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不同病原引起病害的特点,仔细观察症状,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对于症状明确、特征稳定的典型、常见病害,通常借助症状观察就可诊断得出病原。先后侵入的病原形成严重的病害;第四,相伴病原学。无论是病害所致植物组织的坏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组织坏死,一段时间后往往易滋生大量腐生菌,容易和病原菌混淆,需要加以区别;第四,并发性病害与续发性病害的鉴别。

(一)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症状观察

依据不同病原引起病害的特点,仔细观察症状,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对于症状明确、特征稳定的典型、常见病害,通常借助症状观察就可诊断得出病原。

2.显微镜检

(1)光学显微镜检查

对于真菌病害,用病征或病部组织透明处理、病部组织制片后进行镜检,观察病原特征;对于细菌病害,取病健交界处少许组织,制片观察是否有喷菌现象,细菌病害通常能看到大量细菌从病部溢出的喷菌现象;对于病毒病害,主要观察病组织中的内含体的形态、组织的坏死情况,并用化学方法测定病组织中某些物质的累积,作为病毒病诊断的参考,有条件的可直接用电镜观察病毒;对于线虫病害,可以通过简单染色观察寄生线虫是否存在,观察线虫存在的部位和数量。

(2)电子显微镜诊断

对于病毒、植原体等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物,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技术,采取负染、血清学、或超薄切片等技术观察病原形态、大小,确诊病原。

3.人工诱发

在症状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的基础上,可在病株发病部位的表面或组织中发现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一种或数种微生物,但往往很难断定哪一种或哪些微生物是致病的,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要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可能的微生物,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接种,依据是否再现病害症状来加以确定。

4.柯赫氏法则

对于不熟悉的病原生物或新发现病害的鉴定工作,通常就比较复杂,需要按照一个科学、公认的方法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业界的认可。植物病原鉴定所采用的权威方法为柯赫氏法则,该法则最初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于1876年提出,后来美国植物细菌学家欧文·史密斯(Erwin F. Smith)于1890年补充完善。

(1)柯赫氏法则的内容

鉴定病害必须按下面四个基本步骤进行,才可得到确切的结果。

第一,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并与症状有联系;第二,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第三,将纯培养的病原生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相同部位的健株上,必须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第四,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能再分离到这种病原生物。

(2)柯赫氏法则的局限性

柯赫氏法则有一定的片面性。下列情况不适应:第一,病原物为非生物因子;第二,病原物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复合引起;第三,相继病原学。先后侵入的病原形成严重的病害;第四,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同时侵入,形成严重的病害。

5.侵染性病害诊断的注意事项

植物侵染性病害种类繁多,症状变化大,而且时常与机械伤、虫害等混发,因此,为了诊断顺利进行,不致造成误诊,需要注意下列事项:第一,症状的复杂性。如前所述,田间同病异症、异病同症、一病多症、多病一症以及复合病害现象较为多见,需要认真分析;第二,区分机械伤害、虫害与病害。部分机械伤害、虫害和病害往往难以区分,需要仔细观察,全面分析,排除非病害症状;第三,区分腐生菌。无论是病害所致植物组织的坏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组织坏死,一段时间后往往易滋生大量腐生菌,容易和病原菌混淆,需要加以区别;第四,并发性病害与续发性病害的鉴别。同时遭受几种病因的危害或相继遭受不同病因危害所造成症状和单一病因病害可能在症状、程度、损失等方面大不相同,也需要具体分析、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