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养殖池塘的建设与改造

养殖池塘的建设与改造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质要求应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池埂坡比为1∶2.5或1∶3。池埂面宽3m左右,池埂底宽8~10m,池埂夯实确保不漏水,进排水均设计在池埂边缘,采用U形渠为佳。一是池塘的面积、深度、形状和朝向等尽量按上述新建池塘的要求进行改造;二是池埂的宽度和护坡按上述新建池塘的要求进行改造,以满足牢固、拉网、交通等需要为原则。

一、养殖池塘的建设与改造

池塘是鱼类等水产动物赖以栖息和生长的环境,较高标准的池塘对于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渔业而言至关重要。

(一)人工池塘的修建

(1)池塘位置选择。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供电方便的地方,同时还必须考虑周边无污染源。这样既有利于注水、排水,也有利于鱼种、饲料、肥料、成鱼的运输和销售

(2)水源和水质。池塘应有良好的水源条件,建设鱼池最好选择在靠近河边或湖边的地方,必须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湖水作为水源。水质要求应符合养殖用水标准。

(3)池塘面积及深度。用于鱼苗培育的池塘,面积可以小一些,以1~3亩为宜,水深1~1.5m;用于鱼种饲养的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1.5~2m;用于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2.5m。

(4)土质及池塘形状。池塘土质以壤土最好,粉质壤土和黏土次之,砂壤土最差。黏质土池容易板结,通气性差;砂质土池渗水性大,不易保水保肥,且容易坍塌。不同土质的简易鉴别方法见表1-3。

表1-3 不同类型土壤的野外简易鉴别方法

img3

建设鱼池的形状一般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鱼池为最好,长宽比为5∶3。建设养殖池塘必须建成深池大埂。池埂坡比为1∶2.5或1∶3。池埂面宽3m左右,池埂底宽8~10m,池埂夯实确保不漏水,进排水均设计在池埂边缘,采用U形渠为佳。

(5)“三通”。建设养殖池塘必须做到进、排水设施、供电线路和交通的“三通”。

近年来,为了实现高效、优质渔业,农业部渔业局正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池塘的标准化建设,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养殖池塘的建设标准,下面为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以供参考。

(1)池塘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形状规则。

(2)池塘形状。因地制宜,一般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2左右。

(3)池塘面积。单个养殖塘面积一般10~20亩为宜,根据养殖品种和模式需要,塘口可适当调整,但一般不超过30亩。

(4)池埂宽度。主埂顶宽度不小于3 m,支埂顶宽度不小于1.5 m。

(5)池埂坡度。埂内坡比1∶1.5~3(砌石、水泥板护坡除外)。

(6)池塘深度。平均塘深不低于2m,有效蓄水不低于1.8m,河蟹、虾类等品种养殖塘有效蓄水不低于1.5m,塘底淤泥厚度不超过0.2m。

(7)池塘护坡。因地制宜,可使用聚乙烯网片护坡,也可采用石砌、垒石、水泥板等护坡。

(8)管理用房。需建设管理用房的养殖区域,按照美观实用的原则,每间管理用房面积在15m2以上,高度在2.6m以上,生活、储物、饲料区分别隔开。

(9)配套设施。进排水系统独立分开,道路、电力、养殖机械等配套设施完善,电力线路安全可靠。

(10)环境要求。每100亩塘设置一个固体垃圾收集筒,集中收集后运出养殖区。保持环境绿化、整洁,养殖区无杂草、杂物。

(二)老池塘的改造

1.老池塘改造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很多池塘为20世纪80年代所建,在经历多年养殖后凸现出一些问题。①因老化深度变浅,成为“盘子塘”;②底泥变厚、淤积,易引发严重病害;③池埂老化,崩漏现象严重;④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如自身污染;⑤缺乏整体和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

老池塘通过标准化改造后,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安全、稳定、高效和优质地进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扩展养殖水体容积,提高养殖单产,促进渔民增收。池塘改造主要是清淤、护坡、防渗漏、疏通排灌渠道。通过清淤加深,池深由原来的1 m左右增加到2 m左右,有效水体比改造前增加1/3以上,且进排水系统通畅。配备增氧、投饵设备,可有效进行水质调控、饲料投放,有利于多品种立体化和单一品种集约化生产。

(2)护坡设施稳固,池深能满足蓄、调水要求,抗旱、抗涝及提抗恶劣气候和天气的能力增强,因此可确保安全、稳定的养殖生产,从而可稳定、有效地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水产品,有利于渔民的收入保障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3)改善了养殖环境,有助于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可清除池底的淤泥,减少底部污染物,可维持池塘底部良好水质;进、排水系统独立和增氧机等的配备到位,可有效防止池塘间鱼病交叉感染和降低养殖废水自身污染问题的出现,增强病害防御能力。

(4)有利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标准化整治后,池塘连片,路网、电网、进排水系统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投饲、捕捞、运输等可实现机械化。良好的生产条件可吸引养殖大户和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促进渔业效益的提高。

2.改造的项目及其基本要点

根据近年来国家渔业局对老池塘的标准化改造思路和措施,具体改造项目及其基本要点如下。

池塘结构改造。一是池塘的面积、深度、形状和朝向等尽量按上述新建池塘的要求进行改造;二是池埂的宽度和护坡按上述新建池塘的要求进行改造,以满足牢固、拉网、交通等需要为原则。若池塘的土质是重壤土或黏土,可根据土质状况及护坡工艺适当调整坡比,池塘较浅时坡比可以为1∶1~1.5(图1-1);护坡可采用水泥预制板护坡、混凝土护坡、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胶地膜等不同方式和材料进行,以经久耐用、抗裂和抗压性能好为宜。其中,水泥预制板护坡是一种常见的池塘护坡方式(图1-2);三是池塘清淤。池塘清淤是搞好健康养殖和促进池塘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清淤有如下作用:可使池塘由浅变深,载水量增加,鱼类生存水体变大,直接增加渔业产量;可清除淤泥中含有的大量有机质,有效消除由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氧债”,从而在夏季高温季节避免因淤泥过深导致的泛塘死鱼事故;可清除淤泥中的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减少病害的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养鱼池塘的淤积,一般以每年6~10cm的速度增加,精养池塘和靠近村镇有生活污水流入的池塘,其淤积速度更快。池底淤泥厚度以保持在20~25cm为宜,多余的淤泥必须定期及时清除。清淤的方法是池塘捕捞结束后排干池水,暴晒3~5天,挖除过多的淤泥。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挖掘机进行施工,效果更佳。清完淤泥后,让池底充分曝晒和冰冻,并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全池泼洒,达到杀菌消毒和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四是池塘底部要平坦。为了方便池塘排水、水体交换和捕鱼,池底应有相应的坡度,并开挖相应的排水沟和集水坑。池塘底部的坡度一般为1∶200~500。在池塘宽度方向,应使两侧向池中心倾斜;五是进排水系统。淡水池塘养殖场的进排水系统是养殖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效果。严禁进、排水渠道合一建设,而应分开建设,以防止进、排水交叉污染和鱼病传播。设计规划养殖场的进排水系统还应充分考虑场地的具体地形条件,尽可能采取一级动力取水或排水,合理利用地势条件设计进、排水自流形式,降低养殖成本。养殖场的进、排水渠道一般应与池塘交替排列,池塘的一侧进水,另一侧排水,使新水在池塘内有较长的流程和停留时间;六是辅助设施。包括简易实验及分析室、会客及休息室、生产库房、供电设施及道路等。这些可根据改造单位或个人的实际生产需要情况和投资规模进行选择。

img4

图1-1 池塘坡比示意图

img5

图1-2 水泥预制板护坡示意图

此外,池塘改造不应是简单的“推老塘,挖新塘”,应该充分体现养殖池塘的生态功能。池塘改造的重点是通过工程技术实现对池塘养殖环境的生态调控,提高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控制污染排放,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如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处理和净化养殖排放水,以达到循环利用养殖用水的目的。人工湿地在循环水养殖系统内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养殖池塘面积、养殖方式、养殖排放水量、湿地结构等因素,湿地面积一般占养殖水面的10%~20%。这种基于生态调控原理的池塘改造模式及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值得示范和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