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心为民刘晏一心为民

一心为民刘晏一心为民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心为民刘晏 一心为民刘晏,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为了防止意外原因造成食盐脱销,刘晏还在一些交通要道,设立了几千个盐仓,存放了两万多担食盐,以保证食盐的供应。粮价调整民以食为天,粮价的涨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刘晏的这项改革确实是于国于民,两得其利。唐代宗同意了刘晏提出的计划,并授予他全面主持漕运工作的大权。刘晏把富户督办漕运,改为国家包运。

一心为民

刘晏 一心为民

刘晏(718—780),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明朝时列名《三字经》。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

唐代著名的“神童”刘晏,在宝应二年(763年)被唐代宗李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统领全国财政。刘晏理财,以爱民为本,始终把“廉”字寓于理财之中,体现了勤政、廉政、爱民、利国的思想。在发展农业生产,改革盐政,整顿漕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记载的只是刘晏理财过程中发生的几件事:

盐制改革

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但是,在唐初,政府对盐实行自由贸易制度,没有收取盐税,所以盐商都发了大财。安史之乱以后,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设立盐官,对盐实行专营。盐价由原来的每斗十钱提高到每斗一百一十钱。官运官销,严禁私商贩卖。这样做,虽然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但因国家垄断了盐市,所用盐官又多是豪族贪吏,在售盐时对百姓多方敲诈,百般勒索,百姓买不起盐,经常淡食,苦不堪言。同时官府运盐需要大批民工、夫役,又增加了百姓的徭役负担,使百姓不胜其累。

刘晏兼任盐铁使后,马上针对这些弊病,对盐政进行了改革。首先,刘晏整顿了盐政机关。他把原来设置的盐院进行了重新改组,清除了一批鱼肉百姓的盐官,撤销了产盐少的盐区的盐监,只留下产盐区的十个盐监和四个盐场。他还在不产盐的地方设立了十三个巡院,让他们在负责销售食盐、管理粮食和市场物价的同时,执行缉查食盐走私的工作。盐政机构的改革,大批廉洁清正,办事效率高的盐官、盐监、巡院的任用,使刘晏的盐政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然后,刘晏对食盐的专卖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他把原来的官产官销改为民产、官统、商销,使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生产和运销人员,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为了扩大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刘晏还奏请皇帝下令制止各地再对盐商增收苛捐杂税,以免增加运盐成本,加重吃盐者的负担,以保证食盐的运销工作。

刘晏为了防止商人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哄抬盐价,特别在当地设立了“常平盐”。每当盐价上涨,就平价抛售官盐,调节食盐市场价格,保证百姓利益。为了防止意外原因造成食盐脱销,刘晏还在一些交通要道,设立了几千个盐仓,存放了两万多担食盐,以保证食盐的供应。

唐代的盐政,经过刘晏的改革,不仅有利于百姓,方便商人,稳定了盐价,促进了盐业的发展,而且使唐朝政府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大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

粮价调整

民以食为天,粮价的涨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刘晏兼任江淮常平使以后,成功地调节和稳定了市场的粮食价格,使国家和百姓双双受益。

唐代江淮常平使,主要是管理江淮一带储粮的常平仓,做一些粮食的储存和赈济工作。刘晏接任以后却将它改革为一种商业性组织。刘晏要求各地的常平仓,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存储起来,以防止粮价太低损害农民的经济收入。遇到灾年或粮食欠收,粮价上涨时,再把常平仓中储存的粮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百姓,以抑制粮价的暴涨,如果粮价比较正常,而仓储不足时,就按市场价格在产粮区购粮,以保证仓中存粮的数量。

刘晏又根据各州县过去的粮价和购粮数量,划分成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粮价都有相应的收购数量,粮价越低,收购的数量越多,价格下降到五等以下,则适当加价收购。按照这个等级规定,各州县的常平仓在收购粮食时,可以自行决定收购的数量,不必在事先请示批准,从而为及时平抑粮价争得了主动权。

粮价的平抑,不仅保障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能有饭吃,而且国家也从常平仓的粮食买卖中获取很多赢利。刘晏的这项改革确实是于国于民,两得其利。

整治粮荒

唐朝的都城长安,位于关中地区(今陕西省),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只是生产的粮食满足不了京城近百万人口的食用,每年都要从江南通过水路运进大批粮食。

大批的粮食从江南用船装载,经淮河进入汴水,再经黄河到渭水入长安,全是通过水路运输,所以称漕运。

安史之乱以后,洛阳被叛军占领,淮河的运输被切断,粮食运不进来,京城的米价高得惊人,一千文钱只能买一斗米,连官府的厨房里也没有隔宿之粮。京城附近的老百姓只得把没成熟的谷子打下来,供给缺粮的军队吃。因此,漕运成了关中、尤其是京城的生命线。

上元元年(760年),刘晏调任京兆尹,并兼转运使后,为了解决关中粮荒,马上着手进行漕运的整顿工作。

他首先深入实地调查漕运的情况。他沿着漕运路线,勘察河道,访问、了解造成漕运堵塞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回到京城后,立即上书朝廷,指出漕运的四利和四弊,提出全面整顿漕运的方案。唐代宗同意了刘晏提出的计划,并授予他全面主持漕运工作的大权。

刘晏整顿漕运的头一件工作就是疏通河道。他利用改革盐政多收入的钱雇用民工,掏挖河道上的淤泥沙石,疏浚河道,使汴水顺利入淮。水流湍急的三门峡是漕运最难通过的地方。以前,漕船过三门峡往往倾覆过半,粮食、船只、人员的损失都很大。如果改走旱路,装卸船只,费时费力,山路崎岖险峻,运输也很困难。刘晏针对这种情况,根据过去三门峡的行船经验,采取十船一纲,挽夫牵拉的方法,通过水中、岸上人员的协同努力,通过三门峡,保证了漕运的安全顺畅。

在运输中,刘晏还开创了粮食的袋装运输,分段转运法。粮食装袋以后,既方便装卸,又可减少损耗和运费。分段转运,使船工固定在一定的河段上航行,水情熟悉,安全比较有保障。粮食分段装运,在船上滞留的时间减少,对保证漕粮质量,降低损失也十分有利。

刘晏又在扬州建立了十个造船厂,投重资,派廉洁干练的官员督办,制造了适应各段河道特点的、不同类型的漕船两千艘。这些船坚厚、实用,很少损坏,在以后的漕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刘晏把富户督办漕运,改为国家包运。在船队中派官吏监督、大兵押运。并在沿途每两个驿站处设立三百人的护运军队,就地屯田,以防止沿途军镇扣留漕粮和盗寇的抢掠。

正是由于刘晏对漕运的全面整顿,保证了漕运的通畅。江淮的粮食源源不断地用漕船运入京城,不但解决了长安的粮荒,平抑了关中的粮价,沟通了南北的商品交易,而且增强了唐朝政府的经济实力,为社会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晏为国理财二十年,手中掌握着唐朝政府的经济大权,但是他自己却清廉自守,决不枉取一文。当他晚年被宰相杨炎诬陷赐死时,家中也仅有“杂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中,也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了。

▶妙语点睛

刘晏治理财政的一个鲜明宗旨是:“其理财以爱民为先”,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充分体现了廉政之道。在他主持财政之初,正是唐王朝盛极而衰之时,“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和地方藩镇节度使也乘机逐利。而刘晏则廉洁奉公,不准手下人勒索百姓。他常巡回乡里,体察民间疾苦,安抚百姓,尽力扶持农业生产。

▶警世良言

公生明,廉生威。   ——清·张聪贤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宋·朱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