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旱地小麦抗旱丰产栽培技术

旱地小麦抗旱丰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旱地小麦的一切技术措施都应根据旱地特点,以水为中心,从蓄水、保水和节水出发,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水平。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发挥其最大的增产作用,实现旱地小麦生产的稳产高产低耗。旱地小麦的丰歉,受播前土壤水分和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制约,产量的60%取决于小麦播前底墒,40%靠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

旱地小麦的一切技术措施都应根据旱地特点,以水为中心,从蓄水、保水和节水出发,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水平。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体系可概括为:有效的蓄水保墒田间耕作、迅速提高地力的施肥技术、抗旱节水的优良品种、培育壮苗的播种技术、高产低耗的麦田管理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发挥其最大的增产作用,实现旱地小麦生产的稳产高产低耗。

1.蓄墒保墒,伏雨春用 土壤中有效的贮存水分,决定小麦的产量。增加土壤贮水主要通过深耕蓄墒、耙压保墒以及土壤覆盖栽培等一整套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来完成。

(1)深耕蓄墒。适时深耕是纳雨蓄墒的关键。深耕的时间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一年一作的旱地,伏前深翻,尽可能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可起到伏雨春用、春旱秋抗的作用。深翻后及时多耙,合口过伏,使土壤形成里张外合的结构,既能接纳雨水,又可防止地表径流,为小麦播种创造一个肥足墒饱、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一年两作的种植制度,可在前茬作物播种前进行。如前茬作物未能深翻,收获后应及早深耕,结合深耕将所施有机肥、化肥一次性施入,深耕后要及时耙耱,尽量减少墒情散失。

耕翻深度一般以20~22cm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cm,深松耕深度可至30cm。同一块地可每2~3年进行一次深耕。

(2)耙压保墒。耙耱时间从立秋到秋播期间,每次下雨以后,地面出现花白时,就要耙耱一次,以破除地面板结,纳雨蓄墒。秋作物收获后,旱地麦田小麦播种前秋耕时必须要做到随收、随耕、随耙、随播、随镇压。耙时要横耙、顺耙、斜耙交叉进行多次,力求把土地耙透、耙平,为小麦适时秋播保全苗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镇压分为播前播后镇压和冬春麦田镇压。播种前后土壤墒情差就需要进行镇压提墒,以利种子发芽出苗和安全越冬。冬季麦田镇压在土壤开始冻结后进行,春季返浆期以后,土壤水分急剧下降。在土壤解冻达3~4cm,昼消夜冻时,要顶凌耙地,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3)覆盖保墒。覆盖具有显著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提高自然降水保蓄率和利用率,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旱地麦区比较理想的覆盖保墒耕作技术有两种:一是秋作覆盖。在夏玉米生长1m左右时,将麦秸铡成5cm左右的小段,每亩覆盖秸秆150~200kg,均匀地撒于田间。二是麦田覆盖。一般是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麦田均匀地覆盖上一层秸秆,覆盖量以每亩300~350kg为宜,以护土保墒,减缓冬季土温变化幅度,利于麦苗越冬。

(4)依墒播种。旱地小麦的丰歉,受播前土壤水分和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制约,产量的60%取决于小麦播前底墒,40%靠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根据小麦播前土壤墒情,估计小麦的产量,确定小麦的播种方案。足墒年份,播前每亩1m土体土壤含水量180m3以上,在不考虑小麦生育期间降雨的情况下,旱地小麦的每亩产量在200kg左右;平墒年份,土壤含水量150m3/亩,小麦的亩产量在125kg左右;欠墒年份,土壤含水量120m3/亩以下,很难保证小麦的产量,一般产量都在100kg/亩以下。旱地小麦生产方案,依据墒情年份,足墒年份,可适当扩大旱地小麦的种植面积;欠墒年份,则应有选择地种植旱肥地,并加大抗旱措施的力度,保证旱地小麦生产。

2.增施肥料,培肥地力 增施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达到“以肥调水”,增强小麦对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目的。培肥地力,增施肥料,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关键。

据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试验,在较干旱年份,旱地小麦每亩施有机肥2m3,比不施肥增产43kg;在湿润年份比不施肥增产65kg。旱地小麦施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旱薄低产麦田生物产量低,有机肥不足,可施更多的化肥,以无机换有机,扩大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旱薄地一定要施腐熟的有机肥,防止肥苗争水,影响旱地麦出苗。

(2)无机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方法。一般旱地麦田肥力较低,营养比例失调,氮、磷、钾配合施用,可保持营养平衡,互相促进,显著提高肥效。

在旱地低产麦田,施肥主攻方向应着眼于地上增蘖增穗,地下促深层根系发育,同时还要考虑提高地力。所施用的肥料除满足当季增产需要外,应使土壤养分有所积累,特别是适当增加施磷量。一般旱地低产麦田每亩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50~75kg当季可获较高产量。缺钾时可施钾肥10~15kg。

高产旱地麦田,一般每亩施农家肥1~1.5t,二铵30kg,尿素10~15kg,硫酸钾10kg,硫酸锌1kg,使麦苗早生快发,为春后生长成穗、增粒、增重打下基础。

(3)肥料一次性底施。旱地不能浇水,追肥效果差,提倡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在耕地时作底肥一次翻入。旱薄低产麦田施肥提倡采取一次集中施肥法;在地力较高的旱地高产麦田,采用“一炮轰”的办法施肥,可能使苗期营养生长过旺,后期易早衰,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调节播期,适当减少播种量等措施控制冬前群体发展,节水节肥。

(4)肥料深施。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20cm以下。因为土壤水分是由上而下呈递增趋势,越往下含水量越高。肥料深施,可利用下层水分,水肥同步,起到以水调肥作用。

3.选好品种,抗旱节水

(1)旱地小麦品种应具备的特点。一是抗旱节水特性突出,产量潜力大。新品种产量潜力应达到每亩500kg左右;在限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应达到1.5~2.0kg/m3。二是品种要株型理想,自然资源利用率高,节水高效。三是具有多种抗逆性。以抗旱性、抗寒性、抗热性、耐盐性、抗病性最为重要,特别是品种的抗倒春寒能力、抗干热风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抗倒伏能力。

抗旱节水高产型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品种冬性多穗型,幼苗匍匐,分蘖力强,两极分化快,成穗数多,根系发达,数量大,入土深,特别是种子根数量多。株型紧凑,株高80cm左右,适中稳定,茎秆韧性较强,穗下节较长。叶片小,质量好,分布均匀,后期功能期长。穗大小中等,多花,结实性好,穗层整齐。籽粒灌浆速度快、强度大,千粒重40g左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容重800g以上。冬前生长发育壮,春季起身较晚,中期生长稳健,后期不早衰。

(2)适宜旱地种植的抗旱节水品种。一般旱薄地种植的良种要求冬性品种,根系发达,抗旱力强,耐瘠薄,抗寒性好,适于早播,生长势强,分蘖率高,成穗多。其发育前期较慢而稳健,后期灌浆快,对肥水的要求低,落黄好,不早衰,在旱地种植受水分亏缺的影响较小,易达到稳产高产。目前,表现比较好的抗旱耐瘠品种有冀麦32、中捷321-4、沧麦6001、沧麦6002等。在旱肥地应种抗旱耐肥品种,这类品种抗旱、耐肥、抗倒,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分蘖成穗较多,穗数和穗粒数间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株高稳定性好,即在降水充沛的年份植株高度增加不多,在少雨年份植株高度降低也不多。适应性强,稳产性好,如邯4589和晋麦47、沧麦6001、沧麦6002、石家庄8号、科麦1号等。

4.适时早种,培育壮苗 旱地麦生长发育较慢,冬前形成壮苗需积温较多。适期早播,保证旱地麦冬前形成壮苗的有效积温,保证分蘖数量,促进根系发达深扎,有较多的绿叶越冬和糖分积累,形成冬前壮苗,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旱地小麦壮苗个体标准是,冬前分蘖3~4个,主茎叶片5~7片,7~8条根。一般需有效积温650~700℃,比水地麦多需积温50~100℃,播种时间要比当地小麦适宜播期早5~7天。根据冬前有效积温推算,河北省旱地小麦播种适期范围在9月23~30日,最好在10月5日前全部播种结束,确保小麦进入越冬时,达到6叶1心的壮苗标准。

5.群体调控,高产低耗

(1)旱地小麦的群体结构。河北省旱地小麦群体结构分为旱薄地和旱肥地两种类型,每亩产量400kg左右的旱肥地高产麦田,群体结构为亩基本苗18万~20万,冬前亩茎数70万~80万,穗数40万,一般穗粒数25~30粒,穗粒重lg左右;旱薄地麦田产量水平在150kg,群体结构为亩基本苗16万~18万,冬前茎数60万~70万,穗数25万~30万,一般穗粒数18~20粒,穗粒重0.6~0.7g。旱薄地麦田冬前群体并不太小,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供肥不足、成穗数少、小花退化严重、穗粒数少所致。

(2)小麦群体结构的调控。旱地小麦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差,对群体的调控措施都是通过播种环节来实现的。播期、播量、播种形式是旱地小麦群体结构调控的重点。

旱地小麦播期的确定,要服从墒情。在土壤水分和养分不成限制因素的条件下,在最佳播种期播种对培育壮苗有决定性意义。以日均气温16~18℃、播后6天出苗最为适宜,要在适播期内力争早播。

当土壤有失墒危险时要抢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土壤含水量在10%~15%的范围内,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抢墒早播;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不要等雨,可根据时到不等墒的原则进行寄种,播种后只要遇一次降水量达15mm以上的降雨就可以出苗。

旱肥地麦田因墒早播时,不宜施种肥,并应降低播量,要防止麦苗冬前过旺,群体过大,养分消耗过多,后期早衰。

播量一般比水地小麦播量要小,每亩播量在9kg左右,保证每亩18万基本苗,要求主茎成穗和分蘖成穗并重。欠墒年份小麦的播量要降低,每亩播量7~9kg,足墒年份播量可适当增加,每亩8~11kg,以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旱地小麦的播种形式主要是条播等行距播种。高产栽培条件下宜适当加宽行距,有利于通风透光,减轻个体与群体矛盾。行距一般为20~22cm,也可以采取大小行种植的方式,大行距28cm,小行距20cm。

6.麦管化促,确保丰收

(1)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是保墒防旱:一是应在雨后及早春土地返浆时进行中耕锄划。二是播种后和早春表土干旱时镇压。当耕层坷垃过多、土壤空隙大时,早春管理可采取中耕与镇压相结合的方法,先镇压,后中耕。三是早春追肥,对底肥不足麦田可在早春土地返浆时,用耧在垄背上耩尿素化肥每亩10kg,补充肥料的不足。生育后期,如果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借墒追肥。四是要防治虫害,主要是小麦播种时的地下害虫、起身后的麦蜘蛛和抽穗后的麦蚜。

(2)旱地麦化学抗旱增产技术。所用的药剂主要包括保水剂、抗蒸腾剂、微量元素等。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它们对水分的调控机能,增强作物抗旱能力,抑制叶面蒸腾,补充微量元素不足,一般可增产10%左右。常用的方法有拌种、叶面喷施等。①药剂拌种。常用方法有,用保水剂50g,加水5kg,拌麦种50kg,与麦种拌匀后播种;用黄腐酸(又叫抗旱剂l号)200g,加水5kg,拌麦种50kg,拌匀后晾干播种,可提高种皮吸水能力,加快其生理活动,促进幼根生长;用优质过磷酸钙3kg,加水50kg,溶解后滤除杂质,在滤液中加入硼酸50g,搅匀后取溶液5kg,拌麦种50kg,晾干后播种,可使麦苗生长健壮,抗旱能力增强;用氯化钙500g,加水50kg,拌麦种500kg,拌匀后堆闷5~6h,晾干后即可播种。②叶面喷施。在小麦拔节期、灌浆期,用0.1%氯化钙溶液叶面喷施,可增产5%~l0%;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每亩用抗旱剂1号50g,加水2.5~10kg,溶解后叶面喷雾2次,可以缩小叶片上气孔的开张角度,降低蒸腾强度,提高根系活力,抗旱增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