。

∧埃菲尔铁塔前的希特勒
1940年6月23日,法国正式投降前一天,希特勒在巴黎留影,背景里便是埃菲尔铁塔。陪同他的是德国军备部长、希特勒的首席建筑师艾伯特·施佩尔(左)和柏林的视觉艺术教授、希特勒最喜爱的雕塑家阿诺·布雷克(右)。

对于这份停战协议,希特勒用心良苦。它不仅从地理上将法国分裂为二,还可以使抵抗分子难以成立法国流亡政府。更重要的是,这个停战协议苛刻但不可耻,保全了法国人的声誉。条约还规定,诸如摩洛哥、叙利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非和赤道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支那等地的各位总督,都必须向贝当元帅宣誓效忠,拒绝效忠的总督全部予以免职。较之于贝当政府,戴高乐将军的流亡政权是微不足道的,仅仅只能取得非洲和大洋洲的某些小岛的支持。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迫于大选的压力,承认贝当元帅是法国的最高领袖。所有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削弱了反德势力。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没有忘记他的意大利盟友。6月23日,法国代表团飞往罗马,次日便和意大利签订了停战协议。协议同意将832平方千米的领土割让给意大利,并撤去法意边境长达50千米的防御工事。同时,法国应解除凸轮、比塞达、奥兰港,以及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地的武装。

截至6月25日0时35分,停战协定在各条战线开始生效,除了极少数法军士兵仍然在顽强地抵抗德国士兵之外,大部分法国军队都放下了武器,向德军缴械投降。

与22年前的那场战争相比,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最重要的是,七年前,德国还只能忍气吞声,而现在,它一跃成为了欧洲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