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星在大洋彼岸闪光

新星在大洋彼岸闪光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水稻栽培育种方面,不仅历史不长,而且技术也不高超,否则,就不会购买杂交水稻种子的专利权,袁隆平也就不会远涉重洋去大洋彼岸讲学,进行言传身教现场指导。那些天,美国的电视台、报刊纷纷播放和刊载中国杂交水稻代表团访问的新闻和照片,介绍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情况。这既证实中国杂交水稻的显赫身价,也为其进入国际粮食市场亮了绿灯。这次,他把成功带回祖国,把良种留给美国人民。

新星在大洋彼岸闪光

我要走我自己的路,做我自己的工作。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一般都带有某些贬义。实际上,当不知“经”为何物时,还是应当请明白人念一念、讲一讲,这样有好处。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科技强国之一,而且科技的优势已转化为经济优势、军事优势,但是不是什么技术都世界领先呢?当然不是。在水稻栽培育种方面,不仅历史不长,而且技术也不高超,否则,就不会购买杂交水稻种子的专利权,袁隆平也就不会远涉重洋去大洋彼岸讲学,进行言传身教现场指导。

1980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所属的圆环种子公司,得知中国育成了杂交水稻良种,便申请技术转让。第二年,圆环种子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建立一个杂交水稻研究站。这个站有32公顷土地和各种设备,着重研究中国杂交水稻在美国的适应性和增产潜力,并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措施、机械化制种方法和培育出符合美国米质标准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任何一项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应当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和推广应用。我们国家正是基于科学技术是造福全人类的根本,不仅把杂交水稻育种专利转让美国,还派出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小组到美国进行技术传授。通俗点说,是国际间技术交流。

1980年5月,专家小组乘机出发,途经旧金山休息时,不知谁传出消息,当地华侨、华裔,成群结队相约一同到下榻的旅馆,看望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专家;表达长期寄居国外炎黄子孙的喜悦心情。大家见面,胜似故友重逢,握手,拥抱,问候,畅谈,自然而然地涉及到杂交水稻。

“真了不起,中国人教美国人种稻!”

“过去是美国人到中国传教,当军事教官,一文一武,好厉害呀!”

“变了。袁先生给中国人增光了!”

袁隆平被这民族血统、骨肉亲情所感染,看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心是紧紧连着祖国的。他代表小组对大家的赞扬表示感谢,欢迎回国观光,有时间也到长沙看看。

大家依依作别,车开出很远,几位老人还挥动手臂。

那些天,美国的电视台、报刊纷纷播放和刊载中国杂交水稻代表团访问的新闻和照片,介绍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情况。“全美水稻技术协会”举办专题介绍中国杂交水稻的报告会,认为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重大成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耳闻目睹,袁隆平感到,尽管远隔万里,关山重重,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人民之间,科学家之间都心心相通,正像有人概括的那样: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要趋势,是一个为各国政治家所认同的主题。

中国杂交水稻在美国连续试种三年,均获得满意效果。198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试种,与当地水稻良种斯塔祁尼特比较,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为737.3—783.15公斤,比照当地良种平均亩产279.35公斤,增产165.5%—180.3%。1982年,在几个农场大面积对比试验,中国的品种,也就是袁隆平1973年最先育出的南优2号,比美国当地良种增产79%。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L301×R29,在美国主要水稻产区4个州的区域内试种,单产居供试品种之首,比照当地良种增产58%以上,成熟期为110天。经过美国水稻理事会鉴定,达到了美国优质米标准,获得合格证书,成为美国第一个高产、优质、早熟和插差期适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这既证实中国杂交水稻的显赫身价,也为其进入国际粮食市场亮了绿灯。袁隆平手托着沉甸甸的稻穗笑了,同行人员当即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背景是美国的稻田,人物是中国的专家,双目直视东方的祖国,双手拿着由中国人培育出的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在美国试验区内繁育出来杂交水稻的稻穗。

讲学、指导就要结束了,热情的主人对中国的杂交水稻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对袁隆平及其同行人员表现出极为热情的谢意,临行前,专门举行一个小型晚会,载歌载舞共度良宵。会上,袁隆平用英语演唱一首《老黑奴》的民歌,又唱又表演,晚会达到高潮,与会者个个拍案叫绝。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旋风席卷了美国稻区,也给美国产业界、农业科技界极大震动。这次,他把成功带回祖国,把良种留给美国人民。

大型客机在万里长空按着既定的航线飞行。凭窗俯视,黄色的沙漠、蓝色的河流、绿色的田野相继映入眼帘。袁隆平非常喜欢绿色,这是生命的颜色、希望的颜色。为了增加地球上的绿色生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有个叫鲍劳格的人,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墨西哥政府的支持下,培育出一种高产小麦,称“墨西哥小麦”,使亩产由60公斤增到200公斤,这就是有名的第一次绿色革命,鲍劳格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1962年,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在菲律宾建立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一种新型水稻,称“菲律宾水稻”,生长期105天,在热带可一年三熟,亩总产达1500公斤,此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先生,您用点什么?”空中小姐的问话,把他从沉思中唤醒。“饮料;饮料!”他双目仍注视着窗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