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正常

有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正常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脾脏是机体内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也是血流通路中重要的过滤器官。由于全身黏膜和皮肤组织的面积很大,这些部位免疫细胞的总数可能要多于分布在免疫器官中的数量。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免疫系统,因此,黏膜免疫系统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一、淋巴结

淋巴结(lymph node)遍布于淋巴循环的各个部位,由网状组织构成,是结构最完整的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的数量很多,但人及不同动物的淋巴结数量相差很大。人体有500~600个淋巴结,牛大约有300个,马有800个。

(一)淋巴结的结构

淋巴结表面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向实质伸入形成许多小隔,称为小梁。淋巴结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图9-5)。

1.皮质区:皮质区又分为浅皮质区和副皮质区。浅皮质区含有由大量B细胞及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聚集形成的初级淋巴滤泡,也称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初级淋巴滤泡中静止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又称次级淋巴滤泡,内含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和浆细胞。浅皮质区主要由B细胞定居,也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由弥散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也称为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有许多由高立方形内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后静脉,称为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有关。来自血液的淋巴细胞可通过这个部位进入淋巴结。

2.髓质区: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由致密聚集成索状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还含有部分T细胞和巨噬细胞。髓索之间为髓窦,是淋巴液汇集入淋巴管的通道,也是滤过淋巴液的场所,其中富含巨噬细胞,可以清除淋巴液中的细菌和异物。

img56

图9-5 淋巴结的结构

(二)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和净化作用:淋巴结是淋巴液的有效滤器,通过髓窦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体液中抗体等免疫分子的作用,可以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起到净化淋巴液、防止病原体扩散的作用。

2.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结中富含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有利于捕捉、加工和提呈抗原给T细胞和B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形成致敏T细胞和浆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表面有丰富的Fc受体,具有很强的捕获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将抗原长期保留在滤泡内,这对形成和维持记忆性B细胞、诱导再次免疫应答很有意义。B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迅速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浆细胞形成生发中心。T细胞也可在淋巴结内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不管发生哪种类型的免疫应答,都会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正常情况下,只有少数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内分裂增殖,大部分细胞是再循环的淋巴细胞。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淋巴结副皮质区,然后再经淋巴窦汇入输出淋巴管。众多的淋巴结是再循环细胞的重要补充来源。

二、脾脏

脾脏(spleen)是机体内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也是血流通路中重要的过滤器官。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是一个富于供血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

(一)脾脏的结构

脾脏的结构类似淋巴结,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伸入脾脏实质形成小梁。脾脏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图9-6)。白髓是淋巴细胞聚集之处,淋巴细胞沿中央小动脉呈鞘状分布,称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富含T细胞,称为胸腺依赖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质区。白髓中还有脾小结,常出现于淋巴鞘的一侧,是B细胞居留之处,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受抗原刺激后可出现生发中心。红髓位于白髓周围,可分为脾索和脾窦。脾索为网状结缔组织形成的条索状分支结构;脾窦为迂曲的血管,其分支吻合成网。红髓与白髓之间的区域称为边缘区,中央小动脉分支由此进入,是再循环淋巴细胞入脾之处。与淋巴结不同,脾脏没有输入淋巴管,只有一条平时关闭的输出淋巴管与中央动脉并行,发生免疫应答时淋巴细胞由此进入再循环池。

img57

图9-6 脾脏的结构

(二)脾脏的功能

1.免疫应答的场所:脾脏内定居着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抗原一旦进入脾脏即可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产生致敏T细胞和浆细胞。脾脏是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2.滤过作用:脾脏是血液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大约90%的循环血液要经过脾脏,脾脏的巨噬细胞可吞噬和清除混入血液的细菌等异物和自身衰老伤残的血细胞等废物,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3.血库:脾脏是人和动物体的“血库”,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液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除了分布在上述有完整结构的免疫器官外,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和皮肤组织。由于全身黏膜和皮肤组织的面积很大,这些部位免疫细胞的总数可能要多于分布在免疫器官中的数量。黏膜和皮肤组织是机体接受外来抗原刺激的首要和最主要的部位,不仅是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其中的免疫细胞不仅参与激发全身的免疫应答,更重要的是在局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也称黏膜免疫系统,是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乳腺、泪腺、唾液腺等黏膜的集合淋巴组织或其黏膜表面淋巴细胞及辅佐细胞的统称,参与抵御由黏膜表面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免疫系统,因此,黏膜免疫系统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与淋巴结和脾脏不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没有被膜,不构成独立的器官,通过广泛的直接表面接触和体液因子与外界联系;MALT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具有一定结构的黏膜淋巴滤泡

黏膜淋巴滤泡包括肠道黏膜集合淋巴结、扁桃体阑尾以及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层的淋巴小结,均有类似淋巴结滤泡的结构(图9-7)。黏膜淋巴滤泡中以B细胞分布为主,且多为产生分泌型IgA的B细胞。在滤泡之间也有T细胞分布。另外,在黏膜滤泡上方的上皮细胞中有一种M细胞(图9-8),专门摄取经黏膜途径入侵的外来抗原并转运给黏膜淋巴滤泡中的B细胞。

img58

图9-7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示意图

img59

图9-8 黏膜滤泡中的M细胞

(二)弥散的黏膜淋巴组织

广泛分布于黏膜组织固有层,其中包括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细胞,前者大多数为T细胞,后者为混合群体,T细胞和B细胞几乎相等,大多为活化型,B细胞多为产生SIgA型的。另外也有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分布在黏膜组织固有层。一般认为,黏膜淋巴滤泡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的部位,而弥散淋巴组织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效应的部位。

MALT中的B细胞多为IgA产生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直接将SIgA分泌到附近黏膜,发挥局部免疫作用;MALT中的淋巴细胞也可输入到淋巴细胞再循环池,某一局部的免疫应答效果可以普及到全身的黏膜。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免疫系统,因此,黏膜免疫系统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四、淋巴细胞归巢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淋巴细胞归巢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群、亚群的淋巴细胞以及静止淋巴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在上述迁移过程中各具选择性,即某一特定的淋巴细胞群或亚群定向归巢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各组织、器官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通常将淋巴细胞所表达的黏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而将其对应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称为血管地址素。随血液循环运行至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归巢受体与高内皮小静脉表面相应血管地址素的结合,促使淋巴细胞黏附于高内皮小静脉,继而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特定区域内定居。

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群体,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最后携带抗原再返回淋巴器官或组织,这一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通过再循环,带有不同特异性抗原受体的各种淋巴细胞不断在体内各处巡游,增加了与抗原以及抗原提呈细胞接触的机会;许多免疫记忆细胞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一旦接触到相应抗原,可立即进入淋巴器官和组织发生增殖反应,产生免疫应答。通过再循环还能不断更新和补充循环池中的淋巴细胞。

【案例分析】

某养鸡场鸡群在35日龄时发生鸡传染性腔上囊炎,d后又检测出新城疫感染。试分析其发病原因。

一般情况下,传染性腔上囊炎是原发病,继而会出现新城疫感染,这是因为腔上囊本身是免疫器官,传染性腔上囊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腔上囊出血和坏死会使B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使机体对由新城疫疫苗接种所产生抗体水平下降,或抗体产生缓慢,从而导致新城疫的继发感染。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3.什么叫淋巴细胞的归巢?

4.什么叫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其意义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