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鳖技术是水产养鳖业的重要捕捉手段

打鳖技术是水产养鳖业的重要捕捉手段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拉网捕捉是生产季节常用的办法,在人工专业养鳖池拉网非常的方便有效。用刺网和滚钩,是在不可能排干水的大面积水域中常用的捕捉方法。这样不论是晚上回岸边休息的鳖,还是早晨离开岸边,到水中觅食的鳖,都要过刺网这一关,而充分发挥出刺网的捕鳖效果。由于对这一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和没有掌握其他更有效的捕捉手段,针、钩饵钓仍旧是当前渔民在大湖捕捉生态鳖的主要手段。

(一)打鳖技术是水产养鳖业的重要捕捉手段

1.当前捕捉技术的现状

(1)拉网捕捉。拉网捕捉是生产季节常用的办法,在人工专业养鳖池拉网非常的方便有效。但是在鱼鳖套养,特别是以养鱼为主的池中拉网,要求网衣较高、网底重,扎扎实实从水底拖过,会使水体混浊、污秽,继而缺氧、泛塘。不利于池中鱼的生长,并可能因此而造成严重的损失,这是渔民最不愿看到的后果。同时鳖受到拉网过程的惊吓,出于本能多数会钻入淤泥中,而逃过网捕。所以拉网捕鳖的效率往往不高,得不偿失。在大湖、水库中用拖网不但需兴师动众且没有稳定的效果,不能保证常年供应市场。

(2)在大型湖泊、水库中,其他各种捕鳖方法的效率低下。由于生活(散养)在大湖、水库等大型水域中,鳖的密度相对要小很多,所以各种捕鳖方法的效率都相对低下,无法大批量捕捉优质的野生鳖。将饵料穿在钢针或者鱼钩上钓鳖称“针钩饵钓”,虽有较高的效率,但却存在着破坏生态繁衍和使鳖严重受伤,商品品质不佳的弊端。

用刺网和滚钩,是在不可能排干水的大面积水域中常用的捕捉方法。即在每年的5—9月份,鳖大量摄食、觅偶交配的旺盛季节,在水中活动频繁。选择鳖特别活跃的水域,用多道大网目的刺网,拦设在鳖经常过往的地方,鳖游动时爪子抓到网衣,就会被网衣裹缠住而被捕获。一般在傍晚下网,第二天早晨收起,或白天下网几小时后收网也可。经常投放鱼饵料的地方,水底是沙质有淤泥、有较多的螺蛳生活的地方,水边是石岸、石头上爬附着很多螺蛳的地方,都是鳖活动频繁的水域,有大片树荫的地方是相对集中避暑的地方。但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规律是,鳖晚上必然要到岸边浅水中休息,有的还要上岸产卵、觅食、迁徙,鳖白天也是经常往返于岸边和深水之间,这些都是鳖的重要生活习性。所以,以捕鳖为主兼捕其他的鱼时,应该选择水边稍有坡的地方,根据水的深浅、网衣的高低,将刺网沿着岸边的方向投下,使网底接近水底即可。这样不论是晚上回岸边休息的鳖,还是早晨离开岸边,到水中觅食的鳖,都要过刺网这一关,而充分发挥出刺网的捕鳖效果。在远离岸边宽阔的水面下布置刺网,或垂直于岸边的方向布置刺网,捕鳖的效果肯定是不佳的。

下滚钩,这是渔民用来捕捉大鱼的方法。由于渔民用滚钩捕鱼时,经常能同时捕捉到鳖,所以将这一方法用来捕鳖。与捕鱼不同的是,捕鳖需要将滚钩拦设在岸边水深30~50厘米的浅水处,鳖回到岸边休息或离开岸边游向深水时,就可能碰上滚钩。滚钩非常锋利,而且有倒刺,鳖从头到尾,从四肢到裙边,都是肉质的,而且皮肤异常的结实,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要碰上一只钩,在挣扎的过程中,就会被更多的钩钩住,而不得脱身。如果是为了捕鱼,在岸边浅水处一般是不会有大鱼的。

被滚钩捕获的鳖,肯定有一些针眼大小的外伤,但无大碍,经过短期的暂养,伤口很快就能痊愈恢复,一般不会发炎而成为病鳖,更不会影响存活。

因为大湖、水库的面积宽阔,水中鳖的密度有限,所以刺网和滚钩的收获是有限的,而且必须要动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综合比较,打鳖技术单枪匹马,人均一天能收获5千克以上,其效率是其他所有捕鳖方法都远远比不过的。

(3)饵钓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商品品质很差。饵钓就是将猪肝、蚯蚓、鱼虾肉等各种鳖爱吃的荤饵,甚至拌入麝香等物质,挂在鱼钩上或穿在钢针上,诱鳖吞食后将鳖钓起,俗称“针钓”、“下针”、“下卡子”等。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学,一看就会,成本不高,用工不多,而效率却很高,仅次于打鳖的效率。所以针、钩饵钓仍旧是当前渔民在生产季节,在大型水域中捕鳖供应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钩饵钓所用的钩子,就是一般垂钓常用的鱼钩,选用中号的、任何形状的都可以。针钓所用的针,是用缝衣服的钢针,用老虎钳掐断针鼻子并磨尖,约2.5厘米长(不可太长),或者用细钢丝两头磨尖,用柔软结实的线打一个双套结,牢牢地拴在针的中间就成了。将猪肝等鳖喜爱的食物,挂在钩上,或者穿在针上,傍晚时分投入水中,第二天早晨去收获即可,白天上午下钩下午收获也可。

这种捕鳖的方法有较高的效率,而且方法简单,一看就会,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但渔民会,很多休闲娱乐的人也乐于此道,更有一些以此为副业的人,起早摸黑捞点外快。但这种捕鳖方法有极大的弊端,鳖没有牙齿和舌头,进食方式是直接吞下食物,导致钩子或针卡在喉咙或消化道里吐不出来,感染后发炎,直至死亡。短期内,这样的商品鳖都是有炎症的病鳖,口感差,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使商品价值大打折扣。

饵钓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伤害了幼鳖和亲鳖,是一种“断子绝孙、杀鸡取蛋”极不利于鳖生态的恢复和繁衍的方法,任何水域都经不起这种捕捉方法的折腾,钓一次少一批,后继无源,这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鳖的生态濒临绝境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由于对这一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和没有掌握其他更有效的捕捉手段,针、钩饵钓仍旧是当前渔民在大湖捕捉生态鳖的主要手段。这是无知和无奈的表现。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渔民们不但要阻止外人在自己承包的水域中下针钓鳖,自己也不应用针钓的方式钓鳖。否则野生鳖的生态永远也得不到恢复。

(4)小打小闹的其他捕捉方法。摆迷魂阵、下笼(篓)子、水边挖深沟、埋罐子等很多方法都能捕捉到鳖,但效率都不高,不可能一次性地捕捉到大量的鳖。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市场供应问题。

(5)打鳖专业化、产业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虽然打鳖技术省工、省力、不下水、不沾泥、零成本、不需其他任何设备,而且效率高、威力显赫,但要做到能在生产季节向市场供应大批量的优质商品鳖,就必须普及打鳖技术,并形成专业化的打鳖人群,才能保证市场的长年供应。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以打鳖为业,养家糊口的行业,当今以此为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打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效率高、能随时大批量满足市场需求。打鳖是各种捕鳖方法中效率最高的,技术熟练的人,只要有鳖可打,一般都有70%~80%的把握打中。打野生鳖(生态鳖)和打猎一样,谁也不敢保证每天都能满载而归。但在过去,在湖泊水库等大型水域和大大小小的各种水池中,一人一天打5~10千克鳖却是很普通的事。当今,在专业养鳖池和鳖密度较大的鱼鳖套养池中,事实证明一人一天可轻而易举的打到近百千克,个体越大打得越多。如此之高的人均效率,是拉网、刺网、滚钩、笼(篓)子等等其他任何捕鳖方法都无可比拟的。

特别是在生产季节,遇有较大市场需求信息时,渔民们能通过相互帮助合作,或雇请专业打鳖人群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起巨大的捕获能力,抓住商机,满足市场需求。任何捕鳖方法都不可能有如此高效、简捷、省力、机动灵活的捕捉能力。

(2)打鳖无需排干池水,操作不影响其他鱼类的生长。为了保护养殖池内鳖和各种套养鱼类的正常生长,在生产季节用拖网捕鳖或排干水捕鳖都是行不通的,鳖的感觉器官非常灵敏且胆小怕惊,拖网操作时稍有动静就会潜入水底钻入淤泥躲避侵害,这是鳖的生活习性,所以拖网的效率不可能稳定。更为严重的是反复地拖网会搅混池水,使水底淤泥中的各种还原性气体大量泛出,导致水体缺氧,极不利于鳖和各种套养鱼类的正常生长,甚至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生产季节更不可能不顾其他套养鱼类的生存,排干池水捕鳖。而打鳖技术却能在生产季节无需排水的条件下,没有任何有害于水产养殖的因素,以极高的效率大批量的捕捉供应市场。

(3)低伤害、高品质,对鳖的生态繁衍无碍。针、钩饵钓虽然有很高的效率但有两大严重的弊端。

(4)劳动强度小,各种投入少。当前,常规的捕鳖方法劳动强度较大。工厂化人工控温养鳖池,专业化的人工露天养鳖池,面积都很小,100平方米至数百平方米不等,捕鳖过程相对简单,但也有较大的劳动强度,用工也多。一般都是在秋末冬初进行,具体方法是:在池底有泥沙的水池,放干水后,捕捉者排成一排,用手在泥沙中逐一翻找;若池底的淤泥用手翻不动,则改用木质或竹质的齿耙逐一翻找。当用齿耙感觉触到鳖时,再用手去捕捉。

在较大面积非控温的养鳖池中大批量捕捉时,一般都是先用拉网捕捉,要求网眼要大(根据鳖的大小)、网衣要高、底纲要重、动作要迅速轻巧,尽量减少鳖因受惊沉底钻泥的现象。剩下的鳖,必须放干水,用人工在淤泥中逐一翻找。或是拉网后留20~30厘米的浅水,并将水搅混,晚上乘鳖在岸边栖息时,用鳖对强光不敏感的特点用手电筒捕捉。往往要如此反复2~3次,才可将鳖基本捉尽。方法原始、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很大,非常辛苦。

在鱼鳖混养套养的小面积水池,经排水捕捞完池中的鲜鱼后,也必须像挖莲藕一样,用手或齿耙逐一地在淤泥中翻找捕捉。然后再灌上浅水,趁夜间鳖趴在浅水中休息时,用手电筒照捕。往往冬季天寒地冻,在淤泥中翻找需要多人参与,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很大。且翻动后被遗漏的鳖,还可能因呼吸通道被破坏而窒息死亡,造成损失。

用打鳖技术捕捉,排水前,先用钓子打,不必先用拖网拉,在入冬钻泥前的任何季节,都可以用浅水拖杀的手法,将浅水中的鳖基本打尽,而不需要人工在淤泥中逐个翻找。即是在即将干涸,或水位突然大幅下降时,鳖会处于逃离或钻进淤泥躲避的惊恐状态,这是鳖的一种习性表现。所以待打鳖的效率因鳖的密度下降而降低时,将水排放至20~30厘米深(视鳖的大小),处于惊恐状态的鳖,经反复钻泥东蹿西躲无处可去后,就会无可奈何地趴在水底,或后肢站在水底,将头长时间的伸出水面。继续钻泥的也必然会在水面上留下藏身的痕迹,此时用浅水拖杀的手法,将砸入淤泥中拔不出来的铅砣,用线盘直接拉松后,调整方向,待脚线和钓线连接的那个“结”接近鳖的身体时,用力拖过,就可以继续将鳖一个接一个地打上来,直到基本打尽。

在一般需排水捕捞的小型塘池中,虽然没有套养鳖,但仍旧有数量不等的鳖生活在其中,对那些没有大批捕捉价值的塘、池,也可在鲜鱼捕尽后留浅水将鳖打上来。

在养鳖池中(包括鱼鳖套养)仅用钓子就能够将95%以上的鳖打上来,只要抢在鳖越冬钻泥之前,就能基本达到全部捕捉的目的。可不用拖网、不下水、不在淤泥中翻找,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极大地减轻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是解决捕鳖难,促进养鳖业发展的好办法。少数漏捕的鳖,因在淤泥中的呼吸通道未遭到人工翻找的破坏而得以安全越冬,不会造成损失。

打鳖妙趣横生,劳作等同于娱乐,极具观赏性,特殊条件下还可能获得可观的观光收入。

(5)打鳖技术简单易学。实践证明,众多学会了打鳖的人都是相互学习,基本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材的。况且在密度很高的养殖池内打鳖,能打准就行,无需高超精湛的打鳖技术。渔民自己学会了打鳖,就能解决捕鳖难的矛盾,每天带着钓子巡塘一举两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将水面上的泡沫拖鞋钩上来,就说明已找到了如何瞄准的感觉和方法;说明铅砣落水时钓线绷紧了,基本没有弧度;说明掌握住了杀钩时机的快慢节奏。由于目标漂在水面被钩住的难度比钩住鳖的难度大,所以一般的人,只要有能钩住塑料拖鞋的水平,就能在养殖池内一展身手,且一旦找到了感觉,技术水平会得到飞速的提高。

3.建立规模化生产经营体系

(1)用打鳖技术取代钓鳖技术。现在人类终于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各种动植物生态,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活动可以保护某些生态,也可以灭绝某些生态。认识到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了幼鳖的成活率和鳖的生态环境,使鳖的数量下降。然而在污染日渐严重,水质比20世纪80年代前差很多的水域,例如武汉的东湖、南湖等,近年来又有了野生鳖的踪迹。这说明,过分的捕捉,特别是大规模的针、钩饵钓,才是鳖濒临灭绝的深层次原因。

当今,在大型湖泊、水库等不可能排干水捕捞的环境中,仍旧流行着用针、钩饵钓的捕捉方法,使宝贵的野生资源品质下降,鳖生态的自然繁衍正在遭到再次的威胁。只有普及打鳖技术,让人们掌握更高效率的捕捉方法,用打鳖技术取代钓鳖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建议国家渔政部门,应该像对江、河、湖、海通过禁渔手段保护鱼资源一样,釆取措施,禁止针、钩饵钓等所有不利于保护鳖生态的捕捉方法。要鼓励和帮助渔民学习掌握打鳖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鳖的生态和促进养鳖业的发展。市场上才会有真正优质的商品野生鳖,渔民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打鳖技术在养殖池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1)生产季节在养殖池中操作的要领。通过数十年观察,野生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生活习性,就是只在觅食、寻偶交配、产卵、晒太阳和受到惊扰时,才会短暂地离开岸边,而在白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和整个晚上,都是趴在岸边的浅水处休息,就地伸出头来呼吸换气,保存体力,减少消耗。人畜出现在水边时,30~50米范围内的鳖都会因此受到惊扰,离开隐蔽休息的场所游到水中,通过2~3次的浮头换气,观察环境,再次寻找并隐蔽到新的休息场所。不受到新一轮的惊扰,一般不再游到水中,水面上会出现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见不到其踪迹的现象,这种胆小怕惊,主动躲避隐藏的习性,其实质是鳖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一种本领。所以在养殖池内打鳖首先必须要保持安静,避免鳖受到过分的惊吓而刁滑难打;要经常不动声色地变动钓位,或两到三个人围住一个池子打,把鳖从隐蔽的地方逼出来。或几个池子轮换着打,使鳖摆脱受惊扰和环境不安静的感觉。在酷暑三伏天应避开中午前后最酷热的时段,或在池边有大片树荫,鳖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在秋后刮北风气温骤降的天气,一般不利于打鳖。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规律,由于密度很大,在养殖池内打鳖就和打泡沫拖鞋一样的容易了。

2)浅水拖杀技术的运用。在秋后需排水捕捞混养的成鱼时,有两个非常有利于打鳖的机会。鳖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隐蔽在岸边的浅水处休息,但受到侵扰会本能地下潜到深水底躲避。在池水低于50厘米左右时,就会感到水太浅,无处藏身,不安神而频频浮头寻找出路。所以在经过捕打,密度已不高的池子,将水深控制在60厘米左右时,又会出现一次非常有利的捕打机会(水深低于50厘米铅砣可能会因砸入淤泥而影响操作);在水深平均只有20~30厘米深时,鳖则会惊恐地东蹿西藏,时而在淤泥中钻爬,水面上就会泛出浊水;时而后脚触地较长时间无奈地将头露在水面,给打鳖创造出了浅水拖杀机会。抢在秋后鳖钻泥之前进行,就能全面发挥出打鳖技术的巨大威力。

(3)用冷藏技术取代在淤泥中翻找的艰苦劳动。由于大棚加温养殖成本高效益低,且靠全价配合饵料饲养出来的商品鳖不太受欢迎。所以,现在一般都是与各种鱼类混养套养。入冬后,在气温降到10℃以下时,鳖都会钻入淤泥进入越冬状态,在淤泥表面留有小孔,靠水中的溶氧维持对氧的需要。销售时,用人工在淤泥中逐一翻找,天寒地冻劳动强度极大。若用打鳖技术在入冬钻泥前全部捕起,投入冷库冷藏,人为创造越冬环境,就能摆脱在淤泥中翻找的笨重劳动。一般的果蔬冷藏设施非常普遍,冷藏成本低廉,冬季库容更宽松,耗能更低。创造人工越冬环境,全年都能低温保鲜,随时从冷库中提货供应市场,就能一举形成规模化的经营体系。

(4)建立产(饲养)、供(捕捉冷藏)、销(配送)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养鳖必须长年供应市场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各种捕捉方法中,唯有打鳖技术能在生产季节向市场大批量提供高品质商品;大批量的冷库贮藏,则能在冬季或其他任何季节随时向市场提供优质商品,保证市场长年的需要。

目前鳖在国内消费市场上有三大突出的现象。

1)真正产自大湖、水库中的生态鳖(野生鳖)很少,且大部分是喉咙或消化道里卡有针、钩,存在不同程度炎症的伤病鳖,比假冒的野生鳖都不如。这种状态,只有在人们彻底认识到针钓、钩饵钓的危害,并掌握了打鳖等高效率的技术后,才能得以改变。

2)与各种鱼类套养的鳖(俗称外池鳖),外观上与真正的野生鳖较难区分,常被冒称为野生鳖。由于饵料充足,营养丰富,虽然也有越冬停食阶段,但生长仍较快,100克重的鳖苗当年就能长到750克左右,达到性成熟的水平,是当前市场上的主导商品,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但普遍存在着因售前保鲜不当、生理缺水的现象严重和腹甲磨损发炎等外伤,精神萎靡不振,活而不鲜,卖相欠佳。

温室大棚中,纯粹用全价配合饵料喂养出来的鳖,食之口感风味与野生鳖(生态鳖)有很大的差别,胶质少、风味淡,形同两种不同的食物。由于喂养过程中密度大,各种细菌性、真菌性、寄生性、生理性的疾病繁多,且体内残留的各种抗生素、激素的成分也较多,一般不太受欢迎,但价格相对低廉,常出现在餐馆的餐桌上。

3)商品质量低下,鲜活程度极差,主要表现在售前保鲜不当,普遍存在生理缺水和伤病现象,货架寿命短,更有不良商贩往体内注水。消费者难以获得满意的商品。

基于打鳖技术能随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冷藏技术亦能随时在非生产季节保证市场供应,鳖就可以像其他活蹦乱跳的鱼虾一样,长年鲜活地出现在商家的货架上,一改当前活而不鲜的不良状态,体现出高档水产商品应有的品质,消费市场才会更加兴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