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与维持

回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与维持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即便身处现代都市文化包围中的回民依然能够找到自身的精神寄托与存在意义。庄严的礼拜仪式和学习《古兰经》的活动是回民强化和维持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回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与维持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三、回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与维持

文化认同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与符号建构起来的,并通过这些行动与符号得以强化和维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即便身处现代都市文化包围中的回民依然能够找到自身的精神寄托与存在意义。那么,回民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建构和维持自己的文化认同的呢?

1.饮食与文化认同

人们通过消费界定自我存在的边界及其构成,而认同又反过来决定着我们在消费时,哪些消费内容和形式是与我们的身份地位相符合的以及哪些是不符合的。而饮食在人们的消费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并且“吃与所有的消费一样是自我识别的行动”(弗里德曼,2003)。回民与其他民族的外在最大区别就是饮食习惯。回民们认为吃什么和不吃什么都是“主”的指示,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凶禽猛兽,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指未经屠宰放血而非正常死亡,如病死、摔死、压死等),尤其禁食猪肉。通过独特的清真饮食,回民把自己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同时也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意识。

img47

穆斯林的礼拜仪式

2.宗教生活与文化认同

七家湾回民所从事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做礼拜和学习《古兰经》。虽然因为工作时间等原因,一些回民不可能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要求每天做五次礼拜,但仍有许多回民坚持每天至少做一次礼拜。据七十多岁的樊老先生讲述,每天都会有一些虔诚的穆斯林来寺里做礼拜,就像樊先生本人一样,做礼拜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草桥清真寺观察礼拜活动时,我们遇到了一位下班后来寺里做礼拜的青年女性回民。据她介绍,她在附近一家公司上班,每天中午下班吃过午餐后都到寺里参加礼拜活动。除了做礼拜外,当地清真寺的阿訇还组织回民学习《古兰经》。庄严的礼拜仪式和学习《古兰经》的活动是回民强化和维持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img48

回族刺绣

3.服饰与文化认同

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回族生产出一些独特的服装和装饰品,包括回服、回族刺绣、阿拉伯书法作品等等。具有划分民族文化边界功能的民族服饰、刺绣以及阿拉伯书法作品等物品把回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区分开来,并塑造和强化着回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4.文化景观、交往空间与文化认同

img49

清真寺外的观礼塔

传统都市回族社区大都以清真寺为中心,回民多围寺而居,七家湾回民社区同样如此。草桥清真寺是七家湾回民社区的中心,居民便围住在其周围一带。清真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塑造着回民社区的文化环境,也塑造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清真寺不仅仅是做礼拜的地方,也是回民交往的重要场所,当地一些居民在做完礼拜后并不急于离开,而是在寺内休息、聊天。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中,几乎只有清真寺这一狭小空间为回民所独享,而其中的参与者又具有共同的文化归属,因而,这种交往空间具有增强回民民族与文化认同的作用。

5.符号与文化认同

各个群体通过使用各不相同的标志和记号相互区别,以此划开彼此的界限。这些标志和记号构成一套符号,代表着每一个族群所特有的一整套价值、规范、族群关系模式以及社会地位等级等等,形成族群边界和某种社会分类。认同又通过特定的符号得以表达和强化。阿拉伯文字、清真标志以及“清真”“回民”等字样都构成了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走访七家湾期间发现,有些回民所用的日历上带有阿拉伯文字,在清真寺内阿拉伯文字更是随处可见,回民所经营的饭店和食品店通常都带有“清真”二字,而当地卫生所也被命名为“回民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符号营造了浓厚的回族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间的回民时刻感受着自身的文化身份,同时,它们也构成了回民表达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img50

“清真”饭馆

6.叙事与文化认同

在叙事中,人们认识着“我群”的历史与特征,进一步确定“我”是谁、“我”属于什么群体或传统;同时,人们也与“他者”相遇,通过社会比较和自我分类的社会心理过程,对自我的特征和归属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讲述祖先和自己的生活故事中,回民认识和体验着本民族的文化,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意识。我们在调查中,访问了一位马姓回民,他对南京回族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回族发展和演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回民之间的日常交谈也常常涉及他们祖先以及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无疑也是回民塑造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而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使其更加关注与自身民族文化相关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