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植物也要打“预防针”

植物也要打“预防针”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通过打预防针,能起到免疫作用,预防许多种疾病的发生。给植物打“预防针”,预防植物感病,是在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前进行的。用化学农药打“预防针”切记掌握在病原菌侵入之前。上述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技术,给植物打“预防针”是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除上述预防因素外,还可以通过植物检疫的途径,达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1 植物也要打“预防针”

人体通过打预防针,能起到免疫作用,预防许多种疾病的发生。那么你听说过植物也要打“预防针”吗?当然也需要。因为,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一样,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健康成长;但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就会受到病菌的侵袭,加之自身的抵抗力下降,生物体就会得病。

给植物打“预防针”,预防植物感病,是在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前进行的。大家知道,植物无论得哪一种病,都不是一两天可以暴发的,这期间病菌从侵入寄主到表现症状,当中的空间和时间还很广阔,打“预防针”就应注意时间。从生产实践应用的效果来看,以植物寄主表面施药保护的效果为好,因为只要植物表面药物覆盖充分,药效维持的时间长,就能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就象人体穿了防弹衣,而免受枪弹的袭击一样。

用化学农药打“预防针”切记掌握在病原菌侵入之前。生产上防病失败,往往就在病原菌已经侵入植物体内,农民打药成了“马后炮”,故防病效果差。作为“预防针”的农药,它的特点应该是既难溶于水,防止雨水冲刷掉,又要能在水中渐渐融解,缓慢地释放出有效成分来杀灭病菌;这类农药在使用说明中有介绍。通过打“预防针”,药剂也可渗入植物内部,使其代谢发生变化,从而增强了寄主植物对病害抵抗的能力,增加了免疫性,避免或减轻病菌的侵染。这就是打“预防针”的原理。

生产上用粉锈宁处理小麦种子,可使其对小麦散黑穗病、锈病、根腐病、纹枯病等产生免疫能力;用羟锈宁处理玉米、高粱等种子,可使玉米、高粱免受丝黑穗病菌的侵害。原理是这类新型杀菌剂渗入种子内部,而起到了保护作用,随着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的发育,植物代谢发生了改变,病菌变衰弱,不能发育,逐渐死亡而溶化。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给植物打“预防针”,通过向植物中转入病毒蛋白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就像医生给人体打预防针一样,接种牛痘可以免除天花病毒感染。这也就是生物交叉保护现象。通过接种病毒弱毒株系,可以保护植物免受强毒株系的感染,是常见的交叉保护现象。

给植物打“预防针”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种子种苗的化学处理;二是生长期的喷粉和喷雾处理;三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实现交叉保护。

首先是种子种苗的化学处理。为什么要给种子、种苗打“预防针”呢?这是因为一部分植物种子种苗可以传播病害或已带有病菌,用药剂浸泡,处理种子、种苗就能消灭病菌最初的侵染来源,且由于种子、种苗较集中,不仅打“预防针”的效果好,而且用药最经济。特别是种子,大多数处在休萌睡觉状态,此时用药,耐药性强,可以选择杀菌力强的药剂进行浸种预防。

对于病菌在植物幼苗期侵入的,如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等,打“预防针”的办法是用多菌灵、抗菌素401、苗病净等药剂拌种,在种子播种后、病菌蠢蠢欲动,但尚未侵入前发挥药剂效果,将靠近种子土壤中的病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而保护种子。

对于病菌附在种苗外部的,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条斑病、棉花角斑病、小麦腥黑穗病,可用药剂浸种、拌种的方法,杀死种苗携带的病菌,以保护种子免受侵害。

对于病菌钻入种皮间的,如大麦条纹病在颖皮,或菌丝隐藏在种皮内部,有时甚至深入到糊粉层内;小麦赤霉病菌也从种子表层深入到糊粉层内,因此,必须用具有渗透性强的药剂或物理方法,如温汤浸种等,也就是温水消毒杀菌。

对于深入种苗内部的病菌,一般用药剂的效果较差,如小麦散黑穗病等,常用温汤浸种或石灰水浸种。

第二是生长期喷粉喷雾处理。这种方法是针对从天上飞来的病菌,这些病菌一般由空气或雨水传播,因此根据作物长势和天气预报,在生长期发病前喷药,可以到达预防保护作物的目的。如小麦赤霉病,一般是花期侵染,后期表现症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每年在小麦花期都要遇到雨季,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侵染,所以在小麦花期打保护药预防已成为该地区每年的常规工作。近年来湖北水稻生产区的水稻后期综合征也是如此,由于栽培条件的变化,施肥水平的提高,植物生长茂盛,田间湿度大,后期水稻常发生褐色叶枯病、叶鞘腐败病,纹枯病、云形病、稻曲病和紫秆病等多种病害。这些病害混合发生,称为水稻后期综合症。预防的方法是提前打“预防针”,即打保护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第三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实现交叉保护。我国科学家将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拼接在一起,构建了“双价”抗病毒因,转入烟草获得了同时抵抗两种病毒的转基因植株。田间试验中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效果为100%,对黄瓜花叶病毒为70%左右。美国科学家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入番茄,在接种了烟草花叶病毒以后,转基因番茄只有约5%的植株得病,产量不降低,而对照植株的发病率为99%。上述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技术,给植物打“预防针”是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

除上述预防因素外,还可以通过植物检疫的途径,达到打“预防针”的作用。植物病虫害有4种传播途径:一是由带有病虫的种植材料,包括种子、苗木及食用谷物等农副产品的输出或输入;二是国内外贸易或运转中包装材料,这些材料可能是农作物的秸秆或其他副产物,其中常常有潜伏的病菌、虫卵甚至活虫;三是通过鸟类或昆虫,作远距离传播,或者由高空气流传带到较远的地区;四是依附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轮船及飞机作远距离传播。

这4种途径除第三种不易由人力直接控制,而必须采取以上打“预防针”的办法外,其他3种是完全可以通过植物检疫制度来加于控制达到目的的。具体地讲,就是把好“三关”:

一是产地检疫关。针对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具有发生疫情的可能性,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植物检疫机构应实施产地检疫。也就是植物医生到田间进行诊断。

二是把好调运检疫关。针对调运种苗容易传播危险性病虫的实际情况,《湖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调往省外的种子,由调出单位向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验合格后,签发检疫证书。从外省调入的种子,调入单位必需先征得本省植物检疫机构及其授权机构的同意,并向调出单位提出检疫要求,调出单位根据所提要求,向本省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疫,调入省检疫机构对调入种苗查核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

三是把好市场检疫关。这是植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中最后一道关。《湖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在市场交易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均应办理植物检疫手续。通过上述各种打“预防针”的措施,即使病虫害有千军万马,三头六臂,也难于肆意妄为,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