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知食用菌病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认知食用菌病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食用菌病害是指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由于遭遇极不适应的环境条件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产量或品质降低。病原病害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病害的发生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轻发病到严重发病,具有明显扩张蔓延的特性,也叫做传染性病害,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生物称为病源物或杂菌,病源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

项目一 认知食用菌病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一、认知食用菌病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食用菌病害是指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由于遭遇极不适应的环境条件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产量或品质降低。

食用菌病害分为病原病害和非病原病害两大类。

病原病害是指食用菌由于受到其他有害微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病害,也叫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病害的发生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轻发病到严重发病,具有明显扩张蔓延的特性,也叫做传染性病害,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生物称为病源物或杂菌,病源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

病害真菌主要为酵母菌霉菌,常见的霉菌有青霉、木霉、毛霉、根霉、曲霉、链孢霉等。

非病原病害是指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不恰当的栽培措施引起,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值过低或过高,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农药及生长调节物质不当等环境因素引起的,这类病不会传染。

(一)菌丝体阶段病原病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食用菌在菌丝体阶段极易发生病害,并有一定的感官症状。

(1)形:在菌丝体阶段,正常生长或旺盛生长的菌丝萌发快、生长快,菌丝生长均匀延伸整齐,多数品种的菌丝粗壮呈羽毛状或束状。

菌丝体阶段出现病害在形态方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菌丝不萌发或萌发后生长慢甚至停止生长,大多是菌丝稀疏、萎缩、老化、退化甚至死亡。颗粒固体菌种的菌瓶或菌袋中菌丝干缩、脱壁,有些有黏液或膜状物;液体菌种的菌瓶内有黏液或气泡。

(2)色:食用菌的菌丝体多数是浓白色的(除银耳有香灰菌丝易呈黑灰色,香菇菌丝后期转色以外),感染杂菌的菌丝体可呈不同的颜色,如黑、黄、红、绿、灰等颜色。

(3)味:在菌丝体阶段,正常生长或旺盛生长的菌丝体呈清淡菇香味。发生病害后多数呈腐败酸味、酸臭味。

食用菌制种期、袋料栽培发菌期的病害病菌主要有木霉、链孢霉、青霉、毛霉、曲霉、根霉、链格孢霉、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等。

1.木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多为球形,孢壁具明显的小疣状突起,菌落外观呈深绿色或蓝绿色。

(2)发生规律:多年栽培的老菇房、带菌的工具和场所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已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多次重复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再次重复侵染更为频繁。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关系较大,木霉孢子在温度为15~30℃时萌发率最高,空气相对湿度为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

2.链孢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链孢霉菌丝体疏松,分生孢子卵圆形,红色或橙红色。在培养料表面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特别是棉塞受潮或塑料袋有破洞时,橙红色的霉呈团状或球状长在棉塞外面或塑料袋外,稍受震动,便散发到空气中到处传播。

(2)发生规律:靠气流传播,传播力极强,是食用菌生产中易污染的杂菌之一。

3.青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在被污染的培养料上,菌丝初期白色,逐渐转变为绿色或蓝色。菌落灰绿色、黄绿色或青绿色,有些分泌有水滴。

(2)发生规律:通过气流、昆虫及人工喷水等传播。

4.毛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毛霉又名长毛菌、黑霉菌、黑面包霉。毛霉菌丝白色透明,孢子囊初期无色,后为灰褐色。毛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粪便及堆肥上。孢子靠气流或水滴等媒介传播。

(2)发生规律:毛霉在潮湿的条件下生长迅速,在菌种生产中如果棉花塞受潮,接种后培养室的湿度过高,很容易发生毛霉。

5.曲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曲霉又分黄霉曲菌、黑曲霉菌、烟曲霉菌。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霉呈黄色至黄绿色,烟曲霉呈蓝绿色至烟绿色。曲霉不仅污染菌种和培养料,而且影响人的健康。

(2)发生规律:曲霉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及各种腐败的有机物上,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曲霉菌主要利用淀粉,培养料含淀粉或糖类过多的,容易发生;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

6.根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初形成时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成熟后变成黑色。根霉菌菌落初期为白色,老熟后呈灰褐色或黑色。匍匐菌丝弧形,无色,向四周蔓延。孢子囊刚出现时黄白色,成熟后变成黑色。

(2)发生规律:根霉经常生活在陈面包或霉烂的谷物、块根和水果上,也存在于粪便、土壤;孢子靠气流传播;喜中温(30℃生长最好)、高湿偏酸的条件。培养物中糖类过多易生长此类杂菌。

7.链格孢霉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链格孢霉又称黑霉菌。在基物上生长的菌落,呈黑色或墨绿色的绒状或带粉状。菌丝呈灰色至黑色,生长迅速,扩散快,使其受污染的食用菌无法生长而报废。

(2)发生规律:链格孢霉菌丝黑色,大量存在于土壤、空气和作为培养料的各种有机质上。其孢子通过空气传播。在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格及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温度高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8.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被酵母菌污染的试管形成表面光滑、湿润,似糨糊状或胶质状的菌落,不同种则颜色不同,培养料或菌种瓶(袋)被酵母菌污染并大量繁殖后,引起培养料发酵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食用菌菌丝不能生长。

(2)发生规律:酵母菌孢子靠空气及人为传播,在气温较高、通气条件差、含水量高的培养基上发生率较高。

9.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被污染的试管母种上,细菌菌种多为白色、无色或黄色,黏液状,常包围食用菌接种点,使食用菌菌丝不能扩展。菌落形态特征与酵母菌相似,但细菌污染基质后,常常散发出一种污秽的恶臭气味。培养料受细菌污染后,呈现黏湿、色深的特点。

(2)发生规律:灭菌不彻底是造成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无菌操作不严格、环境不清洁也是细菌发生的条件。

10.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该菌侵染基质后,不造成大批污染,只在个别基质上出现白色或近白色的粉状斑点,长出的白色菌丝也很容易与食用菌菌丝相混淆。其区别是污染部位有时会出现溶菌现象,具有独特的农药臭或土腥味。放线菌菌落表面多为紧密的绒状,坚实多皱,生长孢子后呈白色粉末状。

(2)发生规律:菌种及菌筒培养基堆温高时易发生危害。

(二)子实体阶段病原病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子实体阶段发生病害在形、色、味方面都有症状,常见的子实体病害症状有变色、斑点、凹陷、软腐、萎缩、畸形等。

常见病原病害如下。

(1)细菌性斑点病:食用菌品种中金针菇、平菇、双孢蘑菇等都存在危害,对生产影响最大。子实体发病后,轻者斑点多,生长不好,质量下降;重者整个子实体变黑腐烂,失去食用菌价值,严重影响鲜菇产量和质量。

①症状:病斑褐色,发生部位在菌盖和菌柄上,菌盖上的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病斑外圈色深,呈深褐色,潮湿时,中央灰白色,有乳白的黏液,气候干燥时,中央部分稍凹陷。菌柄上的病斑呈菱形和长椭圆形,褐色有轮斑。条件适宜时,会迅速扩展,严重时,菌柄和菌盖变成黑褐色,最后腐烂。

②病原:为假单孢杆菌属,在PDA平板上,23~24℃,24h可形成菌落,48h左右可长满平板。在肉汁培养基上菌落呈念珠状生长,单个菌落呈乳白色,近圆形,表面光滑稍隆起,边缘较整齐,大小不一,大的直径0.3~0.5cm,小的呈一小点,较透明,不会使肉汁培养基变色,病原菌短杆状,有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③发生规律:该病害发病是由于品种抗病性差,或栽培多年抗病性下降,气候不适,遇高温、高湿(温度20℃以上,相对湿度高于95%,二氧化碳浓度高出0.1%),就会大面积发病。

(2)基腐病:又称软腐病,对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等品种危害较重。该病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菌柄基部中间变黑褐色,逐渐向表皮扩展到整丛株,发展到黑色腐烂,菌柄基部变软,产生倒伏、腐烂。子实体倒伏,停止生长,轻者影响产量和质量,发病严重的绝收。

①症状:菌盖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然后菌柄基部变软,产生倒伏、腐烂。

②病原:瓶梗青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该病原如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菌丝呈白色,粉状,培养基呈红褐色,菌落呈粉红色,孢子梗从气生菌丝上长出,呈对称分叉,分生孢子椭圆形、单细胞、无色。

③发生规律:多发生于培养料含水过高,菇房湿度较大,喷雾水分不均匀造成积水,长时间覆盖薄膜,通风不良。室外大棚栽培发病较重。一般10℃左右即可发生,立春后气温上升,如果湿度大、通风不良,此病普遍发生,并随着气温的升高,发病加重。

(3)猝倒病。

①症状:主要症状是子实体被侵染后,菌柄髓部萎缩变成褐色,菇体变得矮小不再生长。此病发生早期,病菇和健康菇在外形上不易区分,只是菌盖变暗,菇体不再生长,最后变成僵菇。

②病原:又称枯萎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镰包霉和菜豆镰霉所引起。

③发生规律:多发生于培养料含水过高,菇房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因为镰包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所以通过土壤传染是主要传染途径,另外通过空气和一些使用器具也可以传染。

(三)非病原性病害及其防治

非病原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在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使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产生各种异常现象,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

(1)菌丝徒长:有些食用菌,如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常出现菌丝徒长现象,表现为菌丝持续生长,密集成团,结成菌块或组成白色菌皮,难以形成子实体。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如出菇室高温、通风不良、CO2浓度过高等均不利于子实体分化,引起菌丝徒长;二是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进行大量营养生长,不能扭结出菇。

防治方法:培养料不应过熟、过湿;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加强菇棚通风,降低CO2浓度,适当降温、降湿,以抑制菌丝生长,促进子实体形成;选择适宜配方,并及时划破或挑去菌皮,多喷水并加大通风以促进原基形成。

(2)菌丝萎缩: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菌丝、菇蕾甚至子实体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变干,最后死亡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培养料配制或堆积发酵不当,造成营养缺乏或营养不合理;二是培养料湿度过大,引起缺氧,或培养料湿度过小;三是高温烧菌引起菌丝萎缩;四是虫害,覆土和培养料都能带入害虫,当虫口密度大时,会造成严重危害,使菌丝萎缩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长势旺盛的菌种;严格配制和发酵培养料,对覆土进行消毒;合理调节培养料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发菌过程中,尤其是生料栽培时,要严防堆内高温。

(3)子实体畸形:在双孢蘑菇、平菇、香菇、灵芝等的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子实体形状不规则,如柄长盖小,子实体歪斜,或原基分化不好,柄细长、早开伞,形成猴头菇无菌刺、菜花状,灵芝珊瑚状或鹿角状的畸形子实体。

发生规律:食用菌在形成子实体期间,倘若遇到不良环境和条件,使子实体不能正常发育,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这种现象平菇和风毛菇多发生在头茬菇之后,而香菇则发生在头茬菇。其主要病因是高温、光线不足、营养缺乏等。

长柄菇主要发生在侧耳属的子实体形成期间,子实体呈珊瑚状或菌盖极小,而菌柄根部粗大。其主要原因是光线不足、通气不佳、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不足。子实体倒斜现象的发生,一般是朝有光的一面倾斜,其原因是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的趋光性,主要是菇房中的光线不均匀造成的。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菌丝萎缩,有时甚至死亡的现象,主要是菌种不健壮,接到新的培养料上不吃料;培养料含水量不适宜,过干或过湿;料内温度过高,造成烧菌,或者培养料内通气情况不好,还可能是培养料中的酸碱度不适宜。

主要原因:出菇室通风不良,CO2浓度过高,光线不足,温度偏高,覆土颗粒太大,出菇部位低,机械损伤,病毒危害或农药中毒等均能导致子实体畸形。

防治方法:针对上述原因,创造最适宜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4)死菇:指在无病虫害情况下,子实体变黄、萎缩、停止生长,最后死亡的现象。

主要原因:出菇过密,营养不足;出菇室持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氧气不足;覆土层缺水,幼菇无法生长;采菇或其他管理操作不慎,造成机械损伤;使用农药不当,产生药害等。

防治方法:根据上述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正确使用农药等。

二、认知食用菌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以及食用菌干品贮藏期间都会发生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子实体品质,有效防治各种害虫是保证食用菌栽培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危害食用菌的害虫主要有眼菌蚊、菇蝇、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等,应针对害虫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眼菌蚊

眼菌蚊又名菇蚊、菌蛆等,危害平菇、凤尾菇、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

1.形态特征

幼虫蛆状,乳白色,半透明,头部黑色发亮,成熟幼虫体长5~6mm,幼虫期一般为11~14天,经4~5次蜕皮后化蛹;蛹初为白色,后渐成黑褐色,长2~2.5mm;成虫为黑褐色小蚊,体长1.8~3.3mm。

2.生活习性

眼菌蚊生活史为卵→幼虫→蛹→成虫,成虫雌雄交配,繁殖第二代。该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繁殖一代为17天左右,10℃以下活动能力下降,幼虫停食不活动。成虫活泼善飞,有趋光性。对蘑菇、平菇、金针菇有很强趋性。成虫活动性强,寿命一般为3~5天;在13~20℃下能正常生活和繁殖,完成一代需21~22天,菇房内一年可发生多代。每只雌成虫产卵250粒左右,卵产在培养料的表面、缝隙或子实体上,经3~5天即可孵化为幼虫。

3.危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培养料、菌丝体和子实体,造成菌丝萎缩,影响发菌,使菇蕾、幼菇枯萎死亡。幼虫在10℃以上开始取食活动,蛀食子实体的菌柄和菌盖,形成许多蛀孔,虫口密度大时,一个菌柄内可有两三百条幼虫,蛀食木耳后出现烂耳。成虫不直接危害子实体。

4.防治方法

(1)搞好出菇室内外环境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及时清除废料,以减少虫源;出菇室使用前要彻底消毒,或用硫黄(5g/m3)多点烟熏,密闭2天后再用。

(2)培养料处理:培养料需要进行堆积发酵,二次发酵处理后效果更好,以彻底杀死其中的虫卵和幼虫。

(3)人工捕捉:初发时,可进行人工捕捉,集中杀灭。

(4)灯光诱杀:利用眼菌蚊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味性,在菇房安装黑光灯或白炽灯,灯下置一盆废菇液,盆内加入几滴敌敌畏或松节油,引诱并杀死成虫。

(5)药剂防治: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出菇前有菌蛆大量发生时,可用0.1%鱼藤精、2.5%溴氰菊酯药液浸过的报纸覆盖培养料进行熏蒸,24h后揭除;出菇后有菌蛆危害时,用药一定要小心,可喷0.1%鱼藤精或150~200倍的除虫菊酯等低毒农药,此外还应加强通风,调节棚内温度、湿度来恶化害虫生存环境,达到防治目的;在采完一潮菇后,可用0.1%鱼藤精、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喷洒菇房四壁、棚顶、地面和床架杀虫。

(二)菇蝇

1.形态特征

幼虫又称菌蛆、粪蝇。菇蝇主要取食子实体造成隧道而影响品质,且造成的伤口还很易被病菌感染而腐烂。

2.防治方法

防治菇蝇在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方法。出菇前有菌蛆大量发生时,可用硫黄按0.90kg/(100m2)的量进行熏蒸,同时在每个培养块上再喷0.15kg的1%氯化钾或氯化钠溶液(可用5%盐水代替);出菇后有菌蛆为害可喷鱼藤精、除虫菌酯、烟碱等低毒农药。烟碱可自制:取0.50kg烟梗,加水5kg煮沸后取溶液喷洒。此外,还应加强通风,调节棚内温度、湿度来恶化害虫生存环境,达到防治目的。

(三)食用菌螨类及其防治

1.形态特征

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是食用菌害虫的主要类群之一,统称菌螨,又叫菌虱、菌蜘蛛。螨类个体很小,成螨的体长仅有0.3~0.8mm,繁殖力极强,一旦侵入,危害极大。菌种制作以及双孢蘑菇、草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猴头菇、黑木耳、银耳等栽培过程中都可能发生螨类危害。

2.生活习性

螨类个体很小,分散时难发现,需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螨类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18~30℃的栽培场所,湿度大时最容易引起螨类危害。螨类主要通过培养料、菌种或蚊蝇类害虫的传播进入菇房。危害食用菌的螨类很多,其中以蒲螨类和粉螨类的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

3.危害特点

螨类可以直接取食菌丝,造成接种后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退菌”现象;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菌螨可造成菇蕾死亡,子实体萎缩或成为畸形菇、破残菇,严重时,子实体上上下下全被菌螨覆盖,污损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和加工质量;它们还危害干制的菇、耳;菌螨还会携带病菌,传播病害。

4.防治方法

(1)环境卫生:培养室及出菇室周围的环境要卫生,要远离培养料仓库、饲料间和鸡棚等,以杜绝菌螨通过培养料侵入的机会。

培养料发酵处理时,堆温要升高到58~60℃,至少维持5~6h,提倡进行后发酵处理,可较彻底地杀灭螨类。

(2)菌种检查:要严格检查菌种,避免菌种带螨。可用放大镜检查瓶口周围,如发现菌螨,菌种切不可使用,需用高温杀灭后废弃;其余尚未发现菌螨的菌种,需在播前1~2天用药液熏蒸杀死菌螨。

(3)发菌期药剂防治:发菌期间,如发现菌丝有萎缩现象,需用放大镜仔细检查,发现菌螨后要及时喷药杀灭,喷药宜在室温较高、菌螨集中在料面时进行。可用0.5%的敌敌畏全面喷洒料面、床架、墙壁及地面,密闭熏蒸18h;如仍有菌螨,需在菇床及其周围再喷一次药,但每次用药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450 g/m2,至多喷2~3次,以免引起药害。双孢蘑菇菇床上一旦发生菌螨,需在覆土前彻底杀灭。

(4)诱杀法防治:菌螨危害较轻时,可利用糖醋液或肉骨头诱杀。螨类对肉香特别敏感,可在菇床上分散放置一些新鲜肉骨头,待菌螨聚集到骨头上后,将骨头投入开水中烫死菌螨,骨头捞起后可继续使用。蘑菇覆土层有菌螨危害时,可用糖醋药液诱杀,即用醋3份、白糖2份、白酒0.5份、农药0.5份、水4份配制而成,混匀后,将纱布在药液内浸透,然后覆盖在覆土层上,待菌螨聚集到纱布上后,放进沸水中杀死;纱布拧干后,再继续使用,逐渐将菌螨全部杀灭。

(5)出菇期防治:子实体生长期不可喷药,危害较轻时,可用诱杀法防治,或在一潮菇采收后处理;如菌螨危害严重,可停止出菇管理,用药密闭熏蒸菇房。

(四)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门线虫纲,主要危害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严重影响其产量。危害食用菌的线虫种类很多,多数是腐生性线虫,少数半寄生,只有极少数是寄生性的病原线虫,包括噬菌丝茎线虫、堆肥滑刃线虫、小杆线虫。幼虫侵害菌丝体和子实体,开始时菌盖变黑,以后整个子实体全变黑、腐烂并有霉臭味。

1.形态特征

线虫是一种体形细长(长约1mm,粗0.03~0.09mm)、两端稍尖的线状小蠕虫,肉眼看不到。虫体多为乳白色,成熟时体壁可呈棕色或褐色。

2.线虫防治方法

(1)搞好出菇室卫生,并控制好环境条件:消灭各种媒介害虫,防止线虫传播;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防止菇房闷热、潮湿。

(2)培养料处理:要注意培养料堆制场地的环境卫生,并提高培养料的堆温;培养料还需后发酵处理,以彻底杀死其中的线虫及虫卵;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防止培养料过湿。用于平菇栽培的生料,可用2%石灰水浸泡24h杀灭线虫。

段木栽培木耳时,可用1%的石灰水(上清液)或5%的盐水喷洒耳木,每隔10天喷一次,或在地面上撒施石灰。

覆土材料处理时,最好进行巴氏消毒,也可在使用前一周用药物熏蒸。

(3)使用洁净水源:拌料和管理用水要使用自来水或洁净的井水、河水,防止被线虫污染的水喷到菇床和段木上。

(4)药剂防治:如发现菇床局部受线虫侵害,应先将病区周围划沟,与未发病部分隔离;然后病区停水,使其干燥,也可用1%的醋酸或25%的米醋喷洒。

(五)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1.形态特征

危害食用菌的软体动物主要是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蛞蝓科。常见的有野蛞蝓、双线嗜黏液蛞蝓及黄蛞蝓三种。它们身体裸露,无外壳。

2.生活习性

蛞蝓畏光怕热,白天躲在砖、石块下面及土缝中,黄昏后陆续出来取食为害,天亮前又躲起来。各种食用菌均会受害,以平菇、草菇、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及银耳受害较重。

3.防治方法

(1)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蛞蝓白天躲藏的栖息地;菇房地面或周围撒一层石灰。

(2)菇床保护:在菇床周围撒一圈0.5~1.0cm厚的石灰粉,以阻止蛞蝓爬入。

(3)人工捕捉:晚上9—10点是蛞蝓集中活动的时间,可进行人工捕捉;可用5%的盐水或5%的碱水滴杀。

(4)毒饵诱杀:可用多聚乙醛300g、砂糖300g、敌百虫50g、豆饼粉400g,加适量的水拌成颗粒状毒饵,施放在蛞蝓潜伏及活动的场所进行诱杀。

(六)其他害虫

烟灰虫具有灵活的尾部,弹跳自如,体具蜡质,不怕水。常分布在菇床表面或潮湿的阴暗处咬食子实体。

伪步行虫、蛀板虫、造桥虫等可用鱼藤精500~800倍液喷雾,白蚁是南方一大害虫,主要危害茯苓等菌类。挖巢灭蚁是避免或减少白蚁危害的有效方法。另外,还可用臭椿树枝法,即将菇棚周围挖一小沟,把新鲜臭椿树枝均匀地放在沟内,用土盖上,对白蚁有很强的驱避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农药残留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再加上食用菌生长速度快,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为几天至十几天,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时一定要慎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