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植物根系与土壤的关系

植物根系与土壤的关系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冬季栽植的树木,应视为春季栽植的提前,成活期应到第二个春天。为了保证树木栽植成活,成活期的管理至关重要。用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1%的肥液,选早晚时段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如喷后遇降雨还应重喷一次。常用于绿篱叶面喷施的肥料有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前者可促进绿篱抽梢长叶,后者使叶片肥厚、浓绿。在秋季栽植的树木,也应在根颈处培土,起到保温防寒的作用。

园林树木栽植后,即进入成活期。对于树木而言,因栽植季节的不同,成活期的长短也不相同。一般第一年栽植后,经过一个冬季,到第二年春天树木能够正常生根发芽,表明树木栽植成活,所经历的这个阶段就是树木的成活期。冬季栽植的树木,应视为春季栽植的提前,成活期应到第二个春天。为了保证树木栽植成活,成活期的管理至关重要。树木经过挖掘、运输、移栽,破坏了根系、消耗了水分,打破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的水分平衡和养分平衡,给树木成活带来困难。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充分说明了树木栽植后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3.7.1 水肥管理

3.7.1.1 水分管理

主要包括土壤灌水、树冠喷水和雨季排水等。栽后水分管理直接关系到苗木的成活率。新栽的树木除了“灌三水”外,在干旱季节要注意多灌水,最好能保证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的60%。一般情况下,树木移栽后第一年应灌水5~6次,一般乔木树种应连续进行3~5年,灌木最少5年,土质差的或树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或遇干旱年份,则应延长浇水期限,直到树木根系与地上部分的树冠,不再依赖浇水也能维持正常生长为止。对于绿篱而言,为使绿篱尽快成活,应当勤浇水,一般干旱的月份,一周最少浇水一次。不过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只要保证生长正常即可。新植乔灌木的一般浇水量见表3-11,新植绿篱的参考浇水量见表3-12。

表3-12 绿篱浇水量(参考)

对于常绿树种、珍贵树种或反季节栽植的树木,在高温干旱季节,为补充树体水分,应向树冠喷水增加冠内空气湿度,并降低温度、减少蒸腾,促进树体水分平衡。喷水宜采用喷雾器、喷枪或人工捏管喷水,直接向树冠喷射,让水滴均匀落在枝叶上。喷水时间可在上午10:00~下午4:00,每隔1~2小时喷一次。

在南方多雨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止土壤积水。除绿地的排水外,可在树的基部适当培土,使树盘的土面适当高于地面,以防止树木根系处于淹水状态。

3.7.1.2 施肥管理

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树木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个月左右一次。用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1%的肥液,选早晚时段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如喷后遇降雨还应重喷一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以防伤根。在树木生长期,结合中耕除草,在树木根系施用土壤磷钾激活剂、微生物菌剂等生化制剂能使土壤活力增强、促发新根和根系生长。对于已出现萎蔫的树木,叶面不能吸收养分时,可采用树木输液的办法来给它们补充养分和水分。

绿篱与色块应以基肥(有机肥)施用为主,具体方法是沿绿篱及色块边缘条状开沟施肥。沟开至接触植株的吸收根,其深度与宽度一般为30×30cm。绿篱在每年生长期必须进行追肥,追肥采取撒施或水施,肥料以速效肥为主。一年中的追肥次数应根据绿篱的长势而定,一般为1~3次。如果是常绿针叶类树种,消耗养分相对较少,一般在每年春季追肥一次,以豆饼类、马粪类等有机肥为好;常绿阔叶树种生长快、消耗养分相对较多,应在每年春秋季各施一次有机肥(复合肥也可)。除了土壤施肥,也可采取根外追肥,即叶面喷肥。常用于绿篱叶面喷施的肥料有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前者可促进绿篱抽梢长叶,后者使叶片肥厚、浓绿。

竹类树木施肥宜结合松土进行,随着立竹量的增加,施肥量应逐年增加。为促进地下鞭生长,提高出笋率和成竹率,加速竹林郁闭,一年可进行三次施肥,时间一般在2、6、9三个月。移栽当年的母竹可施化肥50~150g、腐熟人粪尿5~10kg。化肥应均匀撒施,也可冲水浇施,浓度宜淡不宜浓。人粪尿应加水稀释2~4倍,进行浇泼施肥。新建竹林可以使用各种肥料,有机肥、化肥都可以使用,但应掌握少量多次、浓度宜淡、方法适当的原则。在竹林生长旺盛季节,宜施速效化肥、腐熟人粪尿等;在冬季宜施用缓效的有机肥。

3.7.2 平堰、培土与覆盖

平堰是将单株栽植浇水的水堰(见图3-6)或连片栽植浇水的畦埂平整后,将它们的泥土覆盖在树木根基周围,使其略微高出地面(见图3-32)。由于刚栽植时栽植穴的土壤疏松,多次浇水后土壤沉实下降,有些植株的根系顶部就会露出土面,这样不利于根系的生长与越冬,此时就需要在植株基部培土遮根。丛生竹的笋芽都发生在杆基,新竹成竹一年后又从杆基出笋成竹,各处相继发生,密集成丛,地下部位就会逐年抬高、露出地面,使根系吸收营养困难、生长势逐年衰退。为此,凡杆基露出者均需培土,并结合施肥进行。在秋季栽植的树木,也应在根颈处培土,起到保温防寒的作用。

图3-32 平堰后的树干基部

在绿地林下、树穴、根盘的裸露地面可采用碎树皮、稻草、地膜等进行覆盖(见图3-33),可防止飞尘产生和水土流失,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生长、改良土壤结构、增加美观效果。此外,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进行绿化,亦可在树穴和根盘的地面上种植小灌木或地被植物,不仅能覆盖地面,还能增加绿化和美化效果。

图3-33 新栽树木基部的覆盖

3.7.3 留芽去萌

移栽时的修剪会使树木在发芽阶段萌发出过量的芽,一些萌芽力强的阔叶树如国槐、柳树、杨树等容易产生大量的萌芽。此时,应及时除去过多的萌芽,否则容易消耗树体的水分和养分,还会影响将来树形的形成和美观。在去芽过程中,也要适当保留一部分芽,即去除枝干基部的芽,保留树体高位的芽,因为芽位高就能迫使水分、养分向高处输送,有利于全株成活。及时剪去树干上萌发的过多枝条及根部长出的萌蘖等,可以避免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保证树木尽快成活和正常生长。

3.7.4 植株修剪

为维持新栽树木的水分平衡,常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这时的修剪又称为“栽后修剪”。它和栽植前的修剪目的及修剪方法都基本相同,实际上是在栽前修剪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修剪,具体方法与本书“3.3.3树木定植”里的定植前修剪基本相同。

3.7.5 保温防冻

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积累的养分少,因而组织不充实、抗寒能力差,易受低温危害,在冬季应做好保温防冻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自身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寒潮来临前,可采取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做好树体保温工作(详见本书“6.1.1低温的危害与防治”部分的相关内容)。

3.7.6 防病治虫

春季新移植的树木抵抗能力弱,又值夏季病虫害高发期,如果不注意防范,就会因遭病虫危害而死亡,降低成活率。病虫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如树干伤口应涂抹保护剂及冬季涂白树干等。一旦发生病虫危害,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详见本书“6.5病虫害防治”部分的相关内容)。

3.7.7 松土除草

树木根际土壤常因人为践踏、车辆辗压及经常浇水沉实等原因变得坚硬、板结,影响树木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其移栽成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松土可以破碎土表结皮、疏松土壤,割断表层和底层土壤的毛细管联系,减少地表蒸发,利于保水蓄水,改善土壤透水性及通气性,并为大量吸收降水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树木的移栽成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除草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杂草根系对树木根系在吸收养分和水分方面的竞争,有的杂草根系还会分泌出对树木有害的有毒物质使树木生长不良;而多数杂草的根系又能结成稠密的网状,形成厚厚的一层草皮,影响雨水入土,并使底层土壤通气不良,造成树木根系无法穿透和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杂草的存在还给病虫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除草要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详见本书“4.1.5园林树木的土壤管理”部分的相关内容)。

3.7.8 成活率调查与补植

3.7.8.1 调查的目的、时间与方法

对新栽树木进行成活与生长情况的调查,一方面为了及时补栽,不影响绿化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分析生长不良与死亡的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工作。

新栽树木的成活调查,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栽后不久(约1个月左右),调查栽植成活的情况;二是在当年秋末,调查栽植成活率。因为在春季与秋季新栽的树木,在生长初期,一般能抽枝、展叶,表现出喜人的景象,但是其中有一些植株,不是真正的成活,而是“假活”——由树干、根系及枝叶内原来贮存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而导致发芽。一旦气温升高、水分亏损,这种“假活”植株就会出现萎蔫,若不及时救护,容易在高温干旱期间死亡。因此,新栽树木是否成活至少要经过第一年高温干旱及寒冷冬季的考验后才能确定。

新栽树木成活调查方法,如果栽植量大,可以分地段对不同树种进行抽样调查;如果数量少可进行逐株的全部调查。对于已成活的植株,应测定新梢生长量,确定其生长势的等级;对于死亡的植株要仔细观察,分析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状况,找出树木生长不良或死亡的主要原因。调查之后应建立相应树木的档案,按树木统计成活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写出调查报告,确定补植任务,提出进一步提高树木成活率的措施。

3.7.8.2 补植

植株死亡或缺株应尽早补植,以弥补时间上的损失。落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土壤冰冻以前进行;针叶树、常绿阔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前进行。补植的树木应选用原来的品种,规格应相近或稍大一些;若改变品种或规格,应征得业主方的同意,并能与原来的景观相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