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生态型东亚飞蝗的生物学差异

不同生态型东亚飞蝗的生物学差异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亚飞蝗的变型,不仅出现形态特征上的不同,而且在生物学上也有明显差异。群居型飞蝗的个体略小于散居型,其生殖力低于散居型。东亚飞蝗羽化7天后,即可进行小规模、短距离的飞翔活动。不同生态型的东亚飞蝗成虫在田间飞翔时也有差异。

东亚飞蝗的变型,不仅出现形态特征上的不同,而且在生物学上也有明显差异。试验证明,群居型的蝻期发育速度比散居型的慢,群居型由1龄到成虫平均为39.1天,散居型为33.5天。成虫不论雌雄其取食量均高于散居型,而排粪量均低于散居型,但对食物的利用系数又比散居型的高。群居型飞蝗的个体略小于散居型,其生殖力低于散居型。群居型飞蝗体内脂肪含量均比散居型高,而体内含水量又均低于散居型,其冰冻点和过冷却点又都比散居型的高,这说明群居型成虫的耐寒性比散居型强。

东亚飞蝗飞翔和迁飞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取食活动、便于逃避敌害、便于选择有利生活环境、有利于寻找异性、有利于寻找产卵地点等。东亚飞蝗羽化7天后,即可进行小规模、短距离的飞翔活动。东亚飞蝗的飞翔活动为上午8~9时后,试飞或练习性飞翔,基本上在原地上空飞翔,距离地面10~100m,近中午时原地降落,下午又继续作小规模移动飞翔,日落时又降落在草丛中。不同生态型的东亚飞蝗成虫在田间飞翔时也有差异。散居型成虫飞行距离短,飞行轨迹呈抛物线形状;群居型成虫飞行距离远,飞行轨迹在飞离地面后呈直线状。

两种生态型的飞蝗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群居型的东亚飞蝗,虽然其生殖力较低,却反映了它的高密度,甚至出现蝻群,加之取食量较高,其危害性是很大的,因此必须重视对群居型飞蝗的防治。散居型东亚飞蝗虽然反映了它的低密度,并且取食量也较低,但其生殖力却比群居型的高,因此有利于下1代种群数量的增加,这往往会导致散居型向群居型的转变。所以,在散居型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标准时,也必须进行防治。此外,就两型形成的生态条件来看,蝗蝻栖居场所的植被覆盖度、植株高度与密度的高低和两型的形成有一定联系;而飞蝗发生地植被长势的优劣又与气候条件,特别是日照、降水、温度以及土壤状况的综合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认识和掌握东亚飞蝗的型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后,防治时一方面要注意压低虫口密度,另一方面要进行蝗区的综合治理,改变其适生环境,使飞蝗经常处于比较稳定的低密度、散居型的蝗情状态,这样更有利于进一步控制蝗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