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玉米的合理密植

玉米的合理密植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玉米光合强度高,光合产物多,可以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额产量。叶片光合强度为36~63毫克CO2/分米2·小时,是玉米主要的光合器官。了解玉米对光要求的上限光饱和点和下限光补偿点,对确定合理密植控制群体有重要意义。在玉米需光量的范围内,光照强度与光合强度二者呈正相关。

4.2 玉米的合理密植

4.2.1 玉米的光合作用与合理密植

4.2.1.1 光合作用 玉米属于C4植物。C4途径是玉米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的主要因素,对于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光合作用特点

玉米光合作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净光合强度高,即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同化CO2的数量多。如C3植物的小麦水稻净光合强度分别为17~31毫克CO2/分米2·小时和12~30毫克CO2/分米2·小时;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36~63毫克CO2/分米2·小时。高的光合效率,有利于玉米有机物质的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形成。

玉米具有较低的CO2补偿点。玉米CO2补偿点较C3植物低得多,据测定为0~10毫克/千克,C3植物为21~80毫克/千克。所以玉米能利用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这也是玉米高产原因之一。

玉米光合作用又一特点是光呼吸很低,甚至低得难以测出,水稻、小麦等C3植物则有明显的光呼吸。据国内测定,水稻光呼吸为3.61毫克CO2/分米2·小时,玉米光呼吸为0.06毫克CO2/分米2·小时。由于玉米光呼吸低,耗损光合产物少,因此它的光合效率高。

玉米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据测定,小麦、水稻C3植物,在光照强度为3万~5万米烛光时,即达到光饱和点,而C4植物的玉米即使在光强10万米烛光下,也未曾测得光饱和点。由于玉米的光饱和点高,在自然日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始终是随着日照强度增大而增加的,甚至在中午,玉米的光合强度仍然处于高水平。因而玉米光合强度高,光合产物多,可以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额产量。

2.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1)基因型玉米属异花授粉作物,每个品种都是一个遗传基础复杂的群体,即使自交系也有一定的异质性。所以对同一品种或同一自交系来说,光合强度也具有一定的株间差异,甚至会大于品种之间的差异。

一般来说,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含氮量高、单位叶面积干重(比叶重)大的,光合强度就高。

(2)植株器官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茎秆、苞叶、雄穗等绿色部分,都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各部位之间光合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叶片光合强度为36~63毫克CO2/分米2·小时,是玉米主要的光合器官。

(3)植株叶位植株不同叶位叶片,其光合强度是不同的。一般基部叶片低,随着叶位上升逐渐增强,果穗叶最高,再向上又下降,呈一单峰曲线状。

(4)植株年龄一般情况下,在玉米生育中期光合作用最强,到乳熟期以后就逐渐下降。对一个叶片来说,刚长出的幼叶光合强度低,随着叶片的生长而逐渐提高,至叶片展开后维持一段较高的光合强度,以后则又随叶龄的增长而徐徐降低。但叶位之间也表现一定的差异。

玉米叶片光合强度,开花以后上、中部叶片表现为灌浆至乳熟期>开花期>蜡熟期。

3.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1)光照玉米的需光量是指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限度。了解玉米对光要求的上限光饱和点和下限光补偿点,对确定合理密植控制群体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光补偿点为300~1800米烛光,光饱和点约在10万米烛光以上。在玉米需光量的范围内,光照强度与光合强度二者呈正相关。

(2)二氧化碳玉米叶片能够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CO2,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然而,在较强的日光和适宜的温度下,玉米和其他作物一样,其光合强度却受到大气中CO2浓度的限制。当空气中的CO2浓度在玉米CO2补偿点(0~10毫克/千克)以上至正常浓度(300~350毫克/千克)之间,玉米光合强度与CO2浓度几乎呈直线关系。

(3)温度温度是影响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玉米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30~33℃,超过40℃则急剧减弱。高温和低温都能降低玉米光合酶活性,破坏叶绿素结构,也能引起气孔关闭,增加CO2扩散阻力,高温呼吸强,消耗多,因此,能抑制光合作用。

(4)水分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水分亏缺反应敏感。据赵化春在玉米籽粒形成期测定,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87.5%,光合强度为23.0%,持水量74.3%,光合强度为20.2%,当田间持水量降至50.0%时,光合强度只有10.0%。因此,保证充足供水,对维持玉米高的光合效率有重要意义。

(5)风速风速对玉米光合作用有很大影响。风速较大,可增加CO2的供给、提高光合强度;风速过大,会引起空气温度降低,气孔关闭,降低光合作用。

(6)养分叶片内所含矿质元素,对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均有影响。

氮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而磷、钾的作用就不如氮那么显著,只有在氮素水平高的情况下,钾才起显著作用。所以说,在肥料三要素中,氮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首要因素。土壤供氮能力和叶片含氮量严重地制约着光合强度,在强光下尤为显著。

氮素之所以强烈地抑制着光合作用,是因为氮素营养水平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有很大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叶片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三者呈正相关。氮素营养水平还强烈地影响着CO2的扩散过程。玉米缺氮时叶肉阻力大大增强,比正常植株增加2.5倍,并逐日剧增,同时气孔阻力也有所增加。这说明,缺氮不仅阻碍了CO2的物理扩散,更严重的是降低了与碳同化的酶活性和破坏了原生质的正常状态。

磷素直接参与了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因此叶片含磷量对光合作用有很大影响。

玉米叶片中的含钾量对玉米光合强度也有密切关系。

叶片缺钾抑制光合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气孔关闭。在水分亏缺时,缺钾植株不能迅速地关闭气孔,或者不能完全关闭气孔,因而不能降低水分散失量以保持叶片良好的水分状况。另外,即使中等程度缺钾,也会引起植株所有组织呼吸增强,消耗增多,这也是光合强度降低的一个原因。

4.2.2 合理密植

保证玉米合理密植是玉米生产中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而密度是否合理,主要通过产量三要素来反映。

4.2.2.1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玉米每亩籽粒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重量构成的。这些性状均受每亩种植密度的影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发展,不断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密度与穗数的关系穗数是构成产量的因素之一。密度与穗数的关系,目前有两种方程来表达:一是y=a+bx,式中y为穗数,x为密度,a、b为常数,即穗数和密度呈直线相关;另一种是用变形双曲线,y=x/a+bx来描述,即随着密度的增加,穗数的增长比数越来越小,最后表现一定值,呈渐近线。在密度与穗数的关系中,穗数之所以不随密度按等比规律增加,其原因是空秆和双穗率的升降总是随密度的增减而变化。空秆率总的趋势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双穗率总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可以说空秆率的变化是对密度合理性的反映。

2.密度与穗粒数的关系密度与穗粒数的关系仍符合y=x/a+bx方程。表明穗粒数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密度越大,每穗粒数越少。但穗粒数的多少和产量之间,不一定都呈显著相关。

3.密度与千粒重的关系千粒重是构成产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般也是随着密度的增加千粒重而降低,不过降低速度比穗粒数慢得多,它是产量构成较为稳定的因素。

4.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一般密度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曲线是一条抛物线。其方程为:

W=X/A+BX+CX2

式中:W为产量,X为密度,A,B,C为常数。

这说明种植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养分和光照,虽然单株生长发育好,穗大、粒饱,但由于群体过小,亩穗数不足,单位面积产量仍上不去。种植过密,虽然每亩穗数增加了,但因群体过大,个体间相互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有机营养不良,形成空秆、秃尖、倒伏、穗小、粒轻,降低亩产量。只有合理密植,充分协调穗数、粒数、粒重三者的关系,才能高产。

5.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在生产栽培中往往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栽培条件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品种特性不同,有的认为亩穗数是主要因素,采用穗多获得高产;有的认为穗粒数是主要因素,偏重于穗大夺高产;有的认为亩粒数是高产的主要因素,采用穗多、穗大增粒数获得高产。出现不同的认识和增产途径都是客观的反映,应根据生产实际,找出主要矛盾。一般认为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提高亩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增加亩粒数;低产变中产,以增加亩穗数作为提高亩产量的主要措施;中产变高产,以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亩粒数,作为增加产量的主导因素;高产再高产,主要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个体间的整齐度,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而获得高产。

4.2.2.2 合理密植的原则

影响玉米适宜密度的基本因素,一是品种特性,二是栽培条件。因此合理密植的原则,就是根据品种和栽培条件的改变确定适宜密度,使群体与个体矛盾趋向统一,使构成产量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达到最大乘积。

一般晚熟品种生育期长,植株高大,茎叶繁茂,单株生产力高,需较大的个体营养面积,应适当稀些;反之,植株矮小的早熟品种,茎叶较小,个体营养面积小,可适当密些;地力较差和施肥水平较低,又无水浇条件的,每亩株数应少些;反之,土壤肥力高,施肥较多,灌溉条件好,密度可大些;紧凑型品种可密些,平展型品种可稀些。

一般的参考密度(株/亩)为平展型晚熟高秆品种3200~3500;平展型中熟中秆品种3500~4000;平展型早熟矮秆品种4000~5000;紧凑型中晚熟品种4000~5000;紧凑型中早熟品种5000~6000。

4.2.2.3 确定适宜的株行距

株距=667×10000÷平均行距(厘米)÷预种密度

例如行距为60厘米,种植密度为4000株/亩,株距(厘米)=667平方米×10000÷60厘米÷4000株/亩=28(厘米)。

为了便于查找,给出不同行距不同株距的一览表(表4-12)供播种玉米参考。

表4-12 玉米种植密度(株/亩)与株行(厘米)查对表

img32

注:第一行为株距第一列为行距中间为密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