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原因 猝倒病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立枯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果实以近成熟时较易感病,因此,在田间以中下部果实受害较多。条件适宜时,病菌可以直接侵害幼苗的茎或根部。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侵染维管束的全株性病害,一般在苗期显症的较少,多在开花、结果期后陆续显症。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加强栽培控病管理为主,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二、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宁夏日光温室栽培茄子常见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苗期的猝倒病和立枯病,生育期的绵疫病、黄萎病、褐纹病、灰霉病等。菌核病、早疫病、白粉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也有一定程度发生。

1.苗期病害

症状特征 苗病的种类很多,宁夏地区经常发生的有:①猝倒病。染病幼苗近地面处的嫩茎出现不定形的水渍状浅色病斑,病部很快缢缩,幼苗倒伏,此时子叶尚保持青绿,潮湿时病部或土面会长出稀疏的白色棉絮状物,幼苗逐渐枯干死亡。②立枯病。幼苗多在中后期受害,染病幼苗亦多在近地面处出现暗褐色不定形或椭圆形病斑,初期晴天中午,似缺水状萎蔫,但晚间和清晨恢复;病斑继续向四周扩展,并逐渐凹陷,最后环绕茎基、皮层变褐腐烂,植株枯干死亡,但仍直立不倒伏。潮湿时在染病部位或土表亦可见到蛛丝状淡褐色的菌丝体,后期形成粒状的菌核。

发病原因 猝倒病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立枯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猝倒病菌、立枯病菌均可在病残体或土壤中存活,通过水流或农具耕作传播,以菌丝直接侵入寄主。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4℃左右,适宜pH值为3.0~9.5。两种病菌的寄生力较弱,必须在幼苗生活力降低及外界条件对幼苗生长不利的情况下才易对幼苗侵染致病。天气阴冷、光照不足、土壤湿度大、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等情况都利于发病。此外,土质黏重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都能加重苗病发生。

防治方法 ①种子处理。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②采用无土育苗新技术。若自行配制育苗土,须进行药剂处理。防治猝倒病可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立枯病可用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每平方米8克,加10~15千克细土拌匀,将1/3药土施入苗床内,播种后把2/3药土覆盖其上。③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④苗期喷洒0.1%~0.2%的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能力。⑤发病初期,可选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稻灵·霉乳油10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2.茄子绵疫病

症状特征 茄子绵疫病又名烂茄子,发生时蔓延迅速,成片的果实腐烂脱落,造成的损失很大。主要为害茄果,也可为害叶片、茎和花器等。果实以近成熟时较易感病,因此,在田间以中下部果实受害较多。圆茄系品种果实的任何部位都可出现症状,长茄系品种则多从果实的中腰部先显症。最初出现约1厘米大小的暗污褐色、湿润状、不定形或近圆形的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可蔓延至整个果面,使整个果实变污褐色而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白色霉层。烂果容易脱落,但也有少数成僵果挂在枝上的。叶片染病时出现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的污褐色较大的病斑,有较明显的轮纹,潮湿时亦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嫩枝染病可产生不定形暗污褐色病斑,若环绕一周可使嫩茎缢缩枯死。

发病原因 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条件适宜时,病菌可以直接侵害幼苗的茎或根部。病菌借助水流、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也可随水滴溅落到果实上直接侵染果实发病。温室茄子一般生长到中后期开始发病。当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发生流行。此外,连作重茬、通风不良、土壤黏重、栽培过密、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等都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适当的药剂防护,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①选用抗病品种。一般圆茄品种较长茄品种的抗病力强。②合理轮作。与茄科、瓜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③加强管理。采取高垄覆膜栽培,防止大水漫灌、积水和土壤中的病菌溅到果实上;及时清除病果、病叶及残株,减少菌源;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加强放风,降低温室内的湿度。④药剂防治。在植株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应进行一次预防性喷药。发病初期,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50~5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700~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3.茄子黄萎病

症状特征 茄子黄萎病俗名称半边疯,温室重茬地发病较重。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侵染维管束的全株性病害,一般在苗期显症的较少,多在开花、结果期后陆续显症。染病植株首先从下部叶片的叶缘及叶脉间组织开始出现褪绿呈淡黄色不定形的斑块,晴天午间伴有轻度失水状萎垂,傍晚及清晨仍可恢复。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转为深褐色,叶缘向上微卷呈勺状,萎蔫加重以至不可恢复而渐渐枯死脱落。病状从下部叶逐渐向中上部叶发展,严重的全株叶片脱落成光杆儿。也常见到部分病株从下至上只有一侧的叶片发病枯死,而另一侧仍保持青绿。一般染病植株只能结少而小的果实,严重的不结果而枯死。拔出病株见侧根少而变黑褐色。剖开茎基和根部,可见到维管束变为棕褐色,这是田间诊断黄萎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发病原因 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也可附在种子上。病菌以水流、农具、农事操作传播,主要从根部的伤口侵入,也能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起苗时带土少及伤根,致使病菌从伤口侵入。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5℃,温度在28℃以上时病害受到抑制。植株定植后,如果气温低、土壤湿度大,则发病早且重;高温干旱则发病轻。此外,连作重茬、缺肥、偏施氮肥、施未腐熟的农家肥都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加强栽培控病管理为主,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①合理轮作。实行与非茄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②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晾干或催芽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经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③加强管理。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大水漫灌,避免冷井水直接浇灌;中耕在植株周围要浅些、细些,尽量少伤根;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定植缓苗和门茄采收后各追施一次肥,每次每亩10~15千克尿素。④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灌根。每株250毫升,隔7天1次,连灌2~3次。

4.茄子褐纹病

症状特征 又称褐腐病、干腐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地上各个部位均可受害,主要危害茄果,也侵染幼苗、叶和茎秆。①果实。先在果面上产生浅褐色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直径为5~55毫米。扩大后变为暗褐色,呈半软腐状,有时呈现明显的同心轮纹,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连片,使整个茄果腐烂、脱落或挂在枝上干缩成僵果。②叶片。一般先从底部叶发病,逐渐向上部发展,先呈现水浸状褐色斑点,圆形或近圆形。后期扩大为不规则形,边缘呈深褐色,中央呈灰白或浅褐色,其上轮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常排列成同心轮纹状。叶片易破裂、脱落、穿孔。③茎部。茎部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水浸状梭形病斑,边缘深紫褐色,中间呈灰白凹陷的干腐状溃疡斑,上生许多深褐色小点,病斑多连接成较长的坏死区,使病部以上干腐而纵裂枯死,最后皮层脱落露出木质部,易折断。④幼苗。多在近地面茎基部,形成近梭形水浸状病斑,以后病斑逐渐变为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环绕茎部,导致幼苗猝倒死亡。

发病原因 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也可在种子表面或在种皮内部存活。种子带菌是引起幼苗猝倒的主要原因,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温室内病菌借气流、水流及农事操作传播。幼苗期发病主要在20℃以下低温、高湿的条件下。生长期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重茬、土壤黏重、通风不良、氮肥过多、定植过晚也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实行与非茄科蔬菜2年以上轮作。②种子处理。种子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后,用冷水冷却,晾干播种。③加强栽培管理。采取高垄覆膜栽培,小水勤灌、浅灌,防止大水漫灌;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减少菌源。④药剂防治。苗期发病,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隔5~7天喷1次;定植后,在茎基部撒施草木灰或石灰粉,能防止茎基部溃疡;生育中后期,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5.茄子灰霉病

症状特征 茄子灰霉病是保护地茄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早,传播快,危害重。茄子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先从幼苗子叶和下部真叶开始。子叶染病后开始褪绿发黄,逐渐变褐枯死,并可扩展到幼茎,幼茎缢缩变细,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后出现半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叶片和茎秆均可长出灰霉,致病部腐烂。成株期染病,叶缘处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变褐,形成椭圆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密生灰霉层,病斑相连常致整叶枯死;茎秆和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灰霉;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层。

发病原因 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灰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在条件恶化后可产生菌核。该病在温室条件下周年为害,病菌借气流、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条件适宜时,病菌在凋萎的花瓣和花托等处腐生,然后侵染花、果实和叶片,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灰霉病是高湿型病害,相对湿度达80%以上开始发病,达90%以上利于该病的发生,相对湿度达80%以下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发生的温度范围为7℃~30℃,以20℃~25℃最为适宜。连作重茬、光照不足、气温偏低、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有机肥偏少、氮肥偏多、氮磷钾比例失调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及时摘除病花、病叶、病果,放进塑料袋内,带出室外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②加强管理。土壤深翻,将土表的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减少初期侵染源;及时清除棚面尘土,增强光照;放风排湿,适量灌水,防止湿度过大,保持相对湿度不超过70%;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定植前,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茄苗,达到无病苗进棚。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施药3~4次。要交替用药或混合使用,以延缓抗药性,提高防病效果。

6.茄子菌核病

症状特征 茄子菌核病易造成烂枝、烂花、烂果,严重时整株枯死。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斑,后变棕褐色,迅速绕茎一周。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但不产生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病苗呈立枯状死亡。成株染病主要发生距地面5~22厘米茎处或茎的分杈处,开始产生水渍状浅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绕茎1周后向上、下扩展。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后茎部皮层霉烂,髓部解体成碎屑,病茎表面或髓部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鼠粪状黑色菌核。干燥时,植株表皮破裂。花、叶、果柄染病呈水渍状软腐,致使叶片脱落。果实染病,果面先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部扩展至整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黑色不规则菌核。

发病原因 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入种子中存活,温室条件下周年可以发病,病菌借气流、水流、农事操作传播。病菌对温湿度的条件要求不严格,在0℃~35℃的范围内都可以萌发,适宜温度为15℃~20℃,适宜相对湿度为90%以上。因此,低温和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①种子处理。可用8%的盐水选种,去除上浮的菌核和杂物,选后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多次后才能播种,以免影响发芽。②加强管理。定植时覆盖地膜,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适度通风,防止温度偏低,湿度过高;适时灌水、追肥,减少菌核病的传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防止菌核落入土中。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植株茎基部及地面也应喷洒药液保护。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此外,也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防治。

7.茄子早疫病

症状特征 茄子早疫病在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的茄子上发生较普遍。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色稍浅呈灰白色,具同心轮纹,直径2~10毫米。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细微的灰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中部脆裂,严重的病叶整叶干枯、脱落。病情严重时,也可侵染植株茎部,茎上病斑呈近圆形黑褐色。

发病原因 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潜伏在种皮下存活。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病,结果盛期发病较重。病菌借流水、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一般从气孔或伤口中侵入,也能从表皮直接侵入。病菌适温范围广,湿度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在温度1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20℃~25℃、相对湿度90%~100%利于发病。连作重茬、管理粗放、底肥不足、生长衰弱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种子消毒。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55℃温水浸15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再催芽播种。③加强管理。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放风降低室内湿度;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盛果期及时追肥,防止早衰。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每亩200~250克进行防治。

8.茄子白粉病

症状特征 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的茄子发生较重,早春发生多。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的正反面有形状、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白粉斑点,病斑扩展遍及整个叶面后形成一层白色霉层,叶片很快黄化脱落。严重时叶柄和果梗上也产生白粉。

发病原因 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存活,温室条件下可周年为害,借气流、水流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6℃~24℃,湿度大则易于发病。连作重茬、种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好、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植株生长后期衰弱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管理。合理用肥,增施有机肥,适当追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增强光照,及时放风,调节温湿度;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③药剂防治。发病前,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发病后,可选用15%三唑酮乳油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9.茄子根结线虫病

症状特征 主要是根部受害,多发生在植株根部的须根和侧根上,受害的根系侧根和须根上长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球形或圆锥形瘤状物,也叫根结。严重时形成不定型的肿瘤,根系变粗并逐渐腐烂。剖开瘤状物可见里面有透明白色针头大小的颗粒,即雌成虫。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发育受阻,轻则症状不明显,重则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植株低矮,发育不良,结果小而少,似营养缺乏状;后期早衰,并表现出缺水萎蔫状,逐渐枯死。

发病原因 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近年来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为根结线虫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得以积聚繁殖。根结线虫多分布于20厘米深的土层内,主要以卵或2龄幼虫随根结、残根在土壤中越冬,能存活1~3年。土壤、病苗和水流是根结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疏松的沙质土、含盐低的土壤利于根结线虫的生长发育。重茬连作受害重。

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实行与葱蒜类作物或非敏感性寄主作物3年以上轮作。②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3升1.8%的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洒。③土壤处理。定植前,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毫升或480克/升毒死蜱乳油500毫升,兑水喷洒地表后,立即翻土定植;也可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4千克,定植前穴施。④加强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处理病株残体,收获后立即清理土壤中的病残体,以减少病源;适时灌水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⑤高温灭杀。利用夏季高温季节,每亩施碳铵500千克,深翻、起垄、灌水,覆白色地膜,保持40天(若不揭大棚膜,保持20天)左右,可有效杀灭各虫态的线虫。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100毫升。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10.茄子病毒病

症状特征 病株顶部叶片明显变小、皱缩不展,色呈淡绿,有的呈斑驳花叶。老叶则色呈暗绿,叶面皱缩呈泡状突起,较正常叶细小,粗厚。有时病叶出现紫褐色坏死斑。病株结果性能差,多成畸形果。

发病原因 病原为病毒,主要依靠蚜虫传入秋冬茬温室,也可借种子、汁液传毒。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条件下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但利于传毒蚜虫的繁殖、迁飞,还会降低寄主的抗病性,促进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增殖,加速显症,尤其是土壤干旱阻碍根系的发育,会明显的降低抗病力。土壤缺肥或氮肥过多会加重病情。田间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次数太多、操作粗糙都会增加病毒在田间的汁液接触传染。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控病为主,早期预防蚜虫等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期限3年以上。②种子消毒。育苗时将种子充分搓洗干净,用浓度为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充分洗净。③加强管理。选择肥力较好的沙壤土高垄覆膜栽培,促使幼苗早发壮旺;定植时施足腐熟有机肥,深翻、精细整地,增施磷钾肥,使土层疏松肥沃,有利于根系发育;定植后注意水分调控,以利提高地温,促进发根;中期注意通风,防止徒长,保花、保果;后期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早衰,以保后期大量结果;采收后彻底清理,尽可能减少毒源及传毒蚜虫。④及时防治蚜虫。定植后密切注意蚜虫情况,发现有蚜虫为害,及时喷药防治(防治方法见虫害部分)。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悬浮剂200倍液,或1.5%植病灵水乳剂10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3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15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喷雾。可提高植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减轻危害。隔7天左右喷1次,连续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