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秦仁昌、武素功及成晓等对蕨类植物属的分布类型的划分标准,可将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39属分为14个类型:以世界分布最多,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次之;总体上看热带属多于温带属。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的这些分布特点表明: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处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点也可从种的分类等级上进行分析研究,种的分析结论比科属更能说明该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点。

4.2.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4.2.2.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19科蕨类植物中,世界分布的科有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卷柏科、槐叶萍科、中国蕨科、铁线蕨科、满江红科、木贼科、水龙骨科、蕨科、铁角蕨科,共计11个,占科总数的57.89%;泛热带分布的科有金星蕨科、裸子蕨科、碗蕨科、凤尾蕨科、苹科共计5个,占26.32%;北温带分布的有阴地蕨科、岩蕨科、球子蕨科共计3个,占15.78%。

4.2.2.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根据秦仁昌、武素功及成晓等对蕨类植物属的分布类型的划分标准,可将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39属分为14个类型:以世界分布最多,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次之;总体上看热带属多于温带属。

(1)世界分布类型的属有10个,占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的25.64%。在这一分布类型的属中,卷柏属为现存蕨类的原始代表,而苹属(Marsilea)、槐叶蓣属(Salvinia)和满江红属(Azolla)则是进化的水生蕨类,另6属是铁线蕨属、铁角蕨属、耳蕨属、蹄盖蕨属、鳞毛蕨属等,同种子植物一样,世界分布属也不能反映该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特征,在确定植物区系时意义不大,所以在统计分析属的分布类型时不包括此类型。

(2)热带分布属有15属,占总属数的51.72%,其中泛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为6属,占20.69%,其属有碗蕨属、凤尾蕨属、粉背蕨属、短肠蕨属(Allantodia)、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蕨属;其次,旧世界热带分布有1属,占3.45%,为石韦属;再其次,热带亚洲分布有3属,占10.35%,其属有水龙骨属(Polypodiodes)、假瘤蕨属(Phymatopteris)、金粉蕨属;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型有2属,占6.90%,其属有介蕨属、瓦韦属;其他热带分布类型,即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和热带非洲分布有分布型凤丫蕨属;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和热带大洋洲分布有分布型碎米蕨属(Cheilosoria);亚洲热带至北美热带间断分布金毛裸蕨属(Gymnopteris),在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均有代表,但不占优势。

(3)温带分布型的属有14个,占48.28%。其中北温带分布有7属,占24.12%,其属有木贼属、羽节蕨属(Gymnocarpium)、卵果蕨属、荚果蕨属、岩蕨属(Woodia)、阴地蕨属(Sceptridium)、膀胱蕨属(Protowoodsia)等。旧世界温带分布有1属,占3.45%,其属为冷蕨属(Cystopteris);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2属,峨眉蕨属、过山蕨属(Camptosorus),占6.90%;亚洲温带分布类型3属,占10.35%,其属有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贯众属、石蕨属(Saxiglossum);东亚分布属有1个,占3.45%,即为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从本区属的分布区类型看,热带属虽然从数量上比温带属占有明显优势,但是这些热带分布属中严格限于热带地区分布的极少,大多数是由热带扩散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分布的属,如凤尾蕨属、碗蕨属、石韦属等;此外,这些热带、亚热带属中只有少数甚至个别种分布到本区,如碗蕨属(80/10/2,世界种数/中国种数/本区种数,下同)、石韦属(70/40/3)、假瘤蕨属(60/50/1)等。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的这些分布特点表明: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处于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

4.2.2.3 种的分析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点也可从种的分类等级上进行分析研究,种的分析结论比科属更能说明该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点。组成该区的86种蕨类植物可划分为10个分布类型,以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在种的水平上,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共计75种,占总种数的89.28%,即使扣除特有成分所占的比例(26.19%),温带成分仍占62.09%,而热带、亚热带成分有9种,仅占10.71%。这与属的分析结果是有所区别的。对此,我们认为种代表着现代蕨类植物的分布格局,区系分析所显示的特征代表或反映着其现代的区系和特点,而属作为发生上较为古老的分类等级,其区系分析所显示的特征更多地是反映着古老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区系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认为,这也能很好地解释出本研究中属的区系分析结果与种的区系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1)东亚分布类型

该类型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53.57%。可划分为4种变型:其中泛东亚分布的有13种,占总种数的15.11%,如变异铁角蕨(Asplenium varians)、革叶耳蕨(Polystichum neolobatum)、紫萁(Osmunda japonica)、东亚羽节蕨(Gymnocarpium oyamense)、阴地蕨(Sceptridium ternatum)、中日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nippchica)、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等;中国-喜马拉雅变型有喜马拉雅耳蕨(Polystichum brachypterum)、红枝卷柏(Selaginella sanguinolenta)、中华荚果蕨(Matteuccia intermedia),占总种数的3.57%;越南以及中南半岛-东亚变型有1种,占总种数的1.19%,如延羽卵果蕨(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而中国-日本变型有28种占总种数的33.33%,其代表如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溪洞碗蕨(Dennstaedtia wilfordii)、野鸡尾(Onychium japonicum)、麦秆蹄盖蕨(Athyrium fallaciosum)、虎尾铁角蕨(Asplenium incisum)、耳羽岩蕨(Woodia polystichoides)、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膀胱蕨(Protowoodsia manchuriensis)、戟叶耳蕨(Polystichum tripteron)、华北鳞毛蕨(Dryopteris goeringiana)、有柄石韦(Pyrrosia periolosa)、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等,但其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而分布于长江以北的种类则比较少。东亚分布与其变型在商南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商南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与东亚植物区系发展密切联系,这一事实说明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于喜马拉雅经我国西南、华东到日本这个蕨类植物区系,这一区系以耳蕨、鳞毛蕨为特色。而与中国-日本变型的共有种类最多,表明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与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联系更为密切。

2)中国特有分布类型

该类型共有22种,占总种数的26.19%。根据它们分布式样,可分为4个亚型:西南-华中-华东分布(4种),如鄂西介蕨(Dryoathyrium henryi)、狭叶瓦韦(Lepisorus angustus)等;华北-东北-西北及秦岭分布(5种),如陕西粉背蕨(Aleuritopteris shensiensis)、秦岭耳蕨(Polystichum submite)、乌苏里瓦韦(Lepisorus ussuriensis)等;华北-华中-华东分布(4种),如蔓出卷柏(Selaginella davidii)、华北石韦(Pyrrosia dnvidii);西南-西北-华北分布(9种),如白背铁线蕨(Adiantum davidii)、有柄石韦(Pyrrosia periolosa)、肾盖铁线蕨(Adiantum erythrochlamys)。在4个亚型中,其中西南亚型最多,说明中国西南区系对分布到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特有成分的影响最为深刻,而华中、华东、华北、东北、西北区系与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区系的特有成分关系也很密切,这是因为新开岭自然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是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与温带蕨类植物彼此相交的过渡地带,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的交汇点,集中了我国西南、华中、华东、华北、西北的蕨类植物。

3)其他分布类型

从其他分布类型来看,亚洲热带、亚热带和北温带成分仅次于上述两大成分而占优势,有种数为5和6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95%和7.14%。其次为亚洲热带至非洲热带成分,有2种。说明与上述地理成分有一定的联系。其余4种成分所占比例很低,说明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与其仅保持着藕断丝连式的联系。总之,新开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分布类型多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