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国说士苏秦

战国说士苏秦

时间:2022-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国在杀了商鞅之后,一直讨厌外籍游说之士,因此没有理睬他。这时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便直接见赵肃侯。苏秦接着又说服了韩、魏、齐、楚等国,于是东方六国结成抗秦联盟,苏秦任盟长,身挂六国相印。赵肃侯为此很恼火,谴责苏秦。苏秦到了燕国后不久,秦惠王将女儿嫁给燕太子。苏秦深感羞愧,答应为燕国取回十城。

战国说士苏秦

6.战国说士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他年轻时向鬼谷子专门学习游说之术,后来周游列国,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著名的游说之士与政治活动家。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初次出游就一无所获,家中人都瞧不上他。嫂子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是致力于农耕或从事工商,而你放弃正业而耍嘴皮子,今天受此挫折,不也是该着吗?”苏秦听了,又羞愧又烦闷,于是闭门不出,埋头读书。后来发现姜太公的一部叫《阴符》的兵书,很感兴趣,便仔细研读起来。有时困了,就用锥子猛扎大腿,血一直流到脚面上,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过了一年,苏秦将《阴符》读得烂熟,而且有不少心得,自己说:“用这些道理就足以游说天下君主了。”于是他再次出门游说。

当时诸侯主要有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而秦国最强大,苏秦于是先到了秦国。秦孝公已经死了,就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在杀了商鞅之后,一直讨厌外籍游说之士,因此没有理睬他。他只好离开秦国,到东方活动。在他的心里,开始酝酿一个宏大的想法:将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也即“合纵”之说。

他先到了赵国,但是赵国这时由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执政,奉阳君并不喜欢他的一套说教。他只好又离开赵国,到了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燕文侯才接见他。他对燕文侯先分析了燕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称燕国为天府之国。然后接着说:“当今天下,能够安然无事,没有军队倾覆和将士丧身之灾的,没有比得上燕国的了。可是大王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燕国没有遭受外寇的侵扰,是赵国在西南面作为屏障的缘故。因此,希望大王能与赵国亲近,然后使东方六国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燕国就安然无恙了。”燕文侯说:“你说的倒是可以,只是我国弱小,无力承担大业。你一定想联合各国而使燕国安定,寡人请以国家相从。”于是用他做相,资助苏秦车马与财物,到赵国继续活动。

这时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便直接见赵肃侯。他先奉承赵肃侯说:“天下的卿相大臣和布衣之士,都崇拜贤君的德行,早就想向大王贡献智谋和忠心,只是从前奉阳君妒贤嫉能,而大王又不管事,因此宾客谋士没有机会向大王述说衷肠。现在奉阳君已经故去了,大王才重新与臣民接近,臣也才敢进献自己的浅见。”

然后,他分析了赵国的形势,说:“我以为,作为君主,没有什么比国泰民安更重要的了,而要想国泰民安,就得搞好外交。请让我先谈谈赵国的形势:如果齐国、秦国成为赵国的劲敌,赵国人民将不得安宁。当今东方诸国没有强过赵国的。赵国土地四边都有二千余里,甲兵数十万,兵车上千辆,骑兵上万骑,粮食可以支付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漳水,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国是弱国,不足畏惧。秦国在诸侯中最害怕的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轻易攻打赵国是因为什么呢?是担心韩国和魏国在旁边打他们的主意,韩、魏就自然成为赵国的屏障。秦国攻打韩、魏,没有高山大川的阻碍,只要逐步蚕食,就接近他们国都了。韩、魏敌不过秦国,必定对秦国称臣。秦国没有韩、魏之忧,灾祸就将降临赵国了。这是臣认为的大王的最大外患。”他接着又激励赵肃侯自强,联合东方国家对付秦国:“臣暗自按天下的版图计算,诸侯之地是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超过秦国十倍,如果六国联合在一起,合力向西攻秦,秦国一定破败。可是赵国现在却面朝西方,打算臣服于秦国。攻破别人与被人攻破,使别人臣服与向别人臣服,这两种结果怎么能相同呢!因此臣暗自替大王考虑,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而立盟,背离秦国。六国联盟来对付秦国,那么秦国就一定不敢出函谷关为害东方各国了。这样,赵国的霸王之业就形成了。”赵王听了很兴奋,说:“寡人年轻,在位时间短,还未曾听到过国家的长远大计。今天贵客有存抚天下,安定诸侯之志,寡人请将国家相托付。”也用他做相,又给了他百辆车子,以及众多黄金和宝物,让他再同其他诸侯联络。

苏秦接着又说服了韩、魏、齐、楚等国,于是东方六国结成抗秦联盟,苏秦任盟长,身挂六国相印。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路过东周时,回到家中。家中人都不敢仰视他,妻、嫂跪在地上进奉饮食。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当初对我不礼貌,今日却这么恭敬呢?”

嫂子说:“是看弟弟地位高,金子多呗!”

苏秦很有感慨地说:“同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畏惧,贫贱了就瞧不起。亲戚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于是将上千两黄金都散给了亲戚朋友。

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由于有六国的联盟,秦国十几年没有出兵函谷关。后来秦国逐步离间六国,派人诱骗齐、魏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赵肃侯为此很恼火,谴责苏秦。苏秦很害怕,假借联系燕国来报复齐国为由,离开了赵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六国联盟便告解散。

苏秦到了燕国后不久,秦惠王将女儿嫁给燕太子。燕文侯死后,燕太子即位,他就是燕易王。燕易王刚即位,齐国便乘燕国有丧事而发兵侵略,获得燕国十座城池。易王找来苏秦,说:“当初先生到燕国时,父王资助先生见赵王,成全了先生。今天齐国背约,先攻赵,又侵燕,我国由于先生的缘故被天下人耻笑。先生是否能为燕国取回十城呢?”苏秦深感羞愧,答应为燕国取回十城。

苏秦到齐国见到齐王,先拜了两拜,然后低头祝贺胜利,又抬头吊唁不幸。齐王感到奇怪,问:“为什么庆贺又吊唁呢?”苏秦说:“臣听说,饥饿的人虽然饿得要死,却不吃乌喙(一种毒草),是因为用乌喙充饥虽然暂时饱了,却马上会毒死,与饿死同样可悲。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易王毕竟是秦王的女婿。大王贪图燕国十城,将导致与强秦为仇。如果弱小的燕国首先出兵进攻,秦兵接踵而至,从而招来天下的精兵,那么齐国岂不是同人饿了吃乌喙充饥一样吗?”齐王一听,马上变了脸色,忙问:“那么该怎么办呢?”苏秦说:“臣听说,古代会办事的人善于把祸转化为福,把坏事变成好事。大王如果能听臣的计策,就立即把十城还给燕国,燕国轻易取回十城,一定很高兴。秦王知道了齐国是由于自己的缘故才还给燕国十城的,也一定很高兴。这就是所谓抛弃仇恨而取得友情。燕国和秦国如果都维护齐国,那么大王一旦发号施令,谁敢不听?这样,大王用虚辞迎合了秦国,在实际上是用十城取得了天下,这是取得霸王之业的基础呀!”

齐王说:“好。”于是将十城还给了燕国,撤回驻军。

燕国有人在燕易王面前谗毁苏秦说:“苏秦是个反复无常而卖国的小人,早晚会作乱的。”因此苏秦回到燕国后,易王没有恢复他的职位。苏秦很担忧,主动见易王,说:“臣本是东周一个浅薄的人,没有半点功绩,大王却重用了我。现在臣为大王取回十城,退了齐兵,按理应该更被亲近,可是回来后没有恢复官职,一定是背后有人中伤我,说我不忠诚。臣如果不忠诚,倒是大王的福气。臣听说,忠诚是为了维护自己,勇于进取才是为了别人。假如有像曾参(孔子弟子)那样孝顺,伯夷(殷代孤竹国公子)那样廉洁,尾生那样忠诚的三个人事奉大王,大王觉得怎么样?”易王说:“那就足够了。”苏秦说:“如果像曾参那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呆一宿,大王又怎能使这样的人步行千里来侍奉君王呢?像伯夷那样廉洁,遵行操守而不愿做孤竹国君的继承人,殷朝灭亡后又不肯做周朝的臣子,饿死在首阳山下,君王又怎能使这样的人步行千里而到齐国出使呢?像尾生那样忠诚,与女子约好时间在桥下会面,女子不来,大水突然流下,仍然不离开,抱着桥柱子淹死,这样的人君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去说退齐兵呢?这也就是臣所以得罪大王的原因啊!”燕易王问:“如果忠诚无用,那么难道有因为忠诚而获罪的吗?”苏秦说:“是的。臣听说,有个人远离家乡出外做事,妻子却在家与别的男人私通。当丈夫将要回来时,那个男人很忧虑。女人便对他说:‘不必忧虑,我已经做好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三天,丈夫果然回来了,妻子便让妾端着装有毒酒的杯子送给他。妾想说酒中有毒,又恐怕被女主人驱逐。想不说吧,又恐怕男主人被毒死。于是假装跌倒,将毒酒全洒了。男主人大怒,打了她五十竹板子。做妾的跌了一跤,洒了酒,使男主人和女主人都安然无恙,然而却不免挨打,这怎么能说忠诚没有罪呢?臣的过错,不也正好同这相似吗?”易王听了,说:“先生请官复原职。”又和从前一样地信任他了。

后来苏秦由于别的缘故,在燕国呆不下去了,就找了个借口到了齐国。齐国用他做客卿。不久,齐国有人与苏秦争宠,派人暗中刺杀他,他身负重伤。苏秦临死前对齐王说:“臣马上就要死了。趁着还没死,请大王将我在街上车裂(一种酷刑)示众,并声言说‘苏秦替燕国祸乱齐国’,这样刺客就能捉到了。”齐王按他的话做了,刺客误以为自己已经没事了,就开始公开露面,齐王就派人把他捉到杀掉了。

◆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需要有人为他们出奇谋,划良策。在这种形势下,一批说客辩士蜂拥而出,摇唇鼓舌,活动于列国之间,有的竟能左右一时的形势。苏秦不过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典型而已,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