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旗,在这里闪光

党旗,在这里闪光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4年,阮大喜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在继续搞好修田造地的同时,狠抓了科学种田,突出了玉米、小麦的良种推广和间作套种等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他通过召集党员集思广益,决定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多种经营新突破,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村尽快达到小康目标。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战线“红旗单位” ,1994年,又被省委评为“小康村先进党支部”。

党旗,在这里闪光

白河县兴隆村地处全县的后高山,海拔500米- 900米之间,土地7914亩。从1970年开始,这个村先后五任的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二十五年如一日,坚持带领群众治山创业奔小康,到1994年底,全村累计修石坎水平梯田1200亩,发展成片林果园4000多亩,坎边栽桑48万株,年养蚕800张,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人均产粮逾千斤,农民人均在银行存款达到5000元,被外界称为贫困山区的一盏明灯。

时光追溯到25年前,兴隆村还是个出了名的贫穷村。粮食总产量最高年份也只有27万斤,村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1969年以前,兴隆村的四任支书都是从邻村“进口”的。当时的一首顺口溜说得好:“耕地挂在两面坡,地少土薄人口多,户户穷得叮当响,小伙子无钱娶老婆。”

1970年,家住本村的黎大明当上了本村的第一任支部书记,当时摆在他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他瞅准修田造地这个基本建设项目,带领群众苦干四个冬春,四年累计修石坎水平梯田380亩,全村粮食总产由27.7万斤上升到45.38万斤。

1974年,阮大喜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在继续搞好修田造地的同时,狠抓了科学种田,突出了玉米、小麦的良种推广和间作套种等农业生产技术改造。由于科技的投入,到1976年,全村粮食总产达到70万斤,实现了人均千斤粮。

1982年,年轻党员皮长林出任支部书记,他苦苦探索致富的门路,找到了坎边栽桑,依靠兴桑养蚕致富的生财之道,并响亮地提出了“吃粮靠中间,用钱靠坎边”的口号。1982年,全村一次选购良桑25.6万株,全部栽在石坎梯地的坎边上。到1994年,全村养蚕达到800张,成为致富龙头项目。

1986年,何深林任党支部书记后,与党员群众反复商议,决定用劳动积累工的形式,以入股的方法在荒山上建立村办林场。1988年冬,带领全村260多个劳力,在兴隆寨下摆开战场,大战一冬,修地97亩,建园213亩,建立了村办林场,1989年和1990年,又在荒山修地建园235亩。

1991年,现任党支部书记何毓发走上了领导岗位。他通过召集党员集思广益,决定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多种经营新突破,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村尽快达到小康目标。一是在对全村尚未绿化的荒山和杂灌林全面勘察和规划的的基础上,栽肚倍16.6万株,栽桑9.5万株,栽松杉7.5万株,栽黄姜120亩。二是通过群众投劳集资,架通了高压电。四是狠抓以桑蚕为骨干的科学技术推广。现在的兴隆村,村有科普协会,农户主要劳力都掌握了三门科技致富技术,全村树立了32户科技示范户,评出养蚕能手108户。

兴隆村通过几十年的沧桑变化,今天,它可谓真的兴隆了。回顾发展历程,村民们激动地说: “黎大明修田造地,阮大喜科学种田,皮长林兴桑养蚕,何深林山地建园,何毓发修路拉电。”五句话概括了五届班子引导全村村民由穷致富,迈步小康的辉煌业绩。村上先后被省政府、地委行署树为农业先进单位、模范党支部和“十面红旗村”之一。 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战线“红旗单位” ,1994年,又被省委评为“小康村先进党支部”。

(原载1996第2期《陕西农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