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的精准量化栽培

小麦的精准量化栽培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高产精准量化管理技术包括精细整地、精准施肥、节水灌溉,以及合理密植、半精量播种、量化管理、收获与贮藏等环节。小麦播种前的深耕整地是关系全年产量的一次耕作,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确保耕作质量。根据各地的大量资料表明,深耕由15~20cm加深到25~33cm,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5%~25%。在上述这两种情况下,小麦产量均会降低。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指标见表2-6。

小麦高产的精准量化管理技术,就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综合运用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克服或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协调环境条件与小麦生育的关系,保证麦苗齐、匀、全、壮、足,群、个体协调发展,穗、粒、重三因素合理,最终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益的生产目的。小麦高产精准量化管理技术包括精细整地、精准施肥、节水灌溉,以及合理密植、半精量播种、量化管理、收获与贮藏等环节。

一、精细整地

小麦播前耕整土地是为了使土壤耕层深厚,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使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地面平整状况好,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培育小麦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

小麦田耕作是以耕翻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压、做畦等作业相结合,要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小麦田深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等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加厚活土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保证小麦播后正常扎根生长。如连续多年只旋耕不耕翻的麦田,15cm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小麦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使保肥、保水能力下降。

小麦播种前的深耕整地是关系全年产量的一次耕作,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确保耕作质量。深翻要打破除犁底层。要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加深耕作层,一年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的生土翻出。具体耕地深度,机耕的应在25~27cm,畜力犁地耕到18~22cm。根据各地的大量资料表明,深耕由15~20cm加深到25~33cm,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5%~25%。实践证明,深耕的作用是有后效的。所以一般麦田可旋耕三年深耕一次,其余两年进行浅耕,深度16~20cm即可。

目前,小麦生产中的地块很少进行深耕深翻,大多在玉米收获后直接旋耕,耕层多在10cm以内,造成耕层过浅,再加上整地质量不高,使得土壤不实、通风透气,特别是玉米秸秆还田,致使土壤比较松散,保墒保肥能力下降,出苗后根系下扎不深甚至根系悬空,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造成小麦抗旱和营养供给能力降低,甚至小麦出苗后不久就因缺水缺肥而死亡,出现缺苗断垄现象。秸秆还田的地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翻耕土壤,最好能每隔2~3年深翻一次,耕层以在30cm以上为宜。同时耙磨要精细,做到耕层土壤上虚下实,增加耕层保肥蓄水能力,为小麦丰产打好基础。

小麦田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坷垃,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使土壤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深耕或旋耕后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就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还会导致土壤表层失墒,影响根系和麦苗生长。

二、合理密度

所谓合理密度,是指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产量水平、品种特性,以及所采用的栽培技术等来充分协调麦田的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尽可能地利用光能和地力,既要求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苗数、蘖数和穗数,又要求所有个体能良好地生长发育,从而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饱,实现高产稳产。

(一)合理密度的增产原因

1.群体结构合理,光合效率高,干物质积累多

基本苗数过少,地力和光能无为消耗大,裸地、漏光,净光合生产率低,干物质积累少;基本苗数过多,群体过大,干物质大部分用于茎叶的形态建成,同时后期易倒伏,所以,净光合生产率亦不高,干物质的积累也少。只有做到合理密度,群体结构的发展才能协调合理,叶面积适宜,株间光照条件良好,光能和地力得到充分利用,光合效率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多,产量较高。

2.分蘖的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带有分蘖的幼苗可形成强大的根系和健壮的地上部分,因此,它比无蘖苗为壮。同理,带有分蘖的主茎穗也优于无蘖主茎穗。生产上如过于密植,单株营养面积减少,分蘖少,单株成穗数更少,有些甚至不能形成分蘖穗;如过于稀植,虽然单株营养面积较大,分蘖多,单株成穗数较多,但单位面积上的总穗数不足。在上述这两种情况下,小麦产量均会降低。只有采用合理密度,才可使单株分蘖数增加,成穗率提高,产量增加。

3.成产三因素发展协调,经济系数较高

密度过大,虽然亩穗数多,但个体发育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穗粒数减少,粒重减轻,经济系数下降,产量较低;密度过小,虽然穗粒数和粒重有所增加,但其增加幅度抵消不了由于密度下降所造成的减产幅度,因此,即使经济系数不升不降,产量也不高。只有在合理密度的情况下,才可缓和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协调穗、粒、重三因素,提高经济系数,增加产量。从调查看,水地产量400~500kg/667m2;产量结构指标:大穗型品种,成穗数35万~38万穗/667m2,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43g;多穗型品种,成穗数40万~45万穗/667m2,穗粒数25~28粒,千粒重38~40g。旱地产量300kg/667m2;产量结构指标:大穗型品种,成穗数25万穗/667m2,穗粒数32粒左右,千粒重42g;多穗型品种,成穗数28万穗/667m2,穗粒数28粒左右,千粒重38~40g。

随着气候变暖趋势日益为大家所重视,半冬性新品种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选用适宜当地生态与生产条件的品种已经成为高产攻关的首要环节。从全国小麦单产超700kg/667m2的品种应用来看,产量三因素,中穗型品种:穗数50万/667㎡左右,粒数35~40粒/穗,千粒重40~45g;大穗型品种:穗数37.5万~40万/667m2,粒数55粒/穗左右,千粒重40g以上。从西安亩产过600kg来看,亩成穗数在40万~50万之间。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指标见表2-6。

表2-6 单产超过600kg/667m2的产量结构情况

4.减少倒伏损失

随密度增加,茎秆的抗弯力和抗折断力明显下降,如基本苗从7.5万增加到90万,茎秆抗弯力从67.3g降至7.4g,抗折断力从250g降至133g。而在合理密植条件下(基本苗在30万以内),抗弯力和抗折断力均较强,分别为42.5~67.3g和187~250g。

(二)合理密度的主要内容

1.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

穗数是形成产量的基础,而基本苗数又是成穗数的基础。因此,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密植的关键。由于气候、地力、品种、播期和播种方式、栽培条件等各不相同,因此,其适宜的基本苗范围考虑以下因素。

1)地力和生产条件

随地力水平由薄向肥、再向高肥发展,小麦的适宜基本苗数也相应由少到多、再到少。在山区、丘陵等旱薄地上,肥水不足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基本苗数过多,麦株发育不良,且有限的肥水大都消耗在营养体的建成上,从而导致结实器官不能很好发育,穗小、粒少、粒轻,产量较低。所以,这些地区的基本苗数宜少。随水肥条件改善中产水平,适当增加密度,能充分利用光能与地力,达到增苗、增穗、增产的效果。当生产水平发展到土壤以沃、肥水充足的高产阶段时,穗数已达到高限,如再增苗、增穗,就会造成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根系不发达,茎秆柔弱,穗小、粒少、粒轻,产量大大降低。所以,高产田应适当降低基本苗数。

2)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期来确定

适期或偏早播种的冬性品种,分蘖期长,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分蘖成穗,所以,基本苗数可偏低一些;春性品种营养生长期短,单株分蘖数少,一般以主茎穗为主,所以,基本苗应多一些;半冬性品种的适宜基本苗数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不论任何类型的品种,迟播情况下分蘖数少,成穗率低,应增加基本苗数。

3)确定麦田适宜的基本苗范围

基本苗数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三定法”,即“以地定产”:根据地力水平和预计施肥量,参照往年产量水平,定出本年度的产量指标;“以产定穗”:按每百公斤产量约需10万穗来计算出所需穗数;“以穗定苗”:根据本年度生产条件,参考往年单株成穗情况,定出所需基本苗数。

那么基本苗是如何确定的?要根据分蘖规律和壮苗的要求。小麦冬前叶龄指标是5~7叶,10月5日播种的应该是7叶龄,按分蘖与主茎叶片的同伸规律,理论上应是8个茎蘖,但生产上由于播种均匀度的原因,分蘖往往达不到理论值,大多数情况下平均茎蘖数4~6个,成穗2~2.8个。根据试验和生产调查,亩基本苗15万~20万,越冬期群体75万~80万,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成熟期亩成穗42万~48万。严格地讲,基本苗应按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所得,比较复杂,农民不易掌握,为方便起见,生产上常以概数衡量,综合多个因素,提出一个大体原则,即10月5日为起始播期,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力强的品种偏低限,分蘖力弱的品种偏高限。

关中不同产量水平上的基本苗范围是:产量350kg左右,基本苗20万~22万;产量450kg左右,基本苗16万~22万;产量在500kg以上时,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8万~20万,中穗型品种16万~18万,多穗型品种8万~12万。晚茬麦每亩25万~30万。以实际播期确定播种密度,即基本苗。依基本苗的要求,参考品种分蘖力、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土质及整地质量等因素确定播种量。

2.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

1)等行距条播

旋播机工作幅宽180cm,播种行数为12行,行宽15cm,旋耕深度为12cm,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要求播深一致,落籽均匀;播种过深,出土慢,茎叶纤细,基本苗少;过浅也不利于根系和分蘖生长,亩播种量10~12.5kg(亩保苗16万~18万)。

2)宽窄行条播

宽行行距30~33cm,窄行行距13~20cm,一般有30~20cm、30~17cm、33~13cm等方式,适于在500kg左右产量水平上应用。

3)小麦宽幅精播

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将播幅扩大到7~8cm,将行距增加到20~22cm,可以实现播量相对准确,籽粒分布均匀,提高出苗整齐度,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3.合理调控群体发展

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苗情及适宜的群体指标,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证群体沿着合理的轨迹发展。

三、精准施肥

(一)小麦的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

1.小麦对氮、磷、钾的平均吸收量

氮、磷、钾是小麦营养三要素。据科学测定,在中上等肥力土壤,生产50kg小麦籽粒需氮1.5kg、五氧化二磷0.625kg、氧化钾1.25kg。那么生产500kg小麦就分别需要氮15kg、五氧化二磷6.25kg、氧化钾12.5kg,再减去土壤本身就有的养分,理论上讲,能达到500kg小麦的产量,你所施用的肥料养分应该小于上述数字。

2.小麦吸收营养三要素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要求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即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小麦在营养的临界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敏感而迫切。如果这种养分缺少,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即使以后再补充这种养分,也难以弥补损失。小麦不同养分的临界期,出现时期不同:氮素的临界期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体期,这两个时期氮素营养供不上,就会使分蘖和穗粒数明显减少,造成减产;磷素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的三叶期;钾素的临界期在拔节期。

小麦营养的最大效率期,也因营养元素的不同,出现时期不完全相同:氮素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前至孕穗期,需氮量占整个生育期的37%以上;磷素在抽穗至扬花期;钾素在孕穗期。

(二)播前施肥技术

1.实施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中不仅含有机质,而且还含有0.75%的氮、0.94%的五氧化二磷、1.53%的氧化钾。如果一亩地能还田300kg玉米干秸秆,相当于施入2.2kg氮、2.8kg五氧化二磷、4.6kg氧化钾。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小麦施肥的总原则是:施足底肥,巧施追肥,推广根外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氮、控磷、补钾、增微”。

2.施足底肥

关中地区小麦单产500kg以上的高产田,需亩施有机肥3m3以上,纯氮13~15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钾4~5kg、硫酸锌1kg。优质强筋小麦亩施纯氮总量以不超过13kg为宜。推荐配方如下:

尿素28~33kg;12%过磷酸钙50~67kg;氯化钾硫酸钾6.5~8.3kg或8~10kg;硫酸锌1kg。

施肥方法:有机肥全部掩底,5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微肥混匀后,70%撒地表掩底,30%撒垡头。

四、适期播种

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七分种则苗齐、苗匀、苗壮是关键。要苗齐、苗匀、苗壮,适期高质量播种是基础。欲实现高质量播种,不仅要求在前作收后结合施足底肥,及时精细整地以蓄足底墒,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并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根据实际条件做到合理密植等,同时也要求做好种子与农机具的准备、适期精细播种等工作。

1.种子准备

在选定了适宜的品种以后,对待播种子还要进行如下处理。

1)晒种

晒种可促进种子生理后熟,打破休眠;干燥麦粒,提高种皮透性,促进呼吸,利于种子内可溶性营养物质的形成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杀死或杀伤病原菌、虫卵或幼虫等;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势、发芽率,有利于壮苗增产。据试验,晒比不晒的麦种,发芽率高14.6%~17%。在播种前30d和10d各晒一次的麦种,比播种前10d只晒一次的麦种,其虫蚀率低7%,发芽率高9%;比不晒的麦种,虫蚀率低16%,发芽率高18%。

小麦的晒种方法是:在播前选晴天将麦种均匀地摊在苇席或防水布上(注意:不能直接摊放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防止温度过高烫伤种子,降低发芽率),厚度以5~7cm为宜,白天要经常翻动,夜间应堆起盖好,一般连晒2~3d,直到牙咬种子发响为止。晒种后要测定发芽率,以便确定播种量。

2)精选种子

未经精选的种子大小不一,且常有破损粒、带病虫粒和草籽等杂物,不仅严重降低出苗率,而且对麦苗以后的长势也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据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一致,大粒种子比小粒种子出苗早2d,分蘖始期提前6d,单株分蘖多2.8个。因此,播前种子处理应通过机械筛选粒大饱满、整齐一致、无杂质的种子,以保证种子营养充足,出苗整齐,分蘖粗壮,根系发达,苗全、苗壮。

3)用植物激素、微量元素或药剂拌种

要针对当地苗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或用含有营养元素、药剂、激素的种衣剂包衣。

(1)地下害虫的防治:在播种前用药拌麦种和处理土壤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有效的措施。拌种处理:对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拌种,按种子量的0.2%,即50kg种子用药100g,兑水2~3kg;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后堆闷4~6h便可播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2)提倡使用包衣种子:种子包衣是一项把防病、治虫、消毒作为一体的种子处理技术,不仅可以避免病虫为害,并且由于种衣剂中不仅有有利于生长发育的养分、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分,而且所有包衣的种子还具有发芽、出苗快、生长发育好、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的作用。

4)发芽试验

贮藏条件不善或贮藏时间过长,种子霉变或被虫蚀,其发芽率大大降低。因此,播前进行发芽试验,准确了解种子的发芽率,可为确定适宜播量提供重要依据。发芽率是指在温度、水分、氧气适宜的条件下,100粒种子中7d内发芽的粒数,用百分数表示。试验时,一般随机取200粒种子,然后分作2份,放于培养皿上垫滤纸中,加适量清水即可;此外,也可以用红墨水10倍液浸染法进行。虽然正规种业公司的种子一般不会有问题,但为了慎重起见,播种前7~10d将晒过的种子再做一次发芽试验更为稳妥。还有两种简便的方法:第一种是土培,随机数取两个100粒种子,分别种于土中(花盆或地里),待出苗后数苗数,两个100粒种子的出苗数平均即为发芽率。第二种是毛巾卷法,将新毛巾高压锅消毒备用,随机数取两个100粒种子分别均匀平摆到晾后的湿毛巾上,然后将毛巾卷成卷自然温度下待其发芽,保持一定湿度,5d即可数发芽粒数,两个100粒种子的发芽粒数平均即为发芽率。可根据实际发芽率微调播种量。

这里举例子计算一下发芽率对出苗率的影响。如:某个品种千粒重38g,发芽率85%,计算一斤(1斤=500g)籽有多少能发芽的粒数?

(1)一斤籽有多少粒:500÷38×1000=13158粒

(2)这13158粒中能发芽的有:13158×85%=11184

答:当种子千粒重为38g,发芽率85%的品种斤籽就有11184粒能发芽。

如果精细整地,田间出苗率能达到90%,则斤籽就是万苗(11184×0.9=10066)。

如果发芽率为90%、田间出苗率为85%,也是斤籽万苗。

当种子发芽率为85%、田间出苗率为85%,则斤籽0.95万苗。

当种子发芽率为85%、田间出苗率为80%,则斤籽0.89万苗。

当种子发芽率为90%、田间出苗率为85%,则斤籽0.95万苗。

这就是做好发芽试验的意义所在。

2.农机具检修

加强农机具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实现小麦丰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播前15d应完成拖拉机、犁耙和播种机等农机具的检修和适当的调整工作,并备足必要的配件。对播种机械要求在播前试播,保证下种量准确,播深适宜,行距适当,下籽均匀一致。

3.确定适宜播种期

误期晚播,气温低,出苗延迟,苗不齐,长势弱,冬前分蘖少或无,次生根数少,麦苗抗寒力减弱,容易受冻害;同时,由于冬前低位蘖少或缺位,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少;过于晚播的冬性品种,常到第2年春才开始幼穗分化,较高的温度条件导致穗的分化形成进程加快,持续时间缩短,穗少、粒少;晚播抽穗开花延迟,成熟期拖延,籽粒形成和灌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速度加快,历期较短,粒重降低。过早播种,较高温度条件导致植株生长过速,幼苗素质嫩弱,易受病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成穗数减少;如果是春性品种播种过早,麦苗生长迅速,分蘖多,旺而不健,干物质积累少,有的甚至在冬前拔节,这样,越冬时很易受低温冻害;旺长麦田冬季消耗土壤养分较多,春季很易脱肥。而适期播种,则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温、光、水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冬前培育壮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土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等来确定适宜的播期:

1)地势与海拔高度

由于不同的地形会产生不同的小气候差异,阴坡温度低,需适期早播,阳坡地的播种期可以相应推迟。山地比平地要适当早播,同一地区,海拔每增加100m,播种期提前4d左右。

2)冬前积温

关中生态条件下,小麦从播种种子萌动需≥0℃积温22.4℃·日,以后胚芽鞘每生长1cm,约需≥0℃积温13.6℃·日,所以,从种子萌动出土需≥0℃积温68.0℃·日;第一片真叶生长1cm,约需≥0℃积温13.6℃·日,因此,从出土出苗又需≥0℃积温27.2℃·日。播种出苗需要117.6℃·日~20℃·日。

当日均温为10℃左右时,生长1片叶需≥0℃积温75℃·日,因此,冬前麦苗长出6叶或6叶1心,需≥0℃积温450~525℃·日,长出7叶或7叶1心,需≥0℃积温525~600℃·日。另据生产实践,春性品种冬前壮苗具有6叶或6叶1心,半冬性品种冬天壮苗具有7叶或7叶1心,所以,从播种至形成壮苗,春性品种需≥0℃积温570~645℃·日,半冬性品种需≥0℃积温645~720℃·日。

积温指标确定以后,再根据当地常年日平均温度的变化资料,从日均温稳定降至0℃之日起向前推算,将≥0℃的温度值加起来,直到其总和达到既定积温指标为止。这个终止日期即为当地春性或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期,这一日的前后3d即为其适宜播期范围。

3)品种特性

据实验,小麦种子发芽要求的最适温度是20~30℃,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38~39℃。在发芽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因酶促反应速度加快,所以发芽速度也快。例如在5℃时达到最高发芽率需21d,15℃则为6~7d,在20~30℃时只需4~5d,但到35℃时发芽速度又变缓慢,需5~6d,到40℃以上,由于高温的抑制作用,小麦种子不发芽。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发芽最适温度,一般是指发芽最快时的温度,此时温度高,发芽速度虽快,但因呼吸作用旺盛,物质消耗多,根、芽生长并不健壮。在生产上要求根、芽生长粗壮,故小麦播种时所要求的适宜温度通常比发芽的最适温度低,一般来说以日平均气温达到15~18℃时播种最适宜。

4)土、肥、水条件

小麦播种与水分条件关系是小麦播种时要求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5%~75%,如果耕作层土壤水分大于85%或小于60%则不利于小麦出苗。小麦播种时常出现土壤干旱情况,当耕作层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65%时就应浇播前水,由于种子需吸收相当于种子重量一半以上的水分时才能发芽,所以播前水的作用是提供发芽出苗所需水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改善苗期的营养条件。足墒下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关键。“麦收隔年墒”就是强调底墒的重要性。黄墒播种或口墒不足,出苗慢而不齐,分蘖推迟,分蘖缺位,苗瘦苗弱。因此,要做到足墒下种。

5)小麦播种期与秋季气候年型的关系

一地区每年秋季的冷暖程度、入冬时期的早晚和降水量的多少是不同的,也就是每年秋季会出现一定的气候年型。如:秋暖年、秋寒年、秋涝年、秋旱年、秋正常年等。如遇秋涝年或秋寒年,需要提前撤墒整地,小麦播种期要比适期提早5~10d,才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在秋暖年或秋旱年则一般要浇好播前水(或称底墒水),小麦播种期要比适期推迟5~7d。

一般关中地区小麦的适播期为10月10~20日。

4.确定适宜播种量

基本苗数是实现合理密植的基础。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子”的方法确定适宜播种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产量水平,根据计划产量和品种的穗粒重确定合理穗数,根据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确定基本苗数,再根据基本苗和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确定播种量。亩播量应根据亩基本苗数、种子净度、籽粒大小、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等因素来确定,其计算公式是:

播种量(kg/667m2)=基本苗(万/667m2)×{千粒重(g)÷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如每667m2地计划基本苗为16万株,种子的千粒重为40g,发芽率为85%,田间出苗率为85%,则每亩的播种量为:播种量(kg/667m2)=16×(40÷100÷0.85÷0.85)=8.86kg。

一般当种子净度在99以上,可以不考虑“净度”这项因素。

生产实践中,播种量还应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品种特性、播期早晚、栽培体系类型等加以调整:土壤肥力很低时,播量应低,随着肥力的提高而适当增加播量,当肥力较高时,相对减少播量;冬性强、营养生长期长、分蘖力强的品种,适当减少播量,而春性强、营养生长期短、分蘖力弱的品种,适当增加播量;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不同栽培体系中,精播栽培播量要低,独秆栽培要密等。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大多数品种正常情况下在整地较好的壤土地基本上是斤籽万苗,基本苗15万~18万,播种量就是7.5~9kg。以后每晚一天增加一斤,到10月15日就是12.5~14kg。黏土地、秸秆还田的地,千粒重40g左右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10%或稍多。这样起始播期(10月5日)的播种量就是8.5~10kg,到10月15日就是14~16.5kg。再晚播种的,按照晚一天加一斤计算,增加到20kg封顶,最多不超过22.5kg。

为什么晚播要增加播量?因为长叶、分蘖与积温密切相关,10月中旬播种,主茎叶龄只有5叶左右,单株茎蘖只有3个。播种量增加到12.5~14kg,亩茎蘖数80万左右,壮苗。这就是依播期调播量的最终目的。在适期播种范围内,均可达到壮苗。

因此,合理播量为:在适期播种的条件下,高产田每亩7.5~10kg,一般大田10~12.5kg;晚播麦田可增到12.5~15.5kg。宽幅条播的麦田10~13kg。播期每晚播一天播量增加0.25~0.5kg。

5.提高播种质量

1)播种深度适宜、一致,下籽均匀

胚乳中所贮存的养分有限,若播种过深,幼苗形成地中茎,消耗养分多,出苗迟,苗质差,分蘖少,且易感染病虫害;若播种过浅,由于土壤表层含水量不足,种子易落干,影响发芽、出苗,同时分蘖节分布太浅,既不利于安全越冬,又易引起倒伏与早衰。因此,生产上一般要求分蘖节应距地表2~3cm,即播种深度应掌握在4~5cm。此外,高质量播种还要求播深一致,下子均匀,避免疙瘩苗或断垄现象发生。

2)覆土良好,播后镇压

为了提高播种质量,减少因秸秆还田而产生的缺苗断垄现象,应采用先深翻,后播种。小麦田播后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萌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可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3)规范操作,保证播种质量

由于整地质量差,田间土块多,土壤质地不实,一旦播种机手操作不规范,会造成播种质量下降显著,缺苗断垄现象严重发生,不能很好地保证基本苗数,越冬期还容易遭受冻害。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播种机手在播种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匀速行驶,做到不缺垄、不断行,同时做到播后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提高水肥供给能力,保证播种质量。要在小麦播种中实行耕作、播种监理制度,由资深农机专业人员对过程进行全程监理,并把播种质量与监理人员经济效益挂钩。

4)播种方面的其他要求

首先要做到播行直,行距匀,背垄宽窄一致,播得整齐划一;其次要做到不重播、不漏播,种到地头地边,不留空闲地等。

5)防治地下害虫

一般采用化学措施来防治地下害虫。生产上在搞好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还可采用药液浇灌法,即播种出苗后用5000倍辛硫磷液灌注蝼蛄洞。也可用毒谷、毒饵法,即用50%辛硫磷乳剂34ml,兑水50~100ml,与1.0~1.5kg炒过或煮过的谷子混匀,播后撒于田间;或用上述药剂,与34kg碾碎的豆饼或花生饼、芝麻饼、棉籽饼等混匀,播后撒于田间。

五、冬前量化管理

小麦的一生可以分为冬前和冬季阶段(出苗至返青前,即越冬结束),春季阶段(返青至抽穗)和后期阶段(抽穗至成熟),也可分为苗期阶段(出苗至起身),中期阶段(起身至抽穗)和后期阶段(抽穗至成熟)。麦田管理的中心任务有3个:一是通过肥水等措施满足小麦对肥水等条件的要求,保证植株良好发育;二是通过保护措施防御(治)病虫草害和自然灾害;三是通过促控措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现栽培目标。冬前量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冬前及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1.冬前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从出苗至越冬始期称为小麦的冬前生长发育阶段。该阶段为10月上旬至12月中下旬,一般要经历2个月左右的时间。冬前阶段小麦以营养生长为主。播后6~7d开出苗,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发生分蘖,11月上、中旬进入分蘖第一盛期,越冬开始时第一盛期结束,亩穗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这一时期。初生根不断伸长,并发生分枝,吸收利用下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次生根随分蘖发生而发生,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茎节分化完毕,但不伸长;近根叶数目不断增多,单株叶面积逐渐增大,植株体迅速壮大。小麦幼穗在10月末或11月上旬进入生长锥伸长期,并以二棱期或单棱期进入越冬期。冬前小麦的生理代谢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合成与积累量相对较少。该阶段虽然对肥水的需求量不多,但肥水在形成壮苗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2.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从越冬始期至越冬结束(返青)称为小麦的冬季生长发育阶段。该阶段为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下旬。随地区不同,小麦越冬期的长短差异较大,一般为1~3个月。越冬期间小麦仍以营养生长为主:一般单株可发生分蘖1~2个,增生次生根3~4条,茎仍不伸长,出生叶片1~2片。该阶段春性品种幼穗分化处于二棱期,冬性、半冬性品种处于二棱初期或单棱期。这一期间小麦的生理代谢仍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合成量少,但积累量相对较多。越冬期间小麦需水肥不多,但腊肥和冬灌在生产上具有重要作用。

3.冬前苗情划分标准

一类麦田:幼苗呈稳健生长状态,主茎叶龄5~6片,单株分蘖数2~3个,分蘖粗壮,单株次生根5~7条,亩总茎数60万~80万。主茎和大分蘖明显、粗壮、叶色深绿,主茎幼穗分化不超过二棱期。群体内苗整齐一致。

二类麦田:幼苗主茎叶龄4~5片,单株分蘖数1~2个,单株次生根3~5条,亩总茎数40万~60万。叶色绿,每平方米缺株率5%以下。

三类苗麦田:幼苗主茎叶龄在4片以下,单株分蘖1个以下,单株次生根3条以下,亩总茎数在40万以下。蘖弱,叶片窄细,叶色发黄、发红,表现为瘦、弱、老现象。每平方米缺株率10%以上。

旺苗或稠苗:旺苗,早播麦田幼苗主茎叶龄超过6片,单株分蘖数3个以上,单株次生根7条以上,亩总茎数80万以上。主茎上挺,心叶嫩绿,叶片宽大徒长。稠苗,由于播量偏大,虽单株分蘖数较少,但亩总茎数80万以上,叶片细长,分蘖瘦弱。

(二)冬前及冬季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和调控目标

1.主攻方向和调控目标

在适期高质量播种,争取在麦苗达到齐、匀、全的基础上,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促根壮蘖,并协调好幼苗生长与养分贮存的关系,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在取得壮苗的基础上,促使根量增多,根系下扎,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在有效分蘖期后尽量控制晚生小蘖滋生,提高成穗率;防止死苗,防治病虫害,为小麦中、后期的健壮生育奠定良好基础。

2.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查苗补种,疏苗补缺

生产上常因耕作粗放,底墒不足,播种过深或过浅,药害、虫害、土壤含盐量过高等,而发生缺苗(10cm左右无苗)、断垄(16.7cm以上无苗)现象。因此,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种或补栽。对断垄者,在1~2叶期间用小锄开沟,补种同一品种的种子,墒差时顺沟浇少量水,然后盖土踏实。为促进早出苗,可将种子用温水浸3~5h,或用磷酸二氢钾浸12h,然后捞出保持湿润,待种子萌动时补种。补种措施一般应在出苗后10d以内完成,最晚不超过三叶期。对缺苗者,不便补种,可将疙瘩苗或其他稠苗、地边苗等移来补栽。补栽麦苗应具2~3个分蘖。补栽时,2~3株1墩,补栽深度以“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为宜,并施少量速效氮肥,浇少量水,随后封土压实。对量大而苗多者或田间疙瘩苗,要采取疏苗措施,即在分蘖期根据计划留苗数,去弱留壮,去小留大,保证麦苗密度适宜,分布均匀。

2)中耕镇压,防旱保墒

中耕可以破除板结,粉碎坷垃,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使土壤孔隙度增大,阳光照射下土壤温度升高,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利于根、蘖生长;同时,中耕亦具有消灭杂草的作用。分蘖始至封冻期间均可进行中耕,尤其是在雨后和灌溉后,田间必须中耕以破除地面板结,弥补土壤裂缝。丘陵旱地,水源缺乏,中耕的保墒作用更加明显。此外,中耕还具有散墒的作用,因此,下湿地耙压保墒防寒。旱地麦田,入冬停止生长前及时进行耙压,以利安全越冬;水浇地如地面有裂缝造成失墒严重时,亦可适时锄地或耙压。

镇压可以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减少土块间的空隙,利于保墒和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大雪”前后镇压,对一般田块具有促根增蘖的作用;对旺长麦田,可以使主茎粗壮,抗寒能力增强,抗旱性提高,抑制大分蘖徒长,缩小大、小分蘖间的差距,促进麦苗健壮生长。但生产上应注意,对土壤过湿,盐碱地,沙土地,播种过深或麦苗过弱的田块,不宜采用镇压措施。

3)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1)壮苗管理:对壮苗应以保为主,即合理运筹肥(偏心肥)水及中耕等措施,以防止其转弱或转旺。但对不同的壮苗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肥力基础稍差,但由于底墒充足而形成的壮苗,可趁墒追施少量速效肥料,以防麦苗脱肥变黄,保证麦苗一壮到底;对肥力、墒情都不足,但由于做到了适期播种而形成的壮苗,应及早施肥浇水,以防其由壮变弱;对由于底墒底肥充足,且做到了适期播种而形成的壮苗,冬前一般可不施肥,但要进行中耕,如出苗后长期干旱,可普浇一次分蘖盘根水。如麦苗长势不匀,结合浇分蘖水可点片施些速效肥料;如土壤不实(抢耕抢种),可浇水以踏实土壤或进行碾压,以防止土壤空虚透风。

(2)旺苗管理:旺苗的成因有两种。

一是由于土壤肥力高,底肥用量大,墒足,且播种过早而形成的旺苗。这类旺苗冬前主茎叶超过7片,上下叶耳间距都在1.0~1.5cm以上,叶片肥大,叶色青,越冬时主茎已拔节(第一节间伸长2~3cm以上),幼穗分化已过护颖分化期;11月下旬亩总茎数达到或超过适宜指标,如果任其发展,冬前可超过100万。冬季低温来临,主茎和大分蘖往往冻死,春季反而成弱苗。针对这类麦苗,防止措施是适期播种,防治(管理)措施是“把旺苗当成弱苗管”,促控结合,即采取镇压与施肥浇水等措施,以控大(蘖)促小(蘖),争取麦苗由旺转壮。

二是由于土壤肥力高,底肥施用量大,播种量过多而形成的旺苗。这类麦苗群体大,冬前亩总茎数80万以上,叶大色绿,但主茎第一节间尚未伸长,幼穗分化还未进入二棱期。冬季虽不会遭受冻害,但大群体往往导致后期倒伏。针对这类麦苗,防止措施是,减少速效氮肥施用量,降低播量;防治(管理)措施是,控制肥水供应,结合深中耕(深6.7cm)进行石磙碾压,以抑制主茎和大分蘖旺长,减少小蘖滋生。

对于稠旺苗可进行冬前化控。一般于12月上中旬进行,选择晴天午后进行喷施,适用方法有:①每亩用烯效·甲哌鎓25~30ml,加水15~30kg喷叶。②每亩用50%矮壮素30~40ml,加水50~60kg喷叶。③每亩用壮丰安25~30ml,加水25~30kg喷叶。

(3)弱苗管理:生产上由于误期播种,土壤水分过多或耕作粗放等多种原因,常出现很多类型的弱苗。针对这些弱苗,应抓住冬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田间管理(如疏松表土,破除板结,结合灌水开沟补施磷、钾肥等),尤其是水肥(冬追肥)管理,争取使麦苗由弱转壮。

a.晚播弱苗:误期晚播积温不足,苗小、根少、根短。针对这类麦苗,冬前只宜浅中耕以松土、增温、保墒,而不宜施肥浇水,以免地温降低,影响幼苗生长。

b.下湿地,稻茬麦田弱苗:土壤过湿,通透性较差,幼苗新根迟迟不发,分蘖较少,甚至出现死苗现象。针对这类弱苗,应加强中耕松土和田间排水工作,以散墒通气。

c.整地粗放造成的弱苗:地面高低不平,明、暗坷垃较多,土壤悬松,麦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或停止。针对这类弱苗,应采取镇压,浇水,浇后浅中耕等措施来补救。

d.播种过深造成的弱苗:播种时由于土壤水不足而播种过深,导致麦苗瘦弱,叶片细长或迟迟不出。针对这类弱苗,应采用镇压和浅中耕等措施以提墒保墒,或用竹筢扒去表土,使分蘖节的覆土深度变浅,从而以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e.盐碱地弱苗:土壤溶液浓度较高,形成生理干旱,麦苗瘦弱。针对这类麦苗,应及早灌水压盐(碱),并于灌后勤中耕以防盐(碱)回升。

f.底肥不足造成的弱苗:缺氮时叶窄,色淡,缺磷时苗小,叶黄(叶尖紫),根系不发达。针对这类弱苗,应在灌水之后趁墒追施氮、磷等速效化肥。

g.有机肥未腐熟或种肥过多造成的弱苗:幼苗(或种子)灼伤,甚至死亡。针对这类弱苗,应采取及时浇水,并于浇后及时中耕松土的措施来补救。

h.遭受病虫危害的弱苗:田间发现有由于地下害虫或根腐病危害而形成的黄苗、死苗时,应积极防治病虫害。

4)适时冬灌,春旱冬防

(1)冬灌的作用:冬灌能防寒保苗,其作用一是水的比热大,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二是使分蘖节处在湿土里,免受生理干旱;三是为返青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管理主动;四是可以踏实土壤,防止冷风侵袭、粉碎坷垃,杀死越冬害虫。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一般可增产10%~20%。除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较大以外,一般都要冬灌。

(2)冬灌:一是要注意天气变化。冬灌一般要求气温稳定在3℃~5℃,夜冻昼消水分得以下渗时开始,降到0~1℃时结束。如果浇水过早,气温偏高,土壤水分蒸发大,不但使蓄水增墒的作用大大降低,而且还易引起麦苗徒长,降低麦苗的抗冻能力。如果冬灌过晚,气温过低,浇后冻结,麦苗易发生冻害,影响来年返青。关中一般在12下旬至1月上旬。二是要注意苗情、墒情。水分不足的壮苗麦田,要搞好冬灌,以保根增蘖,确保亩成穗率。瘦弱苗,特别是“一根针”苗,不宜冬灌,以防淤苗、降低地温,影响麦苗生长。如弱苗麦田缺墒时,可把冬水改为返青起身水,以水调肥,使麦苗生长健壮。三是要注意灌水量。当田间持水量在60%~70%时,一般每亩麦田灌水60~70m3为宜,做到灌水接墒,地面无余水。浇水少,不能接墒,形成冻壳,易“根拔”麦苗;浇水过多,会使麦根受渍,影响其生长发育;若不能完全下渗,易形成“凌截”。冬灌宜采用小畦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大水漫灌不但增加成本,浪费水源,造成养分流失,而且当遇到突然降温天气时,水分来不及下渗而在地面结冰,容易造成麦苗冻害。四是要注意结合浇水适当追肥。少数底肥不足、麦苗发黄的麦田,要结合冬灌适当追肥。稻茬免耕小麦,冬灌后要用细碎农家肥进行蒙盖,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一般三类田在12月上旬、二类田在12月中旬、一类田在12月下旬、稠旺苗或旺苗田在12月中下旬进行冬灌。

5)防止冻害

低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伤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理死亡:低温所造成的生理死亡有两种类型:

a.在低温条件下,植株体内细胞间隙结冰。由于成冰时结晶引力将细胞内水分吸出,胞质浓度增大或脱水凝固,麦苗因发生生理干旱而死亡。

b.当温度骤然下降时,细胞原生质直接结冰。原生质结冰,其胶体结构破坏,一般不能再恢复生长。一般所发生的低温冻害多是第二种类型。欲防止生理死亡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应选用抗寒耐冻品种,并做到适期播种;其次是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植株体内细胞的含糖量;三是合理运用镇压,中耕及培土壅根等措施;四是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在低温到来之前进行覆盖,熏烟,冬灌等。

(2)凌抬:温度过低时,水分较多的麦田土壤结冰,体积增大,结冰土层(往往是下层)把土壤和根系一块抬起,地面龟裂,麦苗因根被拉断而死亡。凌抬的防止办法是不进行冬灌,并做好田间排水降湿工作;对已发生凌抬者,只要分蘖节未被冻死,可以采取培土壅根措施,以保护分蘖节,并促进次生根快发。

6)冬前化除

(1)作用:

a.杂草与麦苗同时出土,尚未造成危害时就予以喷药防除,保证土壤养分、水分能够集中供应麦苗生长需要,利于培育壮苗,确保安全越冬;

b.杂草出土规律显示,冬前杂草的出土量占到总出土量的90%以上,而春季出土不足10%,此时施药防除便于一网打尽,少留后患;

c.冬前杂草生长缓慢,苗小幼嫩根弱,蜡质层薄,抗药力差,且麦田尚未封垄,杂草裸露,着药面积大,容易提高防效;

d.对春季难以防除的部分恶性杂草如猪殃殃、麦家公、婆婆纳、节节麦、野燕麦等,开展冬前化除易于提高防效;并且有省工、省药、错开农时等许多优点,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除草效率极高。据调查平均防效高达95%以上,麦田春季几乎见不到杂草,春季不用再除草,很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2)喷药最佳时间:小麦播种后约40d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此时杂草基本出齐,麦苗处于3叶期,天气晴好,气温稳定在10℃以上且土壤较为湿润时为最佳施药时间。土壤干燥时,应在雨后或灌水后施药以保证防效;若气温低于6℃,药效发挥缓慢,则难以保证防效。

(3)科学选择使用农药:以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亩可选用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快灭灵)4g或36%唑草酮·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奔腾)5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2g,兑水30~45kg均匀喷雾;以阔叶杂草和野燕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亩可选用3.6%甲基碘磺隆加3%甲基二磺隆水分散粒剂(阔世玛)20g,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麦极)20g加36%唑草酮·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奔腾)5g,兑水30~45kg均匀喷雾。

六、春季量化管理

(一)春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从返青至抽穗是小麦的春季生长发育阶段。该阶段在2月上、中旬开始,到4月下旬或5月上旬结束,共经历80~90d。春季阶段是小麦营养生长(根,茎,叶,蘖等)和生殖生长(小穗,小花等)同时并进的重要时期。一般自返青以后,随气温、地温升高,根系向下深扎,范围扩大,拔节前后根量增长最快,以后继续增加;茎秆从起身时开始伸长,以后伸长速度越来越快,到抽穗时株高已接近最大值(只差穗下节);最后几片绿叶迅速抽出,到挑旗时叶片全部抽完;年前分蘖迅速恢复生机,新的分蘖大量滋生(出现第二个盛期),从起身至拔节期间田间总茎数达到高峰,高峰期一过,分蘖便向两极分化,到挑旗时穗数基本确定;幼穗从二棱末期分化到拔节时的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挑旗时的四分体形成期,最后到抽穗时,幼穗体积已增大至相当程度,并逐渐抽出旗叶叶鞘。返青至起身阶段叶面积指数(LAI)为2左右,群体最高总茎数达90万~110万。

春季阶段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骤增,同时由于器官建成的多向性,带来了小麦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植株生长与栽培环境的矛盾,是决定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间。小麦生理代谢的特点是,氮代谢旺盛,干物质积累较多,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5%~50%。对水肥需求量增多,要求最为迫切。

(二)春季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和调控目标

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促进早缓苗,早返青,力使叶色葱绿,长势茁壮,根系发达;并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及苗情,掌握好外部形态与穗分化的关系,从而准确(适时、适量)地通过水肥管理来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巩固早期分蘖,提高成穗率,形成足够的穗数;为幼穗分化创造适宜条件,争取秆壮、穗大、粒多;保证茎叶健壮生长,并防止倒伏及病虫害,为籽粒形成与灌浆奠定基础。

(三)春季苗情划分标准

一类麦田:小麦植株生长稳健,主茎叶龄7~8片,单株分蘖4~5个,单株次生根8~10条。叶片颜色青绿、细长,叶尖稍微下垂,亩总茎数80万~100万。

二类麦田:小麦植株生长基本正常,主茎叶龄6~7片,单株分蘖3~4个,单株次生根6~8条,亩总茎数60万~80万。

三类麦田:小麦植株生长明显偏弱,主茎叶龄6片以下,单株分蘖3个以下,单株次生根6条以下,亩总茎数60万以下。叶色发黄,叶片窄短。

旺苗和稠苗:旺苗,主茎叶龄超过8片,单株分蘖5个以上,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亩总茎数100万以上。叶色黑绿、发亮,叶片宽大甚至下垂。稠苗,分蘖数较少,但亩总茎数100万以上,叶片宽、长,叶色浅绿,分蘖瘦弱。基部通风透光不良,叶片过早发黄,节间伸长过快,茎秆黄白不健壮。

(四)春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因时因苗制宜,灵活运用肥水

在返青、起身、拔节和挑旗各期,由于肥力水平和麦苗生育状况不同,所以,各期是否要施肥浇水,应根据麦田的具体情况来区别对待。一般肥地壮苗,以稳住穗数,减少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争取穗大粒多为主,而薄地弱苗以争取足够穗数为主,并兼顾穗大粒重。三类田一促到底,二类田促控结合,一类田以控为主,总体上高产小麦要实行氮肥后移技术。

1)返青期肥水

返青期施肥浇水使春生分蘖增加10%~20%,两极分化时小蘖死亡过程延缓,分蘖成穗率提高,但穗子不齐(下棚穗多),主茎或低位蘖的小穗数增加,最后几片叶的面积增大,茎节间比不施肥浇水者略长。对旺苗,群体过大的麦田,可控制肥水,进行深中耕切断部分次生根,促进分蘖两极分化,防止过早封垄而发生倒伏。一般丰产条件下,这次肥水常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发生倒伏,穗重降低。因此,在肥力较高且冬季已施肥浇水的麦田,返青期肥水可以不用,但需要进行中耕或顶凌耙压以保墒,或深中耕伤根以控长势,促进麦苗早发稳长。而对于群体较小,苗弱的麦田或晚茬麦田、旱地麦田、早播脱肥麦田或其他弱苗田,返青期肥水有良好的作用,可在起身初期趁春季解冻“返浆”之机开沟追肥、浇水,提高成穗率。旱年地墒情不足时可浇返青水,并中耕除草,防旱保墒。三类田在返青期进行肥水管理。

2)起身期肥水

起身期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提高幅度大于返青期肥水处理;同时下棚穗减少,穗子较齐,且穗大粒多,还能促进顶3叶的生长和基部1~3节间的伸长。对群体较小的壮苗,这次肥水的效果最好;对群体大小适当且冬季未施肥的麦田,此期肥水也有较好的效果;对群体过大且返青时进行过深中耕控制的麦田,此期应少施或不施肥;对冬前旺苗或壮苗,返青后脱肥的麦田,该期肥水决不可少;对中产田弱苗,晚茬弱苗,此期的肥水效果远不如返青期肥水的效果。二类田在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

3)拔节期肥水

拔节期施肥浇水,明显减少无效分蘖,促进大蘖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使穗子整齐;不孕小穗和退化小花数目减少,穗大粒多;旗叶、旗下叶及穗下节生长健壮,光合强度提高。对高产田来说,此次肥水很重要,即壮苗的春季第一次肥水应在拔节期实施,而对旺苗需推迟拔节期水肥。此外,起身期追肥浇水的麦田,在拔节期控制肥水。高产小麦最重要的是要重视拔节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促进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和运转,提高子粒产量。一类田在拔节期进行肥水管理。

4)氮肥后移的作用及措施

(1)氮肥后移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研究表明,将30%~40%的氮肥作底肥,60%~70%的氮肥在拔节期追施可显著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籽粒产量,较氮肥全部底施增产15%以上;较50%做底肥,50%做追肥增产8%~12%。氮肥后移不仅可以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显著改进面包加工品质。

(2)氮肥后移的措施。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至起身期。氮肥后移技术将底肥的比例减少到30%~50%,追肥的比例增加到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移至拔节期,部分高产地块甚至移至拔节至挑旗期。具体为:对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在拔节初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基部第一节间伸出地面1.5~2.0cm)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田块,宜在拔节初期至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高,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药隔形成期,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旗叶露尖)追肥浇水。

5)挑旗期肥水

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供水极为重要。缺水会加重小花退化,减少每穗粒数,并影响千粒重。挑旗期施肥浇水,可促进花粉粒的良好发育,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延长后期功能叶的功能期,并提高灌浆强度,有机物质积累增多,粒重增加。对麦叶发黄,氮素不足及株型矮小的麦田,也可适量追施氮肥。如果拔节期已施肥浇水,此期肥水可以不用,以免后期贪青晚熟。

2.中耕、耙耱与镇压

1)浅中耕

早春浅中耕(1.5~2.0cm)不仅可以破除板结,增温保墒,消灭杂草,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麦苗早返青,并健壮生长。据研究,连续中耕3次,一般可增产7.5%左右。无灌水条件的地区要勤中耕,细中耕,雨后必中耕;水浇地在灌水后亦应中耕;沙土地土壤疏松,一般不中耕,以免风吹露根。

2)深中耕

中耕深度为3.3~6.7cm。深中耕损伤麦根较多,起到了控制春蘖滋生的作用,并且也抑制了中、小分蘖的生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损伤对根系的刺激作用,根系迅速生长,次生根数目、根系入土深度及其吸收作用等都远远超过未进行深中耕的。同时,主茎和大蘖的生长得到促进,穗部性状改善,产量提高。高肥水地的旺苗,起身前后群体超过100万,两极分化过程慢,叶宽大、色墨绿,如果此时进行深中耕,可以明显收到“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以及减少土壤养分无为消耗,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后期倒伏的良好效果。如果深中耕1次的效果不太理想,可在7~10d以后从麦行另一侧再进行1次。

3)耙耱

早春耙耱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同时也可疏通土壤空气,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还可消灭杂草。一般要求“顶凌耙地”,即在立春以后当表土(6~7cm)化冻而下层仍是冻结土时耙耱麦田。除播种过晚,生长势弱的麦田不宜耙耱外,其他麦田均可耙耱。

4)镇压

镇压可粉碎坷垃,踏实土壤,防止根系悬空,抑制麦苗旺长,促使茎秆粗壮,防止倒伏。此外,镇压还具有明显的提墒作用。对整地不良、坷垃多、土壤孔隙度大的麦田,低洼易涝麦田,沙土地麦田等都可进行镇压,对弱苗一般不宜镇压。

3.预防或减轻冻害

小麦拔节以后,各部器官迅速生长,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明显降低。然而,在4月上、中旬又多有寒流经过,因此,小麦常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晚霜冻害。据研究,6~7h的-5~-2℃低温就会引起严重的冻害。一般说来,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小,拔节早的麦田受害较重。预防晚霜冻害的措施是,选用耐寒性强或拔节较晚的品种;严格掌握适宜播期;加强田间管理,促使麦苗健壮生长,增强其抗寒能力;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流袭来前(10d以内)灌水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湿度大、露点高、水汽易凝结、释热多),缓和植株附近气温,预防或减轻冻害。晚霜冻害一旦发生,要及时检查受冻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茎秆受冻程度较轻,幼穗未冻死的麦田,要及时浇水并追施速效肥料(氮肥10kg左右);对受冻程度较重,幼穗已冻死的麦田,只要分蘖节未冻死,也不可毁掉(割青),而应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新蘖成长,最终亦可获得100kg左右的收成;对分蘖节也冻死的麦田,只好改种其他早秋作物。

4.防止倒伏

倒伏现象发生在后期,但其致因却在前、中期形成,尤其是在中期。倒伏减产主要是由于粒重降低,在倒得较早的田块,小麦穗粒数亦有减少。所以,倒伏越早,减产越严重。

小麦倒伏后,植株受光条件恶化,一部分叶片因受光不足而净同化率下降,另一部分叶片则完全枯死;根系被拉断或外露,水分和矿质的吸收受到影响;茎秆折伤或扭曲,输导组织破坏,光合产物运转受阻,粒重减轻。除品种特性和强风外,栽培措施不当是发生倒伏的主要原因:土壤结构不良,耕层浅,整地粗糙,播种太浅,土壤水分过多等,易导致根倒;施氮过多,追肥时期不当,播种密度过大等,易导致茎倒(茎弯曲或茎折断)。

春季返青起身期以控为主,控制肥水,到小麦倒二叶露尖,拔节后再浇水,酌情追肥。千方百计缩短基部节间长度,第一节间长4.5~5.7cm、第二节间长7.6~8.5cm的较抗倒伏。

对于春季稠旺苗田,拔节前进行化控,可控旺促壮。对于春季一类田,进行化控,可起到壮秆,降低小麦高度,增强抗逆性,提高千粒重的作用。化控要与春季化除时间避开,于3月上中旬进行。适用方法有:

(1)每667m2用烯效·甲哌鎓25~30ml,加水15~30kg喷叶。

(2)每667m2用50%矮壮素30~40ml,加水50~60kg喷叶。

(3)每667m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g,加水40~60kg喷叶。

(4)每667m2用壮丰安30~40ml,加水25~30kg喷叶。

5.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春季随气温回升,麦田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粘虫、吸浆虫等害虫,以及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害较易大发生或流行。因此,这一阶段应做好病虫情的监测工作,并备足器械和药物,一旦发生,及时防治。

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为杂草补充防治期,要掌握好施药时期。春季化学除草安全期为小麦返青至拔节前。

(1)掌握好施药温度。3~5d气温连续稳定在10℃以上,无风或微风天气时,顺风喷药。

(2)掌握好土壤墒情。田间喷药时,地墒要足,若地墒不足,直接影响除草效果。亩用水量不能少于45kg。

(3)做好安全隔离。若周围种植油菜、蔬菜、果树等敏感作物时,应距离这些作物50m以外。

(4)推荐药剂及用量:

a.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亩选用36%苯磺·唑酮(奔腾)可湿性粉剂5~10g,或70.5%大惠农可湿性粉剂40~45g,兑水30~45kg喷雾。

b.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田块,亩选用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40~60ml或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25~30ml,或15%麦极可湿性粉剂30~40g,兑水30~45kg喷雾。

c.阔叶、禾本科杂草混生麦田,亩选用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40~60ml+40%唑草酮(快灭灵)干悬浮剂5g,兑水30~45kg均匀喷雾。

七、后期量化管理

(一)后期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从抽穗到成熟是小麦的后期生长发育阶段。该阶段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历期一般只有30~40d。后期阶段是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养分运输,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过程,以生殖生长为主,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逐渐衰退,到成熟时死亡,穗部(主要是籽粒)器官是生长中心。一般田块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高产田由于前、中期氮代谢旺盛,干物质积累少,因此,籽粒产量基本上全部来源于后期的光合产物),而只有20%~30%是靠贮存于茎、叶、叶鞘等器官中的有机物质转运而来(抽穗后光照不足或体内氮素水平过低时,转运比例增大)。在后期的光合产物中,由旗叶或穗下节所合成的量各占1/3,旗下叶占1/4,穗部约占1/6。因此,后期光合器官(尤其是旗叶、旗下叶等)的功能过早衰退对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影响很大,并进而影响到籽粒的饱满度及品质。后期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的生理代谢以碳代谢为主。需水肥不多,但少量的氮、磷供应利于籽粒的形成与灌浆成熟。这时小麦对高温、湿害等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最弱。

总之,小麦的粒重有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秆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所以,保证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小麦早衰是提高小麦粒重的途径。

(二)后期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调控目标

养根保叶,即应使根系在后期维持较强的活力,充分延长光合器官的功能期;协调植株碳、氮营养,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防止贪青、早衰、青干和倒伏,最大限度地将后期所合成的及抽穗前所贮存的有机物质运转到籽粒中去;加强对病虫害和干热风的防治,保证光合器官完整;适当喷洒激素、微量元素等,调控物质运输,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争取粒多、粒重。

(三)后期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中后期管理要以“一喷三防”为中心,结合小麦生长发育的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田间管理。

1.灌溉与排渍

后期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3以上,日耗水2~3m3/667m2。此期即使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植株凋萎,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呼吸强度升高,物质消耗量增多。同时,水分是光合产物向籽粒中运转的媒介和载体,当茎秆含水率低于60%时,灌浆非常缓慢,当籽粒含水率低于35%时,灌浆过程停止。灌浆前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灌浆后期为50%~65%。生产上,后期应浇好灌浆水(开花后15d左右即灌浆高峰前灌水)以养根护叶、防早衰、增粒重。一般浇过灌浆水后,就不必再浇麦黄水,因为尽管麦黄水对麦田间套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对防止干热风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浇后土壤温度降低,导致籽粒灌浆速度减慢,成熟期推迟,植株易青干枯死,千粒重和产量降低。此外,后期由于麦穗较重,灌水后土壤松软,容易发生倒伏。所以,后期灌水时应避免大水漫灌,不能使地面积水,并注意在大风时停灌。

后期降水过多,光照不足,会显著降低植株光合效率;土壤中水分过多,空气少,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积累,根系的呼吸、吸收能力减弱,严重时造成生理缺水或窒息死亡;田间湿度大,会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多雨时后期应加强田间排涝防渍工作,即继续清沟理厢,疏通排水系统,力使沟底不积水,防止根系早衰和叶片早枯,提高粒重。

2.叶面喷肥与田间施肥

后期仍需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以延长光合器官的功能期和根系的活力。如果该期脱肥,绿叶面积减少,灌浆高峰来临早且峰值小,灌浆期缩短,粒重降低。因此,在供氮、磷、钾不足的麦田,抽穗至灌浆期间当叶色转淡,旗叶含氮量低于3%,叶绿素低于0.5%时,亩可喷洒50~60kg,2%~3%的尿素溶液或2%~4%的过磷酸钙液或0.3%~0.4%的磷酸二氢钾液或5倍的草木灰浸泡1d后的过滤液,以增加粒重。据研究,后期喷洒氮、磷、钾素,一般可增粒重1g左右。

后期主要以叶面喷肥的形式来补充植株营养,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结合灌水而采取田间施肥的方式。一般亩施肥2~3kg标肥。后期田间施肥,可起到维持绿色器官的功能期、防早衰、增粒重的作用。

3.防御干热风与雨后青枯

抽穗至成熟期间的干热风有两级:即轻度干热风(14时气温大于等于30℃,大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风速大于等于3m/s,持续时间2d以上)和重度干热风(14时气温大于等于32℃,大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25%,风速大于等于3m/s,持续时间3d以上)。干热风袭来,热害和干害共同作用,使植株蒸腾加剧,细胞失水,呼吸作用初期升高后渐停滞,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产物减少,严重时植株死亡。干热风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高温危害小麦生育的另一种形式是雨后青枯:小麦成熟前4~5d,阴雨过后(3d内)天气突然放晴,并伴以30℃以上的高温,这时由于土壤水分较多,根系缺氧,活力降低,地上部蒸腾加剧,水分失衡,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受阻,茎叶在叶绿素来不及分解的情况下即行干枯。小麦雨后青枯一般减产5%~20%。

干热风和雨后青枯的防止措施是,选用耐高温,抗干热风的品种;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其通透性,提高抗旱能力;合理运筹肥水措施,促使植株健壮发育,抗逆性提高;在灌浆水浇足浇透的基础上,后期喷洒0.3%的磷酸二氢钾。

4.防治病虫害

生育后期常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发生;常见的害虫有粘虫、蚜虫、吸浆虫。病虫危害导致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如果是多病、多虫同时发生、蔓延,其产量损失更为严重。

搞好病虫综合防治,应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生态等防治技术。4月底至5月初及时防治穗蚜以及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可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扬花期若遇连阴雨天气,应注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g兑水50kg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干热风、病虫综防结合起来进行一喷多防。

5.防止倒伏

小麦倒伏不仅导致粒重降低,而且由于下部叶片和部分单茎死亡(光照不足),穗数亦有减少。抽穗前后倒伏减产30%~40%,灌浆期间倒伏减产10%~30%。为了防止倒伏,除了在生育前、中期采取前述各有关措施外,后期在灌水方面还应注意:减少灌水次数,即在浇好灌浆水的情况下,一般不再灌水:掌握好灌水时间,即应及早灌水,因为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穗部重量越来越重(蜡熟前鲜重最大),气温越来越高,灌水时间过晚易发生倒伏或造成植株青枯;选择灌水天气,即应在无风晴朗天气条件下进行灌溉;控制灌水量,即要保证浇透,但不能让地面积水,以免土壤形成泥浆状,招致根倒伏。

八、适时收获

(一)适时收获

收获是小麦栽培全过程的结束。小麦收成的丰歉只有在收割、运输、脱粒、翻晒与入仓等项作业全部完成后才能决定。因此,收获阶段任一措施不当,都会使劳动成果遭受到一定的损失。5月下旬末至6月初常有阴雨天气,这不仅给收割、脱粒等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还会引起穗发芽或导致种子霉烂。小麦收获适期很短,又正值雨季来临季节,因此,农谚云“麦熟一晌,龙口夺粮”,充分说明了麦收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麦收工作要及早动手,统筹安排,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紧时间,全力以赴,及时收获以防止小麦断穗落粒、穗发芽、霉变等,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收获过晚,呼吸、淋溶作用降低粒重,同时落粒、掉穗也增加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就是这个道理。一般认为蜡熟中期到蜡熟末期为适宜收获期:人工收获(割晒→脱粒)时,由于割后至脱粒前有一段时间的后熟过程,故可在蜡熟中期收割;种子田,应以蜡熟末期和完熟初期为宜;而机械(尤其是联合收割机)收获以完熟初期为宜。

小麦在不同适宜收获期时的特征如下:

(1)蜡熟中期。植株茎叶全部变黄,下部叶片干枯,穗下节间全黄或微绿,籽粒全部变黄,用指甲掐籽粒可见痕迹,含水量35%左右。

(2)蜡熟末期。植株全部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较为坚硬,色泽和形状已接近本品种固有特征,含水量为22%~25%。

(3)完熟期。植株全部枯死和变脆,易折穗、落粒,籽粒全部变硬,并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含水量低于20%。据研究,蜡熟末期人工割收的千粒重比完熟期收获的要高2.4g,产量也提高5%~10%。

(二)安全贮藏

产品贮藏期间,尤其是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麦堆易发热、受潮或生虫,所以,在伏天应注意防热、防湿、防虫、防鼠害,以确保安全贮藏。如贮藏方法不当则易造成霉烂、虫蛀、鼠害,品质变劣等,损失很大。据估算,我国广大农村的粮食贮藏损失为5%左右。因此,贮藏技术不容忽视。

收获脱粒后的种子,应当经过夏季高温曝晒,待种子含水率低于12%~13%,牙咬有响脆声时,于下午3~4时趁热(麦堆温度45~47℃)进仓。这一措施对麦蛾幼虫、甲虫及螨类害虫等有理想的杀灭效果。

贮藏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含水量要低

谷物含水量和其耐贮性密切相关:水分含量高,呼吸加强,谷温升高,霉菌、虫害繁殖速度加快,因而粮堆发热,种子和粮食很快损坏。一般情况下,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的安全贮藏水分含量必须维持在12%~13%或以下。

2.温湿等贮藏条件适宜

空气湿度对谷物的含水量影响很大:湿度低时谷物内的水分向外散失,含水量下降;湿度高时谷物吸湿,含水量升高。一般情况下,与相对湿度为75%相平衡的水分含量为短期储藏的安全水分最大值,与相对湿度65%相平衡的水分含量为长期贮藏的安全水分最大值。温度对谷物贮藏的影响与含水量同样重要。水分含量与温度两因素决定了谷物的安全储存期限。温度在15℃以下时,昆虫和霉菌生长停止;30℃以上时,生长繁殖速度加快。一般要求贮藏期间谷仓内的谷温均匀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