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菌种的特征

菌种的特征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栽培成功与失败,选择优质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生产中的关键。在食用菌中,目前发现在菌丝阶段草菇形成铁锈红色厚垣孢子,栎平菇产生黑色分生孢子。消毒灭菌是食用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项目二 菌种的特征

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栽培成功与失败,选择优质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生产中的关键。菌种的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鉴定未知的菌种,减少菌种混乱而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鉴定已知菌种质量的好坏,从而选择优良品种,以获得高产。

一、优质菌种的特征

不同种类食用菌的鉴别有其共同点,食用菌优良品种的菌丝均有“纯正、健壮、湿润、有蘑菇香味、爬瓶壁或爬袋壁力强”的共性。其具体标准如下:

(1)菌种要纯,为单一菌种的生长,不能有杂菌;

(2)菌丝色泽纯正,多数种类的菌丝纯白、有光泽,原种、栽培种菌丝一般结成块,无老化变色现象;

(3)菌丝粗壮,分支多、浓密,接种到培养基上吃料快、生命力强,菌丝生长旺盛;

(4)菌丝体湿润,与试管(瓶或袋)壁紧贴而不干缩,含水量适宜;

(5)具有蘑菇香味,无霉腐气味。

二、菌种污染及杂菌

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中,生产大棚一般设施较简单,菌种厂设备条件都比较简陋。在栽培过程中,要不断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设施,来逐步减少或避免菌种感染。目前在培养菌种时,尚无法创造全净化环境来控制菌种污染,尤其是病菌的危害,因此,在菌种的培养和栽培过程中一定要每天检查所培养的菌种是否感染了杂菌,如有感染则要及时剔除、清理。食用菌不同于动植物,生产栽培时要提前处理好各个环节,杜绝病虫害的发生,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菌种感染杂菌、虫害的原因

菌种感染杂菌、虫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菌种扩大接入新的培养基时将杂菌、虫害一起带入培养基上而感染;

(2)菌种分离和接种时操作不严格,没有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而造成污染;

(4)分装培养基时,培养基粘到试管口上未及时处理,塞上棉塞时将杂菌带入;

(5)试管口上的棉塞松紧不合适,空气中的杂菌孢子落到棉塞上萌发菌丝浸入试管内长出杂菌;

(6)菌种保藏时间超过保藏期,培养基干燥,菌种活力退化、抵抗力下降而感染杂菌;

(7)培养室和岀菇棚离饲料仓库及畜禽饲养场与圈场太近。

2.菌种感染杂菌、虫害的鉴别方法

菌种(母种、原种、栽培种)感染杂菌虫害的鉴别一般从接种后1~2天开始,每天检查1次,直到菌丝长满封面。其鉴别方法如下。

(1)母种感染杂菌的鉴别。食用菌的菌丝体多为白色丝状体,生长均匀,一般不产生有色孢子(草菇、栎平菇除外),在25℃下培养7天能长满试管斜面。在母种培养中的杂菌主要是细菌、酵母菌及各种霉菌。细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酵母菌则表现为菌落比细菌菌落大,成片的颗粒状,湿润半透明,呈红色、黄色等;霉菌开始为白色、灰白色菌丝,很快产生绿色、黑色、橘黄色、草绿色等不同颜色的粉末状孢子。无论是哪一类杂菌感染,它们的生长速度都很快,在25℃下只需3~7天就能长满培养基斜面。如发现菌丝体生长自溶等异常现象,要仔细观察,可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观看有无虫子侵害及咬食菌丝,菌丝逐渐减少。

(2)原种、栽培种感染的鉴别。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危害主要来自各类霉菌与虫(螨),其识别方法如下。

①从接种的第二天开始检查菌丝的发生情况。如发现接种块以外的部位有浓白色菌丝,判断为杂菌,及时剔除,剔除杂菌后在生长过杂菌处撒上一层石灰粉,使培养料偏碱性,抑制杂菌的生长。

②从菌丝生长速度看。采用750mL的标准蘑菇瓶制种,菌种接在料的表面,而不是打洞接种,25℃下培养,食用菌菌丝长满瓶一般需要25~35天,而杂菌只需1周左右。

③看是否形成有色孢子。在食用菌中,目前发现在菌丝阶段草菇形成铁锈红色厚垣孢子,栎平菇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其余菌种均不产生有色孢子,能形成有色孢子的即为杂菌感染。

④如发现菌丝爬瓶壁能力退化或有细小虫爬动,则要注意是否受螨类或虫类的危害。

三、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培养有益的微生物,消灭或抑制有害的微生物,逐步完善和发展了消毒灭菌技术。消毒灭菌在食品、农业和医药卫生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人、动物、农作物传染病的防治,食品、饮料、酒、醋、发酵罐、手术器械的无菌处理都离不开消毒灭菌技术。消毒灭菌是食用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食用菌消毒灭菌关系到食用菌栽培的成败。

用于食用菌菌种生产的培养基质材料多种多样,一级种培养基所需的材料主要有马铃薯、玉米粉、麦芽汁、琼脂、葡萄糖及无机盐类等,二级种与生产种培养基质有木屑、稻草、棉子壳、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米糠等及加工下脚料,还有畜禽粪等。要使食用菌在科研生产上达到纯培养的目的,必须从培养基质、接种技术与环境、培养条件及所使用的器械物品的灭菌与消毒等几大环节来考虑,严格把关才能培养出纯的菌种,生产栽培才能成功。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菌种、一级母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无菌操作、杂菌、优质菌种、菌种污染。

2.简述菌种的分类及用途。

3.简述食用菌的生产程序。

4.简述食用菌菌种培养基的种类。

5.食用菌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6.简述优质菌的特征及重要性。

7.怎样辨认菌种污染及杂菌?

8.怎样做到无菌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