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郑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良好的口才是与人交流无往不胜的利器。因此规劝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把握一些细节,这样,才能让你的善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烛之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说服和规劝他人时不妨委婉一些,这样,效果可能更好。大臣东方朔认为汉武帝如此痴迷,肯定会对国家社稷不利。武帝大怒,要治东方朔的罪。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良好的口才是与人交流无往不胜的利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身”,会说话的人总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而不会说话的人却屡屡碰壁、寸步难行,语言是一门艺术。生活中可能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善意的,但由于说话的方式不当反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争端,给自己造成困扰,适得其反,这是最可惜,也是最让人感到苦恼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会有许多过错,而当事人自己却不能及时发现,也就是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亲朋想要去规劝却发现当他们听到别人指出自己过错的时候,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规劝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把握一些细节,这样,才能让你的善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烛之武以一己之力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劝退秦兵且使其留下大将协助郑国,可见“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所言非虚。

春秋时期,秦穆公有向东扩展的打算,因此与晋国联合讨伐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对郑国形成了夹击之势。

此时的郑伯心急如焚,佚之狐向他举荐了一向没有被重用的烛之武,郑伯同意了。于是当天夜晚命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对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么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呢?秦国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国土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就意味着您的秦国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然而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并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郑国可以随时供给那些来来往往出使的人需要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国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这样一个贪婪的国家,怎么会轻易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亏损秦国的土地,又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一定能好好考虑这件事!”一席推心置腹的话,说得秦穆公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就跟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这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更是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百万雄师的经典案例。秦国之所以会出兵,表面上是由于同晋国是同盟关系,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果让他明白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而对自己不仅毫无益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烛之武很清楚一点:秦国当然不会考虑郑国的利益。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对郑国的安危避而不谈,反而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弊,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使秦国退兵保住了郑国。

烛之武说话的艺术体现在,虽是去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言辞之中却处处为秦国着想,这就容易使秦君听进去。身为即将亡国的小国使臣,却在敌国君主面前不亢不卑,从容不迫,实在是大将风度。劝说的对话很短,却说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到秦、晋历史关系,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直击要害,说服力极强。

烛之武的成功与他杰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而秘密就在于说服他人时一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任凭你大道理讲一堆,如果与对方的利益无涉,也是枉然。

二、委婉的态度更适用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于纳谏著称,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而他的贤妻长孙皇后功不可没。长孙皇后贤明知礼,凡事以大局为重,是唐太宗的贤内助。有一天,唐太宗退朝后怒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他。”一头雾水的长孙皇后细问后才知道是要杀了大臣魏徵。原来魏徵直言敢谏,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地顶撞皇帝,使他脸上无光。谁知皇后却马上郑重其事地穿上隆重的官服,认认真真地站在院子里向他参拜。说道:“我听说,皇帝英明则作为臣子的就会正直,而魏徵之所以能够正直,是因为您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听了这番话,太宗的怒气自然就消了,也感觉自己当时的想法确实是过激了。不久就把魏徵提拔为宰相,后来魏徵病故之后,太宗悲恸不已,亲自到昭陵送葬书写碑文,而且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也失去了一面镜子。”贤臣明主的一段佳话与长孙皇后从中的机智调和分不开。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而对他人的批评都会心生抗拒。如果不掌握说话的技巧,很难说服对方。因此,在说服和规劝他人时不妨委婉一些,这样,效果可能更好。表达的道理要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但是从表达的方式上却要精微巧妙,含蓄委婉,以情感人,直入人心。

三、将计就计

汉武帝是历史上的一代霸主,但是却不是善于听从别人意见的人。跟秦始皇一样,他也想要长生不老,所以遍求方士希望自己能够得道成仙。这在他人眼里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但是此时的汉武帝已经达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大臣东方朔认为汉武帝如此痴迷,肯定会对国家社稷不利。一天,趁着汉武帝心情好,东方朔便提起了这个话题,他说:“方士们找到的药,不过就是大自然中的药材,是属于人间的药材,但是人世间又怎么会有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呢?这种药只有天上才会有,才可以让陛下您真正长生不老。”汉武帝一听很感兴趣,就问:“谁才能上天去取药呢?”东方朔认真地说:“只有我能上天去取。”于是武帝下令东方朔同一位方士在三十天内为他取到。

但是东方朔领命后并没有急于寻找仙药而是整天饮酒作乐,转眼一月期限已到,那位方士已经急得团团转了,却不见他有丝毫紧张的神色,仍然是饮酒说笑,只是说:“神鬼的事情哪是能随便说清楚的?别担心一切我自有安排。”听到这些那位方士也就不再催促。

一天当方士正在长睡时,东方朔突然推醒他。说道:“我叫了你老半天也没叫醒你,我刚从天上下来,药还没拿到。”方士听闻后大惊,赶忙报告武帝。武帝大怒,要治东方朔的罪。东方朔哭丧着脸说:“没想到才一会儿工夫,我就要死两回。”武帝很奇怪,就问为什么。东方朔说:“我到天上后,玉皇大帝问,人间的衣服是什么做的?我说是虫子做的。玉帝又问虫子是什么?我说虫子有着像马一样的嘴,有像老虎一样的颜色。玉帝听了大发雷霆,说我骗他,还派人到人间来调查,最后调查出来这虫子就是蚕,才饶了我。我说的都是实话,陛下您不信的话可派人到天上去问,要是我瞎说再惩治我。”直到此时武帝才彻底明白,自己想要到上天找仙药的想法何其荒唐。但他毕竟是帝王,便说道:“那些方士果然奸诈。你也不差,不过你的目的是不让我接近那些方士,不去想长生不死。”从此汉武帝就不再接近方士。

东方朔的这种将计就计的策略,在言谈嬉笑之中完成规劝。在动不动就要杀头的时代,这不失为一种臣下劝诫帝王的办法。可见,规劝的方法一定要得当,既能让对方了解真实的情况又能保存颜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