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茄果类蔬菜虫害治理方案

茄果类蔬菜虫害治理方案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菌除为害茄果类外,还可侵染黄瓜、豆类、白菜、油菜、甘蓝。翌年春秋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侵染幼苗,致番茄大苗至结果初期植株发病。育苗用的营养土没有经过药剂处理和茄果类连作地发病重,温州及浙江各地每年3~4月和11~12月上旬多发生该病。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这时遇持续5天均温21℃左右,降雨2.2~46mm,相对湿度大于70%,

第四章 茄果类蔬菜病虫草害治理方案

第一节 茄果类蔬菜病害治理方案

一、猝倒病

症状:猝倒病多发生在番茄、茄子、甜(辣)椒等蔬菜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发芽时就遭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死苗是种子萌发抽出胚茎或子叶的幼苗,在其尚未出土前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直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幼苗的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地面。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菌或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别于立枯病。

病原:称瓜果腐霉菌,属卵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潜育期1~2天。湿度大时,病苗上产出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虽喜34~36℃高温,但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育苗期如遇寒流侵袭,不注意放风则会导致猝倒病的发生。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无公害防治法:(1)采用快速育苗或无土育苗法,加强苗床管理,看苗适时适量放风,避免低温高温条件出现,不要在阴雨天浇水。(2)根据当地要求选用抗猝倒病品种。如茄子可选用紫圆茄、南京紫丹等。(3)苗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钙等提高抗病力。(4)药剂防治。每平方米苗床可选用绿亨1号(恶霉灵)1g,兑水3000倍,均匀喷洒于苗床内,也可把绿亨1号精品1g对细土15~20kg,或30%苗菌敌可湿性粉剂4g,加细土4.5kg拌匀,播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催好芽的种子播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上面,即下垫上覆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病效果90%以上;或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L。(5)如未进行苗床土壤处理、出苗后发病的,可喷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2次。如能混入云大-120(芸苔素内酯)1500倍液,效果更好。

二、立枯病

症状:番茄、茄子、甜(辣)椒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呈猝倒状。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是立枯病与猝倒病区别的重要特征。

病原: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0℃,最高温度为40~42℃,最低温度为13~15℃,适宜pH为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湿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茄果类外,还可侵染黄瓜、豆类、白菜、油菜、甘蓝。

无公害防治法:(1)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2)苗期喷洒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3)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30% 多·福(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拌种。(4)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30%多·福(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4g与15~20kg细土混匀或40%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g。药土处理方法同菜苗猝倒病处理方法一样,也可把1g绿亨1号精品对细土15~20kg,将1/3施在苗床内,余下2/3播种后盖施。(5)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鳞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95%恶霉灵原药(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视病情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

三、番茄病害

(一)番茄茎基腐病

症状:主要为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发病部初呈暗褐色,后绕茎基或要茎扩展,致皮层腐裂,地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膨大后因养分供不应求逐渐萎蔫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大小不一的菌核,区别于早疫病。

病原: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翌年春秋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侵染幼苗,致番茄大苗至结果初期植株发病。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4℃,最高温度40~42℃,最低温度13~15℃。育苗用的营养土没有经过药剂处理和茄果类连作地发病重,温州及浙江各地每年3~4月和11~12月上旬多发生该病。

无公害防治法:(1)育苗期防治法同番茄立枯病防治法。(2)定植时要注意剔除病苗,以减少定植田发病率。(3)定植后发病,可在茎部施用拌种双药土。药土配方:每平方米熟土施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9g,充分混匀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长出不定根,可延缓寿命,争取产量。此外,可在发病初期喷施35%福·甲(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95%恶霉灵原药(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也可用毛笔在病部涂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

(二)番茄早疫病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叶、茎、花、果。叶片初呈针尖大的小黑点,后发展为不断层三角扩展的轮纹班,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央生毛刺状不平坦物;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枝会折断;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mm,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病原:称茄链格孢,属半知类真菌。该病潜育期短,侵染速度快,除为害番茄外,还可侵染茄子、马铃薯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现出病斑,3~4天产出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这时遇持续5天均温21℃左右,降雨2.2~46mm,相对湿度大于70%,时数大于49小时,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南方每年4~5月梅雨季节,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该病即发生为害。此外,该菌属兼性腐性菌,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选抗病品种,如倍盈、以色列156、托马雷斯等抗病品种。(2)棚栽番茄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温度保持在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减缓该病发生蔓延。(3)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kg,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4)施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每亩次22~250g。(5)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腐熟有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6)发病前或进入雨季后开始喷洒86.2%氧化亚铜(铜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噁唑烷酮、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合时密植。以每亩定植4000株为宜,前期产量虽低,但中期产量高,发病轻。

(三)番茄晚疫病

症状:幼苗、叶、茎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和青果受害为重。幼苗染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白霉;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部交界处长白霉;茎上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引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病原:称致病疫霉,属卵菌。菌丝发育适宜温度为24℃,最高温度为30℃,最低温度为10~13℃。孢子囊形成温限为3~36℃,相对湿度高于91%,或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为100%最适宜。孢子囊萌发,10℃条件下需3小时,15℃条件下需2小时。20~25℃条件下,1.5小时芽管才能侵入。此菌只为害番茄和马铃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有时厚垣孢子可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经3~4天潜育,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尤其中心病株出现后,伴随雨季到来,病势扩展迅速。此病发生于白天气温24℃以下,夜间10℃以上,相对湿度75%~100%,持续时间长。相对湿度高于85%,孢囊梗从气孔中伸出;相对湿度高于95%,孢子囊形成;当寄主表面有水膜时,孢子囊才能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温度条件容易满足,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降雨的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2009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温州等浙江各地连续出现20多天的阴雨、雷雨天气,气温在8~15℃,旬雨量超100mm,旬日照时数小于120个小时,致使番茄晚疫病大发生、大流行,发病面积达70%,损失严重。

无公害防治法:(1)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2)种植抗病品种(参见番茄早疫病品种)。(3)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打杈。(4)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可选用以下方法和药剂。①保护地采用烟雾法,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00~250g预防或熏治。②采用粉尘法,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kg,隔10天1次。③在番茄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2.5%抑快净(噁唑菌酮加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10%氰霜唑(科佳)悬浮剂50~100mg/L、72%锰锌·霜脲(克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锰锌·烯酰(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番茄灰霉病

症状:该病可为害花、果实、叶片及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染病,开始亦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病原: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核在土囊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萌发时产生芽管,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侵入,点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后在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本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3℃,最高温度是31℃,最低温度是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据温州市农科院多年试验观察记载表明:3月和4月份降雨量100mm左右,雨日为15天左右,日照小于120小时,将诱致了棚栽番茄灰霉病发生与流行,故该季节番茄灰霉病一般均为普遍和严重。此外,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无公害防治法:(1)保护地番茄采用生态防治法,加强通风管理。具体做法为变温管理,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该病发生,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2)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严防过量,防止结露。(3)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放在塑料袋中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乱扔,造成人为传播。(4)摘花瓣防病(见表4-1)。试验表明,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后,果实灰霉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常规施药处理,主采收期产量分别增产90%和45%以上,折合每亩比对照增产563kg,比常规用药处理增产370kg(见表4-2)。施用2.4-D或防落素10~12天后,番茄果实为豌豆那么大小,人工摘除花瓣控制灰霉病再侵染,防病效果好。(5)关键期用药。①在定植前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番茄苗,要求无病苗进棚,做到点花时带药。做法是第一穗果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进行点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此外,如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低,可再防1~2次,间隔7~10天。②在棚室番茄灰霉病始发期,施用3%灰霉净烟剂(每亩用量150g)或10%腐霉利烟剂,或用30%利得烟剂。据温州市农科院试验,利得烟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率达89.57%(见表4-3)。施用时隔7~8天1次,也可于傍晚喷撒5%灭霉灵粉尘剂或6.5%甲硫·霉威粉尘剂,每亩1kg,隔10天1次。③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天1次,共3~4次。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必须用药时要注意轮换或交替及混合施用。

表4-1 摘除残留花瓣、柱头预防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小区试验结果(1)

注:表中数据为各处理4次重复的平均值,下同。引自浙江省《瓜果蔬菜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总结》资料汇编。

表4-2 摘除残留花瓣、柱头预防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小区试验结果(2)

引自浙江省《瓜果蔬菜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总结》资料汇编。

表4-3 30%利得烟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引自浙江省《瓜果蔬菜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总结》资料汇编。

(五)番茄菌核病

症状:叶、果实、茎等部位均可被侵染。叶片染病始于叶缘,初呈水浸状,淡绿色,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叶枯死;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菌核外生在果实上,大小1~5mm;花托上的病斑环状,包围果柄周围;茎染病多由叶炳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长达株高的4/5。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剥开茎部,可发现大量菌核,严重时植株枯死。

病原: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菌核由菌丝组成,菌核无休眠期,抗逆力很强,温度保持在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越夏。南方菌核萌发则有两个时期:即2~4月和10~12月。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3天,是此病主要初侵染源。土中或病残体的菌核,遇有适宜条件萌发,形成子囊孢子,借风雨随种苗或病残体进行传播蔓延。子囊孢子落在衰老的叶及尚未脱落的花瓣上,萌发后产出芽管,芽管与寄主接触处膨大,形成附着器,再从附着器下边生出很细的侵入丝,穿过寄主的角质层侵入,致病部组织腐烂。后病菌侵染力明显增强,田间再侵染由病叶与健叶接触进行。子囊孢子萌发温限为0~35℃,适宜温度为5~10℃;菌丝0~30℃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0℃;菌核萌发适宜温度为15℃,在50℃经5分钟致死。温度是子囊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限制因子,相对湿度高于85%的子囊孢子方可萌发,也利于菌丝生长发育。因此,此病在早春或晚秋保护地容易发生和流行。

无公害防治法:(1)深翻,使菌核不能萌发。(2)实行轮作,培育无病苗。未发病的温室或大棚忌用病区培育的幼苗,防止菌核随育苗土传播。(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有条件的覆盖地膜。(4)加强管理,注意透风排气,减少病菌传播蔓延,剪除病茎,促进抽发新的健茎。(5)棚室采用烟雾法和粉尘法,于发病初每亩用10%百·腐烟剂250~300g烟熏,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用1kg,7~10天熏1次。其他药剂防治同番茄灰霉病。此外,可采用防治番茄灰霉病喷施的药剂配成1∶100~200倍液,用毛笔涂于病茎部。

(六)番茄叶霉病

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和果实。叶片染病,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绒状,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病原:称褐孢霉、黄枝孢菌,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如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湿条件即萌发,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菌丝蔓延于细胞间,并产出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水分和养分,后在病斑上又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限9~34℃,最适宜温度为20~25℃。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需半个月左右。相地湿度低于80%,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连续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温州等浙江省各地每年4~5月棚栽番茄进入开花结果中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叶霉病发生为害。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抗病品种。(2)播前种子用53℃温水浸种30分钟,晾干播种。(3)发病重地区,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4)采用生态防治法,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条件;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按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提高植株抗病。(5)保护地于发病初期用硫黄粉熏蒸大棚或温室,每55m3空间,用硫黄0.13kg、锯末0.25kg混合后,用木炭或红煤球点燃,于定植前把棚内密闭,熏24小时。(6)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g熏一夜或于傍晚喷撒5%加瑞农粉尘剂或6.5%甲硫·霉威粉尘剂,每亩次1kg,隔8~10天1次,连续2~3次。

(七)番茄根结线虫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结,解剖根结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一般在根结之上可生出细弱新根,再度染病,则形成根结状肿瘤。地上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矮小,生势不良,结实少,干旱时中午萎蔫或提早枯死。

病原:称南方根结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成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钝圆。雌成虫梨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根结线虫常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3年。翌年条件适宜,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或瘤。线虫发育至4龄时交尾产卵,雄虫离开寄主进入土中,不久即死亡。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壳。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及灌溉水。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10分钟死亡。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条件适宜线虫活动,有利发病,连作地发病重。温州等浙江省各地每年春夏和秋季种植番茄,多有根结线虫病发生。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合理轮作。选用无病土育苗。(2)根结线虫多分布在3~9cm表土层,深翻可减少为害。(3)番茄生长期间发生线虫病,应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与此同时,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抵抗力。必要时浇灌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提倡用1.8%爱福丁乳油1mL/m2或5%好年冬(丁硫·百克威)、5%福气多(噻唑磷)颗粒剂1kg/亩处理土壤,对番茄生长有促进作用。

(八)番茄畸形果

症状与病因:所谓畸形果是指番茄在低温花芽分化时,夜间温低于15℃、光照不足、肥水管理不善、植物生长刺激素使用不当时,致根冠比失调,花器和果实不能充分发育,出现尖顶、畸形,或养分过多集中输送到正在分化的花芽中,致花芽细胞分裂过旺,心皮数目增多,从而形成多心室的畸形果。

无公害防治法:(1)选择抗裂、枝叶繁茂的品种。一般长形果,果蒂小,棱沟浅的小果型或叶片大,果皮内木栓层薄的品种较抗病。(2)保护地要加强通风,使叶面温度下降,阳光过强可采用遮阳网覆盖,降低棚温。(3)及时灌水,强光下棚内气温及番茄体温急剧升高,蒸腾量大,要及时灌水降低植株体温,避免发生日灼。(4)控制好土壤水分,尤其结果期不可过干过湿,大雨前不宜过干,雨后及时排除积水。(5)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力。(6)及时适度整枝打杈,保证植株叶片繁茂,加强植株体内多余水分的蒸腾,防止强光直接照射果实。(7)雨季或大雨前要及时采收。(8)喷施叶面肥,“喷施宝”每亩用0.5mL兑水100kg,15天喷一次或用85%比久(B9)可溶性水剂2000~3000mg/kg或喷洒0.1%的96%硫酸铜、0.1%的硫酸锌可提高抗热性,增强抗裂和抗日灼能力,也可喷施“云大-120”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

(九)番茄生理性卷叶病

症状:番茄采收前或采收期,第一果枝叶片稍卷,或全株叶片呈筒状,变脆,致果实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影响果实膨大,或引致日灼。此病有时突然发生。

病因:主要与土壤、灌溉及管理有关。当气温高或田间缺水时,番茄关闭气孔,致叶片收拢或蜷缩而出现生理性卷叶。

无公害防治法:(1)定植后进行抗旱锻炼。(2)采用配方施肥法做到供肥适时适量,确保土壤水分充足。(3)采用遮阳网覆盖栽培。(4)及时整枝打杈。(5)正确使用绿芬威2号600倍液或“云大120”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促进叶片展开以消除苍叶。

(十)番茄落花落果

症状:在早春或高温季节栽培番茄,落花、落果常普遍而严重,有时第一穗花果可能全部脱落,第二穗花果大部分脱落。

病因:番茄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由于遗传的原因或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细胞分裂不正常,花器发育不良,出现诸如花柱短小、花柱扭曲、无柱头、子房畸形和胚珠退化等花器生理缺陷,致花器不能正常授粉或受精;或有的花器虽发育完好并可授粉,但因配子不孕,精卵细胞不亲和,致双受精不能正常进行,内源激素含量低而造成落花落果。外界环境条件不良,如:(1)早春温度偏低,尤其花期夜间温度低于15℃,花粉管不伸长或伸长缓慢,难以正常授粉而落花。(2)白天温度偏高,如白天高于34℃、夜间高于20℃,或白天40℃高温持续达4小时,则花柱伸长明显高于花药筒,致子房萎缩,或雌雄蕊正常生理受到干扰,授粉不正而落花。(3)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碳水化合物合成或供应不足,使雌蕊萎缩或花粉生活力降低而造成落花。(4)花粉遇干旱缺水或供肥不足,激素分泌减少,易形成离层而落花落果。

无公害防治法:(1)加强栽培管理,培育适龄壮苗。育苗期昼温保持25℃,夜温15℃,防止徒长或僵苗,苗龄70天左右为宜。(2)适期定植,以避免过早受冻,僵苗不发育,定植时要带土,避免伤根,利于缓苗。(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偏施氮肥,浇水要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或积水,保证水、气、肥、温的协调。(4)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害。(5)早春开花期气温低,用生长素喷2.4-D和防落素喷花或涂抹,以代替植物受精时需要的天然生长素,刺激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也可喷洒“云大-120”(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对防止落花落果效果较明显。

(十一)番茄高温障碍

症状:塑料大棚或温室栽培番茄,常发生高温为害。叶片受害,初叶绿素褪色或叶缘呈漂白状,后变黄色。轻的仅叶缘呈烧伤状,重的涉及半叶或整个叶片,终致永久萎蔫或干枯。

病因:花芽分化时遇高温持续时间长,则表现为花小,发育不良,或产生粉粒不孕,药粉管伸长,不受精,致落花,或影响果实正常色素的形成及坐果。其影响程度因基因型及湿度和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而异。当白天温度高于35℃,或40℃高温持续4小时,夜间高于20℃,就会引起茎叶损伤及果实异常。

无公害防治法:(1)通风,使叶面温度下降。(2)遮光。阳光照射强烈时,可采用分遮阴法,或使用遮阳网防止棚内温度过高。(3)喷水降温。(4)畦面铺草,以降低地温。

(十二)番茄低温障碍

症状:幼苗遇低温,子叶上举,叶背向上反卷,叶缘受冻部位逐渐枯干或个别叶片萎蔫干枯;低温持续时间长,叶片暗绿无光,或顶芽生长点受冻,根系生长受阻或形成畸形花,造成低温落花或畸形果;果实不易着色成熟或着色浅影响品质,严重的茎叶干枯而死。

病因:番茄起源于热带,气温低于13℃时不能正常坐果,夜温低于15℃造成落花落果,气温在10℃或低于10℃易发生冷害,长时间低于6℃植株将死亡。番茄果实遇-1℃会发生冻害。

无公害防治法:(1)低温锻炼。(2)选择晴天定植,以利根系恢复生长。(3)采用地面覆盖和保温防冻措施,大棚多层覆盖。(4)必要时临时加温。(5)选用耐低温品种,如倍盈、托马雷斯抗寒性较好。(6)及时采取挽救措施。根系尚未冻坏,虽可长出侧枝但产量大减,建议改种其他蔬菜。(7)喷施翠康生力液1000倍液或绿芬威4号600倍液于苗期、生长期、始花期喷2~3次。

(十三)番茄青枯病

症状:番茄株高30cm左右,青枯病株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绿。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cm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或经保湿,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病程进展迅速,严重的病株经7~8天死亡,这是本病与枯萎病相区别的两个重要特征。

病原:称茄青枯劳尔氏菌,属细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甚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病残株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菜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致叶片萎蔫,病菌也可透过导管进入邻近的薄壁细胞内,使茎出现不规则斑。病菌在10~40℃均可发育,30~37℃最适宜,耐pH 值6~8,最适宜的pH值为6.6。微酸性土壤发病重。在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菜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温州等浙江各地青枯病已成为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保护地大棚栽培番茄面积不断扩大,青枯病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每年11月份至来年4~5月份均有发生。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肥。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每亩撒施75~100kg。(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0%猛克菌(敌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15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L,隔7~10天1次,连用3~4次。(5)种植抗病品种。近年来,温州市引进倍盈、托马雷斯、159品种和由温州农科院培育的瓯秀806、808等品系具有较好的抗青枯病特性。

(十四)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症状: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表现为坐果少,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慢,成熟期的果实不能正常转色。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尤其是在开花前感染病毒,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严重时造成的损失几乎达100%,是一种对番茄产量影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1)虫媒因素:烟粉虱是病毒病的传染虫媒,近年来烟粉虱发生危害呈显著上升态势,已成为绝对优势种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由外来入侵生物B型烟粉虱等带入的可能性较大,为该新病毒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2)气候因素: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地区,特别在秋季高温干旱条件下,烟粉虱活动频繁、繁殖数量大,十分适宜在本地生长、繁衍。(3)品种抗性:目前我国生产上推广的番茄品种大多数对该病毒抗性较差。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抗病番茄品种,例如由温州市农科院蔬菜所选育的“瓯秀806”高抗黄化曲叶病毒病。(2)合理安排作物茬口和播种期。避免番茄、黄瓜、豆类混栽换茬,尽量与葱蒜类蔬菜以及芹菜、茼蒿等进行换茬,以减轻烟粉虱发生;番茄育苗时要尽量避开烟粉虱的高发期,育苗地要远离烟粉虱发生区域,或在育苗前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残留植株,并杀灭残留虫源,培育“无虫苗”,以防止苗期带毒。(3)采用防虫网覆盖。在烟粉虱高发区或育苗时宜选用30×60目矩形网孔(长径0.8mm、短径0.4mm、纱线直径0.2mm)的防虫网进行覆盖,物理阻隔烟粉虱危害。(4)采用黄板或黄盆诱杀。烟粉虱成虫对黄色具有较强的正趋性,可在烟粉虱成虫盛发期内,在田间设置黄板或黄盆进行诱杀。田间设置黄板或黄盆时,黄板底边或黄盆盆口要接近于植株顶部或略偏高,每亩设置40~60个。(5)选用对口药剂。烟粉虱世代重叠严重,繁殖速度快,需在烟粉虱发生早期施药。试验表明,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500倍液,或20%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1000倍液等对烟粉虱成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对烟粉虱若虫防效较理想;10%吡丙醚乳油400~600倍液对烟粉虱卵有明显的杀灭效果。由于烟粉虱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危害,因此在上述药剂中添加“杰效利”3000倍液等助剂,可明显增强药剂的渗透性,从而提高防治效果,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减轻发病损失。

(十五)番茄空洞果

症状:空洞果是指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具空洞的果实。常见3种类型:胎座发育不良,果皮、隔壁很薄看不见种子;果皮隔壁生长过快及心室少的品种,节位高的花序易见到;果皮生长发育迅速,胎座发育跟不上而出现空洞果。

病因:分形态学和生理学两方面。形态上心室数目少的品种易发生,一般早熟种心室数目少,晚熟种心室数目多。生理学方面主要指开花期前后受坐果用激素、日照强度、环境温度植株生长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空洞果。(1)激素的影响:开花前2天花萼、花梗及花蕾上喷施激素后,果实发育速度比正常授粉果实快,且促进成熟,但胎座多发育不良,致子房室产生空洞。(2)遇有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减少,向果实内部输送的养分供不应求,随之形成空洞果。(3)日高温超过35℃,且持续时间较长,致受精不良或在高温条件下发育的果实,呼吸和代谢作用加快,促使果肉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种子成熟加快,与果实生长不协调时也会形成空洞果。(4)四穗果以上的果实或同一果穗中迟开花的果实,营养物质供不应求时,易形成空洞果。(5)需肥量多的大型品种,生长后期营养跟不上,碳水化合物积累少,也会出现空洞果。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心室多的品种。(2)做好光温调控,创造果实发育的良好光温条件。育苗期遇阴天弱光时,白天宜适当提温,夜间温度控制在17℃左右。在第一花穗花芽分化前后,要通过调温,避免持续10℃以下的低温出现,开花期要避免35℃以上高温,促进胎座部的正常发育。(3)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开花期采用振动授粉促花受精后,再喷施15~20mg/kg的防落素,可收到防落花、促果膨大之效。(4)加强肥水管理。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分配氮磷钾,调节好根冠比,避免枝叶过于繁茂,使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平衡发展。(5)提倡用惠满丰(高美施)活性液肥600~800倍液或1.8%爱多收液剂3000倍液于番茄定植后开花前喷施,可使植株生长旺盛,促进果实成熟。

(十六)番茄脐腐病

在番茄生产中,无论是903等大型果番茄还是樱桃小番茄多会发生脐腐病,南方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该病发生高峰期。

症状:又称蒂腐病,属生理病害。初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至果实顶部凹陷,变褐,通常直径1~2cm,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后期遇湿度大腐生霉菌寄生其上现黑色霉状物。病果提早变红且多发生在一、二穗果上,同一花序上的果实几乎同时发病。

病因:生育期间水分供应不均或不稳定,尤其干旱时,水分供应失常,番茄叶片蒸腾消耗所需的大量水分与果实争夺,或被叶片夺走,特别当果实内、果脐部的水分被叶片夺走时,由于果实突然大量失水,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形成脐腐。也有认为是番茄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素和硼素,致使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能力,或土壤中氮肥过多营养生长过旺致土壤缺钙,果实不能及时得到钙的补充,如果实含钙量低于0.2%即引致发病。氮、钙对番茄生育和诱发脐腐病的研究表明,Ca2+浓度与诱发脐腐病的关系密切。当营养液中Ca2+浓度大于6mmol/L时,即使Na/Ca值由0.75增加到4.5,脐腐病发病率仍很低;当Ca2+浓度小于5mmol/L时,则患病率迅速增加,患脐腐病的直接原因是供应番茄果实营养的相应功能叶中Ca2+供应不足,是缺钙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此外,干旱条件下喷洒波尔多液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能减少土壤中钙质养分淋失,是预防本病方法之一。(2)使用遮阳网覆盖。(3)适量及时灌水,尤其结果期更应注意水分均衡供应,灌水应在9~12时进行。(4)选用抗病品种。果皮光滑、果实较尖的品种较抗病。(5)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根外追施钙肥。番茄着果后果实迅速膨大前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可喷洒1%的过磷酸钙,或0.5%氯化钙加5mg/kg萘乙酸、0.1%硝酸钙及1.8%爱多收(复硝酚钠)6000倍液,从初花期开始,隔15天1次,连续喷洒2~3次。

(十七)番茄裂果和日灼

症状:裂果主要有3种:放射状裂果,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状深裂,始于果实绿熟期,果蒂附近产生微细的条纹开裂,转色前2~3天裂痕明显;环状裂果,以果蒂为圆心,呈环状浅裂,多在果实成熟前出现;条纹裂果,在顶花痕部,呈不规则条状开裂。

番茄部分果实,尤其是果实的果肩部易发生日灼。果实呈有光泽似透明革质状,后变白色或黄褐色斑块,有的出现皱纹,干缩变硬后凹陷,果肉变成褐色块状。当日灼部位受病菌侵染或寄生时,长出黑霉或腐烂。叶上发生日灼,初期叶绿素褪色,后叶的一部分变成漂白状,最后变黄枯死或叶缘枯焦。

病因:在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遇夏季高温、烈日、干旱和暴雨等情况,果皮的生长与果肉组织的膨大速度不同步时,膨压增大,则出现裂果。特别是阵雨或暴雨,导致根系生理机能障碍及硼的吸收运转受到妨碍,都会产生裂果。至于日灼多因果实膨大期天气干旱,土壤缺水,处在发育前期或转色期以前的果实,受强烈日光照射,致果皮温度上升,蒸发消耗水分增多,果面温度过高而灼伤。一般在果实的向阳部位易发生日灼。

无公害防治法:(1)选抗裂、枝叶繁茂的品种。(2)保护地要加强通风,使叶面温度下降,阳光过强可采用遮阳网覆盖,降低棚温。(3)及时灌水,强光下棚内气温及番茄植株温度急剧升高,蒸腾量大,灌水可降低其温度,避免发生日灼。(4)适度整枝打杈,保证植株叶片繁茂,防止强光直射果实。(5)喷施“喷施宝”,每亩用0.5mL加水100kg或喷施“云大-120”芸苔素内酯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倍液,15天用一次,连用2次。

(十八)2.4-D药害

症状:受害番茄叶片或生长点向下弯曲,新生叶不能正常展开,多变得细长,且叶缘扭曲畸形,茎蔓凸起,颜色变浅,果实畸形。

病因:施用2.4-D过量或附近田块施用2.4-D飘移为害,施用有2.4-D成分的农药化肥等。

无公害防治法:严格掌握2.4-D使用浓度和方法:(1)点花要适时,当天开的花点早了易形成僵果,晚了易裂果。前期气温低,花数少,每隔2~3天点一次;盛花期最好每天或隔天点。(2)防止重复点花,以免造成浓度过高,出现裂果或畸形果。(3)定植后气温为15~20℃时,2.4-D的浓度以15~20mg/kg为宜。即取1mL 1.5%的2.4-D,加1L水配成15mg/kg,加0.75L水则配成20mg/kg。气温升至25℃,根据当时天气条件及番茄品种不同,浓度可降为10mg/kg。使用2.4-D时,防止直接点到嫩枝或嫩叶上,严禁喷洒。如田间花数量大,可改用防落素20mg/kg喷花序。(4)喷洒“迦姆丰收”植物增产调节剂。

四、茄子病害

(一)茄子褐纹病

症状:茄子褐纹病主要为害茄子叶、茎及果实,苗期、成株期均可被害。幼苗染病,茎基部出现褐色凹陷斑,叶片初生苍白色小点,扩大后呈近圆形至多角形斑,连缘深褐,中央浅褐或灰白,有轮纹,上生大量黑点;茎部染病,病斑梭形,连缘深紫褐色,中间灰白色,上生许多深褐色小点,病斑多时连接成几厘米的坏死区,病部组织干腐,皮层脱落,露出木质部,容易折断;果实染病,产生褐色圆形凹陷斑,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排列成轮纹状,病斑不断扩大,可达整个果实,病果后期落地软腐,或留在枝干上,呈干腐状僵果。

病原:称茄褐纹拟茎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组织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一般存活2年。翌年,带菌种子引起幼苗发病,土壤带菌引起茎基部溃疡。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昆虫传播和再侵染,条件适宜可引起流行。

病菌发育及形成分生孢子适宜温度为28~30℃,形成分生孢子器适宜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8℃。苗期潜育期3~5天,成株期7~10天。田间气温28~30℃,相对湿度高于80%,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连续阴雨,此病易流行。此外病情与栽培管理和品种有关,一般多年连作或苗床播种过密,幼苗瘦弱,定植田块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实行2~3年以上轮作。(2)选用抗病品种。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较紫皮茄抗病。耐病品种有:杭茄1号、引茄1号等。(3)从无病茄子上采种。播种前,种子用55℃温水浸15分钟,或52℃温水浸3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或采用4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泥粉3份混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4)苗床消毒,苗床需每年更换新土。播种时,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g,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10g拌细土2kg制成药土,取1/3撒在畦面上,然后播种,播种后将其余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5)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施足基肥,促进早长早发,把茄子的采收盛期提前在病害流行季节之前均可有效地防治此病。(6)药剂防治。结果后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茄子黄萎病

症状:茄子黄萎病苗期发病少,成株多在坐果后开始表现症状,且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连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秆。本病为全株性病害,剖检病株根、茎、分枝及叶柄等部,可见维管束变褐,但挤捏上述各部横切面,无米水状混浊液渗出,别于青枯病。春季发病,夏季高温季节病势停止发展,有隐症现象,到秋季遇到适温凉爽天气再度发病。

病原:称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体初无色,老熟时变褐色,有隔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数报道称,种子内外带有菌丝或分生孢子,可以作为病害的初侵源,但也有人认为种子不带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19~24℃,最高温度为30℃,最低温度为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如此期间气候温暖,雨水均匀,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该病在温州等浙江各地秋冬季(10月下旬~12月上旬),茄子开花结果初期发病较多。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杭茄1号、长茄1号、9808茄子、引茄1号等。(2)播种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或55℃温水浸种15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3)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年,与葱蒜类和水稻轮作较好。(4)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5)地膜覆盖,细水勤灌。(6)喷药防治:发病初期用药灌根,每株用药液150mL,可选用4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600倍液或99%敌克松1000倍液或绿亨1号(恶霉灵)2500倍液。7~10天用1次,连用3~4次。

(三)茄子菌核病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始于茎基,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cm处开始,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现水渍状湿腐,终致脱落。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变褐腐,稍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病原: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塑料棚土壤内越冬。翌春茄子定植后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即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直接侵入寄主体内,即为该病的初侵。在棚内病株与健株,病枝与健枝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致发病,成为再侵染的一个途径。该菌孢子萌发以温度16~20℃、相对湿度95~100%为最适。在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早春有3天以上连阴雨或低温侵袭病情加重。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塑料棚内栽培茄子覆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2)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kg,对干土适量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3)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寒流侵袭时要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发染病。剪去病枝,喷施“云大-120”(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促进其抽生。(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销毁。(5)药剂防治: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喷洒4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轮换或交替使用,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3~4次。也可用上述药剂配成1∶100~200浓度用毛笔涂于病茎部。此外,保护地也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四)茄子绵疫病

症状:茄子绵疫病主要为害果实、叶、茎、花器等部位。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受害果初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迅速扩展,病果落地很快腐败;茎部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病部缢缩,其上部枝叶萎垂,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白霉;叶片被害,呈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浸状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幼苗被害引起猝倒。

病原:称辣椒疫霉,属卵菌。菌丝白色,棉絮状,无隔,分枝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8~30℃,适宜发病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有利于孢子形成,95%以上菌丝生长旺盛。在适宜条件下,病果经24小时即显症状,64小时即可再侵染。为此,南方每年5月份梅雨季节,高温多雨湿度大成为此病流行条件;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下水头及雨后水淹,管理粗放和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湘茄4号、承茄1号、杭茄1号、引茄1号等品种。(2)实行轮作,选择高低适中、排灌方便的田块,秋冬深翻,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植;及时中耕、整枝,摘除病果、病叶;采用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等。(3)发病初期喷洒52.5%抑快净(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70%锰锌·乙铝(菌净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次或3次,同时要注意喷药保护果实。

(五)茄子灰霉病

症状:茄子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灰霉病。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后扩展到幼茎,幼茎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叶片或茎部均可长出灰霉,致病部腐烂。成株染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大斑,后变褐,形成椭圆或近圆形黄色轮纹斑,直径5~10mm,密布灰色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致整叶干枯。茎秆、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灰霉。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

病原: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地表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棚室或田间靠分生孢子飞散进行传播蔓延,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引起发病。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0℃,分生孢子菌核形成的适宜温度是15~20℃,7~8℃也可产出分生孢子。湿度对此病流行影响较温度大,棚内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抗病品种。保护地采用生态防治,及时通风降湿,使棚室远离发病条件。(2)保护地可施用10%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50g,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硫·霉威粉尘剂,每亩次1kg。(3)发病初期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4)茄子开花时,花蕾开裂至张开时,用66%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每袋1g,以自来水1kg混匀后喷花或浸花,如只涂花梗效果不佳,也可采用剥掉花瓣方法防病,即施用2.4-D或防落素后10~15天,果实为5mm×5mm大小,即剥掉花瓣,可明显控制该病为害果实。温州市农科院科技人员试验推广剥花瓣控灰霉病,防效达90%以上。

(六)茄子青枯病

症状:茄子青枯病发病初期仅个别枝上一张或几张叶色变淡,呈现局部萎垂,后扩展到整株,后期病叶变褐枯焦,病茎外部变化不明显,如剖开病茎基部木质部变褐色。本病始于茎基部,后延伸到枝条,枝条的髓部大多溃烂或中空,病茎横切面用手挤压,湿度大时有少量乳白色黏液溢出,这是本病重要特征。

病原:称茄青枯劳尔氏菌,异名称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随雨水、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导管里繁殖蔓延。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是30~37℃,最高温度为41℃,最低温度为10℃,52℃情况下病菌经10分钟致死。病菌在种子或寄主体内可存活200天左右,一旦脱离寄主只能存活2天,但在土壤中则可存活14个月至6年之久。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条件,土温常较气温更重要。经观察病田土温20℃时,病菌开始活动,零星病株出现,土温25℃时,田间出现发病高峰。

无公害防治法:(1)因地制宜选用湘茄4号、湘杂6号、湘杂7号等抗青枯病品种。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2)结合整地,每亩施消石灰75~100kg,与土壤充分混匀后定植茄苗。(3)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在病穴上撒少许石灰防止病菌扩散。(4)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5)发病初期开始喷淋或浇灌40%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50%猛克菌(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天1次,共灌3~4次。

(七)茄子僵果和畸形果

症状:茄子果实形状不正,朽住不长,即僵茄。此外也会产生双子茄,偏平果,毛边果等畸形果。

病因:产生僵茄原因主要是苗的素质不好,与床土及温、湿、光管理有关。茄子根系发育缓慢,吸水范围窄,尤其幼苗不耐干燥,温度高于30℃,短花柱花增多,是落花及发生僵茄原因之一。当昼夜温度都过高时,同化养分消耗增多致苗质变劣。如光照不足,生长发育缓慢,形成花的时期及开花期推迟,致花的素质下降。温度低于17℃,高于35℃,茄子受精受阻,花粉发芽趋缓,定植时遇有低温,即使花粉落到雌蕊上,花粉管伸长不良,即形成僵茄。

畸形果主要是温度低,氮肥施用过多,灌水过量,致生长点营养过多,花芽分化及发育不充分,形成多心皮果实,或雄蕊基部分开发育成毛边果。

无公害防治法:(1)育苗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6~30℃,夜间温度保持在17℃;二叶期后温度控制在14~15℃。(2)茄子喜强光,育苗时使用玻璃或透光充分的塑料薄膜,有利提高苗的素质,但温度高于40℃不发芽。(3)育苗期尽量保温。最低气温保持在14~15℃,地温保持在16~17℃,白天注意增加采光。棚温控制在30℃以下,及时通风换气,防止高温引起僵茄发生。(4)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喷施宝”、农家宝植物生长调节剂。(5)喷施植物动力2003营养液1mL兑水1kg或翠康金甲1000倍液于苗期、生长期喷洒,也可喷施“云大-120”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

(八)茄子病毒病

症状:该病常见有3种症状:花叶型即整株发病,叶片黄绿相间,形成斑驳花叶;坏死斑点型即病株上位叶片出现局部侵染性紫褐色坏死斑,大小0.5~1mm,有的呈轮点状坏死,叶面皱缩,显高低不平萎缩状;鸡爪型即病株上顶部的叶片明显变小,有的病叶甚至向内卷缩,呈鸡爪形。

病原:主要由烟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等病毒所致病毒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毒病主要靠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播。高温干旱,管理粗放,田边杂草多,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耐病毒病的茄子品种或无病株品种。(2)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30分钟。(3)治蚜控病,塑料大棚挂银灰膜条避蚜,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灭蚜。(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南宁霉素(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加“云大-120”芸苔素内酯2000倍液,隔7~10天用1次,连用2~3次。据温州市农科院试验防效可达85%以上。另外,可喷施病毒A 500倍液或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五、甜椒、辣椒病害

(一)疫病

症状:甜椒、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受疫病为害,茎、叶和果实都能发病。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2cm,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茎和枝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如被害茎木质化前染病,病部明显缢缩,造成地上部折倒,且主要为害成株,植株急速凋萎死亡,成为甜(辣)椒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病原:称辣椒疫霉,属卵菌、菌丝丝状,无隔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北方寒冷地区病菌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38℃,最低温度为8℃,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异常,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1)前茬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采用菜粮或菜豆轮作,提倡垄作或选择坡地种植。(2)选用早熟避病或抗病品种。(3)培育适龄壮苗,适度蹲苗,定植苗龄以80天左右为宜,不宜过长。但要求达到壮苗指标,即株高15~20cm,茎粗0.2cm,80%现蕾,每亩定植3200~3500株。(4)按配方施肥。提倡喷洒1.8%爱多收(复硝酚钠)5000倍液,或植宝素7000倍液,提高抗病力。(5)加强田间管理。蹲苗后进入枝叶及果实旺盛生长期,促秧攻果返秧防衰4次肥水不可少。进入高温雨季,气温高于32℃,尤其要注意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雨季应控制浇水,严防田间或棚室湿度过高。(6)药剂防治。一是种子消毒。先把种子经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清水预浸10~12小时后,用1%硫酸铜液浸种5分钟,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也可用72.2%霜霉威水剂或0.1%的20%甲基立枯磷乳油浸种12小时,洗净后晾干催芽。二是栽植后喷洒或灌根。前期掌握在发病前,喷洒植株茎基和地表,防止初侵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喷洒与浇灌,药剂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2.2%霜霉威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氟吗·猛锌600倍液,棚室栽培可选用烟熏法和粉尘法,隔10天用1次,连用2~3次。

(二)炭疽病

症状:甜椒、辣椒炭宜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果梗也可受害。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黄褐色圆斑,边缘褐色,中央呈灰褐色,斑面有隆起的同心轮纹,往往由许多小点集成,小点有时为黑色,有时呈橙红色。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红色黏稠物,被害果内部组织半软腐,易干缩,致病部呈膜状,有的破裂。叶片染病,初为褪绿色水浸状斑点,后渐变为褐色,中间淡灰色,近圆形,其上轮生小点。果梗有时被害,生褐色凹陷斑,病斑不规则,干燥时往往开裂。

病原:称辣椒炭疽菌和辣椒丛刺盘孢,均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也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里,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皮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后的病菌,在适宜条件下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或风传播蔓延,病菌多从伤口侵入,发病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适宜发病温度为12~33℃,其中27℃最适;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5%以上;温度适宜,相对湿度87%~95%,该病潜育期3天;湿度低,潜育期长,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发病。高温多雨则发病重,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通风不好,都会加重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无公害防治法:(1)种植抗病品种。甜椒如长丰、茄椒1号等品种。(2)无病株留种或种子用55℃温水浸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3)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与瓜、豆类蔬菜轮作2~3年。(4)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适龄壮苗。(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植过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在下湿地定植;雨季注意开沟排水,并预防果实日灼。(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2%咪鲜胺(敌百克)乳油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 百·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溴菌腈(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灰霉病

症状:甜椒、辣椒幼苗、叶茎、枝、花器均可染灰霉病。幼苗染病,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到幼茎,致茎缢缩变细,由病部折断而枯死;叶片染病,病部腐烂,或长出灰色霉状物,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烂掉,仅余下半截子茎。成株染病,茎上初生水浸状不规则斑,后变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其上端枝叶萎蔫枯死,病部表面生灰白色霉状物。枝条染病,亦呈褐色或灰白色,具灰霉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杈处。花器染病,花瓣呈褐色,水浸状,上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可形成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田间农事操作是传病途径之一。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3℃,最高温度为31℃,最低温度为2℃;病菌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连续湿度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大棚持续较高相对湿度是造成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导因素,尤其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的年份,气温偏低,放风不及时,棚内湿度大,致灰霉病发生和蔓延。此外,植株密度过大,生长旺盛,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光照充足对该病扩展有很大抑制作用。南方春播露地,低温多雨时蔓延严重。

无公害防治法:参见番茄灰霉病。

(四)根腐病

症状:甜椒、辣椒根腐病多发生于定植后,起初病株白天枝叶萎蔫,傍晚至次晨恢复,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病株的根颈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暗色的木质部。病部一般仅限于根及茎部。该病近年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

病原:称腐皮镰孢霉,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厚垣孢子、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原,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

无公害防治法:(1)因地制宜,适期早播,是防治该病最基本的方法。(2)用次氯酸钠浸种。浸种前先用0.2%~0.5%的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置入配好的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3)加强田间管理。防止菜地积水,注意施用腐熟有机肥。(4)发病初期喷淋或灌35%福·甲(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灌2~3次;也可将上述药剂配制成1∶100~200的药液,用毛笔涂于病茎部,其防效好于喷雾。

(五)枯萎病

症状:甜椒、辣椒枯萎病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后期全株枯死。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

病原:称尖镰孢萎蔫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4~28℃,最高温度为37℃,最低温度为17℃。该菌只为害甜椒、辣椒,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二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发病更重。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海藻肥;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物轮作;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菜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2)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35%福·甲(立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800倍液,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4~0.5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六)疮痂病

症状:甜椒、辣椒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果实,果柄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初现许多圆形或不整齐水浸状斑点,黑绿色至黄褐色,有时出现轮纹,病部具不整形隆起,呈前疮痂状,病斑大小0.5~1.5mm,多时可融合成较大斑点,引起叶片脱落。茎蔓染病,病斑呈不规则条斑或斑块,后木栓化,或纵裂为疮痂状。果实染病,出现圆或长圆形病斑,稍隆起,墨绿色,后期木栓化。

病原:称野油菜黄单胞菌疮痂变种,属细菌。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7~30℃,最高温度为40℃,最低温度为5℃,59℃情况下,病菌经10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在种子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该菌与寄主叶片接触后从气孔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致表皮组织增厚形成疮痂状,病痂上溢出的菌脓借雨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此病易在高温多雨的七八月雨后发生,尤其是台风或暴风雨后容易流行,潜育期3~5天。

无公害防治法:(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株或无病果上选留生产用种。(3)种子消毒。先把种子用清水浸泡10~12小时后,再用0.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或消石灰,使其成为中性再行播种,也可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再催芽。(4)实行2~3年轮作。(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36%靠山(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剂5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1次,共防2~3次。

(七)青枯病

症状:甜椒、辣椒青枯病发病初期仅个别枝条的叶片萎蔫,后扩展至整株。地上部叶色较淡,后期叶片变褐枯焦。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面积湿后可见乳白色黏液溢出,别于枯萎病。

病原:称茄青枯劳尔氏菌,异名称青枯假胞杆菌,属细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多从寄主的根部或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甜椒坐果后遇有适宜条件,该菌在寄主体内繁殖,向上扩展,破坏细胞组织,致茎叶变褐萎蔫。土温是发病重要条件,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为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此外,连作重茬地,或缺钾肥,管理不细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均利于发病。青枯病过去主要发生在南方,近年河南、河北、天津、浙江等地有日趋严重之势。

无公害防治法:参见番茄青枯病。

(八)日灼病和脐腐病

症状:日灼是强光照射引起的生理病害,主要发生在果实向阳面上。发病初期被太阳晒成灰白色或浅白色革质状,病部表面变薄,组织坏死发硬;后期腐生菌侵染,长出灰黑色霉层而腐烂。

脐腐病又称顶腐病或蒂腐病,主要为害果实。被害果于花器残余部及其附近,初现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迅速扩大,直径2~3cm,有时可扩到近半个果实。患部组织皱缩,表面凹陷,常伴随弱寄生菌侵染而呈黑褐色,内部果肉也变黑,但仍较坚实,如遭软腐细菌侵染,引起软腐。

病因:甜椒日灼和脐腐均属生理性病害。日灼主要是果实局部受热,灼伤表皮细胞引起,一般叶片遮阴不好,土壤缺水或天气干热过度、雨后曝热,均易引致此病。脐腐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水分供应失常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当植株前期土壤水分充足,但在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时水分骤然缺乏,原来供给果实的水分被叶片夺取,致使果实突然大量失水,引起组织坏死而形成脐腐;也有认为是植株不能从土壤中吸取足够的钙素,致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发病。此外,土壤中氮肥过多,营养生长旺盛,果实不能及时补充钙也会发病。经测定若含钙量在0.2%以下易发病。

无公害防治法:(1)用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并能减少土壤中钙质等养分的流失。夏季高温季节采用遮阳网覆盖,防止强光直射果实。(2)栽培上要掌握适时灌水,尤应在结果后及时均匀浇水防止高温为害,浇水应在9~12时进行。(3)双株合理密植,使叶片互相遮阴,或与高秆作物间作,避免果实暴露在阳光下。(4)根外追肥,在着果后于果实迅速膨大前可喷洒1%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0.1%硝酸钙等,隔5~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第二节 茄果类蔬菜虫害治理方案

一、棉铃虫

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全国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棉花上大暴发,在蔬菜上为害更为严重。

寄主:该害虫可为害番茄、茄子、甘蓝、甜玉米、南瓜等蔬菜作物等。

形态特点:成虫体长14~18mm,灰褐色,前翅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后翅黄白色,卵约0.5mm,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老熟幼虫体长30~42mm,体色多变,由淡绿、淡红至红褐色乃至黑紫色,蛹长17~21mm,黄褐色,臀棘钩刺2根。

为害特点:以幼虫蛀食番茄的蕾、花、果,偶有蛀茎,主要是以蛀幼果为主,蕾受害后,茎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被吃空引起腐烂而脱落,雨水多病菌易侵入引起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生活习性:长江以南5~6代。以蛹在土中越冬。长江以南各地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为盛期,一代成虫见于6月初至7月初,盛期为6月中旬;第二代卵盛期也为6月中旬,7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为二代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第三代卵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成虫于夜间交配产卵,多数卵散产于番茄植株的顶尖至第四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茎基上;卵发育历期:15℃为6~14天,20℃为5~9天,25℃为4天,30℃为2天。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尖及花蕾成凹点,一般在3龄开始蛀果,4~5龄转果蛀食频繁,6龄时相对减弱。早期幼虫喜食青果,近老熟时则喜食成熟果及嫩叶。一头幼虫可害3~5果,最多为8果,蛀果数随番茄青果密度及降雨量而变化,幼虫共6龄,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20℃为31天,25℃为22.7天,30℃为17.4天。老熟幼虫在3~9cm表土层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3天,蛹发育历期:20℃为28天,25℃为18天,28℃为13.6天,30℃为9.6天。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宜温度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当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但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则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蛹的死亡率增加。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也有抑制作用。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

无公害防治法:例如,每亩番茄产量为4000kg,百株有3龄幼虫6头或卵粒24粒作为防治指标。(1)农业防治。一是压低虫口密度,棉铃多数卵产于番茄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结合整枝,及时打顶和打杈,可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以压低虫口。二是在6月中下旬二代发生盛期,适时去除番茄植株下部的老叶,既不会影响产量,又因改善了通风状况,可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三是在菜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减少番茄田棉铃虫的产卵量。(2)提倡用防虫网防治棉铃虫。方法参见美洲斑潜蝇,也可在田间插新鲜杨柳枝诱杀成虫。(3)生物防治。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后3~4天及6~8天,连续两天喷洒细菌杀虫剂Bt乳剂(含芽孢100亿个/mL)1000倍液或奥绿一号(NPV)生物杀虫剂悬浮剂1000倍液或科云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每袋2g加水15kg喷雾,可致幼虫大量染病死亡;也可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于菜田棉铃虫产卵高峰期,把人工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寄主柞蚕的卵黏成卵卡,每张纸卡黏上15粒,每粒出蜂60只,放蜂3天后寄生率65%。(4)药剂防治的关键是用药时期至关重要,要求抓住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即幼虫未蛀入果内之前施药,提倡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高效Bt 8000lu/mg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氟啶脲(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顺天宝)乳油1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氯氰菊酯(安绿宝)乳油1500倍液。

二、斜纹夜蛾

鳞翅目,夜蛾科。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

寄主:该害虫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芋、薄荷、葱、韭菜以及农作物达99科290种以上。

形态特点:成虫为中等蛾子,体长14~21mm,翅展33~46mm。全体呈暗褐色,前翅呈灰褐色或褐色,内、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由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纹。后翅白色,无斑纹。卵扁半球形,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色,孵化前紫黑色,卵粒集结成3~4层的卵块,外覆黄色绒毛。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变化较大,有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从中胸到腹部11节,背面各有一块似半月形或三角形黑斑,蛹长25mm,赤褐色。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在甘蓝、白菜上可蛀入叶球、心叶,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还蛀食番茄、茄子、辣椒果实,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生活习性:在我国华北地区一年4~5代,长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长江流域虫害多在7~8月大暴生。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一次可飞数十米远,高达10m以上,成虫有趋光性,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成虫需补充营养。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上,以植株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分叉处最多。卵发育历期,22℃约7天,28℃约2.5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及叶脉呈白纱状后转黄,易于识别。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来为害。幼虫共6龄,发育历期21℃约27天,26℃约17天,30℃约12.5天。老熟幼虫在1~3cm表土内做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蛹发育历期,28~30℃约9天,23~27℃约13天。斜纹夜蛾的发育适宜温度较高(30~32℃),因此各地严重为害时期皆在7~10月。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采用防虫网,防治斜纹夜蛾、兼治其他害虫。(2)诱杀成虫。结合防治其他菜虫,可采用黑光灯或糖醋盆(参见地老虎)等诱杀成虫。结合田间其他农事活动摘除卵块和有虫叶片,及时处理。(3)提倡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如奥绿1号和科云NPV病毒剂防治斜纹夜蛾。(4)在十字花科蔬菜连片种植田块周边种植毛芋诱杀幼虫,集中捕灭。(5)药剂防治。3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可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摘除群居为害幼虫),并进行挑治,不必全田喷药。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傍晚前后进行。药剂可选用2.5%功夫菊酯乳油3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0%抑食肼(虫死净)悬浮剂500~600倍液、10%虫螨腈(除尽)悬乳6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百树菊酯)乳油3000倍液、24%雷通(虫酰肼)悬浮剂1000倍液或15%安打(茚虫威)悬浮剂2000倍液或2.2%三令(富表甲胺基阿维菌素)或普尊(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夏季早晨7~9点或下午4点以后用药,10天1次,连用2~3次。

三、美洲斑潜蝇

属双翅目,潜蝇科。俗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美洲斑潜蝇原来虽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温州等浙江省各地均有发现。

寄主:该害虫为害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芹菜、甜瓜、西瓜、冬瓜、丝瓜、西葫芦、花椰花等22科110多种植物。

形态特点:美洲斑潜蝇是一种小型害虫,成虫体长1.3~2.3mm,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足淡黄色。复眼酱红色,卵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2~0.3)mm×(0.1~0.15)mm。幼虫蛆形,老熟幼虫体长3mm,幼虫有3龄,1龄较透明,近于无色,2~3龄为鲜黄成浅橙黄色,腹末端有一对圆锥形的后气门。蛹为围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大小为(1.7~2.2)mm×(0.5~0.75)mm,橙黄色至金黄色。

为害特点: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时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严重的造成毁苗。美洲斑潜蝇发生初期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虫道终端常明显变宽别于番茄斑潜蝇。

为害严重的叶片迅速干枯。受害田块受害率达30%~100%,减产30%~40%。严重的绝收。此外,可提高红蜘蛛和煤污病的发生率。

生活习性: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18~30℃为14~28天,冬季8~15℃为45~50天,美洲斑潜蝇在浙江等南方地区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繁殖能力强。

温州等浙江省各地春夏5~6月和秋季9~10月,气温在18~25℃,为该害虫发生为害盛期。

无公害防治法: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发展迅速,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点,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已引起各地普通重视。(1)严格检疫,防止该虫扩大蔓延。北运菜发现有斑潜蝇幼虫、卵或蛹时,要就地销售,防止把该虫运到北方。(2)各地要重点调查,严禁从疫区引进蔬菜和花卉,以防传入。(3)农业防治。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要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被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4)棚室保护地和育苗畦提倡用蔬菜防虫网,能防止斑潜蝇进入棚室中为害、繁殖。提倡全生育期覆盖,覆盖前清除棚中残虫,防虫网四周用土压实,防止该虫潜入棚中产卵。选20~25目,白色、黑色或银灰色的防虫网,可有效地防止该虫为害。此外,还可防治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多种害虫。南方于6~8月也可在棚室保护地入口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阻挡多种害虫侵入。(5)未用防虫网或留有残虫的可采用黄虫板诱杀成虫,在成虫始盛至盛末期每亩设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7~10天更换一次。(6)生物防治:①释放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平均寄生率可达78.8%。②使用5%楝素杀虫乳油(川楝素)800倍液、6%绿浪(烟百素)900倍液防治。(7)没有使用防虫网的,在成虫高峰期至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叶片上有幼虫5头时,首选三嗪胺类生长调节剂——10%灭蝇胺悬浮剂800倍液或40%潜叶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持效期为10~15天;或使用20%阿维·杀单(斑潜净)微乳剂1000倍液、1.8%阿维菌素(爱福丁、爱力螨克、害极灭)乳油4000倍液。

四、茶黄螨

蜱螨目,跗线螨蝌,别名:侧多食跗线螨、黄茶螨,全国各地均发生为害。

寄主:该螨可为害黄瓜、番茄、茄子、甜椒、辣椒、马铃薯等多种蔬菜,以为害茄子尤重。

形态特点:茶黄螨体长约0.2mm,椭圆形,淡黄色至橙黄色,螨体呈半透明状,具有4对足;卵为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具纵列瘤状突起;幼螨体背有一白色纵带,足3对。若螨是3对,外面布满幼螨的表皮。

为害特点:成幼螨集中在茄子等蔬菜幼嫩部位刺吸为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黄色,呈油质光泽或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受害嫩茎,扭曲畸形,呈黄褐色,严重为害植物顶部干枯,果实受害,失去光泽,木栓化,最终导致果实龟裂。由于螨体积小只有0.21mm,肉眼难以识别,被误为是病毒病。

生活习性: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但冬季繁殖能力较低。浙江省温州等地,大棚内自3月下旬开始发生,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露地蔬菜以5~6月受害重。冬季主要在温室内越冬,少数雌成螨可在冬作物或杂草根部越冬。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约2~3天,若螨期2~3天。茶黄螨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世代发育历期在28~30℃为5天,在18~20℃为7~10天。成螨活泼,具有强烈的趋嫩性,所以有“嫩叶螨”之称。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只有在相对湿度80%以上才能发育,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

无公害防治法:茶黄螨生活周期较短,繁殖力极强,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各种作物第一次用药时间:茄子和青椒为3月底和5月初;夏播茄子为7月底8月初,或在初花期打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次,可控制为害。可选用下列药剂和浓度:提倡喷洒10%浏阳霉素乳油1500倍液,持效期10天左右。浏阳霉素属抗生素类杀螨剂,但用于黄瓜、落葵、白菜上有严重药害。此外,还可选用1%苦参碱醇溶液600倍液、99.1%敌死虫乳油3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1500倍液、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72%克螨特乳油2500倍液,均有效。喷药重点部位是嫩叶背面,嫩茎及茄果类蔬菜的花器和幼果。

五、地下虫害

(一)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金龟甲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植食性种类中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的一类,发生为害较普遍。别名:蛴螬,俗称白地蚕、白丝虫、白土蚕。

寄主:蛴螬可害马铃薯、油菜、豆类、番茄、茄子等农作物。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涉及河北、山西、陕西,南至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

形态特点:金龟子幼虫称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为白色,有的黄白色,体形较柔软,多皱纹,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足胸3对,无腹足,为寡足型,臀节有刺毛。

为害特点:蛴螬食害各种蔬菜苗根,使番茄、茄子等蔬菜幼苗根茎被咬断致死,造成缺苗断垄,成虫仅食害树叶及部分作物叶片和葡萄、杨梅等果实。温州等浙江省各地,尤其是山区半山区,春季进行番茄、茄子、辣(甜)椒育苗和移栽到棚生的菜秧,经常遭受到蛴螬为害,造成断垄、缺苗,延误番茄等蔬菜生育期,务必要进行综合防治。

生活习性:蛴螬年发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如暗黑金龟甲、铜绿金龟甲一年发生一代,蛴螬和其成虫在土中越冬。5~7月成虫大量出现,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昼间藏在土中,晚8~9时为取食、交配活动盛期。一般交配后10~15天开始产卵,卵产于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雌可产百粒左右,卵期15~22天。幼虫期长达300天左右,冬季在55~150cm深土中越冬;蛹期约20天。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当10cm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至表土层,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土壤湿润则活动性强,尤其小雨连绵天气为害加重。南方地区每年4~5月份番茄、茄子育苗常有蛴螬发生为害。

无公害防治法:(1)加强预测预报。由于蛴螬为土栖昆虫,生活、为害于地下,具隐蔽性,并且主要在作物苗期猖獗,一旦发现严重受害,往往已错过防治适期。为此,对此类害虫必须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其防治指标为1头/m2为轻发生,2~3头/m2为中等发生,3头以上/m2为严重发生,必须采取防治措施。(2)农业技术措施防治。一是对于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深秋或初冬翻耕土地,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将大量蛴螬暴露于地表,使其被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等。二是合理安排茬口。前茬为豆类、花生、甘薯和玉米的地块,蛴螬的危害严重,这与蛴螬成虫的取食与活动有关。三是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而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的透水、通气状性,提供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良好条件,使根系发育快,苗齐苗壮,增强作物的抗虫性。四是合理灌溉。土壤温湿度直接影响着蛴螬的活动,应对蛴螬发育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0%,土壤过干过湿,均会迫使蛴螬向土深层转移,如持续过干或过湿,则使其卵不能孵化,幼虫致死。因此,在蛴螬发生区,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应对灌溉合理加以控制。五是在温室、温床、大棚等保护地里,由于气温高,幼苗又集中,往往受害早、受害重,应及早发现蛴螬的活动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3)药剂防治。要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200~1500倍液喷洒或灌杀。敌百虫禁用于玉米和高粱作物上,使用辛硫磷和乐斯本安全间隔期为12天。

(二)蝼蛄

直翅目蝼蛄科。别名:小蝼蛄、拉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分布: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区均有。

寄主:蝼蛄主要为害蔬菜及各类作物播下的种子和幼苗。

形态特点: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前翅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扁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有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

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由于蝼蛄的活动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致使菜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在温室,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加之幼苗集中,受害严重。

生活习性:在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较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若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无公害防治法:(1)提倡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减少蝼蛄发生。(2)早春根据地表蝼蛄隧道的特点,挖窝灭虫;夏季可挖卵室,消灭卵和雌成虫。(3)用种子量0.2%的50%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蝼蛄,同时兼治其他地下害虫。(4)提倡用灯光诱杀集中消灭。(5)田间防治:对于蝼蛄的测报,目前所提防治指标:0.3头/m2为轻发生,0.3~0.5头/m2为中等发生,0.5头/m2以上为严重发生。此外,根据蝼蛄夜间出土活动并对香甜物质有强烈趋性的特点,可采用施撒毒饵的方法加以防治:先将饵料(秕谷、麦、豆饼、棉籽饼或玉米碎粒)5kg炒香,而后用90%敌百虫30倍液0.15kg拌匀,适量加水,拌潮为度,每亩施用1.5~2.5kg,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施撒效果最佳。也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拌制饵料。生产无公害蔬菜采收前12~15天停药。

(三)小地老虎

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土蚕、地蚕、黑土蚕、黑地蚕。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寄主:该害虫可为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幼苗。

形态特点:成虫体长16~23mm,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肾状纹,环状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状。卵长0.5mm,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为乳白色,孵化前为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蛹长18~23mm,赤褐色,有光泽,有一对臀刺较短。

为害特点:幼虫将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黑龙江2代,北京3~4代,浙江、江苏5代,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如小旋花、野生番茄苗、小蓟、藜、猪毛菜等,卵产或成堆产,每雌平均产卵800~1000粒。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幼虫发育历期:15℃为67天,20℃为32天,30℃为18天。蛹发育历期12~18天,越冬蛹则长达150天。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尤在早春菜田及周缘杂草多,可提供产卵场所;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的虫源。

无公害防治法:(1)预测预报。对成虫的测报可采用黑光灯或蜜糖液诱蛾器。诱蛾器如连续两天在30头以上,预兆虫害将有大发生的可能。对幼虫的测报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如定苗前每平方米有幼虫0.5~1头,或定苗后每平方米有幼虫0.1~0.3头(或百株蔬菜幼苗上有虫1~2头),即应防治。(2)农业防治。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是关键一环。夏季闷棚灌水高温至45~50℃时虫卵即死。清除杂草,要远离菜田,沤粪处理。(3)诱杀防治。一是黑光灯诱杀成虫。二是糖醋液诱杀成虫。方法是: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或用泡菜水加适量农药,在成虫发生期设置,均有诱杀效果。三是毒饵诱杀幼虫(参见蝼蛄)。四是堆草诱杀幼虫。在菜苗定植前,地老虎仅以田中杂草为食,因此可选择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荬菜、自生番茄苗、小旋花、苜蓿等杂草堆放诱集地老虎幼虫,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药剂毒杀。(4)生物防治。用性诱剂防治小地老虎。每2亩设1个诱杀器,把做好的诱杀器用三脚架支撑在菜地里,距地面1m高,器中装上每枚含小地老虎性信息素70μg,从小地老虎始发期开始,至成虫终现期为止。(5)化学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喷洒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每亩90~120g兑水50~60kg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此外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水适量喷拌在150kg细土上撒施,或用2.5%敌百虫粉,每亩1.5~2kg拌细土10kg撒在菜株四周。虫龄较大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灌杀有效。使用乐斯本的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第三节 茄果类蔬菜草害治理方案

一、杂草的发生与为害

茄果类蔬菜包括茄子、番茄、辣椒等,这类蔬菜可进行保护地栽培和露地栽培,大多数是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栽培方式,茄果类蔬菜种植范围较广,而各地蔬菜田的生态条件、天气、栽培方式等各方面条件有异,因此,杂草种群结构有较大差异,浙江省各地杂草主要有禾本科的旱稗、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早熟禾、千金子、狗牙根,苋科的反枝苋、野苋菜、空心莲子草,马齿苋科的马齿苋,石竹科的繁缕,十字花科的荠菜,菊科的鳢肠,玄参科的婆婆纳,茜草科的猪殃殃,莎草科的碎米莎草等。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多采用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茄果类蔬菜一般是先育苗、后移栽,在当年9~10月份育苗,11月份移栽到大棚里;也有的在当年2~3月份育苗,4月份移栽到大棚里。3~4月田间杂草为冬春或春夏型杂草,4月下旬至5月中旬,温州等浙江地区气温在15~28℃,又遇梅雨,非常适于杂草滋生、繁殖。此时杂草生长旺盛,严重影响茄果类的生长,由于杂草株高迅速增长,果类蔬菜田间覆盖的薄膜往往被刺破,失去其保温调湿等应有的功能,对番茄生长、结果极为不利。

二、化学防除

苗床除草。播种前每亩用48%氟乐灵乳油100~150mL,加水50kg喷雾,施药后立即混土3cm深,然后播种;或每亩用72%都尔乳油100~150mL,加水50kg作播前土壤处理;或每亩用48%拉索乳油150~200mL,加水50kg喷雾;或每亩用96%金都尔乳剂50mL,加水50kg喷雾,然后播种;或每亩用50%丁草胺乳油100~125mL,加水50kg喷雾。干旱天气应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再喷药。番茄苗期和禾本科杂草3~5叶期,每亩用10%禾草克乳油50~100mL,或每亩用35%稳杀得乳油50~75mL,或每亩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0~35mL,或用5%高效盖草灵50~75mL,加水50kg作茎叶喷雾,消灭马唐等禾本科杂草,对番茄苗很安全。

三、其他防除措施

第一,苗床应选择历年杂草发生草害少、土质肥沃的砂壤土田块。

第二,苗床所用的猪粪、牛粪等有机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假植所用的营养基质不带杂草种子,减少杂草发生的种群数。

第三,结合人工间苗、定苗、假植,拔除杂草。

移栽期与生长结果期除草措施有:

(1)化学防治。根据杂草的发生规律,茄果类蔬菜田化学除草有4个施药时期:一是播后苗期土壤处理。可用的除草剂品种主要有大惠利、杀草丹、豆科威等。二是移栽前土壤处理。可用的除草剂品种主要有除草通、乙草胺、果尔、地乐胺、拉索、丁草胺等。三是移栽后土壤处理。常用的除草剂品种主要有都尔、大惠利、杀草丹、伏草隆。四是苗后禾本科杂草3~5叶期茎叶喷雾。适用的除草剂品种有禾草克、稳杀得、拿捕净、高效盖草能等。

第一,48%氟乐灵。该药可有效防除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千金子等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藜、蓼、苋等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莎草和多种阔叶杂草无效。于茄果类作物移栽前或移栽后用喷雾法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48%氟乐灵乳油100~150mL,施药后立即混土3~5cm深,然后覆盖地膜打孔移栽或露地移栽。

第二,48%地乐胺。该药防除稗草、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效果好,对部分小粒种阔叶杂草和莎草也有一定效果,对苍耳、铁苋菜等阔叶杂草防治效果差。于茄科作物移栽前,每亩用48%地乐胺乳油150~300mL,加水40kg左右,用喷雾法进行土壤处理,施药后立即混土3~5cm深,然后覆盖地膜打孔移栽或露地移栽。

第三,33%除草通(施田补)。该药主要用于防除禾本科杂草,对部分小粒种阔叶杂草也有一定效果。于茄科作物移栽前用喷雾法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33%除草通乳油150~300mL,施药后立即混土3~5cm深,然后覆盖地膜打孔移栽或露地移栽,也可用于播后苗前施药,不必混土,安全高效。

第四,50%大惠利(敌草胺)。该药对特稗草、马唐、牛筋草、野燕表、看麦娘、狗尾草一年生单、子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效,对阔叶杂草致死效果差,而鲜重防效往往较好,对已出苗的杂草效果差。于辣椒、番茄、茄子播后苗前或移栽后每亩用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100~200g,加水40~60升均匀喷雾。大惠利用量过高时,对下茬禾谷类作物易产生药害。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每亩150g以下,当季作物生长期90天以上时,对下茬作物影响较小。干旱情况下施药后应进行浅混土或灌溉。

第五,60%丁草胺。每亩用60%丁草胺乳油100~125mL加水40~50kg进行土壤处理,然后铺地膜,干旱缺水地施药剂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然后再施药,能有效地防除禾本科杂草和莎草及其他小籽粒阔叶芽期杂草。

第六,72%都尔。可于茄子、番茄、辣椒移栽前或定植缓苗后,杂草出苗以前,每亩用72%都尔乳油100~150mL加水50kg喷施于地面,然后铺地膜,能有效地防除萌芽期的多种杂草。

第七,50%乙草胺。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75~100mL加水50kg喷施于土表,干旱地适当加大用药量,浅混土。

第八,10%禾草克。该药对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等有特效,对阔叶杂草无效。可于番茄等生长结果初期和禾本科杂草3~5叶期,每亩用10%禾草克乳油50~100mL茎叶喷雾。

第九,35%稳杀得。该药对禾本科杂草有特效,对阔叶杂草无效,可防除稗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看麦娘等一年生杂草,可于茄科作物生长结果初期,禾本科杂草3~5叶期每亩用35%稳杀得乳油50~75mL喷雾。

第十,20%拿捕净。该药对禾本科杂草有特效,如稗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等,对阔叶杂草无效。于作物生长结果初期、禾本科杂草3~5叶期,每亩用20%拿捕净乳油75~100mL,加水喷雾。

第十一,10.8%高效盖草能。该药对禾本科杂草有特效,对阔叶杂草无效;可防除牛筋草、马唐、稗草、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可于茄科作物生长结果初期、禾本科杂草3~5叶期,每亩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0~35mL加喷雾。

(2)其他防除措施。

第一,深翻暴晒,平整土地,减少杂草发生基数。

第二,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减少混于有机肥中的杂草种子萌发后对番茄的危害。

第三,薄膜覆盖时要平整,紧贴地面,不留空隙,做到“紧、严、密、实”,充分发挥覆膜保温、保湿、闷杀杂草的效应。

第四,如发现地膜破裂,长出杂草,要及时用湿土置放于地膜破裂处,以封杀杂草。

第五,结合人工松土、培土,拔除或锄掉杂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