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秦合纵抗强秦

苏秦合纵抗强秦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合纵战略思想,怀抱新战略思想,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苏秦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故事背景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曾先后去东周和秦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之策,希望得到重用以施展抱负,不想却均未被录用。受此冷遇的苏秦却未“心灰意冷”,他返回故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骨,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

在此基础上,苏秦还对当时各国的形势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秦国心怀包宇天下,兼并六国之志,而弱国之间,彼此明争暗斗,不难被各个击破。弱国要想自保,就需要联合。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合纵战略思想,怀抱新战略思想,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

●故事梗概

苏秦首先来到七国中最为弱小的燕国。时值燕昭王筑黄金台,延揽四方贤士之时,他向燕文侯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攻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

不久之后,赵、楚、齐、魏、韩、燕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订立了合纵条约,形成了合纵抗秦的阵营,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等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

苏秦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认为很有道理,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不久,苏秦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结果被疑忌他的大臣雇佣刺客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智慧之窗

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遇上若行进在沙中的艰难时期,这个时期,很可能像苏秦一样,遭到亲人的言语,更不用说其他人的蔑视了。但能坚持下去,艰难终会过去,人们的歧视也只能算是"小有言",最终则有吉利可言。因而,人在艰难困苦时,一定要坚持,要看到未来的"吉"的光明前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