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世纪大转换时期,世界各国所推出的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呈现出如下趋势。“国家课程”的水平是政府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基本标志。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有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世纪大转换时期,世界各国所推出的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水平是政府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基本标志。目前,许多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比如,英国围绕《1988年教育改革法》推出了新的“国家课程”。该“国家课程”由四部分组成:学科(3门核心学科外加7门基础学科);成绩目标;学习计划(教学大纲);评定方案。该“国家课程”的突出特色是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如主张由“总结性测试”转向“形成性评定”;由“绝对标准”转向“标准参照”;由固定的与年龄相关的“基本标准”转向具有10个水平的“成绩目标”。该“国家课程”还有其他积极经验,如主张对“国家课程”的确定要有充分时间用于规划和咨询讨论;确保教师参与课程规划过程;把课程与评定视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应避免政治性的“改革时间表”;不应把规划“国家课程”当作把“家长选择”、“竞争”和“市场力量”引入教育事业的一种方法来使用。

“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所谓“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又称“学校中心的课程规划”(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SFCP)。它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其基本特征是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是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系统发展与完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倡导“校本课程开发”,一是基于对五六十年代“学科结构运动”失利的原因的反思,因“学科结构运动”忽略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基于对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反思,因“目标模式”试图用一种普遍的程式化的模式规范所有情境的课程开发,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西方世界在该时期兴起了“走向实践的运动”与“教师研究者运动”,“校本课程开发”遂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行。不过该时期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基于“实践理性”的。第二个阶段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这个时期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进一步倡导“校本课程开发”。它进一步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开发者、课程创生者。即是说该时期的“校本课程开发”是追求解放理性”的。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权利关系问题。“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意味着课程变革不是国家对地方和学校施加控制的过程,而是国家、地方、学校诸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每一方面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诸方面在沟通过程中通过相互理解而实现课程变革。

(二)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础学力的内容之一。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各类高科技知识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各国课程改革大都意识到真正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善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人、终身学习者。因此,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向。

(三)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学科中心论”)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四)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有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许多国家推行的课程变革计划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原因是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积极。因此,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教师不再视为国家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参与国家课程计划的制定,并且创造性地实施既定的课程计划。当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的时候,教师进修就成为课程变革过程一以贯之的基本课题。

(五)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过程不单纯是行政命令的过程,它是政府基于对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之需要的敏锐洞察,充分发动地方、学校的积极性,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而展开的。为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性,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都有相应的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该机构的职能是:第一,研究并把握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第二,研究并把握本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第三,对所形成的课程改革方案展开比较研究与实证实验研究;第四,开展课程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