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发展历程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发展历程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经历40多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62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的研究重点是研发一种商品化的能用光电火花源产生等离子体的仪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对这种技术似乎失去了兴趣。在1983年以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开始以缩写形式“LIBS”不断地出现在相关的文献中。

4.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发展历程

早期的激光显微发射光谱分析技术用摄谱法记录等离子体的积分辐射,采用这种方法时,光谱自吸收较严重,谱线变宽且背景较深。之后,人们采用辅助火花放电对激光等离子体进行二次激发的方法,改善了光谱的品质,但是检测能力差、分析精度低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光谱仪器更新换代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采用了时空分辨技术,并改变环境气体种类和压力,用激光等离子体的特征辐射进行物质成分分析,这种技术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

1962年,在第十届国际光谱学论文集中,Brech最先提出了用红宝石微波激射器诱导产生等离子体的光谱化学方法,这也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前身。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经历40多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62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的研究重点是研发一种商品化的能用光电火花源产生等离子体的仪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对这种技术似乎失去了兴趣。第三阶段是1980年以后,这种技术重新被人们所重视,研究的热度在不断地升温,一直延续到现在。在1983年以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开始以缩写形式“LIBS”(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不断地出现在相关的文献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