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

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

时间:2022-1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主量子数n越大的壳层,其能级越高,同一壳层中,角量子数l越大的支壳层能级越高。原子处于正常状态时,每个电子都趋向于占据可能的最低能级,使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尽可能低,这一规律称为能量最小原理。对此,我国科学家徐光宪教授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对于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高低可以用n+0.7l值的大小来比较,其值越大,能级越高。钾原子核外电子的最终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1。

为了对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分布规律等有所了解,并用以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排列、分类的规律性,1916年,柯塞尔提出了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按壳层分布的形象化模型。他认为,主量子数n相同的电子组成一个壳层,n越大的壳层离原子核的距离越远,n=1,2,3,…的各壳层分别用大写字母K、L、M、N、O、P等来表示。在一个壳层内,又按角量子数l分为若干个支壳层,显然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中包含n个支壳层,l=0,1,2,…的各支壳层分别用小写字母s、p、d、f、g、h等来表示。一般来说,主量子数n越大的壳层,其能级越高,同一壳层中,角量子数l越大的支壳层能级越高。由量子数(n、l)确定的支壳层通常这样表示:把n的数值写在前面,并排写出代表l值的字母,如1s、2s、2p、3s、3p、3d、4s等。

核外电子在这些壳层和支壳层上的具体分布情况遵循下面两条原理。

1.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5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泡利在分析了原子光谱和其他实验事实后,总结出如下的规律:在一个原子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处在完全相同的量子态,即一个原子中任何两个电子都不可能具有一组完全相同的量子数(n、l、m、ms),这条规律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例如,处于3d支壳层上的电子,量子数n、l相同,但量子数m、ms至少有一个不相同。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可以计算出各l支壳层上和各n壳层上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各n壳层上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

表18-6-1列出了原子各壳层和各支壳层中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表18-6-1 原子各壳层和各支壳层中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2.能量最小原理

原子处于正常状态时,每个电子都趋向于占据可能的最低能级,使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尽可能低,这一规律称为能量最小原理。

因此,能级越低(离核越近)的壳层首先被电子填充,其余电子依次向未被占据的各壳层填充,直至所有的核外电子分别填入可能的最低能级为止。能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主量子数n,n越小,能级越低。但是能级还与角量子数l有关,当n一定时,l越小,能级越低,l越大,能级越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n较大而l较小的能级可能比n较小而l较大的能级低,从而会出现n较小的壳层尚未填满时,下一个壳层上就开始有电子填入的情况。

关于n和l都不同的状态的能级的高低问题,要在考虑电子轨道自旋耦合作用后,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确定。对此,我国科学家徐光宪教授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对于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高低可以用n+0.7l值的大小来比较,其值越大,能级越高。此规律称为徐光宪定则。

例如,3d态能级比4s态能级高,3d态的n+0.7l为4.4,而4s态的n+0.7l为4,因此电子先占据4s态,而后才是3d态。元素周期表中第19号元素钾(K),它的核外共有19个电子,前18个电子在核外的排布为1s22s22p63s23p6,第19个电子不是按顺序占据3d态,而是占据4s态。钾原子核外电子的最终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1

表18-6-2列出了部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量子力学求得的各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列的顺序,已在各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周期性中得到完全证实。

表18-6-2 部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