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及其现实启示
郭少新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摘 要: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的二元经济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曾经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在对此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中国转换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 要素配置 政策支持
Abstract: Dual economic theories had experience devolution for half century and had played unneglectable part in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ince the 1980s, dual economic theories also had rapi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making emphasized commen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olitical suggestions to transfer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Keywords: dual economic theory;factor allocation;political support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纵观二元经济理论逐步深入发展的历史脉络,亚当·斯密“农业劳动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劳动力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的观点,以及李斯特以工农业关系的变动为依据,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的观点,可以认为是二元经济理论的最初萌芽;经过Lewis (1954)、Ranis和Fei (1961)等人的开创性研究以及Todaro (1969)、Todaro (1969,1970)、Johnston (1969)等人的深化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古典向新古典的综合过程。由于二元经济理论所内含的结构主义和国家干预倾向,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而且二元经济似乎难以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因此二元经济的理论研究曾经一度走入低潮。尽管如此,二元经济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因为挫折而走向没落,相反在经过融合和创新后又成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新的中心,这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上将分工组织、收入分配、工资制度等范畴引入对二元经济的分析中,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二元经济问题。
一、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简要回顾
Lewis (1954)认为,由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对现代部门的供给价格较低,并且现代部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资,因此现代部门不仅能够从传统部门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且可以通过边际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力工资的差额获得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部门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可以确保现代部门实现扩张性发展和增强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因而最终可以实现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相等的理想状态。
Ranis和Fei (1961)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应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并存的状态下,农业部门存在着隐性失业。由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很小或者接近于零,因此可以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在第二、第三阶段中,农业部门逐渐出现生产剩余,这些生产剩余可以满足非农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但是当农业剩余劳动的非农化转移使平均农业剩余降低到低于农业中不变的维持生计工资时,经济发展将处于停滞状态。促使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更多的农业剩余。
Todaro (1969)在承袭两部门划分假定的基础上,修正了刘—费—拉模型关于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设,并运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假定农业生产只使用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工业生产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工农业产出随技术进步而逐步递增。其结论是:农业产出的增长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因此只有在农业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时才会出现农业剩余;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剩余越多,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越大,伴随着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工业的增长就越迅速。
Todaro (1969)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传统部门”寻求就业的阶段,其次是进入“城市现代部门”就业的阶段。他认为,刘易斯模型没有说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城市中失业和就业不足不断加剧的同时,仍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象,指出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吸引农业剩余劳动流入城市的原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影响收入预期的因素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和在城市求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的大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权衡这两个因素之后将会做出是否要向城市转移的决策。这表明,只要预期城市收入值大于预期农业收入值,剩余劳动力就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一)对二元经济出现原因的最新研究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忽视了劳动分工的自发演进,传统二元经济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杨小凯(1998)等学者首先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现代商业部门和传统自给自足部门的对立;二是国际贸易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配的差别。在此基础上,他们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是专业化分工不断演进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所有国家的交易效率都比较低,则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自给自足将不可避免;交易效率的提高将使发达国家的分工得以深化,而发展中国家仍会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使发达国家完全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发展中国家只有部分居民被卷入分工和国际贸易,而其他人仍将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此时两种状态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会同时产生;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效率充分提高后,其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才能充分拓展,两种类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会趋于消失。因此,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分工演进的深化会内在地推动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从产生到强化再到消失的动态过程。
而日本学者Yasusada Murata (2002)则从工农两种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的角度解释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他认为如果农业生产中工业品的投入比重较低,农业生产就会陷入供给主导型的低水平发展陷阱;如果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过低,就会陷入需求主导型的低水平发展陷阱。发展中国家摆脱两种低水平发展陷阱的途径只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中间产品的成本,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要更多地采用迂回生产的方式、居民要更多地消费工业制成品。对此观点,Eswaran和Kotwal (2002)从另一角度进行论证。他们建立了一个由农业部门通过内生创造对服务需求而推动工业化的模型,并以非贸易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解释了以出口为主的经济体之所以能在不被国家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的原因。这种观点强调供给部门之间在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关联性,其中如何突破市场规模限制以及增强由支持性服务和规模经济部门之间的互补性,是工业化推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关键所在。
(二)对二元要素市场的深入分析
刘—费—拉模型隐含地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统一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转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而诸多经济学者意识到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具备这样理想的要素市场,事实上,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表现了明显的二元性。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的内在二元性。Akorlof和Yellen (1986)的效率工资理论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内在二元性。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也同样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并将由生产性质和市场结构导致的劳动力二元分化与由单纯制度刚性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有效地区分开来,从而为现实工资的灵活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应该说,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析能够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提供更加宽广的视角,而且Collier和Bigston (1981)对肯尼亚二元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历史资料也支持上述观点。其次是城乡信贷市场的二元性。由政府干预信贷分配或道德风险引发的信贷市场的二元分割,是导致特定部门利率偏低或形成有选择信贷配额的主要因素,并且二元分割的信贷市场对其他要素市场也具有广泛的负面影响(林毅夫,2000;Bardhan Udry,2002)。
Kazuhiko Aral (1997)则主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企业的二元劳动力市场:部分企业的劳动力就业状况相当稳定,而另外一些企业经常出现员工频繁流动的现象。这种状况似乎难以纳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但是通过将合作因素引入其理论模型中,该理论得出正规企业能够提供较高的工作安全以促进长期合作、次级企业具有灵活调整劳动力结构优势的结论。
(三)对收入分配关系的重新思考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发展与不平等就成为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库兹涅茨“倒U曲线” ,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经济发展理论,收入分配差距将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动态变化。因为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低但收入差距小,工业部门的收入水平高但收入差距大,因此伴随着人口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当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大致完成时,居民的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但收入差距将逐渐缩小。而Bourguignon (1990)的分析表明,当存在二元经济时,资本积累对不平等的影响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工资率随资本积累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力需求弹性等都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Klaus Deninger (1998)的经验研究表明: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均等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性,特别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更加抑制了穷人收入增长的速度。考虑到移民的异质性和人口流动的分配效应,Tempte (1999)认为,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进步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城市化由制造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来推动,城乡不平等的程度将持续扩大;相反,农业技术进步则有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结构。
三、现实启示
从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二元经济理论研究已经拓展了结构主义的分析框架。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不仅使二元经济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热点,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作为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消减二元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借鉴二元经济理论发展的有益成果,处理好部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
(一)促进农业分工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特色农产品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的分工,自发形成包括农户家庭在内的农业分工组织,既可以保持家庭经营在农产品生产劳动监督控制方面的高效率,又可以内化农业产出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有效降低分散的农户从事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进而有利于促进农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其次,以农业分工组织为载体,从满足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改造乡镇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使之立足于本地农业分工演进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社会分工体系的参与,提高市场谈判能力和农业分工的效率,最终形成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的农村工业体系。最后,通过改革现行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相结合的农村社区组织制度、制定规范农业分工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分工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二)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消减要素流动障碍
长期以来,关于二元经济的理论研究似乎更加关注二元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和解决途径。如果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那么逐渐弱化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的二元分割状况以增强市场的有效调节功能就应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在实施以工哺农政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还必须逐步消除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加大要素在城乡之间配置的力度、广度和频率,突出部门与地区的比较优势并致力于发展省际贸易,以减少要素外部性差异过大给劳动力配置和其他要素流动造成的低效率。
(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保护,但却不能脱离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现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消减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构建确保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基本要件。如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支持农民创新土地承包的具体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平稳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使土地逐步向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通过构建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收购制度等方式消减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通过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制度安排,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促使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合作性金融组织协调发展,扩大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在强化监管的条件下,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允许农户内生型融资方式的形成;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引导农民了解远期价格信息等。这些措施较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等方法更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Lewis.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 Fei. J. Ranis. G,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Richard D Irwin, Homewood .1964
3. Harris. J, Todaro, M,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0.1970.
4. Jorgenson, D. Surplus Agriculture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 Paper,Vol.19.1967
5. Mcintosh , J. “Growth and Dualis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442.PP421-433.1975
6. Sachs, j, Yang, x/ hang, D ,S “Globalization, Dual Econom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1.2000
7. Kazuhiko. Aral, “Cooperation Job Security and Wages in a Dual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Vol.26.1997
8. Jonathan Templ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Harris -Todaro Modal [J] . Hertfort Collegernimeo, 1999
9. Francios 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on Inequality and Growth: the Dual Role of Dualism.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Vol.57.1998.
10. Mnrata. 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J] .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11. Mukesh Eswaran, Ashok Kotwal.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1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