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心肌缺血严重吗

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心肌缺血严重吗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冠状动脉梗死后,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型”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抬高和“坏死型”Q波三种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中心部分心肌发生坏死,其周围的心肌发生损伤和缺血。

冠状动脉梗死后,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型”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抬高和“坏死型”Q波三种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一)“缺血型”T波改变

心肌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特别是动作电位3位相延缓,QT间期延长,T向量背离缺血区,并呈对称性T波。如果缺血发生于心内膜下心肌,T波直立高大;若发生于心外膜下心肌,使外膜下心肌复极延迟并晚于内膜面,出现对称性倒置T波;若发生穿壁性心肌缺血,心室复极方向由对侧健康心肌指向缺血心肌,在缺血区的导联上T波倒置进一步加深(见第六章图6-2)。

(二)“损伤型”ST段抬高

随着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发生心肌损伤,心电图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损伤型”ST段抬高,与其对应的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这是因为ST向量朝向损伤部位,绝大部分心肌损伤以心外膜下心肌为主,面对心外膜的导联均出现ST段抬高(见图6-1B)。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在超急性期呈直线向上升高、倾斜并与高耸的T波相连,其形态呈不对称性。在急性期QRS波群曲折消失,ST段抬高,凸面向上呈弓背状,并与缺血的高耸直立T波平滑地相连接,从而构成所谓损伤期单相曲线。ST段抬高程度十分显著,一般达0.5mV以上,有时可达1.0mV,ST段抬高呈动态变化(图7-3)。

(三)“坏死型”Q波

如果心肌更进一步地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了生物电活动能力,该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但正常健康心肌仍照常除极,致使产生一个与坏死心肌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称为梗死向量(图7-1)。

图7-1 坏死型Q波或QS波发生机制

A.正常心肌除极顺序室间隔向量(1)产生Q波,左右心室综合除极向量(2)产生R波;B.心肌坏死后,探查电极透过坏死“窗口”只能记录相反的除极向量,产生QS波

心室除极起始0.01~0.02s的QRS向量为室间隔及心内膜下心肌除极向量,0.03~0.04s的QRS向量代表右室及大部分左室除极产生的向量。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于左心室,梗死向量背离梗死区,在面对梗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坏死型”Q波或QS波。坏死Q波的宽度≥0.04s,其深度≥1/4R波,并可带有明显的切迹。

心肌梗死中心部分心肌发生坏死,其周围的心肌发生损伤和缺血。临床体表心电图上位于梗死区的导联可同时记录出心肌的“缺血型”T波改变、“损伤型”ST段抬高和“坏死型”Q波改变(图7-2)。

图7-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上产生的特征性改变

“·”点示置于心外膜的探查电极可分别记录到缺血、损伤、坏死型图形;A.位于坏死区周围的体表探查电极可分别记录到缺血和损伤型图形;B.位于环死区中心的体表探查电极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坏死型特征的图形

在上述三种心电图改变中,“缺血型”T波改变较常见,但对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损伤型”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强;典型的“坏死型”Q波或QS波是心肌梗死较可靠的诊断依据。若上述三种改变同时存在,则Q波型(透壁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