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顾炎武为什么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为什么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顾炎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什么被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三个人被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竭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顾炎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什么被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产生并得以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三个人被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竭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世人也称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等门类均有所涉及,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后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顾炎武,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尊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的主要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对切韵学也有所贡献。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由于王夫之晚年居住于衡阳的石船山上,因此也被世人称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其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比如: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他认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强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普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占有,而应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老百姓皆有权享有一份。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严厉批驳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当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应该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索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总而言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三位生活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继承了明末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君主专制,强调和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思想体系。他们的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及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进步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