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贴心安置民为本

贴心安置民为本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聊城市在推进棚户区改造中,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在聊城城区只有一套住房且住房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市民,可享受45平方米补偿安置。回迁安置房建设事关民生,事关城市总体建设布局和长远发展。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聊城市坚持同步安置,尽快让群众脱棚上楼,专门组织人员开展摸底调查,了解群众的实际住房需求和承受能力。

“原来住的平房低矮,街巷狭窄,怎么着都感觉憋屈。你看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冬暖夏凉,干净卫生,感觉这才叫生活!是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圆了俺的安居梦啊!”12月20日,从古城区迁到望湖花园小区的王震强谈起棚改后的变化,幸福的表情荡漾在脸上。

一座宜居城市,市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居住的幸福。在上年城镇化工作全面破题、征迁工作势如破竹的基础上,聊城市委、市政府将2014年确定为“回迁安置年”,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市各级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一场前所未有的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在水城打响。

从龙湾小区,到望湖小区,再到久和社区、金柱·康城……一个个安置小区破土而出,一幢幢崭新的安置楼拔地而起,映衬出回迁户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幸福用数据说话,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开工(含建成)195个项目、96218套;其中建成159个项目、6.8万套,4.3万户群众实现回迁入住;96个项目、39688户被列入了中央和省棚改计划,获得上级奖补资金9.22亿元,居全省首位。

建得广厦千万间,千家万户俱欢颜。棚户区改造这个天字号的惠民工程,正如一颗颗镶嵌在聊城大地的明珠,熠熠生辉。严冬人心暖,崭新的城区活力四射,在“和谐棚改”的阳光中尽情舒展其绚丽的身姿。

2014年10月1日,对于东昌府区新区办事处双庙村68岁的老汉王以俊一家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他终于告别了阴暗潮湿的小平房,圆了多年来的楼房梦。“原来住了几十年的小平房,漏水漏风,冬天取暖就点个煤球炉,室内温度也只有十一二度。夏天院子里蚊蝇乱飞,环境差得难以想象,俺做梦都盼着快点改造呢,现在拆一补一换了三套楼房,手里还有奖励和补贴的十几万块钱,你说俺满意不满意?!”

平房换楼房,心里亮堂堂。

王以俊是双庙村实现回迁入住的300余户中的一员,他的一席肺腑之言,也真实地道出了每个棚户区家庭的心声。据双庙居委会书记崔合明介绍,棚户区改造不仅让老百姓摆脱了阴暗潮湿的老平房,而且政府还安排闲散劳动力就业,村集体给60岁以上的老人买了医保,发退休金,让居民无后顾之忧。

群众满意,是最大的工作追求和动力。聊城市在推进棚户区改造中,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为此,制定下发了《聊城市“十二五”时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聊城市2014-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聊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市政府对所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统一规划把关,严格审批。针对棚户区零星分散、单独运作成本高、难度大的情况,采取将城市棚户区、危旧房就近整合、项目捆绑的办法,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配套建设、系统改造。政府全程监管保障房分配以及棚户区改造中的房屋征收补偿,严格落实公示、公开、上墙等各项制度,审计、公证部门全程参与,让群众明明白白,打消各种顾虑。房屋征收过程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补到底,杜绝“暗箱操作”。

拆迁补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聊城市坚持高标准补偿,按照宅基地面积的2/3计算合法建筑面积,拆一补一;房屋实际建筑面积不足宅基地面积2/3的,按2/3计算;房产证上显示建筑面积大于宅基地2/3的,则依据房产证进行补偿。在聊城城区只有一套住房且住房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市民,可享受45平方米补偿安置。通过旧房换新居,棚户区群众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近1/3。为妥善安置群众,按照每平方米6-8元的标准发放临时安置费,基本满足了过渡期群众的需求。对于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的群众,还给予补偿款总额百分之十的奖励。通过高标准的补偿和一系列的拆迁补偿优惠政策,棚户区居民原来每平方米市值仅几百元的破旧平房,换成了每平方米价值几千元的新楼房,家庭财富成倍增长,有的居民一家三代住在一处平房里,通过改造换到了三套房。

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搬进新楼房是棚户区居民的梦想。

在聊城市区规模最大的回迁安置项目——望湖花园小区,整个小区设计简洁实用、社区绿化良好,周边各种配套完善。华夏幼儿园、百草园小学、聊城四中西校解决了社区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医疗配套方面有东昌府区中医医院。在新居中,卫生洁具、太阳能热水器、大理石灶台、防盗门、电子楼宇门及声控楼梯间照明灯、煤气、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些以往在城里才有的现代化装备,如今,也来到了棚户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走进陈庄村回迁小区,只见高大气派的门楼下,是电动控制的铝合金栅栏门,奇特雄伟的迎门石后,是宽阔平坦的社区广场。小区内花草繁盛、绿树环合,整整齐齐的新居内,统一安装的护栏门窗整齐划一;设施齐全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悠闲的老人面带笑容。“家里有自来水、有暖气、天然气,小区还建了幼儿园,小孩上学可方便了。”王大妈在她的新居里,高兴地介绍说。

陈庄村小区位于利民路、滨河大道等主干道交界处,紧邻徒骇河风景带,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小区的又一亮点。社区服务中心、超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健身广场一应俱全,不远处投资近2亿元的文苑学校项目即将竣工。

小区数一流,生活赛蜜甜。

回迁安置房建设事关民生,事关城市总体建设布局和长远发展。聊城市提出要像为自己的父母建房一样建好安置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把回迁安置房安排在最好的地段建设,决不允许把安置区建成新的贫民区,确保交给百姓一个品质一流的住宅小区。

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聊城市坚持同步安置,尽快让群众脱棚上楼,专门组织人员开展摸底调查,了解群众的实际住房需求和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对安置房选址、环境打造、综合配套、户型设计和建设标准等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切实加强对安置房的质量监管,严防出现“豆腐渣”工程。首先,在安置区选址上下功夫。尽量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段进行建设。市中心城区的陈庄安置区、辛屯安置区都处于徒骇河风景区内;三里铺安置区处于运河风景区内,配套建设有学校、幼儿园、超市、社区医院、购物中心等,实现了集中供暖、集中供气,完善了安置区功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位于学区地段、紧邻东昌湖景区的龙湾小区,曾有不少开发商想用于商业开发,但聊城市把这里建成了安置小区,目前已有近千户回迁居民入住;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安置房项目,也无一例外地都引进了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近年来集中建设的1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在城市中心区域,周边社区成熟,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在搬迁安置方式上,聊城市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退休老人可以申请在子女附近的安置点选房,60岁以上老人或身体有严重残疾、重病的居民可以优先选房。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项目建设按照招投标、工程建设监理、节能技术运用等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实施;组织村民成立了质量监管小组,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有力地保障了工程质量。陈庄项目通过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初步验收,昌润莲城项目被评为二星级绿色建筑。

资金保障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牛鼻子”。为保障棚户区改造资金,聊城市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筹集,先后争取中央和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和基础设施配套专项资金12.2亿元。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通过整合国有资产,建立了融资平台——聊城市财信投资公司,以此为平台,精选策划了2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争取到了56亿元贷款。同时,大力招商引资,按照“政府树形象、居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的原则,开展了棚户区改造大招商行动,吸引外来资金投资棚户区建设,恒大集团、荣盛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落户聊城,参与棚户区改造。据测算,聊城市保障房性安居工程总投资约498.42亿元,其中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总投资约487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约252亿元。

既要住得稳,又要过得好。

如果说“住得稳”是聊城棚改的“第一关”,那么让居民“过得好”就是不可回避的“第二关”。

初冬的聊城,寒意渐浓,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进室内,窗台上摆放的几盆花草,开得生机盎然、郁郁葱葱。聊起现在的生活,开发区北城和谐社区的蒋阿姨的笑脸与家里的花儿们相互辉映,格外灿烂。“以往住的房子低矮破旧、又潮又暗,都不敢让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现在好了,心里除了高兴就是高兴。政府不仅管了住房,还操心就业,俺和小区里的十几个人都在新建的农贸市场找到了工作,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在东昌府区陈口路以南、聊城大学东边,原来低矮的城中村唐庄,一座座新楼房已拔地而起。村民张全健激动不已地说:“俺原来老房子,卖不了几个钱,改造后不仅可以置换180平方米的敞亮新居,还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补偿金,带着媳妇创业开了家快餐店,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棚户区改造工程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走出了低矮阴暗的棚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棚户区的改造工作还远不是终点。从忧居变宜居,需要解决从“输血”到“造血”的问题,要让他们有活干,有钱挣,有饭吃。因此,聊城市的棚改工程早已超越了“简简单单地盖新房”阶段,解决棚户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再就业能力,成为聊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着力点。

为保障居民的长远生计,聊城市制定了土地征收预留政策,在棚户区改造时,按征收土地面积的10%预留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用房,其收益用以解决被征迁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来源。原则上,新建安置区的超市、商店等商业设施由原居民经营。许多地方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来兴建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和再就业一条街,安排棚户区援助对象就业或再就业。如今的棚改新区里,随处都可看到由回迁居民开办的洗衣店、小超市、小饭店等。经济开发区把棚户区改造与农产品市场建设相结合,把棚户区居民优先安排到市场就业。严格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帮助他们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和劳动就业培训体系,建立了失地农民就业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及创业贷款担保或贴息。同时,市政府与建设企业逐一签订责任书,明确拆迁完成后限期22个月交房,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优惠政策的通知》,免除了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涉及的1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按50%收取。据测算,每平方米减少建设成本400多元,大大减轻了建设主体的资金负担,为建设单位节省资金约40亿元,把更多的实惠留给了棚户区居民。由于政策好,解除了棚户区群众的后顾之忧,虽然在短时间内实施了大规模的拆迁,但是聊城的信访量未升反降,实现了无震动拆迁,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拆迁和回迁都不是最难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原则是既要让百姓们住得稳,又要让他们过得好,如何保障回迁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市长王忠林表示。

棚户区改造,浇灌出民生幸福之花。陈庄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泽也深有感触地说:“当初谁都不相信政府可以改造得这么好,现在可都服气了,从改造到回迁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而且把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不止提高一个档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